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历史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中历史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中历史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中历史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中历史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9单元综合测试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4·四川攀枝花模拟]巡抚在明初为中心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其职责为“抚巡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起先过渡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由此可知,明代()A.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B.君主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C.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D.行省制度已无法接着推行2.《皇朝掌故汇编》记载:“雍正元年,世宗御乾清宫西暖阁,召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谕:建储,亲书名,密封藏于匣内,置乾清宫世祖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一现象说明白()A.乾清宫是紫禁城政治活动的中心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C.乾清宫是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地方D.中心集权的不断加强3.下表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对表中信息解读精确的是()时期高层政区统县政区县级政区秦郡县魏晋南北朝州郡、王国县、侯国唐后期五代道(方镇)府、州县宋路府、州县元省路、府、州县清省府州、县A.管理层级和管理制度影响行政区划B.统县政区均由高层政区演化而来C.州的层级变动体现了中心集权弱化D.县级政区创始于秦朝并最为稳定4.[2024·广东惠州高三6月模拟]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特地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B.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D.加强了民族间沟通交融5.[2024·安徽淮北模拟]下表为《明实录》中“通商”“抑末”出现频次统计表。这反映出明朝()通商抑末洪武年间11宣德至景泰年间13嘉靖年间72隆庆至天启年间60A.商业政策发生倾斜B.重农抑商政策终结C.对外贸易受到重视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6.[2024·华中师大附中测评]明末清初,学者余起霞说:“吾乡习尚日异月新,余幼时见亲朋宴集,所用不过宋碗,其品或四或六,其味亦只鱼虾鸡豕……自后,宋碗变为宫碗,宫碗又变为冰盘,冰盘又变为五簋十景九云锣。其中所陈,穷极水陆。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矣。”这反映了明清时期()A.民间手工业部门生产日益发达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奢侈风尚盛行C.奢侈性消费导致社会走向贫困D.社会习俗逾越礼制现象日趋普遍7.[2024·新疆模拟]乾隆年间,在江浙一带的蚕桑产区,每当蚕茧收成时,便有商人分赴各村,利用蚕家急于出售的心理,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他们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限制小生产者。这说明()A.江浙的蚕桑生产居全国首位B.江南地区自然经济渐渐瓦解C.农夫承受着政府繁重的剥削D.商业资本已渗透到生产领域8.[2024·山东济南高三测试]“经济”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原意是“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如《晋书·纪瞻传》有“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诗人杜甫的《上水遣怀》有“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等。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理解()A.反映了宽松的参政氛围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理念C.衬托了士人的入世情怀D.印证了小农经济的落后9.[2024·百校联盟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极力驳斥“有公而无私”,指出“人道就是对人私利与欲望的满意,道德就存在于人们的物质利益之中”。这一主见()A.彻底否定了宋明理学B.旨在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10.[2024·哈师大附中等三校高三联合模拟考试]黄宗羲对儒学品行作了重新给予,认为“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要由豪杰之士来担当,呼吁豪杰之士树立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这种主见()A.利于切实推动社会发展B.冲破了先秦儒学的束缚C.强调满意个人名利之心D.强调提高君主行政实力11.[2024·四川内江模拟]下图为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清制八架铜仪在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在刻度、游表、结构上干脆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这表明()A.中体西用思想已确立起来B.清朝主见对外经济文化沟通C.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D.西方科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12.永乐九年(1411年)规定:“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违者杖一百”。“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规定的实施()A.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B.促进了官民同等的实现C.抑制了戏曲事业的发展D.取消了市民文化的消遣性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确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其次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纳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纳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自不待言的缘由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样,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渐渐推动。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变更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旧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缘由。(16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9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唯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学问加以评论。(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单元综合测试三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迟滞1.