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4届河北省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这说明当时()A.社会等级森严 B.中央高度集权 C.都城规划有序 D.周朝文明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可知,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规划,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规划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C项正确;材料有社会等级划分,但无法体现等级森严,A项排除;当时夏朝对地方的统治是间接统治,排除B项;二里头文明是夏文明,D项排除。故选C项。2.汉初币制混乱,且允许郡国铸钱,导致私人铸币现象严重。汉武帝时改革币制,将铸币权败归中央由中央设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A.健全了货币体系 B.减轻了农民负担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抑制了市场活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归到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当时货币体系并不健全,排除A项;材料与减轻农民负担无关,排除B项;统一货币有助于市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3.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崛起 B.对理学的华夷之辨的认同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 D.北魏之后的民族交融史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一部分鲜卑人改姓后的后代(即“代北之子孙”)在隋唐时期“名称扬于时”,已经没必要分辨谁是华夏谁是夷狄了,各族已经融为一体,D项正确;门阀士族的崛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排除B项;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与材料所述北魏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有学者指出,两宋时期,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造成了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反映了宋代()A.强化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租佃制的实施影响了社会矛盾C.养兵募兵政策稳定了社会治安 D.政府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对立〖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语句“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可知,宋朝租佃制盛行且发达,两宋社会的经济基本矛盾发生变化,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通过租佃制直接剥削广大佃农,农民阶级与私人地主的矛盾在实践上就成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矛盾,因此在这种矛盾中爆发的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所以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正确;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起到了有效预防内部动乱的作用,但材料是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矛盾的角度来说明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养兵募兵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到赋役制,但不是说赋役减轻,重点是国家不再直接剥削农民,而是向地主征税,地主直接剥削农民,排除D项。故选B项。5.顾炎武认为,“君"字作为天子尊称的特殊用法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先秦时期,“君”字可以称指臣,也可以是女儿对父亲、妻妾对丈夫、妇人对舅父的称谓,不过是一个用来表示尊敬的普通称谓,并非君主专用词语。顾炎武对特殊用词的溯源释义有助于()A.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B.理性认识君主专制C.宣传经世致用的思想 D.动摇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顾炎武指出“君”字在先秦时期只是一个用来表示尊敬的普通称谓,并非君主专用词语,因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才逐渐发展成为对天子的尊称,顾炎武对特殊用词的溯源释义,有助于理性认识君主专制,B项正确;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与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不符,排除A项;宣传经世致用的思想与“顾炎武对特殊用词的溯源释义”不符,排除C项;顾炎武的思想未能动摇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6.近代中国与列强签署的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戊午年定约互换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与其出自同一时期条款的是()A.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 B.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C.中国向英国赔偿损失2100万银元 D.禁止华北地区举行科举考试五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戊午年定约互换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可以看出,这是允许华工出国,结合所学,《北京条约》规定中国民众可以出国工作,这实际上是列强为了掠夺中国劳动力而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为苦力贸易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同时期还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了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鸦片贸易由此合法化,A项正确;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排除B项;1842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赔偿损失2100万银元,排除C项;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禁止华北地区举行科举考试五年,排除D项。故选A项。7.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名称相关信息安庆军械所1861年建,洋务运动最早的官办新式兵工厂发昌机器厂1866年建,中国近代第一家资本主义企业轮船招商局1872年建,中国近代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申新纺织厂1915年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于上海A.洋务运动时期工业简表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表C.晚清时期民族工业简表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简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表格中即包含洋务运动的军用与民用工业,也包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们均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故D项正确;申新纺织厂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并非洋务企业,排除A项;安庆军械所、发昌机器厂、轮船招商局分区为洋务企业,并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申新纺织厂设立时,清朝统治已经结束,排除C项。故选D。8.抗战时期,延安大学开学第一课就是劳动,自己挖窑洞,建宿舍,修缮学校基本设施。学校还在各院抽调四十五人到南泥湾开秋荒六百亩,创下一人一天开荒一亩二的高产纪录。到1943年基本实现了办学自给自足,还为边区政府上交救国公粮。这些做法在当时()A.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B.