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2.从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入手,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相关措施。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北击匈奴。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董仲舒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其学说闪耀着中国传统儒家治国理政的思想光芒,在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为什么说董仲舒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什么建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二)合作探究:一、“推恩令”的实施问题:观察课后活动中《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并阅读教材第57页内容,说一说西汉初朝廷面临怎样的问题。学生:西汉初年,诸侯王实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引导:面对地方势力的威胁,汉武帝会怎样应对呢?展示:问题:图片反映的是汉武帝采取的哪一举措?这一举措是谁的建议?这一举措有何巧妙之处?学生:这是汉武帝实施的“推恩令”。这一举措是主父偃的建议。该举措的巧妙之处在于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法与中央抗衡。讲解:通过“推恩”,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就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威胁中央集权的诸侯国问题。随后,他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那么,对地方的官吏、豪强及其子弟,汉武帝又采取了怎样的举措呢?学生: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教师补充: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阅读教材第58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说西汉初年,在思想领域存在什么问题?学生: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加强思想上的控制?学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问题:除此之外,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推崇儒家学说?学生: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可以进入各级政权机构。总结: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教师: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解决了思想统一的问题。那么,他又是如何解决经济上出现的问题呢?三、盐铁专卖教师:汉初,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也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甚至危害王朝的统治。问题:阅读教材第59页,说一说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朝廷对经济的控制。有何影响?学生: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选择题1.某部电视剧的开篇序幕中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请问,这里的“他”指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C.唐太宗 D.成吉思汗2.汉初刘邦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想以此确保刘家天下,但汉武帝却要“削藩”,其主要原因是()A.为了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为了进一步充实国库,发展国家经济C.国家已经强大,不再需要诸侯国的保护D.诸侯王势力膨胀,直接威胁到中央集权3.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将全国103个郡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奉诏条察州”,主要依据“六条问事”,因郡守和国相官秩为二千石,故在六条法律条文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这说明刺史制度的建立()A.完善了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B.均衡了州郡和封国的地方权力分配C.消除了地方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D.重在发挥太守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4.汉武帝以后,地方上的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无力和中央抗衡。下图中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项措施的关系最密切()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实行“推恩令”C.连年征战 D.实行郡县制5.西汉在汉武帝在位时达到鼎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有()①收回地方铸币权②盐铁官营③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④奖励工商业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6.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因为()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7.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8.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封建帝王。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A.国家统一B.外族骚扰C.中央集权D.儒家思想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巩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二、材料题10.某校七年级(1)班在学习本课时,同学们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措施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进来,共同完成。第一组:汉初国策(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采取的宽松政策,到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史称“”。第二组:捍卫皇权针对地方封国势力膨胀,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削弱地方封国的策略。(2)主父偃为皇帝提出了怎样的削弱地方势力策略?效果怎样?第三组:知识归纳措施内容作用政治上颁布“①”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力加强监察制度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②,独尊儒术”文化上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③,在地方设官学(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填写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上采取的相关措施。活动总结:(4)通过探究,你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意义?1.B2.D3.D4.B5.B6.B7.D8.D9.C10.(1)休养生息文景之治(2)主父偃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效果:封国被分割为若干小侯国,实力减弱,无力与中央抗衡。(3)①推恩令②罢黜百家③太学(4)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同步检测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推恩令;设立刺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盐铁官营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延续和巩固,学习本课可以和秦始皇对比一下,他们在加强中央集权上的异同点和历史影响。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其它诸子百家思想逐渐衰落,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各项措施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材料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茂林烟雨埋弓箭,石马无声蔓草寒。--------------唐·薛逢

发陵烟雨埋弓剑,石马无声蔓草寒。

------------------唐·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茂陵松柏雨萧萧。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唐·李贺

英雄从来只数君,荒坟犹自上侵云。

---------------------清·徐开熙

2.鼓励学生猜猜图中巨大的陵墓是谁的,谈谈这些诗歌给你的感受。

3.教师总结:号称“东方金字塔”的汉武帝茂陵,高46米,耗时3年,每年占用整个西汉政府贡赋1/3,征用徭役数百万而完成的巨冢,仅次于秦始皇陵,居汉陵第一。陵墓的主人汉孝武帝刘彻,是历史上堪与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16岁登基,在位54年,经历了“文景之治”的积累,一改汉初以来“无为而治”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治国方略。他打击和限制外戚与豪强对政权的威胁;采用“推恩令”不断削弱各诸国的力量;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官营,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加强了财政与金融管理;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国家的指导思想,形成了大一统的格局。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设计意图:采用图片创设情境,利用诗歌优美且气势磅礴的语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直观形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教材,结合以下三则材料思考: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何种局面?

