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知识清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知识清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知识清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知识清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知识清单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标要求】1.了解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人的主张,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角度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进行对比分析。2.了解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的史实,通过史料探究其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两大素养。3.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过程,从“家国情怀”角度分析其原因和重要意义,理解其伟大成就。【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目的:富国强兵)1.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1)背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实力最为强大。内容及意义:角度主要内容作用和意义经济改革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激发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⑵变法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一跃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⑵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军事改革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也极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政治改革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⑵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加强了中央集权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征伐不断。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措施及影响:(消极)全面汉化使鲜卑族丧失民族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军事力量。措施影响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北宋中期的改革——范仲淹改革、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不断;②边境常受游牧民族袭扰;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范仲淹改革:宋仁宗庆历年间,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结果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3)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附】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未挽救北宋衰亡) (一)背景:1、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庆历新政失败:宋仁宗时范仲淹发起的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结果失败。3、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二)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三)内容:1、富国:官府通过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四)影响:1、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收入。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4、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①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加深;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措施: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3)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认识】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力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目的:救亡图存)1.戊戌变法:(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③以康梁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2)概况: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3)作用:①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5)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2.清末新政(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2)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3.民国时期的改革:(1)概况:中华民国建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和后来的国民政府,都陆续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1)新中国成立初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②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2)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即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①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③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①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5《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理论);②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要讲话,起到了指导思想的作用。(2)主要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③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④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功过是非问题。(3)意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中共十八大以来(1)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3)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4)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4.改革开放的内容和认识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开放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认识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附】一、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争鸣、大发展时期。1、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变法改革。2、经济上,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3、文化上,礼崩乐坏,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私学兴起,民族走向融合、国家走向统一。二、关于戊戌变法:1、历史根源:(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2.维新变法的过程:(1)兴起:公车上书(2)发动宣传:创办学会和报刊(3)高潮百日新政(1998.6.11—9.21)(4)失败——戊戌政变(1998.9.21)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1)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表现: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②对极少数帝党官僚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③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依靠有名无实的光绪皇帝。(2)客观原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袁世凯见风使舵,投靠慈禧。(3)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加紧侵略中国。4.历史意义:(1)政治: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2)思想: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中国人民觉醒。(3)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潮流,与时俱进2.改革阻力大小3.改革者个人政治素质高低,是否善于用人4.改革策略是否得当,改革措施是否得以有效贯彻5.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四、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影响1、“新政”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发动革命的基本力量——新军与新式知识分子。2、“新政”为革命者准备了同盟军与合作者——资产阶级与君主立宪论派。3、清末预备立宪期间关于民权思想的公开宣传与历次国会请愿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国的建立提供了条件。4、清末的国库空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临时政府可以利用的经济资源,使其迅速面临财政危机。督抚专权的趋势则导致了民国初期的军阀割据与混战。五、《论十大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1、《论十大关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它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和提出的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巨大贡献。2、《论十大关系》以苏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其各部分关系阐述都是总结和借鉴我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反对教条主义,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的新路。3、《论十大关系》初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发展新模式。4、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六、全面认识近代和现代改革1.近代:(1)改革并不直接暴露改革意图,而是披上各种伪装进行改革。(2)改革在外交、军事与商业领域取得的成绩较大,与西方挑战关联较小的部门取得的成绩较小。(3)改革者主要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改革的目的基本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4)除“戊戌变法”外,大都没有公开发布的系统的政策纲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