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福建省高三语文(上)开学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集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福建省高三语文(上)开学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集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福建省高三语文(上)开学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集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福建省高三语文(上)开学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集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福建省高三语文(上)开学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集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福建省高三语文(上)开学试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集

福州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检语文试卷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逻辑原理的应用是超越时间和国界的。因此,逻辑学是最有用的学问之一。好的推理具有A

的价值,并被各个研究领域所推崇。区分好的推理和坏的推理是有一些已为人知的标准的。但有观点认为,逻辑学有时被认为是失于抽象的,(甲

),那么她的手必须触碰现实生活,处理社会和人们面对的具体问题。而逻辑学研究的原理并不直接处理人类事务,因此逻辑学是一种与日常生活无关的、B

的智力游戏。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逻辑学家确实不解决科学或道德领域的具体问题。抽象性是逻辑原理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结果。处理具体问题时,得到满意方案所用到的论证必须是好的和逻辑上可靠的论证。(乙

),因为她研究的是脱离于具体事物对象的推理标准。逻辑学必须是抽象的,因为只有高度抽象的逻辑原理才能保有我们所崇尚和珍视的普遍性。①说逻辑学是抽象的,②并不意味着逻辑学没有不涉及任何实际问题。③逻辑学确实是抽象的,④因为它处理各类人类面临的问题,⑤这也正是逻辑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

18.文中第二段用“她的手”将“逻辑学”拟人化。请以“逻辑学”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比喻;比喻贴切,表达流畅。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失于抽象”,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8.示例:逻辑学就如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开启各种知识宝库的大门,让我们在智慧的世界里自由探索。

19.A.不可替代

B.无足轻重

20.②删去“没有”。④将“各类人类面临的问题”改成“人类面临的各类问题”。

21.甲:如果一门学问是有用的乙:逻辑学确实是抽象的

22.我认为“失于抽象”在这个语境中符合逻辑。其一,从语言习惯上来说,逻辑学的抽象性是其特点,但在某些人看来,这种抽象性可能会导致其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上显得不够紧密,这种表述符合人们日常的语言感受和思维逻辑。其二,从文章内容的连贯性来看,“失于抽象”的表述引出了对逻辑学被误解为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误观点的反驳,起到了引发讨论和推动论述的作用。为后文阐述逻辑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做了铺垫。【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结合全文,作者认为“逻辑学能处理人类面临的各类问题”,所以可以把逻辑学比作万能钥匙。因为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各种不同的锁,象征着逻辑学能够解开各种复杂的知识难题,开启不同领域的知识宝库,就如同逻辑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各种不同的问题和现象,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启发性。【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结合语境,“最有用的学问之一”“被各个研究领域所推崇”可知逻辑学有很大的价值,可填“不可估量”或“不可替代”。“不可估量”意思是难以估计,形容数量大或程度重。通常用来强调某个事物的价值、影响、后果等非常巨大,超出了一般的预测和评估范围。“不可替代”指的是某个事物具有独特的、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无法被其他事物所取代。B处,结合语境“不直接处理人类事务”“与日常生活无关”“游戏”,这三个属性说明逻辑学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此处可填“无足轻重”。“无足轻重”指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常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地位、作用、价值等比较微小,对整体局势、结果等不会产生重大影响。【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并不意味着逻辑学没有不涉及任何实际问题”中“没有”与“不涉及”杂糅,可以删去“没有”;④“因为它处理各类人类面临的问题”中“各类人类面临的问题”语序不当,应该是“人类面临的各类问题”。【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结合语境,“那么……”,可知该句表假设,可以用“如果”引出语句,再结合“她的手必须触碰现实生活,处理社会和人们面对的具体问题”,可知该空应填写有用,可填“如果一门学问是有用的”;乙,结合语境,因为她研究的是“脱离于具体事物对象的推理标准”,该空形成因果关系,“脱离具体事务”,那么这里应该填写“抽象的”;鉴于语句连贯,可填“逻辑学确实是抽象的”。【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结构思路的理解能力。

“失于抽象”这个语境中有其合理性和表达价值。一方面,从语言习惯上来说,“失于”可理解为在某方面存在不足或有欠缺之处。逻辑学的抽象性本身是其特点,但在某些人看来,这种抽象性可能会导致其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上显得不够紧密,从而认为其“失于”不够具体、实用等,这种表述符合人们日常的语言感受和思维逻辑。另一方面,从文章内容的连贯性来看,“失于抽象”表达了一种对逻辑学特性的负面评价倾向,该述引出后文内容“逻辑学研究的原理并不直接处理人类事务”“与日常生活无关”,因此起到了引发讨论和推动论述的作用。后文“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它处理各类人类面临的问题,这也正是逻辑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强调了逻辑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以该词语为后文做了铺垫。所以,在这个语境中“失于抽象”是可以使用的。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暑期考试语文试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因为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

