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8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8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8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8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语文模拟题38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某选修教材设置了“田园把酒,诗意陶潜”专题,这一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江南博哥)列中所属的系列是______。A.新闻与传记B.小说与戏剧C.诗歌与散文D.语言文字运用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陶潜即陶渊明,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园田居》等。所以该专题应属于诗歌与散文系列。

2.

教师正在上课,突然天色大变,不一会儿,狂风就夹杂着雨点打在窗户上,啪啪作响,学生坐不住了,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窗外。教师灵机一动,让学生趴在窗前尽情地观察起来。许久,学生方回过味来,这时教师口诵一句“白雨跳珠乱入窗”。一生提出异议,说应该是“乱敲窗”,“敲”字说明雨点大,而且像个调皮的娃娃,好像也想挤进来。一生说“老师,我们这儿已经好久不下雨了,对于农作物来说,是一场喜雨,因此,我认为应是‘喜雨跳珠乱敲窗’。”又一生说:“既然是久旱逢甘露,我看应改为‘喜雨跳珠急敲窗’。”对该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用预设性生成资源让课堂“活”了起来B.教师注重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创新活动C.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D.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机智正确答案:A[解析]生成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具有动态性的新问题、新情境。生成资源又分为预设性生成资源和非预设性生成资源。其中,预设性生成资源是指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层面思考探究,进而完成预期教学任务;非预设性生成资源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交流过程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的思想、情感、知识的共享和互动,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题干教学案例中,教师发挥教育机智,利用非预设性生成资源——突然变化的天气现象进行教学,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新,使课堂教学“活”了起来。

3.

阅读以下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预设”“生成”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将“反思”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反思型教学。什么是反思型教学呢?一般认为,反思型教学是一种循环或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它要求教师一直关注教学目的和结果,重视教学反思和探究能力。

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这种反思型教学模式应贯穿于教学过程B.突出了探究的价值取向C.这种反思型教学模式不宜将问题延伸到课外D.可以以问题为起点,结合各个问题在课堂上展开探究和反思,从而解决问题正确答案:C[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C项说法题干中并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故当选。

4.

请阅读以下教学反思,回答后面的问题。

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我们总是为僵化的课堂气氛感到苦恼,其实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不是一天就可以养成的。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他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聪明指数绝对超过了我们小时候,如果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个施展自己的平台。

对以上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始终由学生确定教学内容B.教学中需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C.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D.语文需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也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所学习的教学内容不应完全由学生来决定。

5.

教师在讲授先秦历史散文一章时,讲到“春秋三传”。以下不属于“春秋三传”的是______。A.《左传》B.《春秋》C.《穀梁传》D.《公羊传》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6.

阅读教育论文《试论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思考》(节选),按要求答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通常被称为教师角色,教师的角色转换也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地位的、行为方式的调整。

(1)由控制者转向“平等首席”

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参与谈论,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长和合作伙伴。

(2)由授业者转向参与者

教师作为参与者,应该从如下方面体现自己的角色定位: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肯定他们的感情和想法,能够承认自身的过失与错误。

(3)由知识的权威转向组织者

组织者角色是指教师由“知识的权威”转向“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学生学习条件的创造者。

(4)由教学过程的指挥者转向教学过程的分享者

教学过程的分享者角色是指教师通过发动学生搜集、展示信息来做课外信息的分享者,通过创造条件促使学生成功,进而来做学生成功的喜悦的分享者。

对上述教育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条件的创造者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均要围绕学生展开C.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以监督整个讨论活动的进展D.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是一种分享的过程正确答案:C[解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改变长期以来教师的控制者角色,由课堂的控制者变成“平等首席”,即“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走到学生中间,以一个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参与谈论,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长和合作伙伴”,C项中谈到教师参与的目的是“监督”,显然违背新课程理念。

7.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和平的祈祷”主题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沉思战争灾难,珍爱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适合选入的作品有______。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B.《兵车行》C.《静静的顿河》D.《边城》正确答案:D[解析]A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苏联当代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几个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与他们斗智斗勇,最终无畏牺牲的故事。小说向人们展示了战争对人,尤其是对妇女的摧残,表现了战争给人们的美好生活和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表达了强烈的反法西斯、反侵略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人性关怀。B项,《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诗歌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C项,《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一部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它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难过程及其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失败灭亡的命运。D项,《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8.