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需要C.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推动了中国高校的劳动教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战时期,延安大学组织师生自力更生,修建校舍、开荒种粮,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A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暂停土地革命,实行减租减息,排除B项;当时身处抗日根据地的延安大学师生已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不能得出“扩大”,排除C项;此种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于所在的抗日根据地,并未在所有中国高校普遍推行,排除D项。故选A项。9.1933年、聂耳在上海结识卖报女孩“小毛头”,对卖报儿童悲惨生活感同身受,创作《卖报歌》:“……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1934年,《卖报歌》在《扬子江暴风雨》公演中演唱,后广为传唱。这表明,《卖报歌》()A.进一步推动了抗救国运动 B.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教化育人功能C.反映了上海人民生活的艰辛 D.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抗争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中国)。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卖报歌》反映卖报女孩的艰辛生活,体现了音乐的教化育人功能,B项正确;《卖报歌》在《扬子江暴风雨》公演中演唱,后广为传唱,此时抗日战争还没有爆发,排除A项;《卖报歌》反映卖报女孩的艰辛生活,卖报女孩代表不了上海人民,未反映上海人民生活的艰辛,排除C项;《卖报歌》反映卖报女孩的艰辛生活,没有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抗争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10.1992年12月中旬,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在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宣布,中国将调低进口关税,涉及面包括3371个税目的产品,占海关进出口税则税目的53.6%,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下降7.3%。该调整旨在()A.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B.创造“复关”的条件C.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D.奠定市场经济的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此时期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中国整体下调关税正是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其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无论是“复关”,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BCD项均非材料中调整的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11.亚里士多德认为,除了拥有财产的成年男性外,所有需要依赖他人生存的人,如奴隶、女人、小孩、受薪阶层都不能成为公民;理想的城邦公民应具备善德,而忙于劳动,无暇学习和从政的工匠、商贩、农民都不适合成为公民。上述观点体现了()A.公民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基础 B.雅典政治具备理性主义精神C.穷人被排挤出城邦政治事务 D.建立在专政基础上的公民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因为奴隶、女人、小孩、受薪阶层需要依赖于他人,不具备独立判断的条件;理想的公民具备善德,需要教导学习。所以只有具备独立理性的人才能成为公民,B项正确;公民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基础,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穷人”与材料的主体“城邦”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公民,没有反映专政,排除D项。故选B项。12.1077年,德皇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住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这()A.反映了德法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说明宗教改革揭开了序幕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D.利于德法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卡诺莎之辱”体现的是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阿维农之囚”体现的是王权加强,王权的加强有利于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理性主义在启蒙运动时期广泛传播,排除A项;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13.如图为19世纪中期德国现实主义画家门采尔创作的《轧钢厂》。画面描绘了轧钢厂中工人繁忙生产的景象。巨大的机器组成的“钢铁森林”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让人感到“仿佛随时都会被轧钢机器吞进去",工人们表情各异,有的专心致志、有的疲惫、有的眼神中充满愤恨。据此可知,作者意在()A.彰显德国钢铁制造行业的先进 B.歌颂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生产力C.批判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 D.表达对工人阶级的敬意和同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德国)。根据材料“工人们表情各异,有的专心致志、有的疲惫、有的眼神中充满愤恨”可知,该画作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时代工人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工人阶级的敬意和同情,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德国钢铁制造行业的先进,排除A项;该画作的重点在工人,轧钢厂是背景,主题并非歌颂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进步,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工人阶级的同情,没涉及到环境污染,排除C项。故选D项。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时,故意夸大当地人的文化差异,人为地将当地人划分为不同“部落”。这导致一些殖民地属民认为自己所属的“部落”与其他“部落”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冲突。据此,英国的统治政策()A.埋下了非洲矛盾冲突的隐患 B.破坏了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C.中断了非洲国家联合的进程 D.激发了非洲民族独立的高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非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在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时,常常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通过夸大或制造当地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控制和分化殖民地内的居民。这种做法确实加剧了原本可能并不显著的社会分歧,并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非洲多国内部矛盾和冲突的隐患,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欧洲列强对于非洲的殖民政策,没有涉及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排除B项;非洲国家联合的进程开启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非洲矛盾冲突的隐患”,而“非洲民族独立的高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1952年,苏联某集体农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而这种现象在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A.