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声现象》压轴培优题型训练_第1页
专题01《声现象》压轴培优题型训练_第2页
专题01《声现象》压轴培优题型训练_第3页
专题01《声现象》压轴培优题型训练_第4页
专题01《声现象》压轴培优题型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声现象》压轴培优题型训练【十一大题型】TOC\o"13"\h\u【题型1声音的产生】 1【题型2声音的传播条件】 3【题型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题型4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6【题型5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2【题型6响度】 18【题型7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8【题型8音色】 19【题型9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21【题型10噪声及其来源】 23【题型11防治噪声的途径】 25【题型1声音的产生】 1.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发声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答案】A【分析】(1)物体发声时一定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解答】解: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及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发声时振动,故A符合题意;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鼓面振幅不同,响度不同,研究的是响度跟振幅的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C、罩内抽出空气,闹铃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不符合题意;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梳齿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声音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制作一组长度不同的PVC管,用胶板拍击管口就能演奏简单的音乐。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拍击不同长度的PVC管,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由于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PVC管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答案】振动;音调;音色。【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和物体振动频率有关;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拍击不同长度的PVC管,管的长短不同,筒内空气柱的长短就不同,振动时频率就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不同;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PVC管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PVC管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答案为:振动;音调;音色。【题型2声音的传播条件】 3.(多选)下列的实验事例中,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A.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B.乙汽车安装倒车雷达,传递声音的能量 C.丙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 D.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答案】CD【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可以传递信息;(3)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A、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不合题意;B、汽车安装倒车雷达,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B不合题意;C、让空气进入抽成真空的罩内,振铃的声音越来越大,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故C符合题意。D、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因为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进行传播,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故D符合题意。故选:CD。4.北宋诗人、词人黄庭坚(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的《牧童诗》中写道:“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牧童的笛声是由笛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再通过空气传播到诗人耳中。【答案】振动;空气。【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解答】解:牧童的笛声是由笛中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发出声音由空气传播到诗人耳中。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题型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5.在盛有水的铁质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最多可以听到几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的()A.2次,空气 B.3次,空气 C.2次,铁质水管 D.3次,铁质水管【答案】D【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气体中最慢。【解答】解:声音可以在空气、水和铁质水管中传播,声音在铁质水管中传播最快,在水中传播速度其次,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故可以听到3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铁质水管传播的。故答案为:D。6.如图为声速测量仪的实验装置图,如表为使用说明书。阅读使用说明书,然后回答下列问题:使用说明书(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B是声信号采集器,(2)复位后用棒锤敲打铜铃,声音被A、B接收。(3)液晶显示屏显示A、B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是ms(1ms=10﹣3s)。(1)若把铜铃放在A、B的中点,即s1=s2,敲打铜铃后,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0ms。(2)若小明将铜铃放到B的右边,并与A、B在一条直线上,让铜铃发声,增大铜铃到B的距离,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为了测量某液体中的声速,把声速测量仪放置于该液体中,如图将铜铃移至A、B之间,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敲打铜铃,液晶显示屏上显示:0.200,已知s1=0.2m,s2=0.5m,则声音在该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若敲打铜铃,保持声速测量仪中铜铃及A、B的位置不变,将声速测量仪从液体中取出,放置于空气中,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0;(2)不变;(3)1500;变大。【分析】(1)因为铜铃在A、B中点,则铜铃与A、B距离相等,时间相等;(2)由于A、B的距离是不变的,若增大声音发生器到B的距离,但声音传到A、B的时间差是不变的;(3)设声速为v,利用速度公式v=和题中的时间差列出一个方程,就可以求解出声速;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小于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分析回答。