,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它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定的联系,因此也就成为人格精神的对象物。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的观念,强调“入世”,崇尚积极进取、正直忠勇、刚毅坚韧的品德和意志;他们

,保有清高孤傲、淡泊宁静、飘逸萧散的情怀和意趣。这样的文化和人格诉求,正好与松、竹、梅的某些特性相对应,松、竹、梅自然就成了古人这种人格力量的化身。松、竹、梅这样的自然事物,也就以它们与中国文化独特的本质力量相适应的性质,

。①中国人喜爱松、竹、梅,②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③但更多地是欣赏其内在品格。④古人这种内在品格有不同的概括,⑤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⑥却是自魏晋以降以来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风骨。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②也重视“出世”;③成为人格精神的对象物。

19.(1)④在“古人”后加上“对”。(2)⑥中“以降”或“以来”删去其一。【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和后句“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兰、菊这五种不同科目的植物了……成为人格精神的对象物”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这种自然事物带有“人格化”的特征,故补写内容为“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第二空,根据前句讲的是中国古人立身处世强调“入世”和分号等信息,可知补句与前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再根据后句“保有清高孤傲、淡泊宁静、飘逸萧散的情怀和意趣”可知,补句说的是中国古人同样重视“出世”,所以补写内容为“也重视‘出世’”。第三空,由前句中“植物……也就成为人格精神的对象物”“松、竹、梅这样的自然事物,也就以它们与中国文化独特的本质力量相适应的性质”可知,此处是说松、竹、梅等自然事物成为人格精神的对象物,故补写内容为“成为人格精神的对象物”。【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一是句④“古人这种内在品格有不同的概括”,成分残缺,应在“古人”后面加上介词“对”;二是句⑥“以降以来”句子成分赘余,故“以降”或“以来”删去其中一个。(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西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①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

A

。②一忽儿阳光普照,一忽儿雨脚奔驰。③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④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笔意简洁。而大风呼啸,摇撼松树,如龙如风,显出它们矫健多姿。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

B

。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万态,令人

C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出现的位置最合适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2.把画波浪线部分的“溶出溶入”改为“时隐时现”,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20.A.瞬息万变

B.翩然起舞(翩翩起舞)C.眼花缭乱

21.C

22.①“溶出和溶入”与“时隐时现”都能表现出松、观松人随着云雾的飘拂而出现或隐没的状态,溶出和溶入写出了渐变的过程,能更好地表现云雾的动态。②“溶”可以表现云雾的湿润感,又可以表现古山水画晕染的特点,与后文照应,效果更好。【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说“毫秒之间,景物不同”,此处强调变化快,可用“瞬息万变”。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很快、很多。B处,语境形容形容松树在风中舞蹈,可用“翩然起舞(翩翩起舞)”。翩然起舞(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C处,语境形容风把云雾吹得纷乱之态,可用“眼花缭乱”。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①处前后句讲的是云气,云气即云雾,“却永有云雾”置于此处不衔接,排除A;

②处之后写的是阳光和雨脚,云雾“飘来浮去”与之不衔接,排除B;③处前讲“阳光”“雨脚”,③处后为“藏在其中”,“其”指代的是“云雾”,所以要插入“云雾”的描写,排除D。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溶出溶入”包含“溶出”和“溶入”两种状态,有变化的过程在里面;结合“几枝松,几个观松人,溶出溶入”可知,表现出松、观松人在云雾中出现或隐没的状态,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而“时隐时现”只能表现出松、观松人的出现或隐没的状态。没有变化之态。“溶”表现出云雾的湿润感,符合云雾的特征,给人一种山水画晕染的美感;与下句“一幅幅,有似古山水”的画面协调一致。而“时隐时现”则缺少这种美感。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暑期检测语文试题(一)语言运用I(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同音词,为什么单是汉语中的谐音会如此广泛地存在,从古至今一直受到青睐?

