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题型·必刷卷】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题型突破训练专题13人口与地理环境精选高频考题50题·选择题冰上丝绸之路是指穿越北极圈,连接北美、东亚和西欧三大经济中心的海运航道,是共同建设的经北冰洋连接欧洲与北美地区的蓝色经济通道。下左图示意“冰上丝绸之路”路线;下右图示意“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区域的常住人口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005至2015年,“冰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A.冰岛——旅游业发展,游客增加 B.美国——资源开发,人口迁入C.加拿大——森林资源丰富,环境人口容量上升 D.俄罗斯——经济衰退,人口减少2.“冰上丝绸之路”开通对俄罗斯沿线区域的影响(
)A.生态环境改善,人口数量即将增多 B.人口合理容量增大,缓解人口老龄化C.就业条件改善,人口减少趋势变缓 D.社会环境更加友好,人口大量迁入【答案】1.B2.C【解析】1.美国阿拉斯加地区由于油气资源的开发,就业岗位增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常住人口数量增加,B正确。冰岛的旅游业发展会导致游客增加,但不属于常住人口,A错误。加拿大森林资源一直以来都较为丰富,近几十年来变化不大,且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C错误。俄罗斯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没有出现经济衰退的现象,俄罗斯人口出现减少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造成的,D错误。故选B。2.“冰上丝绸之路”开通后,促进了港口航运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人口的迁入,缓解了当地人口减少的趋势,C正确。“冰上丝绸之路”开通使沿线地区人口增加,产业增加,生态环境可能受人为因素影响遭到破坏,A错误。人口合理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航线的开通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沿线地区环境的破坏,环境质量下降,人口合理容量不会增大,B、D错误。故选C。下表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部分数据统计表,其中甲、乙、丙、丁四地为辽宁、广东、北京和西藏,人口数值是常住(通常指半年以上)人口数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地区总人口(万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全国14117817.9568.5513.50甲218911.8474.8613.30乙425911.1271.4617.42丙36424.5369.805.67丁1260118.8572.578.583.据表中数据,可推知四地中(
)A.甲地社会养老负担最重 B.乙地人口老龄化最低C.丙地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D.丁地劳动人口数量最少4.影响乙、丁两地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为(
)A.人口政策 B.医疗水平 C.生育观念 D.人口迁移【答案】3.C4.D【解析】3.甲地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低于乙地,社会养老负担轻于乙地,A错误;乙地65岁以上人口占比最高,老龄化最严重,B错误;丙地0—14岁占比最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C正确;丁地15—64岁人口占比比甲地略低,但由于其人口基数大,劳动力人口数量最多,D错误。故选C。4.由表中总人口数据可判断,乙地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高为辽宁省,丁地总人口数量大,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较低为广东省。辽宁省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较慢,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加剧,而广东省经济发达,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老龄化程度低,D正确;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人口政策并无较大差异,A错;广东省的医疗水平高于辽宁省,但是广东省的老年人口比重低于辽宁省,B错误;两地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差异主要受人口迁移影响,与生育观念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5.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据此完成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
)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详解】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接近收缩型,老年人口比重大,青壮年比重小,乡村总人口减少。促进农民增收的部分措施有:鼓励农民到城市务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加快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减少劳动力投入。青壮年外出务工收益更多,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扩大,促进了土地流转和机械化,就整体而言有利于农民增收,①错误;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②错误;③一般老年人离乡后乡愁很浓,这与他们早年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及生活阅历有关。青年人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在家乡生活时间较短,对家乡的感情不深,乡愁相对较淡,不利于返乡创业,带动乡村振兴,③正确;青壮年人口迁出导致乡村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耕地撂荒现象,④正确。故本题选D。据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市常住人口超过1756万人,十年共增加了将近714万人。下列分别为“深圳市历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及年均增长率图”和“2020年深圳市人口年龄构成表”。完成下面小题。2020年深圳市人口年龄构成年龄人口(人)比重(%)0~14岁265338115.1115~59岁13965964X60岁以上9407165.366.2020年深圳市人口年龄构成表中X是(