【解答】解:(1)如果铜铃在A、B中点,则铜铃与A的距离和与B的距离是相等的,由于声速相同,声音从铜铃到达A、B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2)因为铜铃与A、B在一条直线上,若增大声音发生器到B的距离,但声音传到A、B的时间差是不变的,故液晶显示屏的数值不变;(3)0.200ms=0.2×10﹣3s,根据题意和速度公式v=有:﹣=t,即﹣=0.2×10﹣3s,解得v=1500m/s;将声速测量仪从液体中取出,放置于空气中,因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小于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根据t=,故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大。故答案为:(1)0;(2)不变;(3)1500;变大。7.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20m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水中声速为1500m/s,铁中声速为5200m/s)()A.1次敲击声 B.2次敲击声 C.3次敲击声 D.多次敲击声【答案】A【分析】(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2)知道人耳朵能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是0.1s,即利用速度公式分别计算出声音通过空气、水和铁管的传播时间来比较即可。【解答】解: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长铁管的另一端时,声音会传播三次,即第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另一次是通过水传播过来的,还有一次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20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1==≈0.004s;t2=≈0.0133s;t3==≈0.0588s。分析上述数据,人耳能够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0.1s,故能听到一次声音。故选:A。8.百米赛跑时,如果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他记录的成绩准确吗?为什么?应如何计时?【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声音的速度是340m/s,光速比声速大。据此分析回答。【解答】解:终点计时员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是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传播速度慢,听到枪声再计时,记录时间会偏小,导致运动员成绩偏高,故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成绩不准确,因此应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较准确。答:不准确;因为声音的传播速度比光的速度慢;应该看到发令枪的冒烟就开始计时。【题型4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9.一辆汽车正对山崖匀速直线行驶,汽车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当汽车行驶至离山崖660m处时刚好听到山崖对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m/s,则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及汽车行驶的速度()A.2.1s15m/s B.4s15m/s C.2s10m/s D.4s10m/s【答案】D【分析】(1)声音传播的路程等于鸣笛时汽车距山崖距离加上听到回声时汽车距山崖的距离;(2)由公式v=变形可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3)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700m﹣660m)所用时间相同,最后根据公式v=求出汽车行驶速度。【解答】解:(1)声音传播的路程:s声音=s1+s2=700m+660m=1360m,(2)由v=可得,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t车=t声音===4s,(3)汽车行驶的距离:s车=s1﹣s2=700m﹣660m=40m,汽车行驶速度:v车===10m/s。故选:D。10.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4s后收到回波。海水中声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则此处海水的深度约为()A.6km B.6000km C.3km D.3000km【答案】C【分析】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海水中声音的平均传播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解答】解: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t1=×4s=2s,由v=得,该处海水的深度:h=s=vt=1500m/s×2s=3000m=3km。故选:C。11.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某海域海水深4500m,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则经过6s后才收到回波。(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答案】6。【分析】超声波传播的路程为海面到海底距离的2倍,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传播速度,根据v=求出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到收到回波的时间。【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声音传播的路程:s=2×4500m=9000m,由v=可得,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到收到回波的时间:t===6s。故答案为:6。12.人对着山崖呼喊能听到回声,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与人到山崖的距离有关,人对前后两个声音的分辨时间差约为0.1s,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以340m/s的速度传播,估算人距离山崖至少需要17m才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在研究声音传播时,发现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空气中快(选填“快”或“慢”)。【答案】17;快。【分析】(1)根据声音传播来回的时间,算出声音从发出到山崖的时间t,用公式s=vt算出人到山崖多远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开;(2)声速,指声波在媒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大小因媒质的种类、温度而异。【解答】解:(1)一个人要想从听觉上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声音来回传播需用时间至少0.1s,则自己的叫声从发出到障碍物需用时间t=×0.1s=0.05s,由v=得人至少要离障碍物距离:s=vt=340m/s×0.05s=17m;(2)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故答案为:17;快。13.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两次发出信号的间隔是0.85s,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是85m,汽车速度是21.25m/s。(超声波速度340m/s)【答案】85;21.25。【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5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2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2)找出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汽车速度。