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2-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佳兴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1.“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A.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B.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受挑战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体现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缘由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即“礼崩乐坏”出现思想观念多元的现象。故B正确;“尊黄老之学”是西汉初期,A错误;儒、释、道并存,儒学遭受挑战是在魏晋时期,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拜金逐利盛行的信息,D错误。2.钱穆在论及先秦诸子思想时说:“要视人之父若其父,……不该在个人或家庭生活上奢侈和奢侈。……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同等的标准生活。”这一论述提及的思想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B【解析】据材料“把当时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作为全人类一律同等的标准生活”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反映了平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和要求,属于墨家思想,故B项正确;儒家并不代表平民和小生产者的利益,故A项错误;道家也没有反映平民和小生产者的诉求,故C项错误;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娴熟驾驭百家争鸣的相关学问,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社会上最劳苦的生活,即刑徒役夫的生活”,据此学生可以联系墨家思想的代表阶层,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见“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见“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见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主动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接受【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孟子主见“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主见“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前者主见得民心,后者主见爱民,都强调施政为民的主动性,故B正确。两者都属于战国时期,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故C错误。儒家思想没有被当时诸侯国国君接受,故D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荀子思想4.战国中后期,荀子主见“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找寻“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儒家思想备受秦国重视B.法家地位有所下降C.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D.思想专制局面形成【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秦国的重视,秦国重视的是法家思想,故可解除A;战国中后期,法家思想渐渐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视,所以B的说法违反了史实,故解除B;依据材料中的“《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一信息可知,在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的趋势,故选C;思想专制局面形成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解除D。5.2024年11月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在西室发觉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用隶书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觉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该材料()A.为探讨孔子言论供应了实物史料B.说明汉兴后实行统一文字的措施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D.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屏风上书写的孔子生平和孔子画像并不能反映孔子言论,故A项错误;仅凭海昏侯墓出现的隶书无法说明汉朝统一文字,故B项错误;屏风上的字与画都与孔子有关,说明孔子地位很高,间接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马王堆汉墓的史料价值,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化·汉代儒学·董仲舒思想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胡汉文化相互汲取 B.中华文化多元发展趋势C.佛教文化影响扩大 D.国家分裂导致文化分裂【答案】B【解析】A只符合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这一个方面,说法不全面,故解除。从材料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详细内容,故解除D,B正确;A、C两项只符合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这一个方面,不能说佛教文化影响扩大,解除。7.一方面唐代书法中“楷书”规则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唐代所孕育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这反映了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唐书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唐书“既尚法又尚情”艺术特质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答案】C【解析】从材料“楷书规则之森严”、“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中可以看出,唐代书法既有法度又狂放不羁,故C项正确;A项比较片面;B项“完全”不符合史实;三教合一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而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8.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化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一现象反映出A.理学正统地位起先确立 B.理学观念普及民众生活C.宋代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材料中“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说明理学思想世俗化的趋势,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理学正统地位起先确立的信息,解除A;B中“普及”不当,解除B;材料无关君主专制的信息,解除C。9.明清之际某思想家提出:“君子之为学也,……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救之。”“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A.反对盲从孔子B.力挽儒学危机C.维护理学正统D.主见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思起而救之”、“不如见诸行事”等可以看出,该作者主见经世致用,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对孔子主见的看法,解除A项;该思想家的动身点不是挽救儒学危机,解除B项;该思想家的目的不是维护理学正统,解除C项。【点睛】材料所述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的主见。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显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究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赐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留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主见。