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5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阅读)
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3.考点精讲
2.考点梳理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
I他•考情探究
1.考点分布
20212024北京卷文言文阅读命题规律
年份题型结构考点关键词选材情况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4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议论性散文
文意理解与推断
概括、分析段落论证思路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3客观4+主观1议论性散文
文言翻译
文意理解与推断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2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纪传体
文意理解与推断
概括、分析文章内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2021客观4+主观1文言翻译议论性散文
文意理解与推断
概括、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的重中之重,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常见文言虚词”,即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
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
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北京卷单独命制选择题,
再则虚词往往表达某种句间关系,理解虚词的作用和用法是理解文意的关键。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
规律。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
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
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
中也会作实词的。
【备考策略】
1..强化文言基础,落实文本内容理解。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
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2.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
3.树立、强化语境意识,将语句放在语境中前后勾连理解;
.考点梳理
一、考点概述与解题方法
【考点概述】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为虚词的词性及义项比较复杂,所以结合语境
进行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虚词跟实词一样,实际考查的也是一种推断能力。
部分虚词也有实词用法。
【答题方法】
一、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
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
1可O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二、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
焉”即“伏在那里”。
三、“删”“换”“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
般是连词。
四、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
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涪;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
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五、句式分析法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
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舟遥遥以轻飓,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范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术仁其民,使无天札①,?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素位而行,学孰大f•是!
语出《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该词的意思是使老人获得安逸,使少
年得到关怀。文中指在位者所施的德政。
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
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日:“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日:“一
瓢先生苦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
成而下②”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为艺,尤
非易言,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苦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学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
何也?医之效立?,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
贱与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节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
改)
【注】①天札:因病而早死。②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技艺。
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孰大于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
B.一瓢先生募理学乎墓道通于神圣
C.虽子之仇,无异词也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
D.医之为艺,尤非易言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
考点精讲01:18个常见虚词
(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
——所以一一则一一而且一一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虚词----于
【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自从觥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
(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⑩燕王欲结于君。(和)
2虚词——与
【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释义举例】动、连、介、语气助词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兜出于种,龟玉毁于梗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
(《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3虚词----焉
【速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
谐音: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释义举例】助、代、兼、副词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句中不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硅硅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它,指蛇。)
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郑伯克段于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4虚词----何
【速记口诀】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
谐音: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
【释义举例】代词、副词
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哪里";谓
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定语,什么)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
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
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
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句首,为什么)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
5虚词一一其
【速记口诀】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
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
谐音:一三人称指示袋假设选择是连吃
局中举手标余棋晚上棋王反劫夺
【释义举例】代词、连词、副词
1、用作人称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
(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
个”“那些”“那里”。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第三人称,他)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选择,是……还是……)
③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选择,是……
还是……)
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
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
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
③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期望)
6虚词一一若
【速记口诀】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呆痴你们喝这样莲池如果鱼活着
【释义举例】代词、连词
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
例如: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鸿门宴》)(你)
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你的)
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这样)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
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假设,如果)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
3、动词译为“像,好像”“及,比得上”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文与可画赏筲谷偃竹记》)
7虚词——因
【速记口诀】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
谐音:曾精通音频于是便顺成
【释义举例】介词、连词
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
例如: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
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
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凭借)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
8虚词——为
【速记口诀】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
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
谐音:董伟算是做成人借鹰背董给对象
玉琪主持放菊味疑问反诘和感叹
【释义举例】动词、介词、语气助词
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
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通“谓”)
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算是)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
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做)
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鸿门宴》)(成为)
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陈涉世家》)(担任)
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对”“向”。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被)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给)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对)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
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疑问)