【解答】解:(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由v=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5s=85m,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s2=v声t2=340m/s×0.2s=68m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68m=17m;(2)这17m共用时间:t′=Δt﹣t1+t2=0.85s﹣0.25s+0.2s=0.8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21.25m/s。故答案为:85;21.25。14.如图所示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面向一座高山行驶,经过一路碑时鸣笛一声继续行驶,6s后听到了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多少米?(2)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多少米?(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多少米?【答案】(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120m;(2)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1080m;(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960m。【分析】(1)知道汽车的行驶速度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以计算出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2)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声音6s传播的路程,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与高山的距离等于声音传播的路程与汽车行驶路程之和的一半;(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与高山的距离等于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与高山的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路程。【解答】解:(1)汽车的速度:v车=72km/h=20m/s,由v=可知,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s车=v车t=20m/s×6s=120m;(2)由v=可知,声音在6s时间内传播的路程:s声=v声t=340m/s×6s=2040m;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与高山的距离:s1=(s声+s车)=(2040m+120m)=1080m;(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与高山的距离:s2=s1﹣s车=1080m﹣120m=960m。答:(1)鸣笛后6s的时间内汽车向前行驶的路程是120m;(2)汽车鸣笛时的路碑处距离高山1080m;(3)汽车听到鸣笛回声时距离高山还有960m。15.国庆期间爸爸带小杜同学去秦岭游玩,在一段平直的路面上,爸爸开车正匀速远离一座高山,鸣笛5s后听到回声,若当时汽车行驶时的速度是20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按340m/s算)求:(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了多远?(2)回声经过的路程是多少?(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多远?【答案】(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路程为100m;(2)回声经过的路程是1700m;(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为900m。【分析】(1)根据汽车的速度和时间计算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2)根据声速和时间计算回声经过的路程;(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是回声经过的路程与汽车行驶路程和的一半。【解答】解:(1)由v=可得,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路程为:s车=v车t=20m/s×5s=100m;(2)由v=可得,回声经过的路程是:s声=v声t=340m/s×5s=1700m;(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为:s===900m。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车行驶的路程为100m;(2)回声经过的路程是1700m;(3)听到回声时,车离高山的距离为900m。16.如图所示,鱼儿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诱入渔网,请你根据图中情景回答下列问题。(1)这种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2)若渔船上的声呐系统发出声音0.9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的回声,那么鱼群在水中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2)声音的反射产生回声,声呐发出后0.9s收到信号,说明单程时间是0.45s,再根据速度公式S=vt来计算路程即可【解答】解:(1)鱼被它们所喜欢的声音诱入渔网,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表明鱼听到了声音,从而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或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2)∵声呐系统发出超声波0.9s后,接收到鱼群反射回来的回声;∴声音从海面到鱼群所经历的时间为t==0.45s;由v=得:鱼群在水中的深度S=vt=1500m/s×0.45s=675m。故答案为:(1)在液体中传播。(2)答:鱼群距船的深度大约是675m。17.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则()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170m 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50m C.汽车的速度是26.2m/s D.汽车的速度是42.5m/s【答案】D【分析】信号在空中匀速传播,根据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的时间,由s=vt求出汽车距距测速仪的距离。根据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内汽车通过的距离和时间,求出汽车的速度。【解答】解:A、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1=v×=340m/s×=85m,故A错误。B、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s2=v×=340m/s×=51m,故B错误。CD、在两次信号时间间隔内汽车通过的距离s=s1﹣s2=85m﹣51m=34m,34m内汽车用时t=Δt﹣=0.9s﹣0.25s+0.15s=0.8s,所以汽车的速度为v===42.5m/s,故C错误,D正确。故选:D。【题型5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8.如图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传说,众多“鱼洗”声能汇集成千军万马之势,吓退数十里外的敌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科学制器技术。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 B.“鱼洗”发出的嗡嗡声的大小是由频率决定的 C.“鱼洗”发出的声音只能靠盆中水传入人耳 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传播速度【答案】A【分析】(1)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声源)是在振动的;(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水花四溅”说明发声的“鱼洗”正在振动,故A正确;B、“鱼洗”发出嗡嗡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人能听到“鱼洗”发出的声音是靠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错误;D、众多“鱼洗”声汇集改变了声音的响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一般是不变的,故D错误。