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有西方学者认为“因为傲慢的清政府不肯在相互平等基础上与英国建立贸易关系,拒绝平等交往,故只有让英国来承担终结中国排外政策之使命”。该观点()。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B.指出了清朝士大夫阶层的傲慢与无知C.抹杀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D.旨在说明中英不平等贸易责任方在英国【解析】据材料“因为傲慢的清政府不肯在相互平等基础上与英国建立贸易关系,拒绝平等交往”可知,该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清政府拒绝与英国平等交往,这抹杀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故选C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项;“傲慢的清政府不肯在相互平等基础上与英国建立贸易关系”反映的是政府层面的原因,而非士大夫阶层的因素,排除B项;“拒绝平等交往”说明该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责任在清政府,而非在英国,排除D项。2.有文献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B.《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破坏C.《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D.《南京条约》的签订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解析】材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强调的是清政府丧失了关税主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使得清政府无法设置保护性的关税来保护本国新兴工业,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D项正确。A、B、C三项都没有针对性地提到关税主权丧失对中国的危害,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3.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上到咸丰皇帝,下到地方官员,对于公使驻京的条款,都是很害怕的。咸丰皇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的条款。这说明()。A.关税在晚清时期地位不重要B.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C.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D.清政府固守闭关锁国政策【解析】根据材料“1858年清政府与列强议定《天津条约》时……咸丰皇帝甚至企图通过答应关税全免、增开口岸等条件,来换取取消公使驻京的条款”可知,清政府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理念,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关税在晚清时期的地位,排除A项;“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说法错误,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通商口岸,标志着闭关锁国政策走向瓦解,排除D项。4.魏源在《圣武记》中称:“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这说明魏源()。A.未能突破“贵华夏,贱夷狄”观念B.努力推动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C.借助传统文化探索御侮之道D.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解析】根据材料“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总结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依据社会现状提出抵御外来侵略的策略——“以彼长技御彼长技”,这说明魏源借助传统文化探索御侮之道,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救亡图存”,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努力推动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而不是魏源,排除D项。5.下列是19世纪40—60年代清政府中满人与汉人出任巡抚人数变化柱状图。对图中的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是()。A.反映出满汉矛盾日益尖锐 B.太平天国改变了政权结构C.为洋务运动埋下重大隐患 D.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所致【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1840年满族官僚和汉族官僚出任巡抚人数的比例差不多,1864—1866年出任巡抚的汉人是15人,满人为0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起用大量的汉族官僚,B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出满汉矛盾日益尖锐,排除A项;材料中汉族官僚的增多并没有为洋务运动埋下隐患,排除C项;材料中满汉官僚的比例变化没有体现出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排除D项。6.李鸿章曾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以自强。”李鸿章所说的“奇业”()。A.主要目的是解决民族危机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C.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D.直接催生了民族资本主义【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所说“奇业”指的是洋务运动,它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A项;“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抵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排除D项。7.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痛斥“动言风煞(水),致珍宝埋没不能现用”的现象,主张于全国21省通21条大道;而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洋务派官员倡议修建铁路、开采矿藏时,朝野守旧势力纷纷援引风水龙脉之说相指责。对比两者可知()。A.洋务运动后期改革越来越保守B.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C.《资政新篇》体现了先进国人的近代观念D.洋务运动违背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潮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后期纲领《资政新篇》主张发展现代交通,而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顽固派却用风水龙脉之说反对洋务派修建铁路、开采矿藏,这一对比说明《资政新篇》具有先进性,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清末顽固派官员反对洋务派修建铁路,而不是改革渐趋保守,且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非改革,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B项;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8.下表所示是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两段史料。下列说法准确的是()。史料出处上午七点四十五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济远航海日志》上午六时半许,在丰岛方向……清国军舰“济远”号……对我将旗(吉野号)不仅不发礼炮致敬,反而做战斗准备,济远号首先开炮,我亦迎战[日]《近代帝国海军史要》A.史料一为直接史料,价值更高B.史料二为历史著作,价值更高C.两则史料记载矛盾,均无价值D.历史事实与撰述者的国籍有关【解析】《济远航海日志》为直接史料,是对海战现场的直接记录,价值更高,故答案为A项;历史著作为间接史料,价值不如直接史料,排除B项;两则史料记载存在矛盾是因为受双方立场的影响,能综合反映历史场景,都有史料价值,排除C项;历史事实本身是客观的,其记述的不同是因为受撰述者立场的影响,排除D项。9.《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师翁同龢认为中国“非变法难以图存”。陕甘总督陶模上《培养人才疏》,御史胡燏棻上《自强变法条陈疏》;张之洞请准创办自立军,设立新式学堂,增课西学。光绪帝发出“何以为天下主”的感叹。慈禧太后告诉皇帝“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这说明()。A.统治集团内斗阻碍了变法B.维新运动的阻力被完全消除C.甲午中日战争警醒了统治集团D.变法维新成为社会主流思潮【解析】由“非变法难以图存”“《自强变法条陈疏》”“创办自立军,设立新式学堂,增课西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统治集团变法图强,故选C项;“慈禧太后告诉皇帝‘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体现了统治集团对变法的支持,排除A项;题干意在强调统治集团对变法的支持态度,“维新运动的阻力被完全消除”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部分统治阶级对变法的支持,未能反映变法维新成为社会主流思潮,排除D项。10.下面是西方报刊于19世纪90年代刊登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的漫画。该漫画描绘了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人则背靠机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漫画描绘的战争()。A.