解析:依据“巡抚在明初为中心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官职”“洪熙宣德时,临时差官起先过渡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可知,巡抚起初是中心派出协调地方的临时官员,后来变为常驻地方的巡抚官后,皇帝又选派“近官”对其监督和制衡,这表明明代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故选B项;巡抚的主要职责是“抚巡地方、考察属吏、提督军务”,题干主旨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解除A项;明代先后派出的巡抚和“近官”虽然能起到完善监察体系的作用,但不是其主要目的,解除C项;题干与行省制度无关,解除D项。答案:B2.解析:雍正帝推行密建皇储制,保证了皇权交接的有序进行,完善了皇帝制度,由皇帝全权确定皇位继承人,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B项;从雍正元年起先,养心殿成为清代宫廷政治活动的中心和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地方,解除A、C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与中心集权无关,解除D项。答案:B3.解析: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验了郡县制——州郡县制——州县制——道路制——行省制等,层级历经了两级制——三级制等,这与管理层级和制度相关,故选A项;统县政区中的“府”不是由高层政区发展而来的,解除B项;古代中国中心集权不断加强,解除C项;县级政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解除D项。答案:A4.解析:依据材料“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特地法规……因俗而治”可知,清朝结合详细民族状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故选A项;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特地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结合详细民族状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与天朝上国无关,解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结合详细民族状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间沟通交融无关,解除D项。答案:A5.解析:依据表格内容可知,在明朝时期,“通商”出现的频率渐渐增加,而“抑末”却渐渐降低,这反映出明朝对商业的政策出现了变更,即由“限制商业发展”转变为“渐渐放松对商业的限制”,即商业政策发生了倾斜,故选A项;“抑商”出现的频率渐渐削减,并不能说明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终结,并且该政策在明朝并没有终结,解除B项;“通商”出现频率增加,并不能代表明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解除C项;“通商”“抑末”体现的是明朝政府对商业和农业的看法问题,并不干脆代表商品经济的发展,解除D项。答案:A6.解析:“其中所陈,穷极水陆。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矣”体现了奢侈的消费,故选B项;“宋碗变为宫碗,宫碗又变为冰盘”无法体现其产品属于民营还是官营的属性,解除A项;“一席所费,可作贫家终岁需矣”强调贫富分化,但社会的发展程度无法推断,解除C项;“宋碗变为宫碗,宫碗又变为冰盘,冰盘又变为五簋十景九云锣”,这些东西除了说明价值高外,不能体现其等级性,解除D项。答案:B7.解析:依据材料“乘机贱价收购,垄断市场”“还通过放款预购的方式,进一步限制小生产者”可知,商人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本优势已经起先限制生产领域,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呈现全国其他地方的蚕桑生产状况,无法得出江浙的蚕桑生产居全国首位,解除A项;材料中并未呈现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且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要到鸦片斗争以后,解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当地蚕农受到了商人的盘剥而不是政府,解除C项。答案:D8.解析:依据材料“经邦(或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瞻忠亮雅正,识局经济”“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得出经济人才做官可以造福百姓和社会,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安民富国思想,体现出士人兼济天下的入世初衷,故C项正确。答案:C9.解析:顾炎武的观点虽在确定程度上否定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但并非是彻底的否定,解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治上的专制,不能说明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解除B项;顾炎武对人的私利与欲望的确定,也就确定了工商业经济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从而也就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顾炎武的主见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能定位为开启,解除D项。故选C。答案:C10.解析:黄宗羲以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为动身点阐释儒学,而非出自个人一己之私,这种主见于国于民于社会都有好处,故选A项;黄宗羲的“儒者之学,经纬天地”,这是对先秦儒学民本思想的继承,解除B项;“为国家与民族建功立业”,这种主见以为国为民为动身点,而非个人名利,解除C项;材料是黄宗羲对儒学品行的阐释,无关君主行政实力,解除D项。答案:A11.解析:依据材料“清制八架铜仪在造型、花饰、工艺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在刻度、游表、结构上干脆反映西欧文艺复兴后大型天文仪器的进展和成就”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实行了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西方天文仪器的形式和内容,这表明当时的中国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故选C项;其次次鸦片斗争后“中体西用”思想确立起来,与材料所述时间“1442年”不符,解除A项;清朝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经济文化沟通只出现在确定时期和确定范围内,解除B项;中国近代化发生在近代,与材料所述时间“1442年”不符,解除D项。答案:C12.解析:依据材料“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可知,这一规定的实施强化了正统伦理道德观念,故A项正确。答案:A13.解析: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二,从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美洲农作物的引入等方面说明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并分析其缘由。第(2)问应依据明清时期农作物的种植状况,说明农业的发展、人口迁移等方面的影响。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每点2分,共10分)缘由:人地冲突突出;政府激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拓加强了中外沟通;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共6分)(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9分)14.解析:材料中的家训体现出儒学对家庭教化的深刻影响,其家训既有提高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增加责随意识、维护社会稳定等主动方面,又有压制人性和自然欲求、重男轻女等消极观念。作答过程中,需结合材料中的主见逐条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对待传统文化应当去粗取精、批判地继承。答案:示例:观点:族规中渗透的理学是清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