故选:A。19.如图所示是小鸟哨子,由一支带有小孔的塑料管和“活塞”组成,将活塞从下端塞入。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就发出如小鸟婉转的声音。拉动“活塞”时,改变了哨音的()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传播速度【答案】B【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管乐器是通过空气柱振动发声;(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解答】解:吹气时,来回拉动“活塞”,改变空气柱长度,可以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哨音的音调。故选:B。20.如图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和拨动钢尺的力度,将锅尺发出的不同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显示的两种不同波形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对各种情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波形图的音调比乙低 B.甲波形图的响度比乙大 C.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时,对应的是甲波形图 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长时,对应的是甲波形图【答案】B【分析】(1)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2)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解答】解:A、由波形图可知,甲和乙比较,相同时间内甲振动的次数多,所以甲波形图的振动频率高,音调高,故A错误;B、甲和乙比较,甲的振幅大于乙的振幅,说明甲声音的响度比乙大,故B正确;C、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变小,则由图可知,对应的是乙波形图,故C错误;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长时,钢尺的振动变慢,即振动频率变小,则由图可知,对应的是乙波形图,故D错误。故选:B。21.小号手用小号吹响《我和我的祖国》,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了悠扬的号声,吹号时用手按压不同键位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填“音色”、“响度”或“音调”)。【答案】振动;音调。【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则小号内空气柱振动产生了悠扬的号声,吹奏过程中,演员不断调整手指在小号上的按压位置是通过改变振动的空气柱长度来改变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答案为:振动;音调。22.如右图,8个相同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往瓶中吹气,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这是因为瓶中空气柱发生了振动,最右边发出的是i音(选填“1、2、3、4、5、6、7、i”)。【答案】振动;i。【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解答】解:用嘴在瓶口吹气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内的空气,瓶中盛水越多,瓶中水的质量越大,空气质量越小,越容易振动,音调越高,因此最右边发出的是高音i。故答案为:振动;i。23.小东利用钢尺探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1)实验步骤如下: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如图所示,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高低(选填“高低”或“大小”),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②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保持其振动幅度相同,仿照步骤①进行多次实验;(2)实验中钢尺振动的快慢是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实现的。(3)实验发现: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答案】(1)高低;(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3)音调越高。【分析】(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越难振动,振动越慢;(3)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解答】解:(1)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拨动其伸出桌面一端,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做几次实验,几次实验中应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越难振动,振动越慢,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越容易振动,振动越快,所以钢尺振动的快慢是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实现的。(3)实验发现: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钢尺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故答案为:(1)高低;(2)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3)音调越高。24.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9种不同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F铜1200.76B铜600.89G钢901.05C铜601.05H尼龙901.05D铜900.76I尼龙1201.05E铜①②(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A、B、C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A、D、F的三根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将表中所缺数据补全①90,②1.05;(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使用同一根琴弦(选填“同一根琴弦”或“不同的琴弦”),只改变琴弦的松紧程度,用同样的力拨动,判断音调与松紧程度的关系。【答案】(1)A、B、C;(2)A、D、F;(3)90;1.05;(4)同一根琴弦。【分析】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琴弦的横截面积、琴弦的长短有关,在探究过程中,应用控制变量法:(1)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控制材料、长度不变;(2)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材料不变;(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4)猜想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松紧有关,应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不变。【解答】解:(1)当研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关系时,控制材料、长度不变,应选用A、B、C的琴弦进行实验;(2)要研究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应选用A、D、F的琴弦进行实验;(3)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材料的关系时,控制横截面积和长度不变,应选用E、G、H的琴弦进行实验,补充表中E中数据①为90cm,②1.05mm2。