,这与汉语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中华民族具有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人们会把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蕴含在语言深处,讲究

,重在义生文外。汉语谐音艺术正好体现了这种含蓄、内敛的审美意趣。比如,诗词中以“晴”谐“情”,以“丝”谐“思”,以“莲”谐“怜”等。通过谐音,可以将看似无关的物象联系起来,间接、委婉地表达某种期愿,满足人们的交际或表达需要。比如,传统婚礼中备办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蕴含着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祝福;

A

B

;年节时打碎杯盘,一句“碎碎(岁岁)平安”可以化解不少尴尬与不安。

,谐音不失为一种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的绝妙方式。所谐之音

,可以达到隐秀蕴藉、内外和谐的表意效果。不仅如此,所谐物象间的陌生感,更平添了几分幽默与谑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不用说

言外之意

总之

真假难分B.不用说

话里有话

总之

虚实相生C.可以说

话里有话

可见

真假难分D.可以说

言外之意

可见

虚实相生19.请在文中A、B两处补写恰当的句子构成一个事例,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答案】18.D

19.示例一:A家长们为赴考孩子准备糕点和粽子,B以“糕”“粽”之音祈“金榜高中”之愿。示例二:A春节时倒贴“福”字,B让人产生“福到了”的美好联想。示例三:A年夜饭中有鱼,B象征“年年有余”。【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组,不用说:用不着解释,大家都知道。可以说:能这样说,表示某种程度上的认可。语境中有“为什么单是汉语”“这与汉语的特点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密切相关”,可见,这里只是表示程度的推测,应使用“可以说”。第二组,言外之意: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话里有话:话里含有别的意思。语境中讲“中华民族具有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人们会把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蕴含在语言深处”“汉语谐音艺术正好体现了这种含蓄、内敛的审美意趣”,这是谐音的特点,而不是“谐音”本身的“别的意思”,应使用“言外之意”。第三组,总之:总的说来。可见:可以想见。语境中前文“通过谐音,可以将看似无关的物象联系起来,间接、委婉地表达某种期愿,满足人们的交际或表达需要”是分析,后文“谐音不失为一种化直露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的绝妙方式”是结论,应使用“总之”。

第四组,真假难分:真假分辨不清。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转化,互相生长。语境中“所谐之音”和“所谐物象”的关系正是“虚和实互相转化,互相生长”,应使用“虚实相生”。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上文“比如,传统婚礼中备办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蕴含着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祝福”,所写的事例也应该是“谐音”的运用,句式上应该和上文列举的事例一致。根据下文“年节时打碎杯盘,一句‘碎碎(岁岁)平安’可以化解不少尴尬与不安”,所写的事例也应该是“谐音”给人带来好的期许。A处应该是事例,可填“家长们为赴考孩子准备糕点和粽子”;B处应该是谐音的寓意,可填“以‘糕’‘粽’之音祈‘金榜高中’之愿”。(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光,地上霜,这两个词通俗、易解、直白,包括引车卖浆者都不会不明白。李白平易自然地用大白话说出,语言疑似童谣快板。然后抬起头看月亮,开始了最最普通的抬头望月,这时,诗情诗心诗穴陡然一点一晃一弹窗,叫作低头思故乡的深情涌起!原来有那么多人离开了故乡,故乡只是在他们的思念中乡愁中。因为生活?因为艰难?因为职业?因为追求、生存竞争?因为引诱?因为不得不、上当、被迫,或并不因为什么就糊里糊涂地①离家离乡离亲离友离开了你的父老兄弟爱妻老娘,②流浪、奔忙、挽扎、置险、身不由己、有翅难展,在无诗的远方。月,话桑麻,过中秋节,听嫦娥、玉兔、桂树、吴刚的故事……是的,故乡与明月之间,不一定有铁定的逻辑关系,而只可能是记忆的关系,是联想的关系,是情绪的关系。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在表意上的作用。21.下列句子中的“只是”与文中加点的“只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B.虽然如此,只无人识得路境,不知他地理如何。(施耐庵《水浒传》)C.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陶行知《创造宣言》)D.你打我、骂我都可以,只是不要把我送到冯家去。(巴金《家》)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第①处不加标点,第②处却加顿号,二者的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答案】20.①强调了抬头望月这一行为的发生,是思乡之情的触发点。

②突出抬头望月是一种广泛的行为,强调了离乡思乡的普遍。

21.C

22.第①处不加标点,为了加快语言节奏,不刻意区分离别对象的不同,突出人与故乡分离的突然;