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B.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粮食紧缺C.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封锁D.发展重工业滞后了农业机械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2年至1953年的苏联。根据材料“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可知,当时苏联出现农产品价格过低的不合理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选择牺牲农业的做法为工业生产积累资金,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说明农业领域亟需进行改革,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对苏联的经济封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发展重工业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为1961~1990年接受美国援助的前十大受援国家。据此可知,美国的援助()国家金额(单位:美元)国家金额(单位:美元)埃加拉国3439291820以色列16926041000土耳其3434530000印度10089462000印度尼西亚3413680319巴基斯坦7054191889菲律宾3311259708越南6165550000韩国3127662000A.是马歇尔计划的具体体现 B.加剧了冷战对抗程度C.利于发展中国家均衡发展 D.提升了美国国家形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1990年(世界)。根据材料“1961~1990年接受美国援助的前十大受援国家”并结合表格中的国家和受援助金额可知,美国通过援助亚非拉国家,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这加剧了冷战的对抗程度,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并未援助亚非拉国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无法得出发展中国家均衡发展,排除C项;美国援助亚非拉国家的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并未提升美国的国家形象,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户籍”概念在法律文献中始见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其文曰:“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或释田合籍,日本读简班又释田名籍)、田租籍,谨副上县廷。”“户籍”登记内容不仅包括户口、人名、年纪,而且还有复除、新户等项目。胡广《汉官解诂》所谓“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中央以上计检查。《二年律令·户律》有律文曰:“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奴婢也登记于民户的户籍上。——摘编自王彦辉《瓶颈与突围:战国秦汉户籍制度研究的新进展》材料二唐朝以前,政府实行主要依据门阀和等级禄位而占有土地的制度,具有很强的世袭性,人们很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两宋改变了这一制度,根据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划分为“坊郭户”(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分类。再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进行主户和客户的划分。其中,主户指有田产、直接向政府纳税的有产户;客户指没有田产、不直接向政府纳税而佃耕地主土地的佃客。这就放松了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的限制。——摘编自魏静、范英、康凯《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研究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进行户籍管理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上述变化的社会因素。〖答案〗(1)措施:制定《户律》;按照户口、人名、年纪等类别进行登记;规范户籍迁移;将奴婢登记在民户的户籍;秋冬之季地方统计户口,中央用上计制进行检查。(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城乡开始分别建立户籍;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划分主户和客户。(答出两点即可)社会因素:士族势力的衰落;宋朝不抑兼并的政策;城市的发展;租佃关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措施:据材料“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得出制定《户律》;据材料“‘户籍’登记内容不仅包括户口、人名、年纪,而且还有复除、新户等项目”得出按照户口、人名、年纪等类别进行登记;据材料“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得出规范户籍迁移;据材料“奴婢也登记于民户的户籍上”得出将奴婢登记在民户的户籍;据材料“‘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中央以上计检查”得出秋冬之季地方统计户口,中央用上计制进行检查。【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变化:据材料“根据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划分为‘坊郭户’(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分类”得出城乡开始分别建立户籍;据材料“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进行主户和客户的划分”得出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划分主户和客户。社会因素:据材料“唐朝以前,政府实行主要依据门阀和等级禄位而占有土地的制度”并结合所学得出宋朝士族势力衰落,门第观念淡化,导致按照门第出身划分户籍的做法不再适用;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大量人口居住在城市,催生了按照城乡划分户籍的户籍制度;据材料“客户指没有田产、不直接向政府纳税而佃耕地主土地的佃客”并结合所学得出宋朝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出现大批丧失土地、靠租种他人土地为生的农户,租佃关系发展,催生了根据有无田产划分主户和客户的制度。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答案〗(1)特点: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翻译大量西方书籍;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仍维护“华夏中心”观念。(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言之有理即可)(2)转变:由轻视慢待西方文化到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原因: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可分析出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根据材料“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可分析出翻译大量西方书籍;根据材料“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可分析出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根据材料“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可分析出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根据材料“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可分析出仍维护“华夏中心”观念。