(4)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时,需要使用同一根琴弦,且控制拨弦的力相同,只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不同,来研究音调高低和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故答案为:(1)A、B、C;(2)A、D、F;(3)90;1.05;(4)同一根琴弦。25.如图是小岩自制的小乐器,他将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缠到一个小盒上,又在小盒的两端各放一支笔,用来拉紧橡皮筋,弹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振动发出声音,如果用相同的力拨动这些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由于橡皮筋的振动频率不同,所发出声音的音调也不同。【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解答】解:弹拨橡皮筋,橡皮筋受到力的作用振动发声;用相同的力拨动宽窄不同的橡皮筋时,橡皮筋发出的音调不同,是由于此时橡皮筋振动的频率不同。故答案为:振动;频率;音调。26.如图所示,有4支相同材料、相同厚度的玻璃量筒,其中a.b.c等高,a,b粗细相同,c,d粗细相同。各量筒内装的水如图所示,某同学根据所听声音音调的高低猜想气柱发声的频率可能与:1.气柱的长短有关,2.量筒的粗细有关,3.水柱的长度有关。(1)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量筒a、b(填字母代号),其中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2)若选择的是量筒b,c,则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3)小明用同样大小的力在c和d的口上吹气,使它们发声,则所发出的声音音调一样高(选填“C高”,“d高”或“一样高”)。(4)如果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c和d使它们发声,c所发出的声音音调较高。【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解答该题需要对每一次实验的对比量筒认真观察,从中找出相同的量和不同的量,当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需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若探究”气柱越长,发声的音调越高”应选粗细相同的量筒;(2)量筒b,c等高,粗细不同;(3)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量筒b,c中空气柱的长度、粗细都相同;(4)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解答】解:(1)当探究“发声的音调高低与气柱长度的关系”时,要控制量筒的粗细相同,气柱长短不同,观察图中可知a、b符合条件;一个量与多个量有关,要控制其它量不变,研究与其中一个量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因此所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2)对比b、c可以发现:气柱长短相同,但量筒的粗细不同,所以这两个探究的是“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且气柱愈细,发声的音调愈高;(3)发声的音调高低与空气柱的长度、粗细有关,而c、d中空气柱的长度、粗细都相同,因此吹c、d时,发出声音的音调一样高。(4)用敲击的办法也能使量筒发声,声音主要是量筒和水柱振动发出的,量筒中盛水越多,量筒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故d的音调比c低。故答案为:(1)a、b;控制变量;(2)气柱发声频率跟横截面积的关系;(3)一样高;(4)c。【题型6响度】 27.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不要大声喧哗”这是要求调整声音的响度(填乐音特性)。【答案】响度。【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这里的“不要大声喧哗”是指要求声音的响度不要太大。故答案为:响度。28.勤洗手是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洗手后,将手放在干下,干吹出热风,通过提高温度和加快空气流速来加快水蒸发,使手迅速变干。在进行核酸检测时,志愿者手拿扩音器组织大家排队,使用扩音器的目的是改变声音响度的。【答案】响度。【分析】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有关。【解答】解:扩音器主要是为了使声音变大,即改变声音的响度。故答案为:响度。【题型7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29.如图所示,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可以说明()A.声速与频率的关系 B.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声音大的都属于噪声 D.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答案】D【分析】(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有的振动很微小,看不见,可以通过转换法体现出来。(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解答】解:AC、在扬声器的纸盆上撒些纸屑,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而且声音越大,纸屑跳动得越剧烈,可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不能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说明声速与频率的关系、乐音与噪声的区别,故AC错误。BD、当扬声器播放音乐时,原来静止在纸盆上的纸屑会跳动起来,可以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但根据纸屑跳动的幅度是为了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即纸屑跳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D正确。故选:D。30.如图所示,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小斌同学观察发现,按住不同的孔然后吹,改变了声音的音调,按住同样的孔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响度。(选填“响度”“音调”“音色”)【答案】音调;响度。【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按住不同的孔然后吹,内部空气振动的频率(快慢)改变,声音的音调改变;按住同样的孔用不同的力度吹气,力度决定声音的振动幅度,即振幅,振幅不同,响度不相同,从而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答案为:音调;响度。【题型8音色】 31.《我和我的祖国》创作和发行于1985年,原唱为李谷一,去年国庆期间我们都演唱了这首歌曲。当两个同学同时演唱这首歌曲时,我们能分辨出她们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她们的歌声有不同的()A.音调 B.响度 C.音速 D.音色【答案】D【分析】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解答】解:因为每个人的发声声带结构都不相同,因此会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分辨出两个同学发出的声音。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32.2022年元宵晚会我国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弹奏《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上太空音乐祝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琴弦的长短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B.古筝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用同样的力拨动琴弦,粗弦比细弦发声的音调高 D.拨动同一琴弦的力越大,发声的音调越高【答案】B【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声音越大,响度越大;声音越小,响度越小;(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解答】解:A、琴弦的长短不同,振动快慢不同,发声的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A错误;B、古筝发出的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正确;C、琴弦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与琴弦的粗细无关,故C错误;D、拨动琴弦的力越大,琴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声的响度越大,故D错误。