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1一、单项选择题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对这一概念阐述不正确的是______。A.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形成(江南博哥)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B.联系学习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C.按照具体实践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有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D.从学生需求的共性出发,激发学生r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统一性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理解。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A、B、C三个选项都是对“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的阐述,只有D选项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的要求。故选择D选项。
2.
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选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对这个单元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______。A.体会作品描述的景象,进入审美境界B.反复朗诵优美的段落,提高鉴赏能力C.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构思,品味隽永的语言D.感受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单元目标的设定。设定单元目标要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单元选文的特点。《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和《囚绿记》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的课文,单元说明里有明确提示,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写景状物散文,单元教学重点是A、B、C三项的内容,不包含D选项“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故选择D选项。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的课内学习计划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阅读鉴赏”是这套教科书的主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由四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对该“阅读鉴赏”部分的实施建议不恰当的是______。A.为了应试争取复习时间,利用两周集中完成整本书“阅读鉴赏”部分的学习B.在学习单元课文内容时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备教材、备课堂、备学生C.根据该部分内容,认真完成全部课文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D.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反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引导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确答案:A[解析]每册由4个单元组成,学习重点各有不同,应分别讲解清楚,培养学生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不能缩短时间集中学习,重教学进度轻教学质量。
4.
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含有同类用法的一项是______。A.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正确答案:C[解析]题干中句子及A、B、D中句子都为倒装句,C为判断句,故C项当选。
5.
在进行《蜀道难》一课的教学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目标,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B.复习背诵以往学过的李白的作品,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C.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D.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正确答案:B[解析]B项中复习以往学过的作品,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并不是在新课中必须完成的,不适合作为教学目标。
6.
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请学生默读感知诗歌。这时,有个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唱出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也面露尴尬之色。该教师的下列反应中,最恰当的是______。A.这位同学唱得真好听,不如请你为我们大声唱一遍吧!B.谁都有不由自主的时候,请同学们安静,继续默读课文。C.这位同学唱得真好,他把美妙的歌声送给我们,不如我们也还他以读书声如何?咱们一起齐读一下课文!D.这首歌跟我们学习的内容也是很有关系的,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课后学习一下。正确答案:C[解析]C项既缓解了尴尬的气氛,同时又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导回课堂学习内容上,是最恰当的,其他三项都有所欠缺。
7.
执教《将进酒》,教师这样导入:余光中先生在他的一首题为《寻李白》的诗中这样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出示课件)李白一生诗酒相依,诗达意,酒传情,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读过的李白诗中那些与酒相关的诗句。
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正确的是______。A.教师的导入语充满诗酒豪情,成功地把学生带入了诗境B.让学生温故知新回忆学过的诗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C.导入中出示课件是画蛇添足,完全没有起到引导作用D.导入语符合教材特点和学情,可顺利过渡到新课教学正确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导入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巧妙的导入还是教师的语言,都能把学生带入佳境,成功激趣,这源于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的细致把握,故A、B、D正确;出示课件作为辅助,将《寻李白》这首诗以直观唯美的形象呈现给学生,无疑有一定的激趣导引作用,C项错误,当选。
8.
教学必修1诗词单元时,教师结合《沁园春·长沙》及其他诗歌中的诗句设计了一道选择题,要求选出下列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学生们该如何选择?______A.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D.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正确答案:D[解析]“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沁园春·长沙》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激昂的。他笔下的秋虽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9.
学习完《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教师布置思考练习:①开头两小节对廉、蔺的介绍,突出了“上卿”与“舍人”的悬殊地位,这种介绍有何作用?②这部分对蔺相如的刻画着重表现的是什么精神品格?又是从哪些层面,采用哪些手法来集中表现的?③深入讨论“臣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这里的“勇士”如何理解?他的“勇”和“智”之间是什么关系?司马迁如此渲染蔺相如的智、勇,表明了他怎样的史学观?
对该教学设计的设计意图评价不正确的是______。A.意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理解“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B.第一题较简单,适合全体学生;第二题有难度,适合多数学生C.于无疑处设疑,激活思维发展个性,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精华D.出示该题是在第一课时结束时,为第二课时做充分的学前准备正确答案:D[解析]此题应设在第一课时的课文研读——攻破重难点时,是为引导学生理解难点而设,A项正确;三道思考题分三个梯度,难度递进,有利于激活思维,挖掘文本精华,B、C项正确。但该题是在第一课时最关键处设置,是第一课时最重要的任务,不牵涉到第二课时“完璧归赵”的内容,无学前准备之说,D项错误,当选。
10.