)A.69.53 B.79.53 C.59.53 D.89.537.有关目前深圳市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自然增长快 B.青少年比重过高C.劳动力资源丰富 D.老龄化现象明显8.图示期间,深圳市常住人口增长速度(
)A.持续加快 B.持续减慢 C.先加快,后减慢 D.先减慢,后加快【答案】6.B7.C8.D【解析】6.X表示15-59岁人口比重,X=总人口比重-少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100%-15.11%-5.36%=79.53%,2020年深圳市人口年龄构成表中X是79.53,B正确,ACD错误。故选B。7.深圳市15-59岁人口比重高,说明劳动力资源丰富,C正确。材料中无户籍人口的相关信息,不能确定人口自然增长情况,A错误。0-14岁的青少年比重为15.11%,占比较高,不是过高,B错误。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20年深圳市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为5.36%,说明人口老龄化问题并不严重,D错误。故选C。8.图中折线及数据反映出深圳常住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年均增长率先减小后增大,说明深圳市常住人口增长速度先减慢后加快,D正确,ABC错误。故选D。埃及全国气候干热,全国95%的土地被沙漠覆盖,人口分布不均衡。自2015年开始,埃及政府规划在首都开罗以东45公里的沙漠地带建立一座新行政首都,以疏解首都开罗因人口密度过高而导致的城市问题。下图为埃及人口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图中甲、乙两处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A.气候、水源 B.交通、土壤 C.交通、水源 D.水源、土壤10.埃及政府选择在沙漠地带建立新行政首都,主要考虑(
)A.建造新城,有效缓解失业 B.沙源丰富,建筑取材方便C.地下水源丰富,取水便利 D.耕地紧张,减少占用好地【答案】9.C10.D【解析】9.读图可知,甲处靠近苏伊士运河和红海,来往船只多,借助港口的优势发展起来,所以主要影响因素应是交通;乙处位于尼罗河下游沿岸地区,而材料信息表明埃及全国气候干热,全国95%的土地被沙漠覆盖,乙处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由材料可知,埃及政府为疏解首都开罗因人口密度过高而导致的城市问题才建立新首都,所以其建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治因素,是为了缓解人口太多而导致的大城市病,虽然建立新首都可以解决部分就业,但并非为了缓解就业而建立新首都,A错误;相对于沙漠地区,绿洲地带的建材更加丰富方便,且沙子只是其中的建材之一,并非新首都建立的主要因素,B错误;埃及全国气候干热,全国95%的土地被沙漠覆盖,沙漠地带地下水源匮乏,C错误;埃及耕地资源面积有限,耕地资源宝贵,选择在沙漠地带建立新行政首都可以减少占用好地,D正确。故选D。图为世界四个大洲不同海拔的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由图推断,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A.人口分布趋向于低海拔地区 B.人口分布趋向于高原地区C.人口分布趋向于沿河流两岸 D.人口分布趋向于内陆地区12.非洲人口密度最大值分布的海拔高度范围是(
)A.0km-1km B.1km-2km C.2km-3km D.3km-4km【答案】11.A12.C【解析】11.由图可知,亚洲人口密度在0~1km约50人/km²,1~2km约25人/km²,2~4km约10人/km²,4~5km低于10人/km²;欧洲人口密度在0~1km约65人/km²,1~2km约20人/km²,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都是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密度大,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密度小,说明人口分布趋向于低海拔地区,A正确;高原地区海拔较高,B错误;从图中不能读出人口分布与河流和内陆地区的关系,且人口实际分布沿海更多一些,CD错误。故选A。12.由图可知,非洲人口密度最大值分布的海拔高度范围是2km-3km,C正确,ABD错误,故选C。随着城市发展环境的变化,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城市收缩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城市蜂窝化”是日本提出的城市收缩、低密度化的空间微观表现,指一些发达国家进入人口减少时代,但城市用地规模仍然在扩大,城市内部随机产生大量的小块空地、空房的现象。我国的许多城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乡村的人口收缩也受到关注,若不加以重视,将来很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城市结构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这些国家内部出现大量空房、空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城市的(
)①人口密度下降②城市环境恶化③城区基础设施功能下降④产业结构升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4.“城市蜂窝化”现象可能会(
)A.改善城市的居住与景观环境 B.吸引郊区人口向市中心迁移C.人口进一步流出,加速城市人口老龄化 D.提高城市的相关服务效率15.相对于日本城市,中国城市的蜂窝化现象或许不如其严峻。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3.26%,且老龄化率逐年递增。同时,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老龄化程度也有差异,这与日本的发展背景相似,因此我国也应该注重思考应对蜂窝式的收缩。目前我国较易出现“城市蜂窝化”现象的区域是(
