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实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痛哭和珍石评梅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等你培植,待你孝养。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的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作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失丢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竟究去了那里。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的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的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原文选自《痛哭和珍》作者:石评梅)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B.石评梅的《痛哭和珍》中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D.石评梅的《痛哭和珍》是石评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5.在石评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6.在石评梅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4.C

5.勇士;革命的首领。有毅力,任劳任怨,乐观热情。

6.作者写了自己的渺小,写自己“早已丢失了吓跑了”。以自己的渺小衬托出和珍的伟大,以自己的胆怯衬托出和珍的英勇无畏。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C项,是将批判的对象理解错了,这里不是泛指当时的老百姓,而是那些甘心当奴仆,仇视革命者包括反动派爪牙在内的东西。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题目问“在石评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要明确文中作者对刘和珍评判性内容的语段在四、五两段,作者写刘和珍的“同学们”痛哭失去了勇士和首领,无疑此处的“勇士”和“首领”正是作者对刘和珍的定位;作者在第五段敬佩的内容也正是刘和珍所具有的优良品格:有毅力,任劳任怨,热力温情(乐观热情)。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的鉴赏,体会对比的用法及作用。文章第六段作者写到自己在大屠杀后,“早已丢失了,吓跑了”,毫不避讳自己渺小的一面。一方面这是人在死亡威胁面前的正常反应;另一方面,也写出了真正的革命者在死亡威胁面前的无畏和伟大。作者用自己的渺小对革命者的伟大和无畏起到了衬托作用。2.(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9题。中国人为何缺乏阅读的习惯

中国人缺乏阅读习惯,是近年常使我困惑的一个现象。按理说,中国传统本来是很尊重文字和书本的。许慎说,文字是“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不是简单的记录工具,而是载道之器。在民间,自明清以后,惜字会一类组织广泛建立,虽与科举这一功利性目的相关,其理论依据和经典所述仍是相通的。同样,读书这一行为也具有极重要的象征意义。苏东坡言:“人生识字忧患始。”读书人一旦建立了“士”的认同,自要超出小我,担当起“澄清天下”的使命。不过,晚清以来很多读书人认为中国人识字率太低,导致知识无法普及,成为近代贫弱的一个主因。他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对比是,日本的下女、车夫都能看书读报,所以国家才强。然而,随着教育普及的目标日渐完成,中国人的识字率空前提升,读书看报在技术上绝对不是一个问题了,阅读却仍是稀见的行为。说来吊诡的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恐怕恰与现代教育的普及有关。在这种教育观念中,文字那与“道”相关的神圣性被褫夺了,而被当作一种简单的记录和沟通“工具”,“读书”也主要被视为儿童进入社会获得职业之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过程。这只要看我们老是宣传“知识改变命运”即可知。其实,知识自身未必能够改变命运;真正改变命运的是,人们读书既久而习得的一种健全的人生态度。但时下所谓“教育”,并不注重人心灵的培育,实际不过是“教学”而已。如果读书仅仅被视为一种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手段,而不是人和“道”沟通的中介,则学生一旦毕业,自然感到修成正果,无需读书了。今日也有人提倡学校毕业后还要接受“继续教育”者,或者呼吁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不过,看他们的论述,其所谓“教育”和“学习”,大抵仍是知识和技能的补充。这或者可以帮人在社会上“安身”,但绝不会帮人“立命”,而人在简单的物质生存之外,总是会遇到这个更为“抽象”的问题的。可是,学生在学校里并未受过这方面的训练,毕业之后面对“异己”的社会,仍会不知所措。这类悲剧近年我们已看到太多。Ks5u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进一步导致了中国人阅读兴趣的丧失。三十年前曾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格言,这些年已少有听到,但那里体现出来的取向仍在。在应试教育中,惟一重要的“书”便是教科书和习题集,其他与考试无关者,都被视作“闲书”,最好不读。这样,学生不但无法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且根本可能认为读书是一件枯燥无趣的事。我相信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人,对生命的理解总会比别人多一些层面,更为精细,也更为通达。即或是流行小说,有时也令读者灵光一闪。倘由此起步,再上层楼,有一天在下水道里也能被黑格尔照亮,自然更佳。

