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1页
十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2页
十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3页
十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4页
十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45分钟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太平天国时期,贡生沈梓在日记中说:“徐抚军(指曾任江苏巡抚的徐有壬)合两浙官员禁除赌匪,穷年累月而不得,而伪忠王以一土寇之号令一朝灭之而肃清。”吴江人柳兆薰在其日记也称:“长毛往来,市人不惊。”这说明 ()A.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失望B.太平天国社会治理取得成效C.二人都认同太平天国政权D.太平天国重视发展商品经济【解析】选B。忠王李秀成将原来清朝地方政府长期未能解决的赌博、盗匪问题,一举“灭之而肃清”,太平天国将士所到之处,“市人不惊”等,反映出太平天国社会治理取得成效,B正确;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失望与“长毛往来,市人不惊”等不符,排除A;“伪忠王”“长毛”等说明二人并不认同太平天国政权,排除C;太平天国在肃清“赌匪”方面卓有成效,不能说明其重视发展商品经济,排除D。2.(2024·深圳模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组建团练武装“湘军”。湘军以营为单位,先设官,然后由官回本乡招兵,形成了士兵只服从将领、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局面。这反映了 ()A.中国近代化进程受阻B.列强侵略战争加剧C.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D.中央权力逐渐下移【解析】选D。据材料“形成了士兵只服从将领、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局面”可知,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地方势力,说明中央权力逐渐下移,故选D;据所学,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推动近代化之人,排除A;材料主旨是清政府内部权力的变化,没有涉及列强侵略,排除B;据所学,湘军主要是负责替中央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形成割据,排除C。【加固训练】“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 ()A.拉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B.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C.引起晚清政局的变化D.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解析】选C。根据题干“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说明在该事件之后,汉族士大夫开始崛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的权力出现了下移趋势,据此可知,“这场革命”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晚清政局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故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魏源、徐继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D。3.(2023·武汉模拟)清初,赏戴孔雀翎的人员,除了清廷规定的外,其他人“出于酬庸旷典,惟有功而蒙特恩者,始得赏戴”。到19世纪60年代,时人记载,“花翎红顶,几遍城市”,甚至“五品以上之官,皆得援例捐纳”,造成对花翎“不复重视之矣”。这一变化 ()A.深受国内政治局势影响B.说明服饰失去了政治象征意义C.源于民众物质生活改善D.反映出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雀翎在清朝初年是地位的象征,而到19世纪60年代,“花翎红顶,几遍城市”,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这主要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有关,A正确;当时的服饰并未失去政治象征意义,排除B;民众物质生活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该现象与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无关,排除D。4.(2023·福州模拟)下表是某学者研究洋务派军事企业的信息,由表可知,该学者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7-1905年,共自造各种机器692台,各种工具11万多件福州船政局1883-1895年,共自造机器66台。1872年制成拉轧机后造船所用的铁梁、铁龙骨等均能自造天津机器局“仿造康邦汽机,所省煤斤甚巨”A.注意发掘企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B.认为其摆脱了对外国人才的依赖C.比较关注洋务企业的生产效益D.关注到企业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自造”“仿造”可知,洋务派军事企业大量仿造和自造机器、工具、配件,说明洋务派试图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这是企业自主自强的民族意识的体现,D正确;材料突出了自造机器和工具,没有体现企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机器设备的设计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无法得出“摆脱了对外国人才的依赖”,排除B;材料未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益,排除C。5.(2024·江门模拟)19世纪70年代,清朝政府内部的一班御史文官和翰林学士,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内恤民愿,外争国权,以经世匡时为己任,屡上封事,弹劾大臣,一时遂有“清流党”之称。“清流党” ()A.并不全面否定洋务事业B.在当时清廷中居主导地位C.主导了清廷的内政外交D.遏制了晚清王朝吏治的腐败【解析】选A。“内恤民愿,外争国权,以经世匡时为己任”意味着“清流党”立足国家利益和民情,主张反对侵略,结合洋务运动的实践活动有维护国家利益的色彩可知,清流党并不全面否定洋务事业,A正确;这一时期洋务派占据主导,排除B;通过材料无法看出清流党在当时清政府中的地位,排除C;D表述绝对,排除D。【拔高训练】1885年,李鸿章在批准轮船招商局的“用人章程”时明确规定,“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理财悉听调度”“会办三四人,应由督办察度商情,秉公保荐”。