)A.东部大城市 B.东部中小城镇 C.西部大城市 D.西部中小城镇【答案】13.A14.C15.D【解析】13.由材料可知,发达国家是在进入人口减少时代,城市人口密度下降而出现的“城市蜂窝化”,①正确。由于环境恶化,城市内部出现的小块空地、空房,②正确。由于城区基础设施老化,功能下降,导致人口外迁,③正确。“城市蜂窝化”属于城市结构问题,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④错误。综上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14.“城市蜂窝化”现象的出现,将使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下降,A错误。“城市蜂窝化”将导致市中心对郊区人口的吸引力下降,B错误。出现“城市蜂窝化”现象的城市和地区缺乏经济活力,对青壮年劳动力吸引力下降,将加速城市人口老龄化,C正确。会降低城市的相关服务效率,D错误。故选C。15.由材料可知,出现“城市蜂窝化”现象的区域,首先要出现人口减少现象。我国西部中小城镇,以人口迁出为主,较易出现“城市蜂窝化”现象,D正确。而我国东部大城市、东部中小城镇、西部大城市,以人口迁入为主,不易出现“城市蜂窝化”,ABC错误。故选D。人口迁移格局变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相互影响,提高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匹配程度将有助于减少区际经济差距,下图示意2000-2015年中国制造业重心与人口迁移重心的空间格局与变动轨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2000-2015年间,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10-2015年,迁入人口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B.2000-2015年,迁出人口比迁入人口重心移动距离大C.2005-2010年,迁入人口重心北移D.2000-2015年,西部地区出现大量人口回迁17.2000-2015年,重心转移方向最稳定的产业类型是(
)A.劳动密集型 B.能源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资本密集型【答案】16.C17.D【解析】16.读图,根据年份的先后顺序和地图方位读出迁移方向,2010-2015年,迁入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A错误;2000-2015年,迁出人口重心移动的经度差比迁入人口重心移动的经度差更小,移动的纬度差相当,说明迁出人口重心移动距离更小,B错误;2005-2010年,迁入人口重心北移,C正确;2000-2010年,迁入人口重心先往东再向北转移,2020-2015年人口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但人口重心依旧在东部南方地区,只能说明人口向西迁移增加,也可能是东部向中部地区迁移,因此不能说明西部地区出现大量人口回迁,D错误。故选C。17.“重心转移方向最稳定”意味着转移方向不变或者少变,表现为产业转移曲线最直,读图,图中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曲线较直,说明其心转移方向最稳定,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流动人口的职住情绪能够反映其工作与生活状态,一般工作和生活状态较差,则情绪消极。下图为某城市流动人口情绪与职住分布的关系图(其中人口情绪大于0,表示流动人口情绪相对平均人口情绪较为积极,数值越大越积极,反之则表示较为消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8.根据关系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内城居住区流动人口的情绪比近郊高密度居住区人口的情绪更积极B.农业园主要为辛苦耕作的农民,人口情绪偏向于消极C.工资待遇高、发展前景好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园人口情绪积极D.交通与基础服务设施较差导致远郊居住区人口情绪较消极19.为应对以上问题,有关政府部门应该(
)①重点关注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物流产业的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②完善远郊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③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流动人口迁出④加强人口流动管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18.D19.C【解析】18.根据材料“流动人口的职住情绪能够反映其工作与生活状态”和图示信息可知,内城居住区的人口情绪小于近郊高密度居住区,说明情绪更消极,A错误;农业园的人口情绪接近0.3,较工业园等其他区域更积极,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业园人口情绪接近-0.6,情绪不积极,C错误;远郊居住区人口情绪小于0,人口情绪较为消极,推测可能原因是由于离城市中心较远,交通可达性与基础服务设施较差,工作和生活不便利、不舒适,D正确。故选D。19.结合上题分析,读图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物流产业的流动人口人口情绪普遍偏向于消极,需要关注其心理健康,①正确;完善远郊区基础设施建设,便于远郊人口通勤,可以提升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②正确;加强人口流动管理,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可以缓解以上问题,④正确;采取有力措施引导流动人口迁出不利于该地的经济发展,③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依据古代的日本历书,“火马年”每六十年出现一次,上一个“火马年”是1966年,“火马年”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意味着不吉利。下图示意1960~2018年日本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演变。20.日本1960年以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特点是(
)A.高龄少子化程度呈下降趋势 B.1973年人口总数达到顶峰C.死亡率大致在1979年后呈上升态势 D.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例缓慢上升21.1965年、1966年、1967年3年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传统文化 B.经济波动 C.自然灾害 D.政治动荡22.造成近年来日本出生率低的直接原因是(