故选:B。33.教室里物理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到学生的耳朵。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同学们知道这个声音是物理老师的是因为每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后排的同学听到的声音比前排同学听到的声音要小,这是因为后排的同学离发声体的距离远。【答案】振动;空气;340;每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为后排的同学离发声体的距离远。【分析】(1)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速度大小为340m/s;(2)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不同;(3)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解答】解: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到学生的耳朵,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同学们知道这个声音是物理老师的,是因为每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教室中后排的同学听到老师的讲课声音比前排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小,是因为人离发声体越远,声音的能量越分散,声音就越小。故答案为:振动;空气;340;每个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为后排的同学离发声体的距离远。34.小韬听到教室外有人在说话,他一听便知道说话的是物理老师,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判断的;小韬听到老师的说话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答案】音色;空气。【分析】音色是取决于物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可以用于区分发声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解答】解:“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音色不同来判断的;小韬听到老师的说话声是靠空气传播过来的。故答案为:音色;空气。【题型9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35.音乐会上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B.“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C.“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D.“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答案】B【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解答】解:男低音独唱时,他的音调低,但以他的声音为主,故他的响度大;女高音轻声伴唱,她的音调高,但是在轻声伴唱,故她的响度小。故选:B。36.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响度相同的有图甲、图乙与图丙 B.音调相同的只有图甲与图乙 C.图甲与图丁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声音 D.图甲与图丁的音色相同【答案】B【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解答】解:A、由图知,甲、乙、丙的振幅相同,所以响度相同,故A正确;B、由图知,相同时间内甲、乙、丁振动的次数相同(都有2个波峰和2个波谷),即它们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乙、丁,故B错误;CD、由图知,甲和丁波形的形状相同,因此它们的音色相同,可能是同一乐器发出的声音,故CD正确。故选:B。37.“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如图是1978年在湖北省发掘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的编钟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指声音的音调不同。【答案】响度;音调【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在距离一定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是辨别不同声音的依据。【解答】解: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用相同大小的力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的振幅相同,则发出声音的响度相同;编钟的质量不同(体积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即振动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答案为:响度;音调。38.夏天的傍晚,一些中老年人喜欢跳广场舞,优美的舞曲是由于扬声器的纸盆振动发出的,一台好的音响设备,不仅要起到“扩音”的作用,而且应有较高的“保真度”。从声学上讲,“扩音”是使声音的响度(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大,较高的“保真度”是要求能较好地保持原声的音色(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答案】振动;响度;音色。【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的振动产生的;扩音是改变了声音的响度的大小;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从声学上讲,较高的“保真度”是要求较好地保持原声的音色。故答案为:振动;响度;音色。39.口技是民间的一种声音艺术,高超的口技艺人,可以模仿各种声音,如图。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口技艺人往往通过重拍醒木结束表演,醒木拍得越重,声音的响度越大。(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要模仿某人的声音,需要模仿者的声带发声特点尽可能接近被模仿者;(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振幅、距声源的远近、分散程度有关,振幅越大、距声源越近、声音越集中,响度越大。【解答】解:口技演员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音色;醒木拍得越重,桌面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答案为:音色;响度。【题型10噪声及其来源】 40.如图编钟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大小不同的钟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木锤敲击这些钟就能演奏乐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编钟声是木锤振动发出的声音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只钟,是为了改变音调 C.演奏时敲击大小不同的钟,是为了改变响度 D.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可能属于噪声【答案】D【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2)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3)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4)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解答】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编钟声是钟振动发出的声音。故A错误;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编钟,编钟在不同力的作用下其振动的幅度是不同的,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故B错误;C、敲击大小不同的钟能发出声音的高低不同,即音调不同。