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鲲化为鹏”寓言故事的图片,让同学们在对图像的感受中感悟庄子的寓言并了解庄子喜欢用寓言来说理的特点。下列关于这个环节多媒体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传统教学在手段上比较单调,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B.多媒体课件多彩复杂的画面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忽视对知识的接受C.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展示所需的信息资源D.使用多媒体重视直观感受,忽略情感体验,弊大于利正确答案:D[解析]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利有弊,此环节能够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整体来说,利大于弊,故选D。
11.
林庚先生曾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根据这一观点,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__。A.分析语言在特定语境下对作品内涵和人物内心的提示B.着力引导学生分析语句修辞效果,掌握文章的具体手法C.引导学生从富有个性的对生活的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D.将口味语言与体验情感、领会内涵融为一体设计学习活动正确答案:B[解析]抓住题干中的“艺术形象的领域”几个字,便能选出B,没有提到写作手法。
12.
阅读《登高》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诵读,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现在,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学生静静默读两分钟)
师:在这一遍的默读中,你们对本诗有什么体会吗?
生:杜甫虽然遭受困顿,但他绝不向困难低头,渴望着建立不朽的功业。
生:杜甫虽然处在逆境之中,但始终不抛弃不放弃。
师:阅读诗歌不但要读懂作者,也要读出自我。除了要读出建功立业,读出永不放弃之外,还应该想到我们可以从诗歌中汲取什么样的养分。下面,结合刚才的理解,咱们再自由地、轻声地吟诵《登高》。(生自由吟诵)
师:你们心中杜甫的形象开始清晰了吗?是什么形象?
生:我感受到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形象。
生:我觉得杜甫的形象还不够清晰,是一个模糊的影子。
师:看来,大家还需要进一步诵读。大家还愿意读吗?这次咱们齐读《登高》,想象着自己就是杜甫,想象着自己在登高。(师生齐读)
师:你们评价一下刚才的齐读,好吗?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
对该教师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______。A.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B.教师没有真正地征求学生的意见,是形式上的民主C.教师在朗读诗歌上着墨太多,影响了对诗歌具体内容的学习D.体现了语文课堂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正确答案:C[解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反复吟诵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情感并构建作者形象,对诗歌内容的学习是一种促进。
13.
阅读某教师写作课堂教学实录,按要求答题。
师:上节课我们阅读了企鹅通过沉潜而跃上岸的材料,下面是同学们作文中的观点和题目,请同学们交流下,哪些好,哪些不好。(出示幻灯片,展示学生们的作文题目和观点)
生:6~11更好,1~5不好。因为话题材料中,企鹅的故事说明了“沉潜”的含义是为了上岸而沉入水中的,积蓄力量。1~5没有扣紧积累的内涵,而6~11则扣紧了“要成功,先积累”的主题。
师:为什么你会这样判断?
生:因为材料中说了,“这种沉潜为了蓄势,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明显是在肯定企鹅的“沉潜”和“蓄势”,脱离了这类意思的立意,都有点儿偏。
师:很好。根据材料同学们能够抓住“要成功,先沉潜蓄势准备积蓄力量”这一主要关系来确定观点,是比较稳妥的做法。立意方向确立了,如何找论证观点的论据呢?有没有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向呢?
生:可以从语文课本上找,比如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师:很好,能从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找依据,学以致用。
生:可以从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找,比如大家熟悉的司马迁广泛阅读各种典籍,实地考察历史遗迹,终于完成《史记》。
师:相当不错,太丰富了,我们可以从熟悉的教材上找依据,可以从名人里找依据,其实大家平时看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成为议论文中的依据,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幻灯片上的材料,哪些让你明显不满意。
对该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恰当的是______。A.教师能够恰当地运用提问,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B.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并不精通,教师让他们评价同学们作文观点的好坏,是不恰当的C.教师抓住了议论文写作中非常重要的论点和论据开展教学,符合议论文写作教学的要求D.在学生相互交流前,教师能够提出目标,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正确答案:B[解析]新课改要求教学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该教师让学生们评价的做法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是恰当的。
14.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B]学习了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同学们对别里科夫形象有了深刻认识,那么这个形象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我们的身边是不是还存在着一些套子?请小组针对话题进行一番讨论。
参与者:考试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套子,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必须围绕着考试转,而放弃了其他的业余生活。
组织者:那你认为考试这个套子好不好呢?