这说明轮船招商局()A.属于纯粹的商办企业B.是辅佐洋务派的民用企业C.由政府配置人才资源D.能够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解析】选C。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期间成立的官督商办企业,根据材料信息“专派大员一人,认真督办,用人、理财悉听调度”可知,轮船招商局由政府来安排用人,配置人才资源,C正确。轮船招商局是官督商办企业,A“纯粹”一词表达错误,排除;B表述正确,但是未能体现题干中政府对人才资源的调配这一点,排除;轮船招商局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但是材料中并未体现这一点,D错误,排除。6.(2024·广州模拟)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提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若其意,则在昔哲王所恃以均天下也”,同时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汉制议员之职有三:一曰谏大夫,二曰博士,三曰议郎”。这表明 ()A.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B.中国汉朝制度尚有民主遗风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D.汉制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解析】选A。据材料梁启超“认为汉代有与议会相似的制度”,这有利于为变法减少阻力,故选A;汉朝是君主专制制度,谏大夫、博士等职都是为皇权服务的,不能体现民主遗风,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为变法寻找历史依据,C所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汉制体现专制,无法为议会的实施提供基础,排除D。【拓展延伸】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现。7.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这一观点旨在 ()A.反对中体西用B.推崇中国传统文化C.抵制西学东渐D.倡导政治制度变革【解析】选D。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点是19世纪末,历史人物是严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史实出现在戊戌变法期间,结合题干内容中“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知严复反对洋务派所主张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选D;严复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倡导进行政治变革,排除A;题干内容并没有述及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B;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向西方学习,而不是反对“西学东渐”,排除C。8.(2024·宁德模拟)《马关条约》签订后,黄遵宪所著《日本国志》正式刊行。书中详尽记载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内容,并提出个人对中学、西学关系的看法,认为“泰西之学,其源盖出墨子。其谓人人有自主权利,则墨子之尚同也。其谓爱邻如己,则墨子之兼爱也”。据此可知,作者刊行该书的主要意图是 ()A.否定儒学正统,挽救民族危亡B.深入学习西方,推进变法维新C.照搬日本变法,实现国家富强D.坚守中体西用,应对内部危机【解析】选B。黄遵宪详细介绍明治维新,借用墨子的言论介绍西学,可见其目的是深入学习西方,推进变法维新,B正确;黄遵宪并未否定儒学的地位,排除A;C错在“照搬”,排除;黄遵宪强调的是人权,而非中体西用,排除D。9.(2024·广州模拟)甲午战争后的十年里,梁启超等人为“中国”一词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并引入新式“历史”概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他们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变法营造舆论氛围B.号召人民反抗外来压迫C.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D.激发国人救亡图存意识【解析】选D。依据材料“注入国民、民族、国家等新内涵”“将‘中国’置于‘世界’和‘历史’交织而成的新型时空结构”并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等人通过探索构建近代新型史学的方式以激发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D正确;从“甲午战争后的十年里”可知当时变法已失败,排除A;号召人民反抗外来压迫、抵御西方文化的入侵均为救亡图存的具体表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10.下表所示为某位学者的观点。他试图集中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维新派 ()第一,康有为的本意是借助孔子的力量推行维新变法,然而,儒学在当时为士大夫们安身立命的学问,康有为这种废古倡今(借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说法,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恐慌,这又使维新派丧失了很多力量第二,《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书未经严密考证,内容牵强附会,难以获得当时民众的广泛认同第三,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学,实际上是僵化了的理学思想,其中含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A.改革操之过急B.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C.宣传动员不力D.缺乏完整的组织体系【解析】选B。根据材料“康有为这种废古倡今(借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说法,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恐慌,这又使维新派丧失了很多力量”“内容牵强附会,难以获得当时民众的广泛认同”“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学,实际上是僵化了的理学思想,其中含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可分析出这一时期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B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操之过急,排除A;宣传动员不力体现不出表格中的第三点,排除C;材料提到的是思想理论,无法体现组织体系,排除D。