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松原市油田某中学高二年级上册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0-2021学年松原市油田某中学高二年级上册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0-2021学年松原市油田某中学高二年级上册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0-2021学年松原市油田某中学高二年级上册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0-2021学年松原市油田某中学高二年级上册期末生物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松原市油田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

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

2.人体具有复杂的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以调节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

是()

A.相对于组织液和淋巴,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只要反射弧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反射就一定会发生

C.机体可以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使自身在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小于炎热环境中

D.血糖平衡的调节与多种激素有关,神经系统不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A.结构②破坏,分别刺激A和①处,E均无效应

B.结构②破坏。分别刺激①和③处,E均无效应

C.结构②正常。分别刺激A和①处,E产生不同效应

D.结构②正常,分别刺激①和③处,E产生不同效应

4.如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并使之产生相应反应的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道/受体

IIIII

X-X

动作也位动作mG

A.神经元I兴奋时膜内为负电位

B.II处含的蛋白质比血浆少

c.口处神经递质的作用效应是使m抑制

D.n处神经递质的作用效应是使1兴奋

5.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联系的活动是()

A.边看电视边吃零食

B.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C.开始上课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起来

D.运动员长跑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加速冲刺

6.胰腺是人体内重要的消化腺,其分泌的胰液中含有胰蛋白醐等消化酶,胰液通过十二指肠进入

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如图是胰液分泌的部分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神迷走神经

T胰腺—腴液

谈论食物经

中促胰液烹

枢f

胃体扩张迷走神经

A.图中促胰液素的作用体现了细胞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流

B.由图可以看出胰腺分泌胰液受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双重作用

C.图中的迷走神经属于内脏运动神经,可控制胰腺的分泌活动

D.胰腺分泌的胰液进入内环境参与食物的消化

7.下列做法在实际生活上应用不正确的是()

A.用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制剂喂养蝌蚪可以促进蝌蚪的个体发育

B.作变性手术的男人需要口服雌性激素才可维持女性第二性征

C.一般地,糖尿病患者通过注射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浓度

D.肠道消化不良而口服肽酶糖衣丸时,若在口腔中溶解糖衣对肽酶疗效没有影响

8.甲、乙、丙三人在一次社区健康日活动中检测出尿糖超标,为进一步弄清是否患糖尿病,依据

规范又进行了血液检测。图1、图2所示为空腹及餐后测定的血糖及胰岛素浓度。糖尿病血糖

浓度标准为:空腹之7.0mmol/L,餐后2h*1.1mmol/L.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胰岛素浓度(mU/L)

血糖浓度(nunol/L)丁

17乙

15一

13

9?

5“

4

12

餐后时间(h)

图1

A.血糖可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B.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定向作用于靶细胞

C.甲体内血糖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自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持续杀伤胰岛p细胞

D.乙体内血糖较高的原因可能是胰岛素无法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

9.下列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机体大量脱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

B.下丘脑能感受体温变化,调节产热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C.下丘脑的分泌细胞受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调节并分泌激素

D.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的CO2以维持下丘脑呼吸中枢的兴奋

10.下列有关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的表述,错误的是()

A.病原体感染人体后,被感染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B.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此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此过程不属于反射

D.某人缩手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受损,其手指皮肤被刺破时的反应是有感觉但不会缩手

11.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

A.只有体液免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

C.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D.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共同作用

12.用胚芽鞘进行如图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①②装

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A.①向左弯曲生长,②直立生长,③向左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

B.①向左弯曲生长,②向左弯曲生长,③直立生长,④向右弯曲生长

C.①向右弯曲生长,②向左弯曲生长,③向右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

D.①向右弯曲生长,②直立生长,③向左弯曲生长,④直立生长

13.某同学做了下图所示的甲、乙两组实验,从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B.单侧光照能够引起生长素不均匀分布

C.生长素有促进胚芽鞘生长的生理作用

D.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14.某小组探究“不同浓度2,4-D对大蒜生根隋况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编号2,4-D浓度(mol/L)根的平均数目(根)根的平均长度(m)