10.明初,朝廷对官民婚礼有严格规定,但到明代中后期,这些规定渐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婚礼穷奢极侈等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变更折射出A.新兴阶层摒弃了门第观念 B.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习俗C.市民文化容纳了传统礼仪 D.同等观念冲击了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这些规定渐成一纸空文,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婚礼穷奢极侈等成为普遍现象”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社会上出现了追求金钱的风尚,因此出现了“婚姻不问门第只论钱财、婚礼穷奢极侈”现象,反映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习俗,故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内容肯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门第观念,但“摒弃”一词表述过于肯定,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中后期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社会上出现了追求金钱的风尚,没有强调市民文化容纳传统礼仪的问题,并且材料内容体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习俗的现象,没有体现同等观念对专制统治的冲击,故D选项错误。11.老师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课上给同学们出了以下推断题,其中符合史实的有①战国思想家惠施学富五车,是指他旅行时也爱学习,五辆车上都装满爱看的纸质书②北宋平民毕昇独创胶泥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③楷书奔放跃动,线条流畅尽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④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期尚未有纸质书,故①错误;北宋平民毕升独创胶泥活字印刷术,这的确是印刷业的一大革新,故②正确;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的是草书而不是楷书,故③错误;《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而不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故④错误;因此符合史实的只有1个,所以答案选A。12.“中国文明有很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供应史实依据的是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独创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文明有很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天工开物》,在明朝,故A解除。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独创,属于唐宋时期,故B正确。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属于明清时期,故C解除。《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属于元朝后,故D解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独创和发觉·唐宋时期的成就13.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东西方中国西方I596年刊印李时珍《本草纲目》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1637年刊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1639年刊印徐光启的《农政全书》l632年刊出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1642年刊印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A.政治体制本质差异 B.中西文化沟通加深C.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D.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可知,中国科技成就趋向总结,主要留意的是阅历方面,而西方则留意自然科学尊崇理性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趋势的不同,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中国科技趋向总结,而西方更留意自然科学成就,没有体现政治体制方面的信息,无法得出政治体制差异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是对中西科技成就的对比,没有体现中西文化的沟通,故B选项错误;分析表格可知,中国的科技成就主要在于实践阅历的总结,而西方留意自然科学的探讨,这不能代表西方科技领先于中国,故D选项错误。14.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红尘滚滚,奈何不了一往情深;人欲横流,唯简洁笃定不乱一心。”这种揭示“人欲,人性”的文化是一种新文化的代表。它反映了A.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发生转变B.中国文化内涵多样性C.民间思想借助文学作品广泛传播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儒家的价值取向在明清时期仍旧是社会的主流,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提到了一种新文化的代表,并未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某种思想,但是却无法体现民间思想通过文学作品广泛传播,故C选项错误;清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但是传统的思想主见“存天理灭人欲”钳制了他们的思想,故市民阶层渴望“人欲,人性”的解放,符合题意故D选项正确。15.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相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A.留意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C.留意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点,故选C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描写,解除A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解除B项;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解除D项。16.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峰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驾驭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A.确立亲美远英的外交路途 B.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C.“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D.不认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下院旁听议员辩论时,感到是一窝蜂的吵架,表示“无甚可观”,反映李鸿章坚持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纲常伦纪的思想;在外国在华投资问题上,李鸿章强调了外国在华企业的自主权应驾驭在中国政府手中,体现了李鸿章主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思想;综上这些表明李鸿章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故选C。A所述在材料中无体现,解除;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属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面,故B错误。李鸿章是不满足议会的吵闹,但并非不认可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解除D。17.1876年,郭嵩焘出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见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得信息的实力。料中“西方不仅学习机械一门,还学习政治、法律”“言论遭到谩骂”说明郭嵩焘主见学习西方政治违反当时洋务运动提倡器物思想,故C项正确;“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缘由,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其次次鸦片斗争后,清政府起先被列强限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更”,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洋务运动•晚清外交近代化。