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高一年级历史学科《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

【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该时期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历史意义。

本课学习目标本课共三个子目:三国与西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1.通过学习,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2.通过学习,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联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代。这个时代,包含了许多王朝,如三国时代的魏、蜀、吴,之后的西晋、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当然也必须加上北方前后建立的十六国、北魏及分裂之后建立的东魏、西魏,及再之后的北齐、北周,这还不包括期间建立的一些小国,林林总总三四十个王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它承接秦汉、开启隋唐。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秦汉,我想是“强”,用一个字形容隋唐,我想是“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有人常常用“乱”字形容。但这个时代的许多政治事件、社会制度、科学文化、人物传奇,对后世影响之大并不逊于汉、唐,或任何一个伟大的时代。我想,与其说是“乱世”,不如说是黎明前的萌动,盛世前略显慌乱的忙碌,无数的生命和活力在此刻涌动、融汇、交集,只等待一个时机——迎接“大时代”的到来。中华文明五千年本来就是一部由乱到治、由治到乱、再由乱到治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一、三国与西晋三国时期三国是怎么形成的呢?

图片所示战役的主要影响是A.奠定了秦朝统一全国的基础B.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D.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对峙局面【答案】C。根据图中“赤壁”二字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为赤壁之战。结合所学可知,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1)三国鼎立(220年-280年)

(2)三国斗争: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1)过程①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

西晋(266年-316年)短期统一

“低质量的统一”

材料一:在八王混战期间,各地水利失修,吏治混乱。正在这时,天灾也连年流行,各地大量人口的流亡也开始了。——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晋》根据材料一,说明西晋后期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答案】表现:八王之乱,经济被破坏,政治黑暗,天灾频繁,流民兴起,内迁各族斗争。

材料二:惠帝永宁元年(301年),李特在益州领导流民暴动,后来李特的势力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建立了大成国,后又改称“汉”,史称“成汉”。李特的暴动,是流民暴动的开始。接着暴动就不断发生。刘渊的起兵,本是阶级斗争的性质,是被降为田客、奴隶的已经汉化了的内迁的匈奴人民对晋统治者的反抗。由于参加者大多是匈奴人,也就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特与刘渊斗争的异同。【答案】异:刘渊的斗争具有民族斗争、反对西晋民族压迫的色彩。同:都打击了西晋的统治,都具有阶级斗争性质。

(2)灭亡①原因:五族(“五族”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内迁;宗室内战。②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③影响: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二、东晋与南朝1.

政权更迭东晋与南朝(1)东晋(317年-420年):①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1)东晋:②士族政治: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天津市耀华中学

(2)南朝(420年—589年):420年,刘裕篡夺权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2.经济发展(江南开发)

2.经济发展(江南开发)(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3)原因:材料:东晋末年,刘裕注重发展农业,“抑末救本,务农重积”,从而使东晋末年再度呈现了“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常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的局面(《晋书·武帝纪》)。宋文帝继续大力劝课农桑,一再下令“诸州郡,皆令尽勤地利,劝导播殖,蚕桑麻纻,各尽其方,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宋书·文帝纪》)。宋文帝元嘉(424-453年)之世,农业生产取得空前发展,史称“元嘉之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嘉之治”形成的原因,分析“元嘉之治”对经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嘉之治”形成的原因,分析“元嘉之治”对经济的影响。原因: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充足劳动力与先进技术,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刘宋统治者劝课农桑,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影响:促进了中国南方经济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3.南北对峙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农耕面积缩小,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产粮区,这表明A.军事战争决定经济兴衰B.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C.南方农业技术更加先进D.北方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答案】В[解析]根据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重要的产粮区,可知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三、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304年-439年)(1)概念: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十六国”形成与东晋政权对峙的局面。各国战争中,有的政权投降后如果感觉对方不强就会马上叛变,导致当时盛行:杀降和屠城,随之也盛行:坚守城池。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当时北方大饥荒,社会动荡不安,纷纷构筑坞堡营壁。

“十六国”建立民族及建立者:前凉(汉人张轨)成汉(氐族李特)前赵(匈奴刘渊)后赵(羯族石勒)前燕(鲜卑慕容皝)前秦(氐族苻洪)后燕(鲜卑慕容垂)后秦(羌人姚苌)西秦(鲜卑乞伏国仁)后凉(汉人吕光)南凉(鲜卑秃发乌孤)北凉(匈奴沮渠蒙逊)南燕(鲜卑慕容德)西凉(汉人李嵩)北燕(汉人冯跋)胡夏(匈奴赫连勃勃)记忆口诀:一成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

“十六国”政权更迭:301前凉建立304成汉建立304前赵建立319后赵建立329前赵灭亡337前燕建立347成汉灭亡350前秦建立352后赵灭亡370前燕灭亡376前凉灭亡384后燕建立384后秦建立385西秦建立386后凉建立394前秦灭亡397南凉建立397北凉建立398南燕建立400西凉建立403后凉灭亡407胡夏建立409北燕建立409后燕灭亡410南燕灭亡417后秦灭亡414南凉灭亡421西凉灭亡431西秦灭亡431胡夏灭亡436北燕灭亡460北凉灭亡

(2)政权性质: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3)前秦: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而迅速崩溃。

2.

北朝(439年—581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1)北魏:孝文帝改革①背景:439年,经100多年,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

②内容地图册图表5-4

②内容

(1)北魏:孝文帝改革③意义: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穿褶皱衣服的南朝乐队着汉服的北魏孝文帝

(2)北魏分裂①.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

②.结果: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终于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

政权更迭频繁,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不断,民族大融合。因各种原因,导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很多。真正大一统的就是西晋短短几十年,有过局部统一,但总体上是战乱状态。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常态。

1.“魏孝文帝元昊”这个称谓中,带有“胡人汉化”历史痕迹的有①“魏”

②“孝文”

③“帝”

④“元昊”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魏孝文帝元昊”,“胡人汉化”历史痕迹,可知D正确。

2.

某同学笔记上出现下表,他记录的是A.周平王东迁B.“光武中兴”C.诸葛亮治蜀D.北魏孝文帝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3.材料: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是对中国北部农业发展有贡献的。拓跋族原是游牧民族,在其与汉族人民接触后,逐步转向农业。拓跋珪建国后,加速了北魏由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的过程。登国九年(394年),他“使东平公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至梱阳塞外”(《魏书·太祖纪》)。天兴元年(398年),平定中山后,“分徙吏民及徒何种人工伎巧十万余家以充京师,各给耕牛,计口授田”(均田制)。同时又于首都平城“制定京邑,东至代郡,西及善无,南极阴馆,北尽参合,为截内之田,其外四方四维置八部帅以监之,劝课农耕,量校收入……”。经过这一番努力,北魏的农业生产已建立了初步基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