导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B.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C.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标志着清朝宗藩体制开始瓦解【解析】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西方人则背靠机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可以推测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项正确;导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A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宗藩体制彻底瓦解,排除D项。11.甲午中日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等词语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解析】材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对“国”的概念和意识增强,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觉意识,促进了国人的普遍觉醒,A项正确;此时清政府并未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排除B项;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促进了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而非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排除D项。12.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说:“孔子……为大地教主。生于乱世……改除乱世勇乱争战角力之法,而立《春秋》新王行仁之制。”这一观点()。A.还原了真实的孔子B.深受传统儒家观念的影响C.旨在减少变法阻力D.使儒学再次成为正统思想【解析】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塑造为改除旧法、确立新制的改革者,以此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旨在减少变法阻力,C项正确;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的主张受到很多质疑,“还原了真实的孔子”有待商榷,排除A项;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的主张与传统古文经学的主张不同,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康有为借孔子宣传维新变法,而非捍卫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13.义和团运动的众多揭帖中,大量出现“剿洋兴汉”“扫除外国洋人”“扶保中华,除去外洋”等信息。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A.得到清政府支持 B.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C.致力于中外平等 D.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中,大量书写着“剿洋兴汉”“扫除外国洋人”“扶保中华,除去外洋”等内容的揭帖的出现,反映了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义和团运动得到了清政府支持,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致力于中外平等与材料中的“剿洋兴汉”“扫除外国洋人”等信息不符,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14.与下图所示情况有关的条约()。A.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B.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C.导致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D.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外国军队驻扎在山海关至北京铁路沿线要地,拆毁大沽炮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这体现的是《辛丑条约》的内容,它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A项正确;《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排除B项;仅据材料无法看出清廷的中央机构开始具有殖民色彩,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抢占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15.1901年,清廷根据大乱之后迅速开科的历史经验,希望举行乡试,以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但遭到东南督抚的反对,最终东南各省辛丑乡试延期,西南、西北等省则按期举行。这反映了()。A.清廷统治分崩离析 B.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C.清廷科举因地制宜 D.清末新政举步维艰【解析】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政府希望“举行乡试”“以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但遭到东南督抚的反对,最终辛丑乡试在东南数省延期,这说明清末时期东南地区的地方势力膨胀,清政府中央权威式微,B项正确,排除C项;西南、西北等省仍落实中央政策,如期进行乡试,说明清廷统治并未分崩离析,排除A项;举行乡试与清末新政中的选官制度及教育改革背道而驰,排除D项。16.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主题研学时查阅的资料。据此可概括出他的研学主题是()。一《四洲志》《海国图志》二《资政新篇》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A.救亡图存的探索 B.仿效西方政治制度C.民族危机的加剧 D.学习西方思想文化【解析】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华的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材料中的著作或文件就是这一探索历程的体现,故选A项;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只有《孔子改制考》,排除B项;C项是材料中的著作或文件出现的背景,而非主题,排除;鸦片战争至戊戌变法期间,中国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和制度,还未广泛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后,长期封闭的清朝大吏们,对国家主权、国际法,以及近代国家交往的原则和方式等无一知晓,他们仍然用封建时代的帝国观念和手段认识处理对外关系。对于条约的谈判和签订,清政府采取了漫不经心的态度。条约中的开放五口通商、最惠国待遇和领事裁判权等重要特权,也因为与施以恩惠的传统羁縻之道相符合而被轻易让予。清朝君臣将结束鸦片战争订立的条约视为一成不变的“万年合约”。材料二清政府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一方面,他们对条约制度及其性质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法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到现存的条约制度对中国主权的损害,此后更明确从国际法的角度检索此前所定条约的失误;对条约本身的认识以及对西方列强“修约”要求的应对,又进一步发展为主动修约的思想。甲午前后,朝廷特别注意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的权益,并有意识地在新订条约中消削或限制此前已被列强所攫取的特权。——以上均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并简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清政府外交理念的变化,并简析这些变化的意义。(8分)【答案】(1)特点:封闭性;落后性;态度散漫;受传统外交观念的禁锢(未能与时俱进)。原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体制制约;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封闭目光;思想上,传统夷夏观和“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外交上,朝贡贸易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8分)(2)变化: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从无到有;国际法意识增强;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修约;逐渐有意识地实践国际法。意义:有利于提高政府对外交的重视;有利于学习西方,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有利于打破传统夷夏观念,客观上推动中国外交观念和实践的近代化;为后世的外交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8分)【解析】第(1)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后,长期封闭的清朝大吏们,对国家主权、国际法,以及近代国家交往的原则和方式等无一知晓”可知,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对外关系具有封闭性、落后性;根据材料一“他们仍然用封建时代的帝国观念和手段认识处理对外关系。对于条约的谈判和签订,清政府采取了漫不经心的态度”可知,清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态度散漫;受传统外交观念的禁锢(未能与时俱进)。