13.第一段中引用许慎和苏东坡的话,其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14.“中国人缺乏阅读习惯”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15.探究“有一天在下水道里也能被黑格尔照亮,自然更佳”的涵义。(3分)

参考答案:13.引用许慎的话,说明文字不是简单的记录工具,而是载道之器;引用苏东坡的话,说明读书对人生有重要的意义(对天下的一份责任)。(各2分,共4分)14.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读书仅仅视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手段,忽视读书对人的心灵培育(读书育人的功能)(2分)15.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即使起点再低,身份再微,精神上也能达到明亮的境界。(3分)

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15分。山月曾是旧时友

余世磊

①夜阑人静,万家灯火次第熄尽,一轮小城月,这才怯怯迈了步子,移向中天,照亮些残留的夜色、人迹。你看,那月亮是瘦弱、苍白、营养不良的。

②我是弄不明白:不同地方的月亮,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故园的那轮山月,那么大,那么白,那么亮。故乡的山是朴实的,一座连着一座,既无入云之高,亦无斧削之奇。如果说,山月是山养的,那么,山月肯定最得山的喜爱,是山的心肝宝贝,把山水的精华都给了它,才养育出如此一轮山月。同样,山月也是爱着山的,年年岁岁,与山相倚相伴。而且,爱屋及乌,也爱着山里人、草木、山里的一切。

③月照山中,山中还是山中,但被月光照亮,给人的感觉,总疑换了一个地方。好多人家,都不点灯,开了门窗,放进一片片月光,在月光里闲坐、喝茶。如果你再仔细地看,月照是别有用心的,该亮的亮,该暗的暗。那些贫穷的、不雅的东西,都被隐去,那些富有的、美好的东西,越发清晰了,还有那些牛栏、猪圈等,是有点肮脏,月照藏不住它们,就把它们弄得模模糊糊,让人看不清楚。最美,莫过于夏秋黄昏,下了一场暴雨,雨后云开,山月来照。有雾,东一团,西一团。山峰、河流、村子都在雾中,藏一半,露一半。一天疏星、数村灯火,远几点,近几点。让我忘情啊,不似人间似天堂。

④是的,天路是清冷的、孤单的,山月并不愿去走,而更愿下到山中,呆在我们的村里不走。一群村童疯玩,和山月捉迷藏。山月躲了起来,有时在草垛后,有时在树林中,有时在屋顶上,有时在水井里,村童们怎能找到它呢?为头的那个小家伙,累了,靠着草垛坐下,偶尔一回头,那样一轮山月,突然出现,妈呀,吓了他一大跳,甚至让他生气了,不再和山月玩了,召拢了伙伴们,捉萤火虫去。好一群淘气的村童!山月一笑,赶紧升至村庄的半空,照亮他们跑着,追着,别摔了跤儿。

⑤夜来无事,我爱到住在小学的张校长家坐坐,我爱到道班里的小汪那里聊天,偶尔,我还爱到李家屋的术坤家打牌。走夜路,有山月作伴,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山月还要去送很多人。有人荷了锄头,去田里看水;有人背了竹篓,要出去钓鳝;还有人从外面归来,耽误了车船,深夜还没走到家里……这一个夜晚,山月要送多少人,或去,或归,哪一人能做得到呢?山月不来的夜晚,也好,我们安心呆在家中,做点自己的事情。不要问山月为何不来?山月肯定也有它的事情。山月会来,绝不会失约,我们又可邀了山月,去夜行、访友、观山中风景,这才让人更加珍惜,这才让人更加体会其中之美。

⑥那山月光有一种极强的穿射力,能把人照透的。有时,我离开家,在那山月光里散步。走着,走着,我突然生出一种害怕,不敢在那山月光里久久逗留,更不敢去面对山月。因为我觉得,隐藏在我内心里,有着不少丑陋、邪恶的东西,譬如懒惰、抱怨、自私等等,会在这山月光里暴露无遗。但我还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站在那里,借着那山月光,正视起自己的内心,一一剔除那些丑陋、肮脏的东西。踏月归来,步履轻松,心情喜悦,我不能说我变得怎样,但比起以前的那个我,肯定多了一份纯洁、一份善良、一份高尚,我这才觉得自己配作山月的朋友。