)A.生育政策的制约 B.女性婚育年龄延迟 C.环境承载力较小 D.外来移民的竞争【答案】20.C21.A22.B【解析】20.由图可知,图中出生率呈波动下降趋势,说明日本1960年以来少子化程度呈上升趋势,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的差值为死亡率,且差值在增大,说明日本1960年以来人口死亡率在增加,推测高龄化程度呈上升趋势,A错误;从图中可看出,2005年自然增长率为0,2005年之后出现负增长,故2005年人口总数达到顶峰,B错误;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的差值为死亡率,从图中可看出,1979年之前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几乎平行,1979年之后,差值开始增大,即死亡率呈上升趋势,C正确;由前述分析可知,少年儿童数量在减少,占总人口比例在减小,D错误。故选C。21.1965年、1966年、1967年3年中,1966年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突然降低,结合材料“上一个‘火马年’是1966年,‘火马年’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意味着不吉利”可知,导致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突然降低的原因是传统文化,A正确;这几年中,日本重工业发展进入全盛期,驱动经济高增,经济波动不是造成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突然降低的原因,B错误;材料中没有证据表明当时发生自然灾害,故自然灾害不是造成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突然降低的原因,C错误;这几年中,材料中也没有证据表明该国出现政治动荡,D错误。故选A。22.日本出生人口减少已持续多年,近年来的生育政策为鼓励生育,出生率低与生育政策无关,A错误;女性婚育年龄延迟,导致人们不愿意生育,这是日本近年来出生率低的直接原因,B正确;环境承载力主要受资源环境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日本对外开放程度高,其环境承载力较高,且环境承载力高低不直接影响人口出生率,C错误;日本人口以外迁为主,外来移民对当地竞争压力不大,不是造成近年来出生率低的原因,D错误。故选B。下图为某省人口密度分布图,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该省总人口数为42591407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该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为(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B.人口密度由东向西递减C.平原地区人口密度总体大于山区D.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最大24.甲地区人口分布少的自然原因可能是(
)A.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C.土地贫瘠,农业发展受限D.地形起伏大,可利用耕地少【答案】23.C24.D【解析】2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省是辽宁省,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人口密度分布图可知,人口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平原地区人口密度总体大于山区,C正确,北部、南部人口密度差别不大,A错误;东部人口密度略小于西部地区,B错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不是最大,D错误。故选C。24.结合所学知识,以及图示位置信息可知,甲地区为长白山区,地形起伏大,耕地面积狭小,不利于聚落发育,人口较少,D正确,C错误。该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A错误;长白山区,河流较少,B错误。故选D。在日本的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从非大都市圈向大都市圈迁移,且年轻人占比高。下图示意1960~2022年日本的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增长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日本城镇化过程中,人口迁移可能导致大都市圈(
)A.就业压力增加 B.老年人口比重增大 C.居住压力缓解 D.劳动力成本降低26.2018~2022年日本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及主要原因是(
)A.减少——大量移民到国外 B.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C.增加——外籍劳工涌入 D.较稳定——人口机械增长少【答案】25.A26.B【解析】25.日本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年轻人迁入可能导致大都市圈就业压力增加,A正确;大量年轻人迁入,会使老年人口比重降低,B错误;人口迁入,居住压力增大,C错误;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D错误。故选A。26.由图可知,2018~2022年城镇人口增长率降为负值,城镇人口数量减少,CD错误;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死亡人口增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B正确;日本经济发达,吸引国际人口迁入,不会导致城镇人口增长率为负值,A错误。故选B。在人口向城镇流动过程中,不同的人口有长期居留(居留5年以上)意愿、定居(在流入地购房)意愿和落户(将户口迁入流入地)意愿。人口流入城市中一般由短暂居住逐渐变为长期留居,购买住宅后变为定居,最后才会落户。不同级别的城市居留意愿率不同。下图为居留意愿的城市比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影响直辖市及深圳落户意愿率高于定居意愿率的主要因素是(
)A.房价高低 B.交通通达度 C.就业机会 D.环境质量28.普通地级市长期居留意愿率高的有利影响表现在(