参与者:对检验我们某一个阶段的学习还是有好处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面临的套子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们要不断地冲破这些套子,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组织者:那你是不是也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套子代表着一种消极的事物,我们要不断地打破它呢?
参与者:当然也有一部分是积极的,我们需要保护的。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这对未来处理类似的事情很有帮助。比如法律其实也是一个套子,他一方面约束了人们的行为,但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人们的正当利益。
参与者:……
参与者:……
参与者:……
[C]记录者: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
[D]汇报者: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我们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套子,比如法律的套子,对我们起到了保护的作用;又比如科学的套子,我们必须去打破。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对于套子应该辩证地理解,它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良的一面,对于那些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的套子,我们要保护它;对那些束缚我们的套子,我们要打破它。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正确答案:C[解析]记录者在讨论环节中必不可少,不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
15.
阅读下面教学案例,按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时下,在一些课堂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老师说:“同学们喜欢哪段就学哪段,大家自由组合,选择同一学习内容的同学坐在一起。”于是,课堂成了“自由市场”,学生们交换位置,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洋溢着这个空间。
以下是对这一教学现象的看法,其中不准确的是______。A.表面上是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际上,教学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实际B.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新课标,忽视了教师引导的功能,使学生学习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C.课堂上的换座位朗读有悖课堂教学的正常秩序,以牺牲课堂效率为代价,得不偿失D.学生你争我抢,自由民主的气氛浓郁,说明“自由市场”式课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答案:D[解析]这种教学现象说明教师没有起好引导作用,没有课堂把控能力,教学一般不会收到良好效果。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选D。
二、教学设计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课文介绍
《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本中节选了文中的四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怀与睿智。我们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同时还应该有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学生情况
高中一年级,班级人数45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正确答案:设计依据:
《劝学》是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3单元的第2篇课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劝学》是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家名篇,这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无论是文言知识的传授还是思想情感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都大有裨益。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文言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荀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②具体感受比喻论证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写议论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逐步养成学生热爱知识,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好情操。
2.
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篇比喻的语言特色。正确答案:师:大家读过课文,谈谈对这篇文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课文中比喻句很多,基本上句句都是比喻句。
师:对了!同学们的领悟很到位,《劝学》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通篇设喻,今天我们就逐段来分析,学习这篇课文中的比喻句。
首段:
师:“学不可以已”中“已”的含义是什么?
生:“已”是停止、终止的意思。
师:好,学习始终不可以停止,那么大家认同这种说法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荀子是如何分析的。
第二自然段:
(1)课堂活动:学生找出本段的五组比喻句来。
(2)师生探讨:解读这五组比喻句的含义。多媒体展示课件:
(3)归纳总结:
师:这一段揭示的道理告诉我们,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命运。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主要从学习的哪一方面来分析的?
生:从学习的意义这个角度来谈的。
师:大家看看本段的比喻句有哪些特点?
生:比喻句都是从日常生活中举例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本段的比喻句通俗易懂。
第三自然段:
(1)课堂活动:学生自己找出本段的五组比喻句。
(2)师生探讨:解读这五组比喻句的含义。多媒体展示课件:
第四自然段:
(1)课堂活动:学生找出本段的十组比喻。
(2)师生探讨:解读十组比喻句的含义。多媒体展示课件:
(3)归纳总结:
师:荀子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学习,那是什么?
生:要坚持、要积累、要用心专一。
师:在第三段作者从哪一方面来谈学习的?
生:从学习的方法和学习应持的态度去进一步论述。
师:大家看本段的比喻句有哪些特点?