18.戊戌政变前谭嗣同曾劝告袁世凯“围园劫后”(包围圆明园,劫持慈禧太后)关于在这一事务前后,袁世凯在何时告密有不同的记载。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一文中声称,自己是在政变发动之前告的密;张一麟在《心太平室集》则称,袁世凯在政变发动之后,为撇清与维新派之间的关系才告的密。这反映出A.当事人的叙事肯定真实可信 B.历史现象具有相当大的困难性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推断 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答案】B【解析】材料讲的是对袁世凯告密一事,不同人有不同的记载,所以答案选B;当事人的历史不肯定真实,解除A;CD说法都太肯定,解除。19.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这反映了清政府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化 B.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答案】C【解析】“癸卯学制”包含“理财学”“格致科”等内容,其不属于传统教化范畴,故A错误。“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措施之一;同时,清政府并未完全照搬日本“学制”,而是将其科目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这体现了清政府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故C正确。材料中清政府放弃日本学科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有其合理性,因此,不辨名实之分夸大其词、追求全盘西化表述错误,故B错误。“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学制的措施之一,拒绝制度变革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20.晚清驻英公使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俱有本末,与辽、金崛起一时,倏盛倏衰,情形绝异”。这反映了郭嵩焘A.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B.放弃了“中体西用”的思想C.力图处理东西方的冲突冲突D.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传统观念是天朝上国、华夷观念,材料中“政教修明,俱有本末”反映了郭嵩焘赞扬西方政治制度,说明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理性批判。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反映了郭嵩焘赞扬西方政治制度,不能说明郭嵩焘突破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也没有体现“中体西用”的思想,解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东西方的冲突冲突,解除。【点睛】华夷观念产生时,因为华夏文化在东方乃至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还不大。但在华夷观念畸变之时,正是世界发生巨变,且东西方文化相激相荡之际,所以它对中国近代化的启动和推动则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一般说来,一个民族近代化的历史,往往是以相识世界,走向世界为先导的。而在鸦片斗争前后,华夷观念严峻阻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理性相识,中国近代化的车轮自然难以启动。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起先,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同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这表明,先进的中国人()A.借助西方文明应对工业文明的冲击 B.学习西方“器物”维护封建制度C.汲取西方启蒙思想以革新政治体制 D.引进民主和科学来改造传统文化【答案】A【解析】材料论述近代中国人从器物到思想转变,主要是适用西方文明发展对于中国冲击导致,国人学习内容的转变,A正确;学习器物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B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冲击传统思想,C错误;D属于材料部分信息内容。22.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同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更可说明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学问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冲突发生变更【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学问,这种变更的缘由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见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学问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解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学问界否定,不符史实,解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冲突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23.1920年,一些人撰文指责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化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加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见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化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学问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加,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学问的驾驭,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24.民国成立之前,历史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关于“四大独创”的记载;民国以来,教科书编纂者们逐步把有争议的“四大独创”的学问镶嵌进历史教科书。民国历史教科书编纂者们的主要目的是A.培育民族精神B.弘扬侍统文化C.提倡学术自由D.激发学史爱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四大独创”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我国的民族冲突尖锐,把“四大独创”的学问镶嵌进历史教科书,增加了人们的民族骄傲感,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故选A;依据民国以来的历史背景可知,当时中国民族冲突始终比较激烈,教科书编纂者们虽有弘扬传统文化和激发学生学史爱好的目的,但这也不是主要目的,只能居次要地位,故可解除BD两项;材料的意思并没有涉及提倡学术自由的意思,故可解除C。25.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白道路D.精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答案】A【解析】近代中国由于受到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简洁激发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故本题答案选A项;B项对应的是马克思主义;C项对应的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D项对应的是社会基本冲突,与进化论无关。26.读下图,为使“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是A.提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理论B.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C.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D.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结合井冈山斗争实际写的,著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该时期中共探究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所以选B考点: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思想27.毛泽东同志曾外国来访者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很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精确的理解是A.