)A.提升城市等级 B.促进经济发展 C.扩大用地规模 D.改善城市交通【答案】27.A28.B【解析】27.直辖市及深圳的房价较高,人们购买房屋压力大,在城市中定居压力大,因此定居意愿率低;但由于这些城市户口价值高,加上落户政策支持,使得落户意愿率高。交通通达度、就业机会和环境质量对两者的影响差距不大,BCD错误。故选A。28.城市等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居留意愿率高并不能提升地级市的城市等级,A错误;长期居留意愿率提升,可促进城市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发展,B正确;扩大城市用地规模并不属于有利影响,C错误;长期居留意愿率提高会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加剧交通拥堵,D错误。故选B。长江经济带覆盖全国五大城市群,城市数量较多,城市规模和城市类别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经济总体增长的同时,长江经济带部分城市的人口、产业等指标出现收缩。为促进长江流域高质量发展,亟须优化长江经济带人口分布和产业发展格局。下图示意长江经济带2000—2020年和2010—2020年人口增长率。29.长江上游、中游人口增长率高值区呈孤立分布,反映出(
)A.省内经济水平差异大 B.省际经济水平差异小 C.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强 D.总体城镇化进程慢30.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建议(
)①鼓励人口向大都市迁移②打造差异化产业分工体系③健全多层次城际交通网④严控中小城市产业用地指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29.A30.C【解析】29.结合所学知识,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读图可知,长江上游、中游多以省会城市人口增长率高值区呈孤立分布,反映出省内经济水平差异大。省会城市经济水平更高,对人口的吸引力强,导致人口增长速度快,A正确;长江上游、中游的省际经济水平差异相对较大,B错误;城市群辐射带动能力强,则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相对较小,人口增长高值区应不会呈孤立分布,与题意不符,C错误;不能反映总体城镇化进程,D错误。故选A。30.结合所学知识,鼓励人口向大都市迁移会加剧城市问题的出现,不利于经济发展,①错误;应根据各地的区位优势,打造差异化产业分工体系,健全多层次城际交通网,加快城市间的交流与协作,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②③正确;中小城市宜发挥地价低的优势,吸引产业转入,④错误。故选C。据统计,2022年全国人口比上年减少了85万人,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图示期间出现过数次人口增长的高峰。下图为1962~2022年我国人口增长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1.图中信息显示,1962~2021年我国人口总数变化趋势为(
)A.先升后降 B.先降后升 C.波动下降 D.持续上升32.1981~1990年期间人口增长小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引导 B.育龄妇女数量较多C.人口迁入 D.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答案】31.D32.B【解析】31.从“1962—2022年我国人口增长数量的变化示意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增速呈波动减慢趋势,但在2022年以前人口增长数量的变化始终为正值,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在2022年才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现象。因此,从整体上来看,1962—2021年我国人口数量总体变化趋势为持续上升,D正确,ABC错误。故选D。32.读图可知,1962-1971年我国人口增长数量较多,新出生的婴儿较多,1981-1990年间该批婴儿已经长大,因此1981-1990年间出现人口增长高峰的原因主要是育龄妇女数量多,出现生育高峰,B正确;1981-1990年间正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较为严格的时期,A错误;1981-1990年间我国人口多,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外来人口迁入少,C错误;1981-1990年间我国处于经济改革初期,虽然经济发展较快,但经济水平总体较为落后,与出现人口增长高峰无关,D错误。故选B。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某地区某一时期的水量/人均需水量。水资源按用途分为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四类。下表为2010—2019年北京市水资源利用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常住人口(万人)1961.92018.62069.32114.82151.52170.52172.92170.72154.22153.6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23.0826.8139.5024.8120.2526.7635.0629.7735.4624.53人均水资源(立方米/人)120.8134.7193.3118.694.9123.8161.4137.1164.0114.0人均综合用水量(立方米/人)179.4178.3173.5172.1174.3176.0178.6182.0182.4193.0全年用水总量(亿立方米)35.236.035.936.437.538.238.839.539.341.7按用途分①11.410.99.39.18.26.56.15.14.23.7②5.15.04.95.15.13.83.73.43.02.7③14.415.214.814.715.514.514.414.715.015.5④4.04.56.57.18.410.111.112.212.514.733.2019年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约为(
)A.2153.6万人 B.1268万人 C.3658万人 D.2153万人34.表中代表农业用水的最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35.有利于提高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有效措施是(