1蒸得水16.22.8

210-1222.311.5

310"26.110.4

41O1024.710

510-822.58.6

610-515.82

A.据表分析,2,4-D浓度从10-5moi/L开始抑制生根作用

B.据表分析,浓度为10」2moi/L与K)Smol/L促进生根作用基本相同

C.据表分析,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mo1/L至10的mol/L之间

D.可分别以根的平均数目和平均长度为横、纵坐标绘制根的生长曲线

15.下列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特点的是()

A.植物的向光性B.根的向地性C.顶端优势D.根的背光性

16.如图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茎切段平均

伸长址

/加IAA和GA

/---加IAA

A./,,__一加GA图中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同时存在对茎切段细胞分裂有促

幺…•,…不加激京

培养时间

进作用

&—X7UJ1I•/'JC八I

图中生长素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有差异,较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作为小麦田

中的双子叶杂草除草剂

图中幼根a侧生长素浓度若在曲线C点,则b侧生长素浓度一定在F点

生长*浓度/(moLL-i)

图中侧芽b和顶芽a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为A和D

0101010,10-4

生长素浓度/(mohLf

17.下列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土壤取样,应选取肥沃、湿润的土壤

B.先铲去表层土3〜8cm左右,再取样

C.取样用的小铁铲和信封在使用前不用灭菌

D.应在火焰旁称取土壤

18.外来物种侵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可能会()

①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呈“J”型增长;

②其种群数量增长不受天敌等外界因素的制约;

③其种群可能会威胁到境内物种多样性:

④其种群会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③④

19.2020年非洲蝗灾骤然而起,数量多达4000亿只。蝗虫成虫产卵于土壤中,卵孵化出的幼虫翅不

发达,只能在地表或矮草间小范围内跳跃,叫做跳螭,成虫的翅发达,善于飞翔。蝗虫体内能

够合成具有挥发性的有毒物质,从而避免天敌的捕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蝗虫合成的有毒物质能够传递化学信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B.专家监控蝗虫灾情,需用标志重捕法测定蝗虫幼虫密度

C.卵、幼蝗、成虫分布呈现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按能量传递效率来看,蝗虫捕食的庄稼只有10%〜20%被同化

20.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是由于什么主要因素影响()

A.水B.光照C.温度D.无机盐

21.下列关于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期内的积累量

B.通过动物生物量的计算,可推测各类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

C.如果GP-R>0,则生物量减少

D.顶极群落达到了平衡状态,群落的总生物量为零

22.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

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有垂直结构

C.该群落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23.下列有关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C.行为信息可发生在同种和异种动物之间,也可发生在动植物之间

D.若某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00个孩子,则当年出生率为1.8%

24.生命科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只来自于水

B.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发现加热杀死的S型菌DNA可将R型菌变为S型菌

C.利用同位素标记和离心技术,验证了沃森和克里克提出的DNA半保留复制假说

D.林德曼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得出了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模型

25.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

~I.

A.若A代表兔同化的能量,a代表兔摄入的食物,则b、c可分别代表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和排

便的能量流动途径

B.若A代表脊髓,a代表传入神经,则b、c可分别代表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减少和产生渴觉

D.若A代表人体B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

26.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将秸秆泄肥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在,时进行渔业捕捞,能保证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C.通过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来降低出生率,属于生物防治

D.果树一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种群的空间结构原理,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7.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y).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人工鱼塘生态系雌量流动图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碳从动物流向分解者的形式为有机物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xl04kJ/m2-y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单向性

2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B.生态系统的稳定与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其稳态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行为信息不可能来源于环境

B.信息沿食物链、食物网单向传递

C.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

D.生态系统的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30.关于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的操作及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蒸储水使家兔的红细胞涨破获取含DNA的滤液

B.控制NaCl溶液的浓度可以实现去除杂质的目的

C.用玻璃棒轻缓搅拌滤液可使析出的DNA量减少

D.利用DNA溶于乙醇的性质进一步纯化DNA

31.关于DNA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用兔的成熟红细胞可提取DNA

B.PCR的每个循环一般依次经过变性-延伸-复性三步

C.DNA溶液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后生成蓝色产物

D.用甲基绿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32.以下为形成cDNA过程和PCR扩增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RNA链DNA链