生:作者从正、反两方面打比喻,说服力极强。
3.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正确答案:一、导入设计:以简短的声画激趣
上课之初,用多媒体播放《三字经》开头“人之初,性本善;行相近,习相远”的童声朗读和展示有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进而提出学生所熟知孟子的“性善”论,从而导出持相反观点“性恶”论的另一位大儒——荀子。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入课文,进入角色。
二、课堂教学设计
(一)朗读——分层朗读,读出气势
初读。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提出问题:“中心论点是什么?通过谁之口提出?”然后播放课文录音,学生思考说理的层次。
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三段话,是作者说理的过程,设喻说理即比喻论证是学习的重点,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清各段层次。再引导他们找出作者论证的角度。重点指导二、三段。
(二)交流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让学生来找出文中的比喻句,进行讨论划分层次,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现各层次的关系。让学生分小组积极讨论,调动其主动性。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并加以引申。
(三)仿写练习——动手动脑,强化体验
要求学生写一个设喻的句子,阐述知识的重要性,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采取学生相互点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让学生对本文的写作特色有更深的理解。
(四)感悟实践——启发思索,深入探究
对课文内容理解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实践:“如果要在文中选一句话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通过更深层次的理解,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对课文的理解到对自身学习规律的探索。
三、案例分析题1.
阅读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下题。
案例:
师: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
(生先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
生1: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生2: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生3: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师: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推测一下,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1: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作出诚挚的祝福了。
生2: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师:(介绍海子生平状况)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生1:听完老师对海子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生2: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师: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学生边读边写,5分钟之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生1: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涵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生2: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幢憬,也给读者无比的联想。
师:(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作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阅读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生1:听了(刚才的)赏析文章,感到(自己)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或是没有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
师:请各位以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
师:现在你或许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生1:……
师:现在就要下课了,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问题]以上是一位教师有关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教学实录片段,阅读并作出评析。正确答案:虽然仅仅只是这位教师的教学实录的节选片段,但是看完,我们不禁拍案叫绝,本课的教学不同于那种至今尚在流行的精心编制、步步设套、“请君人瓮”式的阅读教学,它构思新颖,浑然一体:
第一,充分注重学习主体的需要和阅读感受,教师只初拟“教学流程”,不预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确定),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问题答案由学生讨论后形成基本共识,而不是教师在教案中就规定学生怎么回答)。
第二,整节课以体验性学习为主,采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体现了诗歌鉴赏的基本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学生通过多遍诵读延长和强化了对文本的体验过程,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诗意进行理解和评判。
第三,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但又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力的语文学科目标水乳交融。
第四,教师的自我定位比较恰当,发挥了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师不再充当全知全能的“权威”角色,是对话者之一,又作为“平等的首席”,灵活地掌控教学流程,适当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适时提供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下面是一位高中三年级学生的习作,阅读并完成下面各题。
案例:
勇于追寻梦想
①梦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憧憬,是人们一切动力的源泉。但是在这个纷繁而浮燥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似乎更多地止于现状,安于现实,而不愿再去坚守梦想,执着奋斗。也许有人会说,梦想只能是梦想,离现实太遥远,根本实现不了,与其这样,倒不如本份地接受现实。但在我看来,那也只是他为自己的怯懦和懒惰寻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虽身处乱世,身份低微,他可是有一个梦想。他要“威加海内”,他要一统天下,“得猛士守四方”。然而在那个金曳铁马、风起云涌的时代,面对强敌项羽的意气风发、勇不可拒,刘邦的梦想显得那样渺汒,或许在许多人眼中他根本是在痴人说梦。但最终奇迹真的发生了,他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梦想。
③“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有一个梦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下肢柔韧拉伸教案课件
- 2025健身房合伙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买卖合同协议书参考范本
- 2025年快递员劳动合同模板
- 2025【肖像授权合同】肖像授权协议
- 2025聚乙烯供需合同(终端自提)
- 2025个体商户租赁合同(个人版)
- 2025租赁合同协议范本(简约版)
- 梓耕教育数学九年级上册
- 日语词源解析与教学应用
- 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机制:探索与研究
-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 水磨钻专项方水磨钻专项方案
- 我爱刷牙幼儿课件
- 职高英语高一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年第二学期一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表
- 3.1《百合花》课件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 会展营销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护理
- 《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专题培训
- 2025年中考物理押题猜想卷(苏州卷)(全解全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