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用_第1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用_第2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用_第3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用_第4页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⑴片面发展重工业;⑵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⑶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主要特征弊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复习:

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导入新课行必在势革改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1953-64)

(1964-82)(1985-9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最终一个曾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超级大国消失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何改革如此艰难?我们中国的改革从中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

经济改革的背景

1913年~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12倍,农业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思考:从上面的数据能得出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危害?

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露。苏联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描述了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迫切期望。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稳固领导地位后,开始对“斯大林模式”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改革的?问题探究1:1.背景

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根)⑶苏共二十大(1956“秘密报告”)⑵斯逝世,赫上台(1953)一、赫鲁晓夫改革(笔记)1、背景

赫鲁晓夫

曾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美苏核对抗,冷战期间的苏联主要领导人;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等事件的主要策划者。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的方式,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行为,引起震惊。2.内容:

农业(核心)工业①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垦荒运动、种植玉米等。①废弃部门管理体制;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1.背景:

一、赫鲁晓夫改革(笔记)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且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玉米运动”苏联城市青年

出发参加垦荒赫鲁晓夫

玉米是其最爱,苏联人戏称赫鲁晓夫为:“古古橹木”(俄语—“玉米棒”)。东方1号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接见永载史册的"征服宇宙空间英雄"尤里.加加林。2.内容:农业工业1.背景:

一、赫鲁晓夫改革3.结果及原因原因:结果:有一定成效,最终失败。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笔记)材料:按照惯例,作为苏联最高权力的拥有者,他的遗体应该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墙下。但出人意料的是,赫鲁晓夫的遗体却被意外地安葬到了莫斯科西南部的新圣女公墓,远远地离开了红场,离开了他的前任们。在苏联的历任最高领导人当中,唯独赫鲁晓夫没有被安葬在红场,这对于外界始终是个谜团,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他本人的意愿,还是苏共中央的决定。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意味着他是两个时代交接时的人物。赫鲁晓夫的头颅从花岗石中探出来,紧盯着来往的后人,微笑着倾听后人对自己的评价。赫鲁晓夫

(1894—1971)赫鲁晓夫的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提示:(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理由问题探究2:

勃列日涅夫:1964年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苏维埃主席。他在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1964~1982)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首脑。

⑴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集中领导;⑵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3.成效与问题:取得一些成果。

1975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

进入停滞时期。2.重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笔记)1966年1975年1966年1975年工业总产值:亿卢布农业总产值:亿卢布2294511288311283、改革的结果1983年时的苏联导弹(1)前期取得一些成果(军事实力)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战略核武器军备上赶上美国常规武装力量

尼克松与勃 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徐天新等著:《当代世界史(1945—1992)》(2)1975年后,经济增长下降,进入

停滞时期。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是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

到70年代末,世界兴起新技术革命,西方资本主义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而这个时候,苏联的经济颓势开始显现。

工业生产出现了负增长,消费品短缺。苏联枉有一流的科技人员,但科技发展与生产严重脱节。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瘸腿的巨人(1)没有根本上冲破斯大林模式(2)军备竞赛造成的负面影响4、失败原因

(笔记)

材料:勃列日涅夫爱好贵重衣服、纯种马、烈性酒、漂亮姑娘、丰盛菜肴、豪华轿车、游泳、打猎、名牌猎枪。在他的私人车库里有各国送给他的高级轿车;在他豪华无比的别墅里,拥有冬夏分别使用的两个游泳池;为了让他打猎,国家专门建了一座狩猎场。勃列日涅夫改革和赫鲁晓夫改革有何异同?目的:(提示)比较点:目的、内容、结果、

失败的原因。异:同: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都是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都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果:败因: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

这时,一个年轻的面孔浮出水面。莫斯科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1、改革的背景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加重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还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其形象大损,同时每年还要花掉几十亿卢布。材料一

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

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

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

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

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高达85%。材料二

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材料三

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材料四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

社会动荡,经济停滞2.内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减少指令性,代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迅速发展;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滑坡,民生下降,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笔记)4、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5、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笔记)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

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2003年8月19日,凤凰卫视驻美国记者赵一力对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进行了采访。赵一力问:“在苏联主政的六年间,你认为自己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戈尔巴乔夫说:“最大错误是太晚开始改革及重建苏联共产党。因为反对改革的声音,一开始就来自党内,因此对我们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实施的直接开放步伐实在太快了,无论在宗教、文化,还是在民主方面。权力分散是必需的,但步伐太快,人民、社会无法跟上。在苏联有官僚体制的存在,推行民主改革所必需的步伐需要调整,因为有许多来自官僚体制的阻碍。”对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同学们在讨论中产生了以下几种观点:观点一: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不必要的,它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观点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必要的,但操之过急,人民难以接受。观点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必要的,但开展得太晚了,已经难以挽回苏联经济的颓势。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答:①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是必要的,他上台之时,苏联已陷于严重的危机,改革势在必行;②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犯了一些错误,如改革的宏观政策缺乏配套措施,草率行事等;③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客观上遭到了国内官僚体制的巨大阻碍,并且动荡的政治局势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也使苏联改革缺乏稳定的环境。

小结:俄国(苏联)发展线索(重点)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苏联成立沙俄苏俄苏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17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冒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笔记)②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在实践中

探索、改革。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的改革始终没有成功,苏联也在改革中解体,这说明了什么?十月革命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列宁、斯大林等人作出过什么探索?我们应该从他们的探索极其后来的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①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⑤在社会主义改革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苏联是亡于政而非亡于制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

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

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给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给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要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课堂练习1、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最大特点是()

A、高度集中B、党政不分C、比例失调D、阶级斗争扩大2、为改变苏联日益窘迫的经济政治状况,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实质而言,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没能彻底改变斯大林体制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比例不协调

D、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AB3.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时的政策相比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B

A5.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中国改革相比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6、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A、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B、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案

D、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发生

B

A7、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C、重点放在重工业D、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8、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导致了工农的不满C、个人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不切实际,急躁冒进

D

A

9、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主要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