(任答两点即可)【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转变:根据材料“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可分析出由轻视慢待西方文化到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可分析出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根据材料“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可分析出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主要法律制定表时间主要法律文件20世纪50年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改革开放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中共十八大以后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202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通过,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根据材料,选取两个或多个时段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论题: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具有时代性。阐述: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法治建设初创时期,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文革”时期,民主法治被肆意践踏,改革开放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又通过了一系列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法治建设提出来更高的要求,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共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总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1世纪初,我国法治的发展体现了时代需要,满足了时代需要。〖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现代的中国。从材料各个时期法治的不同发展得出论题是新中国的法治发展具有时代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建设角度阐述为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初创时期,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从改革开放时期法治发展的角度阐述为“文革”时期,民主法治被肆意践踏,改革开放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后又通过了一系列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法治发展角度阐述为。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法治建设提出来更高的要求,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到2010年中共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里程碑。最后概括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1世纪初,我国法治的发展体现了时代需要,满足了时代需要。20.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革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答案〗(1)原因: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业的发展进步);人地矛盾突出;商品经济发展;农奴逃往城市。(任意三点)影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市民阶层兴起;形成自由平等观念;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人文精神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任意三点)(2)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任意四点)〖解析〗【小问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英国)。根据材料一“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可知,英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地矛盾突出;根据材料一“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可知,英国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大量农奴逃往城市”可知,农奴逃亡推动了城市发展。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英国)。根据材料“而‘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和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上说城市的复兴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在思想文化上,从材料一“自由人”(freeman)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可知市民阶层崇尚自由,推动了自由平等观念的形成;市民阶层的壮大还推动了市民文化、教育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小问2】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二“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可知,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根据材料二“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可知,英国城市化速度快、规模大;根据材料二“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可知,英国城市化发展具有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根据材料二“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可知,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可知,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2024届河北省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这说明当时()A.社会等级森严 B.中央高度集权 C.都城规划有序 D.周朝文明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可知,二里头都城这样严谨、清晰、规整的布局,显示当时有明确规划,当时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统治规划有序,暗示当时有成熟发达的规划思想、统治制度和模式,C项正确;材料有社会等级划分,但无法体现等级森严,A项排除;当时夏朝对地方的统治是间接统治,排除B项;二里头文明是夏文明,D项排除。故选C项。2.汉初币制混乱,且允许郡国铸钱,导致私人铸币现象严重。汉武帝时改革币制,将铸币权败归中央由中央设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这一措施()A.健全了货币体系 B.减轻了农民负担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抑制了市场活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由地方收归到中央,统一发行五铢钱,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当时货币体系并不健全,排除A项;材料与减轻农民负担无关,排除B项;统一货币有助于市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3.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了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对此,元初的胡三省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他的感叹是基于()A.隋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崛起 B.对理学的华夷之辨的认同C.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 D.北魏之后的民族交融史实〖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一部分鲜卑人改姓后的后代(即“代北之子孙”)在隋唐时期“名称扬于时”,已经没必要分辨谁是华夏谁是夷狄了,各族已经融为一体,D项正确;门阀士族的崛起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排除B项;宋末元初军阀割据的现实与材料所述北魏的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4.