小'/

|①.|]核酸1H

口II一

RNA单链杂交双链双鞋

DNA七

郎,90〜95七70-75

*④⑤

---------55-603C

A.催化①过程的酶是RNA聚合酶

B.①②过程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C.④过程两种引物分别是子链延伸的起点,并可以反复利用

D.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不必知道基因的全部序列

33.水稻胚乳中含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直链淀粉所占比例越小,水稻糯性越强。科研人员将能表

达出基因编辑系统的DNA序列转入水稻中,实现了对直链淀粉合成酶基因(Wx基因)启动子

序列的定点编辑,从而获得了3个突变品系,对各品系Wx基因的mRNA量的检测结果如图所

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Wx基因启动子序列的改变影响了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识别和结合

B.野生型水稻和3个突变品系的直链淀粉合成酶的氨基酸序列保持相同

C.提取各品系胚乳中的RNA,可用探针检测是否出现杂交带来分析mRNA量

D.品系3Wx基因的mRNA量最少,直链淀粉合成量可能最少,糯性最强

34.利用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检测抗虫棉中Bt抗虫蛋白表达量,原理如下图所示。检测之前,

将“目的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固定在支持物上,待测样本中的抗原和酶标记抗原竞争结合固相

抗体,标记抗原的酶可催化颜色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特醐网tP《标色抑《

ion(f>[p

[P

固相比捋物

A.检测过程中待测抗原和酶标记抗原均为Bt抗虫蛋白

B.需设置仅有酶标记抗原或者仅有待测抗原的两组对照

C.实验组和对照组加入底物的量及显色时间必须一致

D.反应体系中蓝色越深说明待测样品Bt蛋白含量越高

35,应用限制酶可将DNA片段定点切割,在此断开的键是()

A.磷酸二酯键B.肽键C.氢键D.高能磷酸键

36.第三代疫苗--DNA疫苗是指将编码抗原蛋白的基因插入到适宜的质粒中得到的重组DNA分子,

将其导入人体内,在人体细胞内表达的产物可直接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且可持续一段时间。下

列有关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表达产物是抗体

B.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甘酸

C.是经改造后的乙肝病毒

D.生产过程不需要DNA连接酶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37.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连接酶能使两个粘性末端之间的碱基结合

B.限制性内切酶的切口一定是GAATTC的碱基序列

C.质粒是基因工程中唯一用作目的基因的运载工具

D.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的过程可称为分子“克隆”

38.1987年,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转入烟草细胞,并获得高水平表达,长成的植物通

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

①萤火虫与烟草的DNA结构基本相同②萤火虫与烟草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③转基因烟草体内合成了荧光素④萤火虫和烟草合成蛋白质的方式基本相同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④D.②③④

39,下列有关蛋白质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工程主要是直接对天然蛋白质分子进行改造

B.蛋白质工程不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C.蛋白质工程已成为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D.蛋白质工程制造的酶改变了天然酶特性后一定更有利于生物进化

40.溶菌酶是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黏多糖的碱性酶,可使细胞壁不溶性黏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

导致细胞壁破裂,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菌溶解。科研人员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野生型溶菌酶进

行改造,结果如下表所示(注:Cys右上角的数字表示半胱氨酸在多肽中的位置;Tm为溶菌酶

50%发生变性时的温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溶菌酶种类Cys(半胱氨酸)的位置和数目二硫键数目Tm(℃)

野生型溶菌酶Cys51,Cys97无41.9

改造型溶菌酶CCys21,Cys143152.9

改造型溶菌酶FCys3,Cys8,Cys⑵,Cys142,Cys164365.5

A.蛋白质工程的实质是通过改造基因来改造蛋白质

B.增加二硫键的数目有助于提高溶菌酶的热稳定性

C.改变半胱氨酸的位置和数目可能会提高溶菌酶的Tm值

D.表中溶菌酶种类的多样性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0分)

41.如图为雌性高等动物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下,脑.

即促性腺激素郡放

题.|

①一

I

促性腺激素

I

雌激素、孕激素•一」

(1)性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枢纽是.

(2)促性腺激素可以调节②的分泌活动.

(3)雌激素能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和维持及.