发动三大起义,武装抗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B.提出抗日反蒋的主见C.遵义会议的召开D.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答案】D【解析】【分析】“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就指中共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D正确。【详解】28.下列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①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B.②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C.③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当地解决了党内问题D.④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方针【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延安召开的七大;中共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当的解决了党内问题是遵义会议,A、B、C均不符合史实;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故选D。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29.“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成功,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安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心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对中国革命道路相识有分歧B.俄国城市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D.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安排完全是空谈”可知1930年中共部分领导者仍旧主见城市中心论,但是1928年中共在事实上已经开拓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说明党内在革命道路上仍旧存在分歧,A选项符合题意;实践证明城市中心论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B选项解除;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一条争取的革命道路,C选项解除;1928年井冈山革命依据地的开拓,标记着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D选项解除。30.下面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书目,这本著作的名称是A.《湖南农夫运动考察报告》B.《井冈山的斗争》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D.《新民主主义论》【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给书目中提到“湘赣边界的割据”,表明是在土地革命期间,依据所学可知,国民革命失败后,1927年9月毛泽东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队伍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依据地,《井冈山的斗争》就是这一时期发表的,文章强调把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夫群众,在农村建立依据地,开展以农夫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斗争等,其内容与题干中的书目信息相符合。故B项正确。1927年初,毛泽东发表《湖南农夫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宏大意义。此时正处于国民革命国共合作时期,并无“割据”一说。故A项错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皆发表于抗日斗争时期,主要是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故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31.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化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化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化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更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水平B.对外政策C.世界潮流D.科技实力【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确立了“一边倒”的方针,此时俄语成为我国第一外语;二十世纪60年头,中苏关系恶化,教化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化的第一外语;进入二十世纪80年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故B项正确;经济水平、科技实力和中国外语语种的变更无关,故AD项错误;“世界潮流”属于客观缘由,不是主要因素,故C现错误。点睛:主要缘由是造成结果的一种或几种缘由中占主要位置的缘由,推断主要缘由一般状况下从主观角度考虑。本题的B项相对材料来说就是主观缘由,C项是客观缘由。32.傅斯年在《历史语言探讨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干脆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应探讨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此,下列表述中对其意理解正确的是A.历史语言探讨的重要性 B.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是同志C.历史学应当涵盖各学科 D.史学探讨应重视客观性而非主观取向【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应探讨历史问题者之工具”“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等信息可知,傅斯年主见在史学探讨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强调的是通过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运用增加历史学的客观性,而不再是个人的主观推断,故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傅斯年肯定程度上强调了历史语言探讨的重要性,但A选项没有涵盖傅斯年“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应探讨历史问题者之工具”的观点,即强调历史探讨的客观性、尽量避开史学家的主观因素,故A选项不全面;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史学探讨应重视客观性而非主观取向的问题,“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都是同志”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主旨问题,故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内容可知,傅斯年强调地质、地理、考古等学科都为历史探讨供应工具,而不是历史学应当涵盖各种学科,并且历史学也没有必要涵盖各个学科,故C选项错误。第Ⅱ卷33.从古至今,各个思想家的主见来源于社会现实,为社会现实服务,同时也受时代和自身阶级的局限。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主见,并指出其主见的不同结局及其缘由。材料三其次次鸦片斗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因此“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铎之言”……他们接过林則徐、魏源所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旗帜,采西学,设局厂,谋自强,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这一以“师夷智”为新内涵的经世运动,不仅给经世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湖推向高湖,而且造成中国文化结构的异动,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摘编自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的流变》(2)依据材科三和所学学问,说明中国近代前期“师夷智”运动产生的缘由和影响材料四甲午战后,更多的人起先以宽容的看法,接受西学。谈谈西学不再如以往那样被诋毁为“士林败类”“名教罪人”,而是“识者渐知西法之不能尽拒,谈洋务者不以为为深耻”……维新人士试图建构的全新内涵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在曲折中不断得到认同的。