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5节《熔化与凝固》培优训练A(原卷版+解析)_第1页
第四章第5节《熔化与凝固》培优训练A(原卷版+解析)_第2页
第四章第5节《熔化与凝固》培优训练A(原卷版+解析)_第3页
第四章第5节《熔化与凝固》培优训练A(原卷版+解析)_第4页
第四章第5节《熔化与凝固》培优训练A(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5节《熔化与凝固》培优训练A学习目标:1.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特点,能说出常见的几种晶体和非晶体名称。2.说明晶体熔化的规律,会画出晶体熔化图像。3.识别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4.说明晶体熔化图像各个阶段所对应的物体状同步训练:1.20g0℃的冰放在100g0℃的水中,混合后温度▲0℃;混合后冰的质量▲20g。(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固体根据▲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固定的▲的固体叫晶体,没有固定的▲的固体叫非晶体。晶体的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根据熔点可以鉴别▲。温度高于熔点为▲(填物质的状态,下同),低于熔点为▲,等于熔点为▲。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3.如图所示,金属“镓”熔点较低为29.78℃.夏天将固态镓放在手心,它很快▲(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液体,这个过程中镓▲(填“吸热”或“放热”),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4.下列生活中的“小水珠”属于熔化现象的是(▲)5.在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的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C.深秋,枝头挂满白霜D.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6.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人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C.一点儿都没熔化D.无法确定7.有一间完全隔热的房间,房间的温度维持在0℃,若在室外将一块冰放在盆中,当冰熔化一部分后,将整个盆端到此房间,则将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冰将继续熔化B.冰的温度开始逐渐升高C.水将逐渐凝固D.冰不能继续熔化,水也不能凝固8.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B.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D.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9.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是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62℃C.第10min时物质处于液态D.该物质液态时比热比固态时大10.2015年5月26日,印度出现罕见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B.沥青被烤化时温度保持不变C.沥青属于晶体D.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11.如图所示是萘熔化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萘在60℃时开始熔化B.萘的熔化时间是7minC.在ab段萘不吸热D.在ab段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12.南极某处曾记录到的最低气温是-80℃,在该处测量气温,根据表(▲)(单位℃)熔点沸点酒精-11778.5水银-39357A.应选用酒精温度计B.应选用水银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能选用D.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不能选用13.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在2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乙可知M、N肯定都是晶体B.N固体的熔点是100℃C.第12min时M物质是固态D.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14.如图所示,小李用此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大的冰块B.用水浴法对冰块进行加热是为了使冰块缓慢均匀受热C.该实验要使用搅拌器,目的是不让冰块粘在杯底D.如果将冰块换成石蜡碎块做该实验,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与冰的相同15.如图所示是一种新产品“55度杯”。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将开水倒入杯中摇晃几下,开水就会迅速变成可以饮用的约55℃的水,剩下的水在杯中又可以长时间保持这个温度。这是因为在杯的夹层中有一种叫变相金属的物质,在遇到高温时发生▲变成液态,吸收热量;在温度降低时发生▲放出热量。(填物态变化名称)16.小刚和同小组的同学做“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1)小刚组装了图(a)的实验装置,同组的小明认为该装置太复杂,也可以去掉烧杯,将试管直接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方法更合理,理由是▲。(2)小刚按照图(a)的方法进行读数,有同学指出他读数的方法不对,因为▲。(3)图(b)为小刚根据正确测量绘出的某固体熔化图像。他描绘的是▲(填“晶体”或“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因为由图像可以看出,熔化过程历时▲min。由图像你还可以获得的合理信息有:▲(只需说出一条)。1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热疗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如家里的“热敷”、市面上的“足疗”、体育场上的“蜡浴”。其中“蜡浴”就是将熔化的蜡用刷子刷在肿胀部位,一段时间后,肿胀消失,疼痛减轻。蜡属于▲(填“晶体”或“非晶体”),“蜡浴”是利用熔化的蜡在肿胀部位▲而▲被人体吸收,加快血液流动。18.对a、b、c三种物质加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属于同种物质的是(▲)A.a和bB.b和cC.a和cD.a、b和c19.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20.图甲为某同学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时间/min...12131415161718...温度/℃...96979898959898...(1)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2)上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检查了实验数据,他认为表格中的95℃是错误的数据,他判断的理论依据是▲。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3)在图像中,BC段表示的是冰的▲过程。21.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答案】A22.质量相同的0℃冰比0℃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23.学习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如图甲的器材组装有一不当之处是▲。实验中使物品受热均匀的措施是▲(写出一条即可)。(2)待温度升高到40℃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根据记录的数据得到如图乙的图像,则该晶体的熔点是▲℃,熔化经历了▲min,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液态时的比热容。