(4)当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反过来会影响和①的分泌活动,

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42.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

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表示抵御病原体攻击的第道防线。

(2)艾滋病病毒攻击图1中的细胞(填字母)。此细胞在体液免疫中除把抗原呈递给c细胞

外,还产生(填专用名词),这种物质作用于细胞(填名称),促使其增殖分化

成浆细胞和细胞(填字母),因此艾滋病患者的体液免疫的能力基本丧失。

(3)图2中的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4)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

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

组动物所特有的。

43.图1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1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图2为入值

(假定桑树种群当年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九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图1中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填字母);图1中F表示。图

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用字母及数字表达)。

(2)湖泊生态系统可很快消除轻微污染,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该湖泊风景区环境优美,盛

产多种美食,旅游业发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图2中该桑树种群数量在ad段的增长曲线呈_____型,cd段时间里蚕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

44.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原产中国,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为进一步提高大豆的品质

和含油量,科研人员发现拟南芥细胞中存在某种转录因子能够明显提高其他基因的表达水平。

研究人员将从拟南芥细胞中获取的转录因子转移到大豆细胞内,并使其过量表达,发现大豆中

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显著提高。图中限制酶EcoRV的酶切位点为-GATJATC一。

(1)质粒Po具有氨羊青霉素抗性基因(amp)和四环素抗性基因(tet),对其进行切割时应该注意

,以便筛选重组质粒。由如图知,研究人员利用限制酶EcoRV对载体进行处理后

(“能”或“不能”)与目的基因片段直接相连。

(2)P3质粒导入受体细胞通常使用农杆菌转化法,转化指的是。若受体细胞能够产生氨不

青霉素抗性,能否说明目的基因已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并说出理由。

(3)受体细胞能够培育出转基因大豆植株的原因是。愈伤组织形成过程中应注意的培养条

件为,一段时间后,转接到上诱导出试管苗。

(4)大豆过量表达转录因子后,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显著提高,推测转录因子在细胞内发挥的作用

的可能机理是。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45.盐碱地中过高的Na+可能导致植物的生长不良,脱落酸(ABA)参与NaCl胁迫条件下的信号转

导,促进植物体内相关蛋白的合成,有利于维持植物水分平衡。研究人员采用香椿幼苗为材料,

研究不同浓度的脱落酸对盐胁迫下幼苗生长的影响。

(1)脱落酸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由特定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通过与受体结合,

起作用的信息分子。

(2)当幼苗正常生长到一定高度时・,用150mmol/LNaCl和不同浓度ABA处理,结果如表。

不同浓度ABA和NaCl处理下香椿幼苗光合作用参数的变化

叶片净光合速气孔导叶绿素a质量分叶绿素b质量分

处理胞间CO2浓度

率度数数

对照组9.050.17344.192.110.88

NaCl1.500.07212.851.820.60

NaCl+lgmol/LABA3.270.10251.751.990.69

NaCl+10pmol/LABA6.540.12288.592.250.87

NaCl+lOOgmol/LABA0.180.06193.891.820.58

注:表中数据是相对平均值;不同参数单位不同

NaCl胁迫影响香椿幼苗进行光合作用,据表可知,过高的NaCl抑制了根对水分吸收,导致气

孔开放度,光合作用利用的CO2减少,同时减少,导致叶绿体吸收的光能减

少,因此光合速率下降。据如表,的处理对NaCl胁迫的缓解作用最好。

(3)依据实验结果,请提出农业生产上提高植物耐盐能力的措施。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肺泡腔内的气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血浆为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C正确;

D、膀胱腔内的尿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o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

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消化道、尿道、生殖道等都是与外界直接

相同的,不属于内环境;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答案:A

解析:解:A、血浆和组织液、淋巴成分的成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主要区别是血浆蛋白质含

量高,而组织液和淋巴蛋白质含量低,其他成分也有区别,A正确;

B、反射的发生必须经历完整的反射弧,需要适宜的刺激,仅仅有刺激不能定达到兴奋所需要的刺激,

B错误;

C、正常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可以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保

持体温相对恒定,C错误;

D、血糖平衡的调节与多种激素有关,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A。

1、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

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

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

叫做负反馈调节。

3、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

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

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识记血糖调

节的具体过程,掌握其中相关激素的具体功能,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

的生物学问题。

3.答案:A

解析:解:A、②为突触结构,位于神经中枢,其被破坏后,分别刺激感受器A和传入神经①处,

效应器E均无效应,A正确;