②何辞为?(《鸿门宴》)(反诘)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感叹)
9虚词一一所
【速记口诀】
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
谐音:数字结构架百洞所以连用穆娉英
【释义举例】助词
1、“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
的情况”“所……地方”等。
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
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过访朋友的事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被)
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凭借)
③所以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战国策•赵策》)(目的)
10虚词----以
【速记口诀】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
谐音:由于带领把剧照借用莲池病弟承接修果木
【释义举例】介词、连词
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
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
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依据、按照)
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
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并列)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
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承接)
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辞》)(修饰)
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果)
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
11虚词——则
【速记口诀】
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
谐音:莲池贾承并转让判断扶持是就是
【释义举例】连词、副词
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承接、并列、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如果”“便”“就”“却”“倒
是”等。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设关系,如果)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承接关系,便)
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并列关系,就)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转折关系,去A
⑤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让步关系,倒是)
2、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
12而
【速记口诀】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谐音: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
“而”字用法有两种:
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例如:
①缰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目的关系)
②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关系)
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假设关系)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并列关系)
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因果关系)
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转折关系)
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递进关系)
13且
【速记口诀】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
谐音:莲池并蒂荷让步扶持将要站古砌
“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尚且”例如:
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并列,并且)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让步,尚且)
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姑且)
14乃
【速记口诀】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
谐音:背转顺陷井二层乃判断
“乃”字用法有三种:
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
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
可译为“才”等。例如: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逆转相背)
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
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
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
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
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15之
【速记口诀】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
谐音:纸袋一三洞煮煨标志音
“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批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
们”“它(它们)”。例如:
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
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
③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
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
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
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
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
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6乎
【速记口诀】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
谐音:居中不移劫持鱼语气助词探测仪
“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
1、介词相当“于”。例如: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2、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吧”“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
不译。例如: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感叹语气,啊)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测度语气,吧)
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疑问语气,吗)
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表停顿)
17者
【速记口诀】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
谐音:折纸雨停顿硕士后判断
“者”字有五种用法:
1、者字结构,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如:
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的,穷的)
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来的人)
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过江的人)
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
说明或论断。例如: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3、放在数词后边,译为“个”“样”等。例如: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4、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如: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5、“者”“也”连用,表示判断。例如: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
18虚词----也
【速记口诀】感判肯停疑
谐音:敢判啃庭姨
【释义举例】
“也”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判断、肯定、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
气。
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感叹语气)
②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判断语气)
③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肯定语气)
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疑问语气)
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停顿)
典例引领
1.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行李石往来。(《烛之武退秦师》)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噫吁喊,危乎高帮。(《蜀道难》)
(4)尔基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5)积土成山,风雨兴常。(《劝学》)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始皇造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困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电,用谓不失时者,而
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世未有非之者。李斯之论与子房何异?高帝闻子房之
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彭、英、卢,岂独高帝,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
势也。”
(选自《东坡志林•秦废封建》,有删改)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始皇造并天下既:
(2)理凰当然固:
(3)非人之私智独见也也:
(4)折谓不失时者所:
(5)然卒王韩、彭、英、卢卒:
即时检测
吾家在唐为辅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载令闻。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多辱先人,始弃官不仕。
东徒渡江,夷于编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家法凛然,久而弗改。宋兴,海内一统。陆氏乃与时俱
兴,百余年间文儒继出,有公有卿,子孙宦学相承,复为宋世家,亦可谓盛矣!
然游于此切有惧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谆谆为言,太傅®出入朝廷
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家人有少变其旧者,辄不巧;晚归鲁墟,旧庐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时尤苦贫,
革带跌,以绳续绝处。秦国夫人®尝作新襦,积钱累月?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归
宁,食有笼饼,亟起辞谢曰:“昏耄不省是谁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叹日:“吾家故时,数日乃啜
羹,岁时或生日乃食笼饼,若曹岂知耶?”是时楚公见贵显,顾以啜羹食饼为泰,愀然叹息如此。游生晚,
所闻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将不闻。而旧俗方已大坏。冬黎麓,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为讳,使不闻。
此风放而不还,耳有陷于危辱之地、沦于市井、降于皂隶者矣。复思如往时安乐耕桑之业、终身无愧悔,
可得耶?
呜呼!住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无究也若去撰节必求贵市道必亶利固速之所濯胜。子孙戒之,尚无堕厥
初。
(节选自宋•陆游《放翁家训•序》)
【注】①太傅:陆游的高祖。②楚公:陆游的祖父。③秦国夫人:陆游的祖母。
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署,士之治生也。
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
治生非必蝇营营逐逐、妄取于人之谓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议、幽有鬼神,于心不安,况其祸
有不可胜言者矣,此岂善治生欤?
夫俭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养,一以节省为本,不可过多。宁使家有赢余,毋使仓有告陛。
且奢侈之人,神气必耗,欲念炽而意气自满,贫穷至西廉耻不顾。俭之不可忽也若是夫!