第②处加顿号,为了放慢语言节奏,强调动作与状态的不同,突出人在他乡的各种处境。

【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合“然后抬起头看月亮,开始了……”可知强调了抬头望月这一行为的发生,是思乡之情的触发点,诗情诗心诗穴一下子都打开了。结合“最最普通”可知,使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更重要的是突出抬头望月是一种广泛的行为,强调了离乡思乡的普遍,语言平实易懂。【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和C项中的“只是”意思是“仅仅是、只不过是”。ABD中“只是”意思是“但是,表示轻微的转折”。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结合“离家离乡离亲离友……”可知,句中不加标点,为了加快语言节奏,有一种紧迫感,不刻意区分离别对象的不同和原因,从各个方面强调事实,突出人与故乡分离的突然,表达一种低沉的情绪;结合“流浪、奔忙、挽扎、置险、身不由己、……”此处加顿号,为了放慢语言节奏,每两个字单独成句,可以将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分开,使句子更加清晰明了,强调动作与状态的不同,突出人在他乡的各种处境,表达羁旅漂泊之苦,让人感同身受。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第一中学分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熬夜抢购的东西,心心念念盼发货,结果东西到手,反而觉得没那么香了。其实,这是大脑中的“奖励回路”机制在作怪。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感到饥饿,就会去寻找食物。①在你吃掉巧克力、收获饱腹的同时,②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③产生愉悦感。④虽然多巴胺能使人愉悦,⑤但是这一效应持续的时间很短,⑥而且很快随着多巴胺水平的降低而消除。⑦这就解释了:⑧为什么在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后,⑨很快失去新鲜感和满足感。越到后面,那东西越难重燃你的热情,即使它天天出现在你面前。因为对于

A

,多巴胺水平也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时大脑会再次激活“奖励回路”,刺激你渴望拥有新事物,以便不断通过新鲜的刺激来

B

。所以,你才会一方面觉得到手的东西“不香”了,另一方面又不停地“买买买”。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克制对“奖励”的渴望,冷静审视自己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理性消费。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7.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答案】16.4分A同一事物(旧事物)的反复刺激;B使多巴胺水平重新上升17.6分①“饱腹”改为“饱腹感”(或:“收获饱腹”改为“感到饱了”)

⑥“消除”改为“消失”⑧“在你”改为“你在”(或:将“你”移到句首,删去“在”)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合的花朵大,颜色艳。或粉、或白、或黄的百合花瓣上,都点缀着一粒粒褐色的雀斑。①我不理解欧洲时尚界对雀斑模特儿曾经的偏爱,②但当我第一次看到百合花瓣上的美丽斑点时,③我一下子理解了欧洲人,④他们偏爱雀斑皮肤美女,或许是接受了百合花的影响。说说香味吧。

A

,气味都是一种很奇妙的诉求方式。人若喷了香水,大概是希望自己像一朵花一样,可以“招蜂引蝶”;而花朵散发出来的气味,则是类似一封封的邀请函。百合正是用气味来邀请“媒人”来帮助它完成传宗接代任务的。那么,

B

?有植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充当媒人的,既不是蜜蜂,也不是弄蝶,而是天蛾。天蛾闻香而来并在花间飞舞,帮助百合繁殖后代。18.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1)语句①,把“曾经”调整至“我”之后。(2)语句④,把“接受”改为“受”或“受到”。

19.A

无论人还是植物B

百合的“媒人”是谁呢【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第一段表述不当的两处是语句①和语句④。

(1)语句①语序不当,应把“曾经”调整至“我”之后。(2)语句④“接受”和“影响”搭配不当,应把“接受”改为“受”或“受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根据后文“人若喷了香水,大概是希望自己像一朵花一样”而花朵散发出来的气味,则是类似一封封的邀请函”可知,此空和空后句“气味都是一种很奇妙的诉求方式”是总说人和植物散发气味的作用,故可填“无论人还是植物”。B处,根据句尾问号和空后句“有植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充当媒人的,既不是蜜蜂,也不是弄蝶,而是天蛾”可知,此空句子和后文构成设问句,是问百合的“媒人”是谁,故可填“百合的‘媒人’是谁呢”。(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开封,这个曾经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先说那街。汴京的街,古今建筑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且说那人。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天天

A

,熙来攘往,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再说那灯。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

B

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疑是银河垂地。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路这厢”和“路那厢”分别用了“这”和“那”,有什么作用?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近看远望皆是千姿百态,高低闪烁,像是天上的银河垂落人间。”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20.A.人头攒动B.巧夺天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