B、②破坏后,刺激①E处无反应,刺激传出神经③处,E可以收缩,B错误;

C、②正常,分别刺激A和①处,效应器E产生相同的效应,C错误;

D、②正常,分别刺激①和③处,E产生相同的效应,D错误。

故选: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

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

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分别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

器;①位于传入神经上、②为突触结构、③位于传出神经上。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B

解析:解:A、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A错误;

B、II处是突触间隙,充满的是组织液,组织液比血浆含较少的蛋白质,B正确;

C、从图可看出I处先产生兴奋再传到DI处引起兴奋,C错误;

D、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

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故兴奋只能由n传向m,

D错误。

故选:Bo

据图分析:图中I表示突触前神经元,II表示突触间隙,m表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只能由突触前

神经元传递至突触后神经元。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

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

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兴奋在神经纤维和神经元之间

传导和传递的机理,识记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识记内环境中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

于组织液和淋巴,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5.答案:B

解析:解:A、边看电视边吃零食要用到语言中枢等,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A错误;

B、叩击膝盖下方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为膝跳反射,中枢位于脊髓,B正确;

C、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起来属于条件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与高级神经中枢有关,C错

误;

D、运动员长跑比赛中听到“加油”声,加速冲刺为条件反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o

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

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无直接联系;条件反射是人出生

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

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大脑皮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

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

本题为识图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胰液分泌调节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

关知识点,解决生物问题,难度适中。

1、胰腺是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它分泌的消化液是胰液,通过导管流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食物.胰

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对糖类、蛋白质和脂肪都能进行消化。

2、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

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A、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

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这个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过程,A正确;

B、由图可知:胰腺的分泌既受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的调控,也可以作为迷走神经控制的效应器分泌

激素,B正确;

C、迷走神经属于内脏运动神经,是植物神经不受大脑控制,从图中看出其可以控制胰腺分泌胰液的

过程,C正确:

D、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进入消化腔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D错误。

故选:D。

7.答案:D

解析:解:A、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因此用含有甲状腺激素的制剂喂养蝌蚪可以

促进蝌蚪的个体发育,故A正确;

B、性激素能维持生物体的第二性征,男性个体只能产生极少的雌激素,因此变性后需要服雌性激素

才可维持女性第二性征,故B正确;

C、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而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因此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胰岛素

来降低血糖浓度,故C正确;

D、肽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若在口腔中溶解糖衣,肽酶就会在胃中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疗效疗,

故D错误。

故选:D。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性激素能

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而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因此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浓度。肽酶的化学

本质是蛋白质,若在口腔中溶解糖衣,肽酶就会在胃中被蛋白酶水解而失去疗效疗。

本题考查酶、动物激素的功能、糖尿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

中的生物学问题。

8.答案:D

解析:解:A、血糖可直接作用于胰岛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A正确;

B、胰岛素通过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定向作用于靶细胞,B正确:

C、据图可知,甲体内血糖较高,但是胰岛素含量较低,其原因是可能是自身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持续杀伤胰岛B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异常,C正确;

D、由图可知,乙餐后的胰岛素浓度很高,但是血糖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值,可能是自身抗体与靶细

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胰岛素无法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降血糖的作用,

D错误。

故选:D。

由图1可知:空腹时甲和乙血糖浓度偏高,丙的血糖浓度正常。餐后甲、乙、丙的血糖浓度均有所

上升,餐后2h甲、乙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

由图2可知:甲餐后胰岛素含量稍微有所升高,幅度较小,乙和丙的胰岛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乙

的胰岛素含量高于甲和丙。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及其功能,掌握血

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曲线图,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9.答案:D

解析:解:A、下丘脑有感受血糖变化和水盐变化的感受器,故大量脱水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受到的刺激增强,A正确;

B、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B正确;

C、大脑皮层可以调节下丘脑的功能,并分泌相关激素,C正确;

D、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不在下丘脑,D错误。

故选:D。

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

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本题考查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下丘脑的功能,并能对其功能进行归纳总结,

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答案:c

解析:解: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凋亡,A正确;

B、叩击膝盖下的韧带,会产生膝跳反射,该过程中,神经冲动沿着整个反射弧传导、传递,当兴奋

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传递时,涉及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信号形式转变,其中有

神经递质这种化学物质在起作用,B正确;

C、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的过程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属于反射,c错误;

D、某人缩手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

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因此,

用针刺指尖,不能缩手,但能感觉疼痛,D正确。

故选:Co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

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2、在膝跳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沿着整个反射弧传导、传递,当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进行

传递时,涉及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信号形式转变,其中有神经递质这种化学物质在起作

用.