(节选自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辱先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积钱累月不能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臣死耳不避,卮酒安足辞
D.贫穷至则廉耻不顾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画始流
考点精讲02:复音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
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
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
是、孰与等。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
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ti)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
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
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通“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
旃(音zhdn,“之焉”的合音)。
典例引领
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2.巧以战?《曹刿论战》
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四?”《鸿门宴》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5.圣人之后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师者,折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7.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8.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
9.南取百越之地,/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即时检测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毛将安附薄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罩B.①举世昏迷,菜能觉悟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典能如也
C.①虽未能尽愈诸病②或取道怀抱,悟言一室之内D.①下此以往,未之闻也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12.好题冲关・
基础过关
1.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将有事于西畴/故内惑于郑袖B.基皆出于此乎/吾若还也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儿之成,则可待乎D.而卒以祸/农人告余以春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回的一项是()
A.夜绸画出提刀画立
B.用人之力而敝之国击沛公于坐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牛何之
D.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知乱之所自起,荐能治之塞翁失马,毫知非福
B.仁以为己任为长者折技
C.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常于几成而败之其鸣之类倍于昔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则不仁,如乐何死画后已,不亦远乎
B.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吾为其无用而搭之
C.与越人水战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D.常于几成而败之治之于未乱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A.复众人之所过人书有是四端也
B.请问基目基恕乎
C.敏于事而慎于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就有道则正焉人而不仁,如礼何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耳为所虏臣死耳不避,卮酒安足辞
B.焉用亡郑以陪邻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C.今人有大功画击之有牵牛画过堂下者
D.是寡人之过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
A.西取由余于戎B.客何负于秦哉
C.锦绣之饰不进于前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里曰爱之,其实害之。②里鸡狗不得宁焉。
B.①加母立于兹。②余扃牖加居。
C.①橐驼非能使木寿耳孳也。②吾小人辍飨饕以劳吏者,耳不得暇。
D.①垣墙周庭,以当南日。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9.下列选项中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盛以锦囊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④见犯乃死,重负国⑤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⑥子卿尚复谁为乎⑦燕王吾所立⑧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A.①⑤/②⑧/③④/⑥/⑦B.①/②⑤/③/④⑥/⑦⑧
C.①⑤/②④/③⑥/⑦/⑧D.①/②⑤/③④/⑥⑧/⑦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蒙故业,印遗策又用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臣?险衅,夙遭闵凶
C.基制稍异于前凡植木之性,基本欲舒
D.然余居于此非错于钩戟长镁也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冀君实或加恕也百姓之不如保
B.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苟以天下之大
C.多于机上之工女(良曰)长于臣
D.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回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B.薄用亡郑以陪邻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罩
C.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能顺木之天不知老年将至
B.娘以指叩门扉日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门虽设回常关旦视画暮抚
D.会不相从许水石相搏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而议事等不合(常常)圉强之(坚持)
刑于寡妻(用刑)强公室,杜私门(堵塞)
B.厚其西封(肆意)此惟救死而恐不嫄(足)
国之以饥谨(接续)舍瑟而作(起身)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近)辟邪说,奉壬人(排斥)
蕈之以严刑(督察)尊迹披求(追随)
D.廊腰缪回(萦绕)杀人如不能举(完、尽)
穹制止而神欲行(器官知觉)怛牧以谗诛(最终)
15.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寡固不可以敌众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故王之不王,不为也
C.故以羊易之也以吾一日长乎尔
D.而刀刃若新发壬碉苛政猛王虎也
!能力提升I
一、(2023年北京朝阳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相公⑴书
曾巩再拜致政相公阁下:巩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
则用天下而有余。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日举八元八恺⑵,称其德则目无为而治者。卒之为宰相者,无
与舜为比也。汉之相曰陈平,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日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汉之治莫盛于平为相时,
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唐之相日房、杜,主谏笄•则魏郑公,获纲维则戴胄,用兵征伐则李靖。夫谏谆其君、
与正纲维、用兵征伐,皆天下之大务也,而尽付之人,则房、杜者何乃者邪?目:闻人有善,若已有之,
不斗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随能收叙,不隔卑贱而已。卒之称良相者,必先此二人。唐以降,天下未
尝无宰相也,而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
数岁之前,阁下为宰相。当是时,入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当世之豪杰魁垒者聚之于朝。虽冬,邪者
恶之,庸者忌之,亦甚矣。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唱而助之,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
学农桑、重名教、变苟且、明赏罚之信,不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呜呼!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
真知宰相体者,非阁下若谁哉!
若巩者,诚鄙且贱,然常从事于书,而得闻古圣贤之道,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
侔,则未尝不叹其盛也。观阁下与之反复议而更张庶事之意,则未尝不爱若明也。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
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光源材料与工艺考核试卷
- 电气设备防爆装置制造考核试卷
- 物联网数据标准化与互操作性考核试卷
- 户外设施使用协议
- 海底隧道施工质量控制与验收考核试卷
- 漆器制作与工匠技艺比赛的组织考核试卷
- 经济型酒店品牌服务质量评价体系考核试卷
- 小学生寒假防溺水安全教育
- 电池微型化与集成技术考核试卷
- 磷酸铁锂电池制造的新发展考核试卷
- 2024华能四川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下属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钢结构高处作业安全管理
- JJF 2221-2025导热系数瞬态测定仪校准规范
- 华为手机协议合同
-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无答案)
- 公司两班倒管理制度
- 完整版高中古诗文必背72篇【原文+注音+翻译】
- 2025年武汉数学四调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卷
-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2025年春)教材变化详细解读
- 鸡头黄精栽培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