故C错误;D、美妙的音乐如果影响了人们正常的休息、工作或学习就属于噪声,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可能属于噪声。故D正确;故选:D。41.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雪花落水也有声生活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雪花落水真的能发出声波。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105Hz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冷战时期,当时美国海军要监视苏联潜艇的活动,他们发现,水下声呐工作效果不好,常有噪声干扰,著名的约翰•霍甫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佩勒提教授断定,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的,而是含在雨滴中的气泡振动发出的,下雨时水中确实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还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经过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下雨时产生的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确实与气泡的振动情况一致,而且大气泡振动产生低频声波渔民也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经过实验验证,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超声波(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2)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的是下列哪种生物A。A.蝙蝠B.猫C.狗D.大象(3)雪花落水发出的声音对人来讲不是噪声,站在鲸鱼的角度看是(选填“是”或“不是”)噪声。(4)科学家发现,不论是雪花落水发声,还是雨滴落水发声,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5)在探究“雨滴落水产生声音”的过程中,科学家进行了下列过程,请你把它们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cbad(填序号)。a.归纳分析b.进行实验c.提出假设d.得出结论【答案】(1)超声波;(2)A;(3)是;(4)水;(5)cbad。【分析】(1)人耳朵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到20000Hz之间,即高于20000Hz的属于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这两种声波都是人耳朵无法听到的。(2)声呐装置是利用蝙蝠的回声定位的原理发明的。(3)据原文中: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据此即可判断该题的答案。(4)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液体能传递声音。(5)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解答】解:(1)由于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105Hz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故其所发出的声波是超声波。(2)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故选A。(3)“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故这些声音对于鲸鱼来说是噪音。(4)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振动而产生声音,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液体能传播声音。(5)在探究雨滴落水产生声音的过程中,科学家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实验搜集证据,后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解释,故正确的顺序是cbad。故答案为:(1)超声波;(2)A;(3)是;(4)水;(5)cbad。【题型11防治噪声的途径】 42.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后的第三大公害,以下措施中属于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污染的是()A.工人带上防噪声耳罩 B.闹市区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C.城区内禁止车辆鸣笛 D.卧室窗户使用双层玻璃【答案】D【分析】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解答】解:A、工人带上防噪声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闹市区安装噪声监测装置,只能检测出声音响度的大小,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城区内禁止车辆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卧室窗户使用双层玻璃,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故选:D。43.下列有关声的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飞机场周围进行植树造林可以减弱噪声的传播 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时音调要低一些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是340m/s 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答案】A【分析】(1)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2)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4)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根据音色可以辨别物体。【解答】解:A、飞机场周围进行植树造林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传播,故A正确;B、“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声音响度低一些,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不同的环境温度,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不同,故C错误;D、“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故选:A。44.某校“五四”青年节举行合唱比赛,在乐队的伴奏下,同学们满怀深情地放声高歌,下列有关这次合唱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合唱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合唱声比领唱声大,是因为合唱时的音调高 C.台下的同学能听出是谁在领唱,是因为领唱的声音响度小 D.在教室上课的同学关上窗户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D【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特征是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3)控制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解答】解:A、大合唱的声音是由合唱人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B、合唱声比领唱声大,是因为合唱时的声音大,即响度大,故B错误;C、台下的同学能听出是谁在领唱,是根据音色来区分的,故C错误;D、在教室上课的同学关上窗户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故选:D。45.2022年6月5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下列关于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