11.(2023·中山模拟)教案是指近代中国民众采取暴力行动反对外国教会传教的事件。从1896年到1900年,全国共发生教案近150起,相当于前20年发生的教案数量总和,这一现象反映了 ()A.清政府失去统治合法性B.义和团运动已深入人心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D.中外民族矛盾尖锐激化【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1896—1900年发生的教案数量相当于前20年发生的教案数量总和,说明这一时期教案发生频繁,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中外民族矛盾尖锐激化,故而教案频发,故选D;甲午战后,清政府并未失去统治合法性,排除A;义和团运动的时间是1899—1900年,排除B;民族意识指反对外来侵略,民主意识指反对国内专制,与材料“反对外国教会传教”无关,排除C。12.(2024·邯郸模拟)义和团运动期间,《清议报》发表了一系列的专文:“……有志者乘其(义和团运动)机而导之以国民之义务……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改良了中国政治体制B.有利于民主思想发展C.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D.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解析】选B。根据“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可得,强调进步人士可以借用义和团运动来宣扬国民义务,宣扬民主思想,因此反映出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故B正确;材料只涉及宣传思想,并没有强调真正改良政治体制,排除A;材料中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的并不是义和团,排除C;材料的主旨是借义和团反对清王朝,排除D。【拔高训练】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继而兴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茁壮。材料旨在说明 ()A.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B.资本主义快速发展C.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解析】选A。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可知,材料旨在说明“群体意识的民族觉醒”,故选A;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信息,故排除B;“兴起”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史实,故排除C;“民族危机加深”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13.(12分)(2023·惠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晚清时期的郭刘之辩光绪元年(1875年),清政府向各方征集兴办洋务“求强”的意见、方法与谋略。时任地方官员的郭嵩焘积极响应,把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同时把奏折给同僚刘锡鸿看,请他评论。刘锡鸿也把此事记录了下来。“嵩焘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故欲先通商贾之气……(洋人)以保护商贾为心,故能资商贾之力以养兵……盖洋人皆有保护商贾之心,而于地方官多所扞格,此即因其意之所向而利导之者也。……是以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者。”——郭嵩焘《条议海防事宜》折“洋人之商贾与闻政,官商相保卫,资商力以养兵,非其法较中国为善也,情形迥不侔也。洋人所谓国主,无异乡里中之首事;所谓官,无异乡里中之富室大家。国主由公众举,畀以一定分禄,承办一国之事,而不能专断其事,遇事则集富室大家及一国之众而公议之。……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尊卑贵贱礼制殊严,士农工商品流各别。涣汗(帝王的圣旨、号令)颁而八方罔不承听,矧(况且)其在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是……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也。中国制治必须朝廷操利权。利不足操朝廷之权,然后可冀效诚于商贾;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偶一盼睐便以为至荣极宠,斯匍匐以献其财力而惟恐不纳矣。”——刘锡鸿《论时事书偶笔》(1)比较两人的观点,其具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综合上述材料,从作者视角和史料价值的角度,你如何看待郭刘之辩?(8分)【解析】第(1)题通过阅读材料可知,郭嵩焘和刘锡鸿都对学习西方的问题作出了回应,但是二者认识西方的视角和对待商人的态度有明显差异。根据材料“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可知,郭嵩焘认识到西方的强大;根据材料“非其法较中国为善也……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也”可知,刘锡鸿主张学习西方并不适合中国国情。根据材料“国家大政,商贾无不与闻”可知,郭嵩焘认为要重视和保护商贾;根据材料“使富商大贾视官宦如帝天”可知,刘锡鸿认为要抑商,剥夺商人的利权。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从视角及史料价值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差异:郭嵩焘认为西方富强源于其本身制度的优越,主张学习西方,尤其重视保护商贾;刘锡鸿认为英国的制度不及中国,反对学习西方,应当抑制商人。(4分,大意相近即可,有其他合理内容酬情给分)(2)认识:从作者视角看,两人都立足于维护清朝统治,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两人分别对西方的商业政策和政治制度有一定的描述,有助于开阔国人视野。从史料价值看,两则史料都是当事人的记载,属于原始的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洋务运动时期士大夫的思想,有较高的史料价值。(8分)14.(12分)维新派效法西方,将“人”视为改造社会的关键,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维新派的教育思想思想出处小学是学生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应少做课多游戏,“以养身健乐为主”。中学生身体稚弱,除养体外可重点学习礼乐,“礼以固其肌肤之会,筋骸之节……乐以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思。”大学“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骸”康有为《大同书》尚武精神是“急务”,认为“体操而外,凡击剑、驰马、蹴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