本题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

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

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11.答案:D

解析:解:A、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需要淋巴细胞参与,A错误;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第三道防线,B错误;

C、对于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在细胞外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如果进入细胞内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共同发挥作用,C错误;

D、病毒属于寄生在细胞内的生物,病毒为进入细胞之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进行细胞内由细胞

免疫发挥作用,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再由体液免疫将病毒消灭,D正确。

故选:D。

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

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L记忆细胞

体液加一2叫_二二1

J:次I免疫相M

免疫1-浆埔胞一抗体:V抗原结合

发挥免疫效应M合

共M

八百淋巴因子(加城各种“英细胞的挥

分泌分泌।作川来发挥免疫效应)

广效应细胞一与死细胞悔切接触.

细网抗一件嵋TT

免屈原细胞细」二次1免疫使死细胞裂解

胞*■-圮忆M胞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防卫功能,掌握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答案:D

解析:解:①由于转盘匀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生长素在远离圆心的一侧多,而匀速旋转时胚芽鞘

的受光情况可以看成是均匀的,因此胚芽鞘会弯向圆心生长,即向右弯曲生长;

②该胚芽鞘匀速旋转,胚芽鞘尖端可以看做是受光均匀,因此该胚芽鞘直立生长;

③由于受重力影响,琼脂块B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弯向A生长,即向左弯曲

生长;

④由于胚芽鞘尖端匀速旋转,琼脂块A和B中的生长素浓度基本相等,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

长。

故选:D。

胚芽鞘尖端是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和发生横向运输的部位,尖端以下部分是生长

素发挥作用的部位。影响生长素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重力、离心力等,生长素的分布会影

响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利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进行合

理推理、获取正确结论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

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图中没有体现,A错误;

B、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图中没有尖端,且胚芽鞘是直立生长,所以没有体现单侧

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错误;

C、由于胚芽鞘直立生长了,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

D、图中用的是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所以无法体现感受光剌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D错误。

故选:C«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直立

生长了。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植物生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

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运输及胚芽鞘感受光剌激的部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

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解:A、据表分析,2,4-D浓度为lO^mol/L抑制生根,但不能说明由此开始抑制,A错误;

B、据表分析,浓度为10」2moi/L与l(y8mol/L促进生根数量基本相同,但长度不同,B错误;

C、据表分析,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IO」2moi/L至10叫nol/L之间,C正确;

D、由分析可知,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因变量是根的平均数目和长度,故横坐标为不同浓

度的2,4-D,D错误。

故选:Co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

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分析图表可知,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2,4-D,因变量是根的平均数目和长度,1号清水为对照组,

其余是实验组,其中2、3、4、5号伸长量大于1号-,表示2,4-D能促进根的平均数目和长度的伸

长,5、6号伸长量小于1号,表示2,4-D能抑制根的伸长。

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杆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实验以及实验设

计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通过实验分析确定实验的自变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

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

15.答案:A

解析:解:A、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生长快,

向光一侧少,生长慢,表现为向光生长,该实例只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

A正确;

B、根的向地性是因为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体现了生

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B错误;

C、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因为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

在侧芽,使侧芽生长受抑制,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根的背光性,是由于单侧光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多,生长慢,向光一侧少,

生长快,表现为背光生长,这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D错误。

故选:Ao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

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根的背光性等。

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长素两重性的识记和理解,难度适中。

生长素的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以及细胞的年龄等有关;考生应能够识记体现两

重性的相关实例。

16.答案:B

解析:解:A、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是促进细胞生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故A

错。

B、据图2分析,双子叶植物较单子叶植物敏感,故可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作物

地里的双子叶杂草,故B正确。

C、重力会使生长素在向地侧集中分布,故背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