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1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2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3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4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时空定位辽(916—1125)西夏(1038—1227)金(1115—1234)蒙古(1206—1271)元(1271—1369)建立: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可汗,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开封),灭后晋,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大辽”,改年号为“大同”。一、辽与西夏(一)辽朝的建立与统治起源: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它在历史上与鲜卑族同源,在辽河上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朝时,契丹逐步发展起来。兴盛与衰败:辽圣宗时期,太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在韩德让等蕃汉臣僚的辅佐下,对契丹社会实行了全面改革,是辽的全盛之世。之后,辽朝统治显露衰败迹象。1125年被金朝所灭。辽朝亡后,辽朝宗室耶律大石西迁到中亚建立西辽,1218年被蒙古所灭。一、辽与西夏(一)辽朝的建立与统治材料

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人,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承旨二员,令史十人,御史台、大理寺选摘一人扈从。每岁正月上旬,车驾启行。宰相以下,还于中京居守,行遣汉人一切公事。——《辽史·行营志》卷三十二志第二四时(季)捺钵制思考:材料中的“四时巡守”“汉人枢密院”分别是什么制度?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制度?南北面官制既保留本民族特色,又能加强与各部联系,巩固统治。南北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民族习俗,社会生活存在差异。因俗而治能缓和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一、辽与西夏(二)西夏的建立与统治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封五州之地。党项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政权与北宋。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出走创业,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官称呈现双轨形态。女真族,起源于3000年前,长期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畜牧为生。缘起01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次年即皇帝位,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即上京。建立021125年灭辽朝;1127年又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发展03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迁都04金世宗、金章宗统治时期,北方政局平稳,政治经济达到巅峰,史称“大定、明昌之治”。鼎盛05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剧由盛转衰。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覆亡于蔡州。覆亡06二、金朝入主中原(一)金朝的建立与发展二、金朝入主中原(二)特色制度:猛安谋克制1114年,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命三百户为谋克,十谋克为猛安,一如郡县置吏之法”。把原军事组织的猛安谋克同地域性组织村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原军事组织变革为地方行政组织。诸猛安和谋克的职能是管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征收赋税、宣导风化、捕除盗贼和平理狱讼。1145年,金熙宗又创屯田之制。“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授以官田,使自播种,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即“计口授地”和自种的制度——余蔚《完颜阿骨打迁都燕京与金朝的北境危机》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猛安谋克集行政、军事、生产和治安于一身,既是军事组织,又是行政机构。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又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的制度。思考:“猛安谋克制”的特点是什么?材料一

辽朝设南、北面官,太祖将皇族分为近亲组成的南面与远亲组成的北面,并任命南、北府宰相。太宗令北面官穿契丹服装。南面官着汉式服装。南、北面并非严格按地理划分,北面官掌治契丹与诣部,不管他们生活在哪里;南面官掌治汉人。世宗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南面包括汉人与渤海人居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北面为契丹及其属部居住的地区。北面官本质上是部落领袖的私人扈从,南面官相比更加成熟,模仿了唐和五代的官制。——摘编自《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材料二

西夏职官建置,大多效仿宋朝。朝贺礼仪,杂用唐、宋制度。李元昊仿宋里置书令,设十六司,官制渐备。毅宗李谅祚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官,增设昂聂、昂星、谟个、阿泥等本族官号。——摘编自《宋史·夏国传》等合作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辽代职官制度的发展历程。材料三