)A.增加南水北调中线供水 B.调整能源消费结构C.加大地下水资源开采量 D.控制常住人口规模36.下列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承载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B.环境承载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C.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D.环境承载力就是目前各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答案】33.B34.A35.A36.C【解析】33.根据公式: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某地区某一时期的水量/人均需水量,北京2019年水资源总量为24.53亿立方米,人均综合用水量为193立方米,粗略计算可得2019年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约为1270万人,最接近B选项,B正确,ACD错误,故选B。34.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北京市的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应波动上升,用水量大,占比高,应为占比最高的两种用水,而随着节水农业和节水工业的发展,农业用水量和工业用水量应逐年减少,因此③④不可能是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③④应为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与工业用水相比,农业用水效率低,总量大,农业用水要大于工业用水,①一直大于②,因此①最可能是农业用水,②为工业用水。综上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35.由公式可知,水资源人口承载力与水资源总量成正比,与人均需水量成反比,增加南水北调中线供水有助于增加北京水资源总量,提高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A正确。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关系不大,B错误。加大地下水资源开采量会加快北京水位下降,容易引发地面沉降、塌陷等现象,对环境影响较大,C错误。控制常住人口规模对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不大,当前北京常住人口远远大于1268万人,控制常住人口规模,并不能有效提高北京水资源人口承载力,D错误。故选A。36.“所谓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说明这是一个极值人口数量,C正确;“一个国家或地区最佳的人口规模”是人口合理容量,A错误;“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不能脱离资源与环境来谈人口规模或数量,B错误;从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可知,这是一个变化的值,因为影响他的资源、环境是变化的,所以并非就是目前各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D错误。故选C。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时空变化较大,成渝地区是目前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人口分布密集区。下图为西南地区胡焕庸线位置、2000—2020年地区总人口变化及东西两侧人口数量占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7.导致西南地区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格局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因素是(
)A.消费水平 B.国家政策 C.自然环境 D.产业基础38.目前,成渝地区人口稠密的主导因素(
)A.交通 B.经济 C.资源 D.气候39.与2000~2010年相比,推测2010~2020年西南地区胡焕庸线东南侧(
)A.劳动力廉价 B.就业机会增加 C.老龄化加剧 D.城镇化水平低【答案】37.C38.B39.B【解析】3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胡焕庸线总体上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基本吻合,从而界定了西南地区人口分布的疏密格局,该线两侧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巨大差异使人口分布格局保持了长期稳定性,故C正确;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都是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具体分异,不是主要原因,故A、B、D错误。故选C。38.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影响人口分布及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渝地区是西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就业机会多,吸引大批人口迁入,B正确;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气候优越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39.2000—2010年受沿海省份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胡焕庸线东南侧的西南地区人口跨省务工现象明显,并使得自身人口流失较为严重,人口老龄化加剧,2010—2020年,随着胡焕庸线东南侧的西南地区承接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多,外出务工人口回流现象日益显著,城镇化水平提高,老龄化问题有所缓解,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B正确,A、C、D错误。故选B。云南省建水县羊街村是全国葡萄最早熟产地,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产生了用工紧缺问题。葡萄园的“工头”需要到周边乡镇招工,周边乡镇的民工在葡萄园用工高峰期也会自发聚集在羊街中心等待招工,称为“站工”,工头与站工在羊街中心讨价还价,热闹非凡,形成独特的乡-乡人口流动“羊街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0.乡-乡人口流动“羊街现象”的特点是(
)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②从业人员经济收入稳定③依托熟人社会网络④人员跨省流动比例较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1.“羊街现象”有利于(