有学者指出,两宋时期,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造成了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反映了宋代()A.强化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租佃制的实施影响了社会矛盾C.养兵募兵政策稳定了社会治安 D.政府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对立〖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语句“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可知,宋朝租佃制盛行且发达,两宋社会的经济基本矛盾发生变化,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通过租佃制直接剥削广大佃农,农民阶级与私人地主的矛盾在实践上就成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矛盾,因此在这种矛盾中爆发的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所以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B项正确;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起到了有效预防内部动乱的作用,但材料是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矛盾的角度来说明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养兵募兵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到赋役制,但不是说赋役减轻,重点是国家不再直接剥削农民,而是向地主征税,地主直接剥削农民,排除D项。故选B项。5.顾炎武认为,“君"字作为天子尊称的特殊用法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先秦时期,“君”字可以称指臣,也可以是女儿对父亲、妻妾对丈夫、妇人对舅父的称谓,不过是一个用来表示尊敬的普通称谓,并非君主专用词语。顾炎武对特殊用词的溯源释义有助于()A.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 B.理性认识君主专制C.宣传经世致用的思想 D.动摇儒学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顾炎武指出“君”字在先秦时期只是一个用来表示尊敬的普通称谓,并非君主专用词语,因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才逐渐发展成为对天子的尊称,顾炎武对特殊用词的溯源释义,有助于理性认识君主专制,B项正确;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与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不符,排除A项;宣传经世致用的思想与“顾炎武对特殊用词的溯源释义”不符,排除C项;顾炎武的思想未能动摇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6.近代中国与列强签署的某一不平等条约规定:“戊午年定约互换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与其出自同一时期条款的是()A.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 B.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C.中国向英国赔偿损失2100万银元 D.禁止华北地区举行科举考试五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戊午年定约互换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国船只,毫无禁阻。”可以看出,这是允许华工出国,结合所学,《北京条约》规定中国民众可以出国工作,这实际上是列强为了掠夺中国劳动力而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为苦力贸易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同时期还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了鸦片以“洋药”的名义纳税进口,鸦片贸易由此合法化,A项正确;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列强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排除B项;1842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向英国赔偿损失2100万银元,排除C项;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禁止华北地区举行科举考试五年,排除D项。故选A项。7.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名称相关信息安庆军械所1861年建,洋务运动最早的官办新式兵工厂发昌机器厂1866年建,中国近代第一家资本主义企业轮船招商局1872年建,中国近代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申新纺织厂1915年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办于上海A.洋务运动时期工业简表 B.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表C.晚清时期民族工业简表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简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表格中即包含洋务运动的军用与民用工业,也包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它们均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故D项正确;申新纺织厂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并非洋务企业,排除A项;安庆军械所、发昌机器厂、轮船招商局分区为洋务企业,并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B项;申新纺织厂设立时,清朝统治已经结束,排除C项。故选D。8.抗战时期,延安大学开学第一课就是劳动,自己挖窑洞,建宿舍,修缮学校基本设施。学校还在各院抽调四十五人到南泥湾开秋荒六百亩,创下一人一天开荒一亩二的高产纪录。到1943年基本实现了办学自给自足,还为边区政府上交救国公粮。这些做法在当时()A.巩固了抗日民主根据地 B.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需要C.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推动了中国高校的劳动教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战时期,延安大学组织师生自力更生,修建校舍、开荒种粮,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巩固,A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暂停土地革命,实行减租减息,排除B项;当时身处抗日根据地的延安大学师生已经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不能得出“扩大”,排除C项;此种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于所在的抗日根据地,并未在所有中国高校普遍推行,排除D项。故选A项。9.1933年、聂耳在上海结识卖报女孩“小毛头”,对卖报儿童悲惨生活感同身受,创作《卖报歌》:“……我是卖报的小行家,耐饥耐寒地满街跑,吃不饱睡不好,痛苦的生活向谁告,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1934年,《卖报歌》在《扬子江暴风雨》公演中演唱,后广为传唱。这表明,《卖报歌》()A.进一步推动了抗救国运动 B.充分发挥了音乐的教化育人功能C.反映了上海人民生活的艰辛 D.弘扬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抗争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中国)。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卖报歌》反映卖报女孩的艰辛生活,体现了音乐的教化育人功能,B项正确;《卖报歌》在《扬子江暴风雨》公演中演唱,后广为传唱,此时抗日战争还没有爆发,排除A项;《卖报歌》反映卖报女孩的艰辛生活,卖报女孩代表不了上海人民,未反映上海人民生活的艰辛,排除C项;《卖报歌》反映卖报女孩的艰辛生活,没有讲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抗争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10.1992年12月中旬,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在答《人民日报》记者问时宣布,中国将调低进口关税,涉及面包括3371个税目的产品,占海关进出口税则税目的53.6%,调整后我国关税总水平下降7.3%。该调整旨在()A.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B.创造“复关”的条件C.