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咸聚吴国,秦、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

----------桓宽《盐铁论》

(学生阅读教材及材料,思考回答)

学生:材料一反映了政治上王国势力膨胀、违法乱纪,威胁中央统治;材料二反映了思想上不统一;材料三反映了诸侯王经济实力强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教师过渡:假如你是汉武帝,你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过渡:汉武帝时期是否具备采取措施的条件呢?

材料四自:天子不能具钧駟,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至汉武之初,……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司马迁《史记》教师提问:这则材料说明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国力发生了样的变化?

学生:经济上比较富庶,便于汉武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师设疑:如果汉武帝个人唯唯诺诺,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建树,那么汉武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课件展示材料)

材料五:今陛下(汉武帝)好陵阻险,射猛兽。

------------------《汉书·司马相如传》

(汉武帝)入山下驰射鹿豕(音s,猪)孤兔,手格熊罴(pi,棕熊)。

--------------------《汉书·东方朔传》

教师: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强壮魁梧的体魄,刚毅有为的性格,这是汉武帝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汉武帝还具备聪慧睿智的头脑。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强调汉武帝的英明和睿智。)

[设计意图: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让历史人物的形象鲜活饱满,为后面探究汉武帝釆取的措施提出其“性格依据”。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了结论,那就是汉武帝进行一场伟大的变革的时代,已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课件展示主父偃:

故事里学知识: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年轻时曾学习纵横术。最初在齐国游历,但是由于受到儒生的排挤,以至于在齐国难以容留。他家境贫困,向人借贷,但是无人肯借。没办法,只好离开齐国,北游燕、赵、中山等国,但也没有得到重用,客居他乡,十分困苦。在元光元年,他西游长安,求见大将军卫青。卫青数次向汉武帝推荐他,但是都没得到召见。无奈之下,自己向汉武帝上书言事。没想到早晨上的奏章,到了傍晚就得到了汉武帝的召见。汉武帝对他说:“你以前在哪儿?为什么我们见面这么晚啊?”并封他为郎中。后又升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之中四次升迁

--------------------摘编自《汉书·主父偃传》

后来主父偃又上疏了什么内容得到了汉武帝重用呢?

出示材料: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教师引领学生解读史料,同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封地分给各自的子弟,皇帝又加封这些子弟为诸侯。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教师讲解:“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回答: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设疑:请大家再想想,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除了实行“推恩令”之外,还有什么“杀手铜”?

学生回答:建立刺史制度。

问题探究:(教师出示下面三个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问题1:什么是刺史制度?

问题2: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问题3: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及总结)

教师补充: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本为御史的一种,始于汉代,其等级和职权范围随朝代不同而多有变化,但经常是各地方重要官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汉武帝为了强化地方监察制度,在地方设刺史。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人进行监督。刺史虽然官品很低,权力却很大,他们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帝,加以制裁。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教师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一统,那么思想上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课件展示标题:我的百姓谁做主?

创设情境:(教师出示图片并指导学生观察)

教师设疑:从以上两幅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秦朝焚书坑儒,汉朝重视儒家思想。

教师过渡:想知道儒家思想在汉朝是如何开始受重视的还得从一个历史人物说起。

课件出示材料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教师总结:董仲舒是广川人,好学深思,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研习(春秋,在学习时非常专心,达到了“三年目不窥园”的地步,也就是说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正因为如此,他对儒学非常精通,并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教师过渡:那么,这位一代大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呢?

愿材料研读:(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他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

教师提问:“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儒家学说,即儒术。

教师总结:六艺就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总体上解释就是儒家学说。

教师提问: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回答)

新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教师设疑: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接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生总结: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论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此时的儒家学说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恩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这一思想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正如黄仁宇所说:“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规思想。”(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深远。董仲舒死后,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特意下马。后来把他的墓叫做“下马陵”。汉武帝在其墓地下马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汉武帝对董仲舒的怀念和敬重。

[设计意图:本部分通过图文资料、故事等展示、分析与解读,旨在提高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教师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和汉武大帝一起解决了两个问题,这位君主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当然不是,他还有问题三:课件出示材料

于是大农陈藏钱经耗,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而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史记·平准书》

鼓铸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而人民所罕至。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故修障塞,饬烽燧,屯戍以备之。边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盐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