⑦在山中,除了那些人,那山月,还有那幽兰,那鸣虫,那白鹭,那绿蕉,那窗前一枝梅,那屋角一篷竹,那岭上几棵松……多少我旧时师友,真的是久违了!(选自2010年第10期《散文》,有删改)16.文章以“山月曾是旧时友”为题,开头却从小城月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17.在文章的③④⑤段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山月与山、山里人相依相伴的?(5分)18.纵观全文,概括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参考答案:16.(4分)描写“小城月”的胆怯、苍白引起下文对故乡山月的回忆(1分)反衬(1分)出山月的大、白、亮和富有活力的特点。(2分)17.(5分)月照山中令人忘情,月光下的山村,不似人间似天堂;山月与孩子们嬉戏游乐并且关爱着他们,给孩子们带来无限乐趣;给夜行者带来光亮。(答出1点得2分,2点4分,答出3点得5分)18.(6分)表达了对故乡美好多情山月的喜爱(2分)抒发了对天堂般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体现了对那种淳朴自然生活的怀念与向往。(2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文言文阅读(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①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藩为相才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宝库。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妻子怨尤之,晏如也

晏:平静B.亚信之,拷掠竟罪

掠:抢劫C.此固深期于卿等也

期:期望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

寝:搁置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

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B.藩遂以笔涂“兼相”字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C.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D.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6.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李藩,字叔翰,赵郡人。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D.裴垍言于帝。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技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家贫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C.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气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D.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不赞同,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2)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参考答案:4B

掠:拷打5B介词,用。A为,动词,做

/介词,替,给C.而,表修饰关系/表转折关系

D.其,代词,这/副词,大概6D介宾短语后置句

A、B、C均为判断句7C“孤峻”意为孤高严正,不是待人“傲慢苛刻”,韦贯之和裴垍一样都是清正自持之人8.(1)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得分点:辈,终日,晓,言何,各1分)(2)假使国君不认为珠玉是宝贵的,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则百姓没有轻浮与取巧的,各自敦厚本分),那么百姓生活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得分点:诚使,贵,务,不足,各1分)译文:李藩,字叔翰,赵郡人。李藩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出去做官,在扬州读书,用度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却泰然自若。杜亚任东都留守,任用他为从事。洛中发生了盗窃案件,有人诬告是牙将令狐运所为,杜亚相信了,拷打后给他定了罪。李藩知道令狐运是冤屈的,为他争辩但杜亚不听从,于是辞职离开了。后来捕获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因此更加有名望。王绍掌权,邀请李藩见一面就重用他,但李藩最终没有去。王仲舒、韦成季等人担任郎官,结为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作乐,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强邀他去同聚,李藩不得已去了一次。王仲舒等人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后来又邀请李藩,他坚决不去,说:“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后来王仲舒等人果然失势了。裴垍告诉皇上,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就任命李藩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藩秉性忠诚,遇事知无不言,皇上很器重他,认为他言事从无隐瞒掩饰。元和四年冬天,皇上询问大臣说:“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有的能使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有的却导致国贫民困,这是什么缘故呢?”李藩回答说:“古人说:‘节俭能使用度丰足。’所以财物丰足取决于节俭。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则百姓没有轻浮与取巧的,各自敦厚本分),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自然国库充实,五谷丰登。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奇珍异宝,上行下效,风俗日渐奢侈,舍弃农耕,从事工商,衣食日益缺乏,那么百姓生活就不会富足,国君又怎能富足?自然是国贫家困,盗贼就乘机而起了!我希望陛下能把宫室车马,衣服玩物,务求减省再减省,向人们显示要改变旧俗,那么天下百姓就幸运之极了。”皇帝说:“节俭的事,发自我的诚意;贫富的缘由,正如爱卿所说。只求上下互相勉励,来保持这一风尚,如果我有越制奢滥的情形,这就确实深切期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了。”李藩等人拜贺退下。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李藩与权德舆都在中书省任职,有密旨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应该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于是用笔涂掉了“兼任宰相”等字,上奏说:“不可。”权德舆大惊失色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李藩说:“形势紧急了!过了今日,就无法制止了。天又晚了,哪有时间另写奏章!”此事果然被搁置了。元和六年李藩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户部尚书。李藩任宰相才能不如裴垍,孤高严正又不及韦贯之,然而人品清正自持,和他们也属于一类人物