(3)另一小组的同学发现,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撤去酒精灯,晶体还会继续熔化,原因是▲,晶体可以继续▲(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5节《熔化与凝固》培优训练A学习目标:1.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特点,能说出常见的几种晶体和非晶体名称。2.说明晶体熔化的规律,会画出晶体熔化图像。3.识别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4.说明晶体熔化图像各个阶段所对应的物体状同步训练:1.20g0℃的冰放在100g0℃的水中,混合后温度▲0℃;混合后冰的质量▲20g。(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等于;等于【解析】【分析】【详解】0℃的冰放在0℃的水中,它们的温度相同,不会发生热传递,混合后温度等于0℃;冰不能吸热而熔化,水也不能放热而凝固,因此混合后冰的质量等于20g。故答案为:等于;等于。2.固体根据▲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固定的▲的固体叫晶体,没有固定的▲的固体叫非晶体。晶体的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熔点▲。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根据熔点可以鉴别▲。温度高于熔点为▲(填物质的状态,下同),低于熔点为▲,等于熔点为▲。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答案】有无熔点;熔点;熔点;熔化温度;不同;不同晶体;液态;固态;固态、液态和固液共存;相等【解析】【分析】【详解】略3.如图所示,金属“镓”熔点较低为29.78℃.夏天将固态镓放在手心,它很快▲(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液体,这个过程中镓▲(填“吸热”或“放热”),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答案】熔化;吸热;不变【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这温度就叫晶体的熔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点和凝固点的认识和了解,是一道基础题。【详解】镓在手心由固态变为液态,变成一颗晶莹的液滴,说明已经达到熔点,从手上吸热,发生了熔化现象;镓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故答案为:熔化;吸热;不变。4.下列生活中的“小水珠”属于熔化现象的是(▲)【答案】B【解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分析各选项物质状态变化,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熔化现象的判断,抓住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中考的热点。【详解】A.青草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B.冰凌上滴下来的水珠,是冰受热变成的,属于熔化现象,符合题意;C.山间的薄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D.窗上的水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故选:B。5.在下列物态变化中,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的B.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C.深秋,枝头挂满白霜D.寒冬,窗玻璃上冰花剔透【答案】A【解析】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和凝华。固态向液态(气态)吸收热量,气态变液态(固态)放热。【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会正确的判断物态变化,然后结合吸热和放热进行分析判断。【详解】A、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水,是熔化吸热。符合题意。B、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放热。不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放热。不合题意。D、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放热。不合题意。故选A6.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人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在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C.一点儿都没熔化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晶体的熔化需要同时满足温度达到熔点和继续吸热两个条件。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始终保持在0℃。试管中的冰从烧杯中吸热,温度升高到0℃后无法继续从烧杯中吸热,所以不会熔化。7.有一间完全隔热的房间,房间的温度维持在0℃,若在室外将一块冰放在盆中,当冰熔化一部分后,将整个盆端到此房间,则将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A.冰将继续熔化B.冰的温度开始逐渐升高C.水将逐渐凝固D.冰不能继续熔化,水也不能凝固【答案】D【解析】(1)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2)发生热传递的条件:两物体相接触、由温度差。【分析】本题考查了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要明确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或放热。【详解】冰是晶体,需要在熔点温度下,继续吸热才能熔化,熔点是0℃,冰熔化一部分后盆中是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放到温度为0℃的房间里,因为无温度差,冰水混合物即不能吸热熔化,也不能放热凝固。故选D。8.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B.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D.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答案】D【解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分析】本题考查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一道基础题目,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详解】A、晶体有固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故A错误;B、非晶体熔化时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晶体熔化时吸热直接变成液体,故B错误;C、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故C错误;D、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从固态变成液态,故D正确;故选:D。9.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是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62℃C.第10min时物质处于液态D.该物质液态时比热比固态时大【答案】D【解析】(1)从图像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品体在熔化时的温度是熔点。(2)品体在熔化过程或凝国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态。熔化完毕处于液态。(3)根据Q=cmΔt,质量不变,根据温度变化,判断比热容的大小。【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根据图像分辨晶体和非晶体,并能分析出各自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中考对这个知识点的要求是比较高的。