阅读《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有人认为,非暴力主义是软弱的、注定要失败的,它的两位最著名的倡导者甘地和马丁·路德·金都死在枪弹的暴力之下,就是最好的证明。你怎么看待?马丁·路德·金他们失败了吗?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虽梦想没有完全实现,但黑人地位提高了。(课件呈现)

师:是啊,越来越多的美国黑人成了明星大腕、政坛领袖,美国黑人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他以博爱的心灵,以伟大的自我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赢得了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空前提高。身体的消灭并不妨碍精神的升华,他已成为黑人心中不灭的明灯,因此得到全世界的敬仰。

师:同学们,我想听你们诉说,诉说你们的梦想。

(生即兴演讲,诉说梦想。分成四组,每组一代表;准备2分钟,演讲2分钟以内)

要求:①仿第18~21段以“我有一个梦想”或“我梦想有一天”开头;

②注意演讲辞鼓动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特点。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语文教学时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B.即兴演讲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C.即兴演讲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演讲的语言特点D.即兴演讲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正确答案:D[解析]题干教学实录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即兴演讲的形式说说自己的梦想,并没有涉及对课文文本的理解,D项说法有误。

9.

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选修课程实施建议,下列理解正确的是______。A.选修课程设计更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B.选修课程侧重于实际应用,将习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C.教师要做好选修课程指导,由教师确定课程取舍D.学校特色和教师特长都可以成为选修课程的生长点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A项应为必修课程更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B项表述单一,还有的选修课程侧重于鉴赏陶冶、引导探索研究;C项,课程的取舍应由师生双方协商决定。

10.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学习选自《左传》的《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下阅读读本上的选自《左传》的《重耳之亡》,或者通过其他渠道(校图书馆、家庭藏书、网络……)获得的关于春秋五霸的文言传记文,在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粗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这些春秋霸主或与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给了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先形成文字,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两名优秀代表,在课堂上脱稿交流,再将交流资料汇编成册,供全班同学课下阅读。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的教学拓展设计,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积累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正确答案:A[考点]语文教学(下)

[解析]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以及对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分析,A项的正确表述应为“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能领会同一体裁的文章的特点,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1.

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教师组织学生拓展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苏轼的《赤壁赋》。对这一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挖掘课文思想意义B.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与写作的联系,扩大学习领域C.三篇文章的主题对比点模糊,拓展阅读的价值不高D.三篇文章有对相同主题的论述,可增强学生对文章哲思的理解正确答案:D[解析]《兰亭集序》《春江花月夜》《赤壁赋》三篇文章都有对生命话题的论述,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流露出一种生死规律不能左右的伤感情绪,但更产生了一种对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生命的思考。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感悟“生命永恒”。苏轼在《赤壁赋》里展示了“不变”的永恒,告诉世人虽物各有主,但大自然的无穷宝藏却可以享用不尽,所以不必迷惘和叹息。教师这样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三篇文章,让学生对生命这一主题有更多和更深的认识,从而增强对文章哲理的认识,D项说法正确。A项所述内容除了在《兰亭集序》中有所体现,在其他文章中并未得到体现。B项“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与写作联系”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项“主题对比点模糊”“拓展阅读价值不高”说法明显错误。

12.

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__。A.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B.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C.注重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D.描述对边城的印象,注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正确答案:D[考点]语文教学(中)

[解析]D项“描述对边城的印象”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课文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而不是想象能力。

13.

教授完文言文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句,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举出若干例子让学生进行判断。下列例子不合适的是______。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B.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D.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正确答案:A[解析]A项是陈述句,可译为“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B、C、D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B项可译为“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C项可译为“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D项可译为“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14.

教师讲解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为此,教师又举出几个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作为例子使用不合适的是______。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正确答案:B[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B项出自温庭筠的《嘲春风》,是写春风的诗句。

15.

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整理出以下句子供学生品析。其中不适合的一项是______。A.闲静少言,不慕荣利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C.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D.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正确答案:C[考点]文学文化(上)

[解析]A项句子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B项句子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D项句子出自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三者均表现出陶渊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与归隐之意。C项句子出自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诗歌写的是诗人的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与陶渊明的归隐情结无关。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

案例:

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下列问题。

挫折与成功

①有一句歌词写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彩虹固然美好,然而也只有在风雨之后才可以见到这样美丽之景。

②意志消沉有何作用?心情悲哀又有何用?雨打桃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它却不会因为你的叹惋而重新飞上枝头;风吹落叶,凋伤总属劫尘飞,它也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再上枝干成新叶。

③坎坷也好,挫折也罢,面对它们必须拥有一份坦然的心态,一份拼搏的勇气。试问——困难算什么?痛苦算什么?自幼高位截瘫的张海迪永远保持着与生命搏斗的勇气,最终吟出了一篇篇唯美,攀上了文学高峰。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蒙受牢狱之灾,然而他并没有一撅不振,那风靡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便是在那里诞生的。我们熟悉的贝多芬一生孤苦不幸,但他却不懈创作出一首首悦耳而震撼人心的乐曲,至死仍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他们的勇气产生于斗争中,产生于同挫折、同命运的顽强斗争中。

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⑤受到挫折了,从此低迷消沉,再也找不到自己所喜爱的一件事,甚至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只是为自己徒增一份伤心罢了!