略5.阅读文言文,完成7—11题。杏花书屋记归有光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揭之楣间

揭:张贴、悬挂

B.而诸孙皆秀发

秀发:秀丽的头发C.孺允葺公所居堂

葺:修补房屋

D.起官陟宪使

陟:提拔,升迁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

其孰能讥之乎B.不及归而没于金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D.以公所命名/余船以次俱进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友人的父亲玉岩公正直的一组是(

)①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②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

③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

④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⑤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⑥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富贵显赫的人,他们的子孙也跟着富贵显赫;而贫穷之人,其子孙依然贫穷。B.友人的父亲是一个非常正直的知识分子,他敢于大胆向皇上进言,不怕触怒皇上。C.本文先介绍杏花书屋的由来及其布置,然后用“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引出议论。D.全文围绕书屋的建造和命名,展示友人的父亲的崇高人格,使得本来极为普通的书屋具有了不平凡的意义。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5分)(2)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5分)参考答案:7.B(秀发:喻指人神采焕发,才华出众)8.C(所以:…的原因。(A代词,代房子/副词,表反诘;B介词在/被;C介,用/介词,按)9.D(①是他建杏花屋的愿望③指世俗⑥指子孙)10.A(与原文表达的意思相反。由“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几句可知)11.(1)读书人考中,常常把梦见杏花作为考中的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得分点:得第以……为状语后置“于荣名”调整顺序为然。每点1分)(2)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得分点:向补译出“与”后的“之”,“他”进翕赫其后。每点1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游天平山记

(宋)柳开至道元年,寓居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过余,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入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余疑其佞余,因留惟深,同游天平山。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绕观俯览,遂忘箠辔之劳。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余游。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回望峰峦,秀若围屏。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边接,崭岩峭崒(zú),虽善工不可图画。余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契园固请余留题。余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

尝,曾经B.过衡岳远甚

过,超过,胜过C.余留观凡五日

凡,大概

D.不敢形于吟咏

形:表现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记述了柳开在天平山五日游的经历,叙次井然,简洁明晰,描写不多,而山中胜景也可窥见一斑。B.首尾两段,说明游山、作记的缘起:游山,是因为听人称赞天平山景胜而不相信,要一探虚实;作记,则是由于“惧景胜而才不敌,不敢形于吟咏”,故仅述所见。C.在太平山游览的第二天,惟深邀请了明教院的寺僧契园一起陪柳开游览。他们一直走到向下能看见白龙潭的地方才返回。D.游览结束后柳开感慨自己在汤阴住了几年,住处距离天平山仅仅百里之远,却从没听说过有这样奇绝的景致。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

(2)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虽善工不可图画。13.请用(/)给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7处)

(3分)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

参考答案:10.C凡,总共11.C((应该是游览的第三天)12.(1)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又感叹我在汤阴几年之间,住处距离天平山才百里之远,这样奇绝的景致,我竟没有听说过,感觉对惟深实在有些愧意。(2)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虽善工不可图画。这些山峰都在茂密高大的松林乔木之间挺拔耸立出数千尺的岩石峭壁……即使是技艺高超的画师也难以画出(它们的奇绝风貌)。13.翊日,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与画横线的句子共同构成排比句。(4分)

一首好诗,给你一朵浪花,让你去想象大海的浩瀚;

。参考答案:示例:给你一块岩石,让你去想象高山的雄伟;给你一片云彩,让你去想象天空的辽阔。(4分)8.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见到仍然戴着白花的朋友,他同情地说:“听闻家慈前些日子过世,希望你节哀顺变!"B.先生们,在座的不是董事长就是总经理,现在请大家出钱出物,为国家尽匹夫之责。C.真是非常抱歉!我刚刚接到家里的紧急电话,恕我失陪,请大家见谅。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