【详解】AB、从图像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48℃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48℃,故AB错误;C、该物质在第10min时处于熔化过程,熔化过程中物质处于固液混合状态,故C错误;D、固态吸收热量5min温度升高48℃-20℃=28℃,液态吸收热量5min温度升高62℃-48℃=14℃,根据Q=cmΔt,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质量不变,温度升高的越多,比热越小,所以物质在固态时比热比较小,故D正确。故选:D。10.2015年5月26日,印度出现罕见高温天气,首都新德里的一条道路上的沥青被烤化,斑马线变得扭曲模糊,如图所示。关于这个情景的说法正确的是(▲)A.沥青被烤化属于熔化现象B.沥青被烤化时温度保持不变C.沥青属于晶体D.沥青被烤化过程放热【答案】A【解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熔化吸热;根据物质熔化过程中对温度的要求吧固态分为晶体和非晶体;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升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认识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详解】A、沥青被烤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正确;B、沥青被烤化过程中,吸热、温度升高,故B错误;C、沥青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属于非晶体,故C错误;D、沥青熔化过程中吸热,故D错误。故选A。11.如图所示是萘熔化过程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萘在60℃时开始熔化B.萘的熔化时间是7minC.在ab段萘不吸热D.在ab段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答案】D【解析】从熔化图象特点可看出此物质为晶体,0min对应温度为开始加热时温度,ab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对应温度为熔点,对应的时间为熔化时间,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并存状态,需要吸收热量。【分析】此题考查晶体的熔化图象,通过图象得出物理信息:晶体的熔点、初始温度、熔化过程所用时间以及各段物质对应的状态等。【详解】A.由图象可知:A.0min时对应温度为60℃,为开始加热时的温度,不是萘熔化的温度,则萘在60℃时开始熔化,说法错误;B.图中ab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熔化是从第3min到第7min,用了7min-3min=4min,则萘的熔化时间是7min,说法错误;C.图中ab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在这段过程中,温度不变,但奈仍要吸收热。则在ab段萘不吸热,说法错误;D.图中ab段为晶体的熔化过程,即晶体未全部熔化,所以表示奈处于固液并存状态,则在ab段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说法正确。故选:D。12.南极某处曾记录到的最低气温是-80℃,在该处测量气温,根据表(▲)(单位℃)熔点沸点酒精-11778.5水银-39357A.应选用酒精温度计B.应选用水银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能选用D.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都不能选用【答案】A【解析】要根据温度计的制造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内的液体必须在液态下才能使用。根据气温和酒精、水银的凝固点,可判断出在南极水银已凝固,而酒精仍保持液态,根据这些知识,可选出答案。【分析】此题考查了温度计的原理以及对液体凝固点的理解。根据南极气温和液体的凝固点,判断出哪种液体不会凝固,就可使用。【详解】温度计的制造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所以温度计在使用时要确保温度计内的物质是液体状态。由表格可知,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0℃,在这个温度下,水银早已凝固为固态,故水银温度计就不能使用了。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C,南极的最低气温达-80°℃,这个温度下,酒精不会凝固,仍是液态,故酒精温度计仍能使用。故B、C、D错误,A正确。应选A。13.架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在25min内M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乙可知M、N肯定都是晶体B.N固体的熔点是100℃C.第12min时M物质是固态D.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答案】D【解析】(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升高,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2)晶体熔化过程中,固液共存;(3)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时,一般都采用水浴法,物体的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分析】读物质熔化的图象时,关键是要从曲线变化中判断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从而确定是否属于晶体,再明确不同时间段时物质所处的状态。【详解】AB.读图乙可知,M有一段这种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此时物质达到了熔点,正在熔化,因此这种物质属于晶体,但在35min内N物质始终是固体,不能由此确定N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故不能确定N固体的熔点是100℃,故AB错误。C.读图乙可知,10min开始熔化,25min熔化结束,第12min时处于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错误;D.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是水浴法,采用水浴法,温度变化比较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故D正确。故选:D。14.如图所示,小李用此装置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减小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大的冰块B.用水浴法对冰块进行加热是为了使冰块缓慢均匀受热C.该实验要使用搅拌器,目的是不让冰块粘在杯底D.如果将冰块换成石蜡碎块做该实验,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与冰的相同【答案】B【解析】(1)较大的冰块受热不均匀,较小的冰块接触紧密,受热均匀;(2)为了使固体物质受热均匀,用水浴法;(3)用搅拌器不断的搅拌,可以使冰块受热均匀;(4)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是不同的,晶体有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熔化温度。【分析】在探究晶体熔化过程的实验中,使物质均匀受热非常关键,这样观察的现象才更符合实际,本题中采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详解】A、为减小实验误差,实验过程中宜选用较小的冰块,因为较小的冰块之间接触紧密,受热均匀,故A错误;B、将装有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均匀,且加热过程缓慢,有助于时间的测量,故B正确;C、加热时,用搅拌器不断的搅拌,可以使冰块受热均匀,故C错误;D、石蜡是非晶体,冰块是晶体,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熔化图象不同,故D错误。故选:B。15.如图所示是一种新产品“55度杯”。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将开水倒入杯中摇晃几下,开水就会迅速变成可以饮用的约55℃的水,剩下的水在杯中又可以长时间保持这个温度。这是因为在杯的夹层中有一种叫变相金属的物质,在遇到高温时发生▲变成液态,吸收热量;在温度降低时发生▲放出热量。(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熔化;凝固【解析】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分析】本题是一道基础题,比较简单,掌握课本知识即可解决。