康、梁等人提倡的“中体西用”,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见的学习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摘编自刘长生、郑征成《中体西用思想与维新运动》(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学问,指出维新派的“中体西用”有何新发展和局限。材料五中日甲午斗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峻。谭嗣同以心学呼喊人们投入救亡图存、改造中国的运动。他从君、民同等,君权民授动身,进一步指出:“君者,公位也。庄子曰:‘时为帝’,又曰:‘递相为君臣国,人人可以居之。’彼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不言而喻,谭嗣同的“合同志以讲明心学”,专心学的思想资料陶铸维新理论,对清末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谭嗣同专心学的思想资料宣扬自由、同等、博爱、民主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摘编自吴雁南《谭嗣同“合同志以讲明心学”》(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谭嗣同思想的影响。【答案】(1)主见:孔子主见以德治民;董仲舒主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结局及缘由:在当时诸侯争霸斗争的背景下,孔子主见不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专制集权巩固统治的须要,没有被诸侯接受,主见无法实现;董仲舒主见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巩固统一须要,因此被汉武帝接受,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缘由:反侵略斗争失败教训;西方工业文明传人的影响;维护清朝统治的须要影响:给传统经学注入新的内容;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增加了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3)发展:引入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主见利用西方的宪政改造中国旧政体。局限:没有从思想上扫除旧思想;仍旧以维护君主制为中心。(4)影响:面对民族危机,呼喊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他宣扬西方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主见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国,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解析】【详解】(1)主见,依据材料“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知,孔子主见以德治民;依据材料“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信息可知,董仲舒主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结局及缘由,孔子以德为政的主见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由于当时处于诸侯混战,孔子为政以德的主见不适应当时统治者富国强兵加强专制集权巩固统治的须要;而董仲舒主见被汉武帝接受,儒学建立了正统地位,董仲舒汲取法家等思想,改造儒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须要。(2)缘由,依据材料“其次次鸦片斗争的失败使清朝统治者和士大夫们深感‘创巨痛深’”“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铎之言”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反侵略斗争失败教训是“师夷智”运动产生的背景之一;依据材料“采西学,设局厂,谋自强,掀起了一场以‘求强’‘求富’为目标”可知,维护清朝统治的须要;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时期西方工业文明传人的影响也是掀起洋务运动的主要背景。影响,依据材料“不仅给经世学注入了新内容,将晚清经世实学思湖推向高湖”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给传统经学注入新的内容,进一步推动晚清经世实学思潮的发展;依据材料“为近代‘新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师夷智”运动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化的转变。(3)发展,依据材料“其内涵上大大超过了洋务派所主见学习西方的器械、技艺的表层”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只是主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达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而维新变法时期除了主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外还主见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主见利用西方的宪政改造中国旧政体。局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维新派主见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主见利用西方的宪政改造中国旧政体,但没有从思想上扫除旧思想;仍旧以维护君主制为中心。(4)依据材料“谭嗣同以心学呼喊人们投入救亡图存、改造中国的运动”可知,谭嗣同面对民族危机,呼喊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依据材料“他从君、民同等,君权民授动身”等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他宣扬西方民主启蒙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依据材料“对清末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可知,主见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改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国,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可归纳出谭嗣同思想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依据安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二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高校和探讨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与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高校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1978年清华高校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状况曹小平,派往伯克利加州高校,学习理论固体物理,1981年4月11日回国;彭吉虎,派往圣地亚哥加州高校,学习波导光学,1981年1月3日回国;张育曼,派往伯克利加州高校,学习反应堆物理计算,1981年10月19日回国;赵南明,派往伯克利加州高校,学习生物物理,1981年4月14日回国;郑衍横,普度高校,学习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1981年3月6日回国;李衍达,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地震波的信息处理,1981年4月11日回国;张楚汉,派往伯克利加州高校,学习坝工抗震,1981年6月1日回国;柳百成,派往威斯康星高校,学习铸工冶金学,1981年1月1日回国;催国文,派往麻省理工学院,学习高温陶瓷,1981年1月1日回国。——清华大(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头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两次赴美留学潮的发生背景。【答案】(1)同:都是向美国学习;以科学技术为主;目的都是通过培育人才实现国家强大;都是国家推动的结果;留学生回国取得了较大成果。异: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以幼童为主,新中国的留学生是中青年学者;清朝留学生以广东、江浙为主,而新中国以各大高校为主;清朝赴美留学竞争不激烈,新中国的留学竞争激烈。(2)背景:传统教化难以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为维护自身统治;洋务运动的开展,为了培育科技、法律和翻译人才。文革使教化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业人才缺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心对教化重要性的相识。【解析】【详解】(1)同:依据“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清华高校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得出都是向美国学习;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