⑥莘莘学子十年寒窗,日夜苦读,只是为了那一天。不管是在古代科举制度下,还是在现今高考的竞争下,都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成功者固然高兴,而失败者呢?终日惶惶不安,甚至把自己锁在屋子里,茶饭不思,夜不能寝?细想一下,总是这样,又有何用?木已成舟,一切的后悔都已晚矣,不如重鼓士气,继续奋战,微笑着面对挫折,迎接下一次的挑战。

⑦直面挫折,坦然而勇敢。这是对毅力的磨炼,是对心灵的考验。只要我们拥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便没有征服不了的高峰;只要我们拥有坚忍不拔的心灵,便没有驭越不了的障碍。

⑧锋利的宝剑需要心血与烈火的淬炼,绚丽的彩虹在狂风暴雨后才会出现。让我们直视挫折,坦然而勇敢地面对,谱写出我们的人生的最华丽的篇章!

问题:1.

请从第③段与第⑦段中分别找出一处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③段中“一撅不振”应改为“一蹶不振”,第⑦段中“驭越”应改为“逾越”。

病句:自幼高位截瘫的张海迪永远保持着与生命搏斗的勇气,最终吟出了一篇篇唯美,攀上了文学高峰。

以上病句宾语缺失,应改为:自幼高位截瘫的张海迪永远保持着与生命搏斗的勇气,最终吟出了一篇篇唯美的文章,攀上了文学高峰。

2.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与一个缺点。正确答案:优点:习作论点明确,正面论据充分。开篇以人们熟知的歌词为引,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暗喻“不经挫折,便无法获得成功”的道理,使“挫折”与“成功”之间的关系以及本文的论点露出水面,展现在读者眼前。之后以“零落成泥碾作尘”与“凋伤总属劫尘飞”的引用过渡,既展现出了作者较深的文学积累,又使得文章论证过渡自然,论点进一步明确:经历挫折时应保持坦然的心态与拼搏的精神,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习作列举张海迪、马可·波罗、贝多芬等人的正面事例,又结合贴近学习生活的高考进行说理,正面论证充分,读来激昂而鼓舞人心。

缺点:习作中虽正面论据充分,正面论证充足,但作为议论文来说,缺少典型的正反对比论证或反面事例论证。关于“挫折与成功”的反面论据,常见的如项羽兵败而自刎垓下的史证等。学生可在这方面对习作论证进行强化。另外,习作中虽不乏引经据典、好词好句,但对部分文言句子的理解与掌握明显欠缺火候。比如第④段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句子,“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将“拂”错写为“佛”,“曾益其所不能”一句将通假字“曾”错写为“增”。学生在这一内容上仍需提高。

3.

阅读《囚绿记》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最后发给大家两段文字,请大家课后阅读,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进行思考,写一篇以“自然·自由”为话题的文章。

阅读材料一:《病梅馆记》(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日:“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椋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阅读材料二:《养鸟有道》(郑燮)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鸟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如《云门》《成池》之奏;及披衣而起,额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犟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何如也!

问题:

请对该教师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评析。正确答案:(1)该教师在作业中给出两段材料,加深文本理解,属于拓展延伸部分,有助于学生积累知识及巩固理解文本内容。

(2)作业设置从阅读赏析到写作的过渡,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及时将情感转化成文字;有利于学生养成写作习惯并在写作过程中流露真情实感。[考点]教学案例(上)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劝学》《过秦论》《师说》。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谈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②体会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感受孟子语言的思想性和逻辑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确定依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②《寡人之于国也》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感受孟子语言的思辨性,归纳内容要点和中心论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高中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在巩固和提高文言文语句积累的基础上,能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阅读鉴赏一些具有深刻思想和见解的古代议论性文章,学习古人智慧,发展自身的思辨能力。[考点]教学设计题(中)

2.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参考设计]

一、复习导入,初步感知

①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孟子的文章,他的文章说理往往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

明确:孟子的文章善用比喻和排比,说理形象生动而且很有气势,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孟子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课题),意思是——我(梁惠王)对于治理国家的策略。此文是不是也具有孟子文章的一贯特点呢?它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呢?

二、轮读课文,矫正字音

请三位同学轮读课文,注意正音,并重点思考文章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

明确:文章主要围绕“民不加多”展开论述。

三、研习:民不加多,何也?

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了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臣民,你愿意在梁惠王统治的区域内生活吗?何也?请结合注释自读课文并思考。

明确:孟子“以战喻”,揭示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的不尽心实质上并无区别,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重要的是爱民。在回答“民不加多”原因的同时,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四、研习:如何使民加多?

过渡:只要看清了梁惠王的本质,一般人是不会跑到他那里去生活的,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民加多”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王道之始: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