)A.提高招工技术门槛 B.优化葡萄产业升级C.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D.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答案】40.A41.C【分析】本题以乡-乡人口流动“羊街现象”为切入点,设置两道小题,涉及人口流动特点和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40.从材料信息得出,周边乡镇的民工在葡萄园用工高峰期在羊街中心等待招工,说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①正确。工头与站工在羊街中心讨价还价,且工作有季节性,说明从业人员经济收入不稳定,②错误。招工范围在周边乡镇,可能是熟人社会网络,③正确。乡-乡人口流动“羊街现象”,说明人员跨省流动比例低,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A。41.“羊街现象”有利于乡-乡人口流动,劳动力属于生产要素,故C正确。未涉及招工技术门槛信息,A排除。“羊街现象”能解决用工紧缺问题,对优化葡萄产业升级影响不大。B排除。“羊街现象”是一种人口流动,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自2014年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城镇化持续快速演进。下图为2001—2018中国4个超大城市(现阶段常住人口大于1000万人)的常住与户籍人口变化,完成下面小题。42.总体上四个超大城市常住人口数增加最快的时段是(
)A.2001-2005 B.2005-2010 C.2010-2014 D.2014-201843.下列关于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后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a城户籍人口变化趋势反转 B.b城户籍人口数量止步不前C.c城常住人口增速突然放缓 D.d城常住人口数量迎来突增44.未来我国超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应致力于(
)①严控非户籍人口流入②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③扩大公共服务覆盖率④提高自然资源开发率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42.B43.D44.C【解析】42.本题配图为二维平面坐标图,横坐标为常住人口,纵坐标为户籍人口,单位均为万人,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年份。因此要看常住人口增加的速度,就看点与点之间在横坐标上的投影距离,越大则速度越快。从图中容易得出,总体上四个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增加最快的时间段在2005-2010年,B正确;d城市常住人口增加最快的时间段其实在2014-2018年,但对其他三个城市来说都不是最快的,甚至还出现了减少(如b城)和接近停滞(如a城),ACD错误;故选B。43.据材料可知,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是2014年开始,自2014年之后,分别分析四个选项中即可得出d城常住人口数量迎来突增,D正确;ABC均不符合实际情况;故选D。44.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口要素的流动,对超大城市来说,“大城市病”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一个关键就是快速增加的人口的城市生活需要与物质文化供给不协调之间的矛盾。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供需矛盾,不应致力于采用如①中所述的控制需求的方式,而应致力于在供给侧方面,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文化建设,使流动人口市民化,与本地户籍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还可以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率,让更多人受益,缓解供需矛盾,①错误,②正确,③正确,C正确,AB错误;④中的内容看似也增加了供给,但忽视了超大城市本地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特点,如果说提高“利用率”则相对合理,④错误,D错误;故选C项。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的老年人口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2%,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下图示意我国2020-2100年≥65岁老年人口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5.2020-2100年我国中龄老年人口比重变动特征表现为(
)A.先升后降 B.波动下降 C.先降后升 D.波动上升46.专家预测2080年我国低龄老年人口比重会出现小幅提升,其依据是(
)A.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B.人口政策调整 C.延迟退休政策实施 D.养老产业发展【答案】45.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聚硅氧烷纤维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考核试卷
- 外贸英语专业课件
- 四年级学习月报
- 外贸英文函电课件unit12
- 山东中医药大学《生物制药大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省滨州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第二学期调研考试(物理试题)试题含解析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术论文写作A》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5月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语文试题试卷含解析
- 深圳市育才中学2025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 吉林省通化一中2024-2025学年5月月考试卷数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TOEIC托业词汇汇总(完整版)
- 天然虾青素提取和纯化工艺研究
- 班级优化大师电子奖状模板
- 裂变径迹课件
- 《阅读文言文与鉴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
- 医务科依法执业自查表
- PDP性格测试表模板
- 医师执业变更注册申请审核表
- 领导干部任前谈话记录表
- 2023建筑施工承插型套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 (完整版)各档口单品菜品毛利率核算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