【详解】金属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发生熔化,熔化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温度降低时,液态金属物质放热凝固为固态,使水温不会降低。故答案为:熔化;凝固。16.小刚和同小组的同学做“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实验。(1)小刚组装了图(a)的实验装置,同组的小明认为该装置太复杂,也可以去掉烧杯,将试管直接放在石棉网上加热。▲的方法更合理,理由是▲。(2)小刚按照图(a)的方法进行读数,有同学指出他读数的方法不对,因为▲。(3)图(b)为小刚根据正确测量绘出的某固体熔化图像。他描绘的是▲(填“晶体”或“非晶体”)的熔化图像,因为由图像可以看出,熔化过程历时▲min。由图像你还可以获得的合理信息有:▲(只需说出一条)。【答案】(1)小刚;放在烧杯中加热受热均匀;(2)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3)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5;该物质的熔点是0°C.【解析】(1)晶体是固态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结束,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非晶体熔化熔化时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2)温度计读书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分析】该题考查了学生从熔化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比较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时,关键是观温度是否上升。【详解】(1)在该实验中,要把试管放在烧杯中进行加热,使试管受热均匀。(2)温度计在使用时,既不能仰视,又不能俯视,正确的读数方法是: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3)晶体熔化的特点是:给晶体加热,在没有达到它的熔化温度之前,它的温度逐渐升高的,但并不熔化;当温度达到它的熔点时,继续加热,晶体渐渐熔化,但温度保持不变;当全部熔化成液态后,继续加热,它的温度升高;由图象知:该物质2min达到熔点,7min熔化结束.故答案为:(1)小刚;放在烧杯中加热受热均匀;(2)视线没有与液柱上表面相平;(3)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5;该物质的熔点是0℃。17.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热疗已走进我们的生活,如家里的“热敷”、市面上的“足疗”、体育场上的“蜡浴”。其中“蜡浴”就是将熔化的蜡用刷子刷在肿胀部位,一段时间后,肿胀消失,疼痛减轻。蜡属于▲(填“晶体”或“非晶体”),“蜡浴”是利用熔化的蜡在肿胀部位▲而▲被人体吸收,加快血液流动。【答案】非晶体;凝固;放热【解析】(1)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非晶体,温度不变的是晶体。常见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常见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2)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做凝固,凝固放热。【分析】本题考查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凝固放热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详解】(1)根据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可以判断出蜡是非晶体;(2)“蜡浴”就是将熔化的蜡用刷子刷在肿胀部位,蜡凝固放热,人体吸热后,加快血液流动,一段时间后,肿胀消失,疼痛减轻。故答案为:非晶体;凝固;放热。18.对a、b、c三种物质加热,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属于同种物质的是(▲)A.a和bB.b和cC.a和cD.a、b和c【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图可知,对a、b、c三种物质加热过程中它们的温度都是先升高,然后有一段时间持续不变,最后又继续升高,所以此图像是晶体的熔化图像,其中b、c的熔点相同,所以属于同种物质的是b和c.故只有B正确。故选B。19.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答案】C【解析】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所以想发生热传递,即必须存在温度差。【分析】理清题意,并能利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是解决该题的关键。【详解】A.“雪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低于雪的熔点,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一现象,故A正确;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使得地面温度不同,温度较高处积雪熔化,形成“雪馒头”现象,故B正确;C.太阳对条形砖和方形地砖的辐射相同,故C错误;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温度较高,积雪更易熔化,故D正确。故选:C。20.图甲为某同学研究“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图乙是他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后,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时间/min...12131415161718...温度/℃...96979898959898...(1)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还需要▲。(2)上表是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记录,小明检查了实验数据,他认为表格中的95℃是错误的数据,他判断的理论依据是▲。改正数据后,小明根据实验数据判定该地水的沸点没有达到100℃,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标准大气压。(3)在图像中,BC段表示的是冰的▲过程。【答案】(1)秒表;(2)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小于;(3)熔化【解析】(1)实验时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2)根据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特点分析出表格中错误的数据,根据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的特点分析当地气压与标准气压的大小关系;(3)由图象可知:AB段表示冰吸热升温;BC段是冰水混合物,是冰的熔化过程;CD段是水吸热升温;DE段是水的沸腾过程,温度不变。【分析】此题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考查了相关的测量仪器、沸腾特点及对数据的分析,同时考查了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掌握水沸腾的特点是解决此题的关键,同时把晶体的熔化和沸腾图象放到一个坐标系中,考查了学生从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详解】(1)实验过程中,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2)水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且温度保持不变,由表格中数据知,水从第14min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的温度是98℃,而第16分钟的温度为95℃,所以是此数据记录错误;此时水的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所以当地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3)BC段是冰水混合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