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D.奠定市场经济的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此时期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中国整体下调关税正是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其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无论是“复关”,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其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BCD项均非材料中调整的目的,排除BCD项。故选A项。11.亚里士多德认为,除了拥有财产的成年男性外,所有需要依赖他人生存的人,如奴隶、女人、小孩、受薪阶层都不能成为公民;理想的城邦公民应具备善德,而忙于劳动,无暇学习和从政的工匠、商贩、农民都不适合成为公民。上述观点体现了()A.公民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基础 B.雅典政治具备理性主义精神C.穷人被排挤出城邦政治事务 D.建立在专政基础上的公民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因为奴隶、女人、小孩、受薪阶层需要依赖于他人,不具备独立判断的条件;理想的公民具备善德,需要教导学习。所以只有具备独立理性的人才能成为公民,B项正确;公民是希腊城邦制度的基础,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穷人”与材料的主体“城邦”不一致,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公民,没有反映专政,排除D项。故选B项。12.1077年,德皇在与教皇的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迫亲往教皇居住地卡诺莎堡请罪以求宽恕,史称“卡诺莎之辱”;1308—1378年,在法王的压力下,教廷被迫迁往法国阿维农城,7任教皇成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称“阿维农之囚”。这()A.反映了德法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 B.说明宗教改革揭开了序幕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D.利于德法民族国家的形成〖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卡诺莎之辱”体现的是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阿维农之囚”体现的是王权加强,王权的加强有利于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卡诺莎之辱”到“阿维农之囚”反映了欧洲民族意识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由神性到理性的转变,理性主义在启蒙运动时期广泛传播,排除A项;1517年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排除B项;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13.如图为19世纪中期德国现实主义画家门采尔创作的《轧钢厂》。画面描绘了轧钢厂中工人繁忙生产的景象。巨大的机器组成的“钢铁森林”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让人感到“仿佛随时都会被轧钢机器吞进去",工人们表情各异,有的专心致志、有的疲惫、有的眼神中充满愤恨。据此可知,作者意在()A.彰显德国钢铁制造行业的先进 B.歌颂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生产力C.批判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 D.表达对工人阶级的敬意和同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中期(德国)。根据材料“工人们表情各异,有的专心致志、有的疲惫、有的眼神中充满愤恨”可知,该画作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时代工人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对工人阶级的敬意和同情,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德国钢铁制造行业的先进,排除A项;该画作的重点在工人,轧钢厂是背景,主题并非歌颂工业化带来的生产力进步,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工人阶级的同情,没涉及到环境污染,排除C项。故选D项。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时,故意夸大当地人的文化差异,人为地将当地人划分为不同“部落”。这导致一些殖民地属民认为自己所属的“部落”与其他“部落”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冲突。据此,英国的统治政策()A.埋下了非洲矛盾冲突的隐患 B.破坏了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C.中断了非洲国家联合的进程 D.激发了非洲民族独立的高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非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在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时,常常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通过夸大或制造当地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控制和分化殖民地内的居民。这种做法确实加剧了原本可能并不显著的社会分歧,并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非洲多国内部矛盾和冲突的隐患,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欧洲列强对于非洲的殖民政策,没有涉及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排除B项;非洲国家联合的进程开启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非洲矛盾冲突的隐患”,而“非洲民族独立的高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1952年,苏联某集体农庄的统计数据显示: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而这种现象在苏联各地的集体农庄是“普遍存在的”。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A.农业领域改革势在必行B.实行余粮收集制导致粮食紧缺C.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封锁D.发展重工业滞后了农业机械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2年至1953年的苏联。根据材料“生产1公担马铃薯的成本是40卢布,而它的收购价格仅为3卢布。1952-1953年,生产谷物、牛肉、猪肉和牛奶都是赔本的”可知,当时苏联出现农产品价格过低的不合理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选择牺牲农业的做法为工业生产积累资金,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说明农业领域亟需进行改革,A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征集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方对苏联的经济封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发展重工业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表为1961~1990年接受美国援助的前十大受援国家。据此可知,美国的援助()国家金额(单位:美元)国家金额(单位:美元)埃加拉国3439291820以色列16926041000土耳其3434530000印度10089462000印度尼西亚3413680319巴基斯坦7054191889菲律宾3311259708越南6165550000韩国3127662000A.是马歇尔计划的具体体现 B.加剧了冷战对抗程度C.利于发展中国家均衡发展 D.提升了美国国家形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1990年(世界)。根据材料“1961~1990年接受美国援助的前十大受援国家”并结合表格中的国家和受援助金额可知,美国通过援助亚非拉国家,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这加剧了冷战的对抗程度,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并未援助亚非拉国家,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所以无法得出发展中国家均衡发展,排除C项;美国援助亚非拉国家的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并未提升美国的国家形象,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户籍”概念在法律文献中始见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其文曰:“民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或释田合籍,日本读简班又释田名籍)、田租籍,谨副上县廷。”