第②小问,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问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二“逐渐产生了近代国家主权意识”可知,近代国家主权意识从无到有;根据材料“一方面,他们对条约制度及其性质的理解,具有了一定的国际法意识;另一方面,他们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到现存的条约制度对中国主权的损害,此后更明确从国际法的角度检索此前所定条约的失误”可知,国际法意识增强;根据材料二“对条约本身的认识以及对西方列强‘修约’要求的应对,又进一步发展为主动修约的思想”可知,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修约;根据材料二“朝廷特别注意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的权益,并有意识地在新订条约中消削或限制此前已被列强所攫取的特权”可知,逐渐有意识地实践国际法。第②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帝、后(慈禧)两党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光绪帝决定利用不断高涨的维新运动来推行新政。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光绪帝命康有为参与新政,并任命谭嗣同、刘光第等帮助主持变法事务。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保护工商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矿务铁路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还开办邮政,编制国家预算。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军事方面,裁减旧式军队,训练海陆军。文教方面,改科举,废八股;设学堂,学西学;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自由创立报馆和学会;派留学生出国。对于新政诏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执行外,其他督抚大都推诿敷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材料二经过自下而上的变法宣传和自上而下的百日新政,“变亦变,不变亦变”“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的思想,已经日益在统治集团中产生着“酵化”作用。……可以说,若没有维新思想在统治层面的“酵化”,就不可能从封建专制集团中分化出一个主张政体变革的开明官僚群体;若没有这群开明官僚对清末新政及预备立宪的热心支持和积极推行,就难以出现两次新政的惊人相似。人们常说,戊戌维新第一次把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从技术层面深化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层面,表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深化。须知这种理念上的深化转变为社会事实上的进步,到清末新政时才真正体现出来。——摘编自沈渭滨《戊戌维新与中国社会走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6分)【答案】(1)特点:内容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封建顽固势力较为强大;缺乏群众和社会基础,执行效果差;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的可能;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不彻底。(6分)(2)意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内容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根据材料一“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帝、后(慈禧)两党的斗争也日趋激烈”并结合维新运动失败的史实可知,封建顽固势力较为强大;根据材料一“对于新政诏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执行外,其他督抚大都推诿敷衍”可知,缺乏群众和社会基础,执行效果差;根据维新变法的内容可知,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不彻底。第(2)问,根据材料二“戊戌维新第一次把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从技术层面深化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层面,表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深化。须知这种理念上的深化转变为社会事实上的进步,到清末新政时才真正体现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内容出处洋务运动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的批准,才能付诸实施。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姜铎《慈禧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方案是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慈禧太后更是心中无数,故而进展缓慢,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也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吴仁明等《论慈禧太后与晚清维新运动的合离》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周敏之《论慈禧反对戊戌变法的原因》结论:一、慈禧太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二、慈禧太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指出你同意哪一结论,并加以解释。(12分,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结论一:慈禧太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解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慈禧太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暂时支持洋务运动,但并没有将洋务运动引入深层次的制度变革。19世纪末,戊戌变法运动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措施,导致变法运动失败。(8分)由此可见,慈禧太后掌权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分)结论二:慈禧太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分)解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慈禧太后主持领导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甲午中日战争后,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成立维新团体,默许创办进步刊物,这些都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8分)综上所述,慈禧太后希望在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解析】结论一:根据材料“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洋务运动方案是内忧外患逼出来的,并无远大目标和完整计划,慈禧太后更是心中无数,故而进展缓慢,远远赶不上形势发展”“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可知,慈禧太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解释:根据所学知识,从慈禧太后对于洋务运动的限制以及对戊戌变法的阻碍角度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慈禧太后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暂时支持洋务运动,但并没有将洋务运动引入深层次的制度变革。19世纪末,戊戌变法运动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措施,导致变法运动失败。由此可见,慈禧太后掌权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结论二:根据材料“慈禧太后实际上是洋务运动的指挥者和决策者”“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也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可知,慈禧太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解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檩条制作加工合同范本
- 厂房泥工劳务合同范本
-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示范)5篇
- 职测综合类题目及答案
- 新产品研发协议的实施细则
- 2025年师德师风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 2025年山西省运城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CN120304307A 一种母猪福利分娩哺育栏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
- CN120195828A 一种光缆及其制备方法 (江苏通光信息有限公司)
- CN120160204A 一种节能型室外压缩机用防震装置 (安徽润安思变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2025年职业指导师中级专业能力试卷:就业指导实务操作技能
- 产业园区建设汇报
- 保健公司客户服务流程规定
- 2025 整形外科面部痤疮瘢痕修复外科查房课件
- 赵子龙课件教学课件
- 肾脏先天畸形超声检查
- 软件工程概论第三版课件
- 心理健康与寝室生活
- 糖尿病病人饮食健康宣教
- 慢阻肺护理查房
- 2025北京顺义初三一模化学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