“户籍”登记内容不仅包括户口、人名、年纪,而且还有复除、新户等项目。胡广《汉官解诂》所谓“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中央以上计检查。《二年律令·户律》有律文曰:“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奴婢也登记于民户的户籍上。——摘编自王彦辉《瓶颈与突围:战国秦汉户籍制度研究的新进展》材料二唐朝以前,政府实行主要依据门阀和等级禄位而占有土地的制度,具有很强的世袭性,人们很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两宋改变了这一制度,根据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划分为“坊郭户”(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分类。再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进行主户和客户的划分。其中,主户指有田产、直接向政府纳税的有产户;客户指没有田产、不直接向政府纳税而佃耕地主土地的佃客。这就放松了对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的限制。——摘编自魏静、范英、康凯《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研究及启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进行户籍管理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上述变化的社会因素。〖答案〗(1)措施:制定《户律》;按照户口、人名、年纪等类别进行登记;规范户籍迁移;将奴婢登记在民户的户籍;秋冬之季地方统计户口,中央用上计制进行检查。(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城乡开始分别建立户籍;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划分主户和客户。(答出两点即可)社会因素:士族势力的衰落;宋朝不抑兼并的政策;城市的发展;租佃关系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措施:据材料“汉简《二年律令·户律》”得出制定《户律》;据材料“‘户籍’登记内容不仅包括户口、人名、年纪,而且还有复除、新户等项目”得出按照户口、人名、年纪等类别进行登记;据材料“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得出规范户籍迁移;据材料“奴婢也登记于民户的户籍上”得出将奴婢登记在民户的户籍;据材料“‘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上其集簿’,中央以上计检查”得出秋冬之季地方统计户口,中央用上计制进行检查。【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变化:据材料“根据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划分为‘坊郭户’(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农村户口)——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乡居民户口分类”得出城乡开始分别建立户籍;据材料“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进行主户和客户的划分”得出根据有无田产及田产多少划分主户和客户。社会因素:据材料“唐朝以前,政府实行主要依据门阀和等级禄位而占有土地的制度”并结合所学得出宋朝士族势力衰落,门第观念淡化,导致按照门第出身划分户籍的做法不再适用;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大量人口居住在城市,催生了按照城乡划分户籍的户籍制度;据材料“客户指没有田产、不直接向政府纳税而佃耕地主土地的佃客”并结合所学得出宋朝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出现大批丧失土地、靠租种他人土地为生的农户,租佃关系发展,催生了根据有无田产划分主户和客户的制度。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传入对中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的转变及原因。〖答案〗(1)特点: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翻译大量西方书籍;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仍维护“华夏中心”观念。(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言之有理即可)(2)转变:由轻视慢待西方文化到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原因: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可分析出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根据材料“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可分析出翻译大量西方书籍;根据材料“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可分析出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根据材料“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可分析出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根据材料“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可分析出仍维护“华夏中心”观念。(任答两点即可)【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转变:根据材料“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可分析出由轻视慢待西方文化到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原因: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可分析出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根据材料“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可分析出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主要法律制定表时间主要法律文件20世纪50年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改革开放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中共十八大以后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送配电线路工(配电)-中级工模拟练习题(含答案)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合同模板房地产合同范例
- 经济学基础试题集
- 编程算法笔试题目及答案
- 浙江国企招聘2025丽水缙云县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机电控股集团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招聘市场营销安全员等岗位共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济南财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权属企业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江西吉安市青原区两山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南省储备粮管理集团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西省属某大型国有企业招聘劳务派遣制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初二八年级下物理期中考试分析
- 金蝶K3-WISE财务管理全操作手册
- 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训任务书
- 1.技术交流PPT-输电线路分布式故障诊断装置
- 砖砌隔油池施工方案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跌倒坠床PDCA分析》
- 七年级历史下册图片题剖析
- 中医内科方歌大全
- 管线打开作业安全管理标准
- 沟通与谈判第讲非语言沟通
- 北京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