天会四年,建尚书省,遂有三省之制。至熙宗颁新官制及换官格,除拜内外官,始定勤封食邑入衔。而后其制定。然大率皆循辽、宋之旧。——《金史·百官态》共同特点:①双轨制,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保持民族特色;②借鉴汉制,强化君主权威。意义:①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族的先进文明,巩固政治统治;②推动了辽政权的封建化进程;③适应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促进了民族交融;④根据具体国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制度创新,为之后的少数民族统治提供了经验,也对后世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发展历程:辽太祖南北面官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划分管理;辽太宗时期,非严格按照地理位置划分;辽世宗时正式确立按地域划分的南、北两套职官系统。(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夏金职官制度的共同特点及其意义。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铁木真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此后半个世纪,蒙古先后灭掉西辽、西夏、金朝,收服吐蕃,兼并大理,并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1260年,忽必烈即位,并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9年,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一)从蒙古到元朝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二)元朝的统治政策修筑驿道,设立驿站。(目的:巩固统一;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又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元代急递铺令牌实行行省制度:中央的宰相机构中书省委派官员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共设10个行省。辖区广阔,军政权力集中,行政效率较高。吐蕃地区:由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合作探究·行省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世祖前期及中期,中书省宰相带有“行中书省事”头衔,被派往各地处理临时军政事务。后来,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既是地方最高官府,同时还是朝廷派出机构。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署会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行省制度之现代价值》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来确定,即所谓的“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政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行省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力求破除东西横向走势的山川险阻,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行省划分的原则并分析其积极意义。(1)特点:①兼具中央和地方双重性质;②行省内部集体决议,权力大而不专。(2)原则:根据犬牙交错原则划分。积极意义:加强对地方控制管理,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二)元朝的统治政策元代之种族等级,即蒙古人居首,色目人次之,汉人又次之,而南人为最劣。各级官署之长官,皆专于蒙古人,其次为色目人,而汉人、南人不与也。……这种利用民族差别进行统治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了民族大迁徙、大杂居的局面。边远之地如云南广海,有所谓的“蒙古军”、“契丹军”、“畏兀儿军”、“回回军”等,东北辽阳境内则有回回、畏兀儿、钦察、阿速、斡罗思、唐兀、乃蛮、吉儿乞思等西疆各族人口。即使在漠北高原也有大量各族军队、商人、工匠涌入,一些驻军“初至犹以射猎为俗,后婚嫁耕植,比于土著”。——摘编自胡小鹏《试论元代边疆民族政策》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评述元朝的民族关系。评述: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元朝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实行“四等人制”;民族大迁徙促进民族大交融;各民族间长期相处,不断通婚,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各民族改变原有生活习俗,学习当地婚嫁习俗和农耕种植等。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交融成为主流,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存在着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所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14世纪中叶,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一部分蒙古贵族回到草原建立了北元政权,而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逐步与汉族相融合。材料一

“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中国论》材料二

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虽然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但他们并没有将辽、宋排除到“中国”之外,认为辽、宋、金都是“中国”——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材料三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张帆《元朝开启“大中国”时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大中国”的理解。(2)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过程中,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合作探究】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理解:“中国”不仅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概念。“大中国”的出现和演变说明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史;各民族都为祖国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作用: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化了华夏认同,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为“小中国”到“大中国”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即学即练1.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11世纪中期政治形势的是(

)A.

B.

C.

D.C2.在汉式官僚制度的框架之下,辽朝出于统治契丹等非汉族群的需要,保留了许多传统的部族官,如南北府宰相、南北院大王等,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出一套北面官系统。这说明辽朝(

)A.重视南北权力的制衡 B.利用南北面官制消除民族矛盾C.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D.制度建设具有灵活性D3.从辽、金朝起,政治重心北移至燕京(今北京),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完全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向北迁徙的中原汉族人口空前增加。这有利于(

)A.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B.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C.带动经济重心的北移

D.消除北方各民族差异4.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位期间,法制“一依本朝旧制”。金熙宗完颜亶即位后,“所用刑法皆从律文”,同时,“以本朝旧制,兼采隋唐之制,参辽宋之法,类以成书”制定新律《皇统制》,颁行中外。以上变化说明金朝(

)A.逐步认同中原治理模式B.全面摒弃传统的政治体制C.法治建设达到先进水平 D.社会发展与宋朝完全相同AA5.急递铺属于元代官方邮驿系统,10-15里或10-25里设一铺,设专人传递文书或军事情报。传递速度按一昼夜计算,一昼夜400-500里,加急时可以达到一昼夜700-800里。元朝这一制度的设立主要是为了(

)A.巩固帝国统一

B.维持地方治安

C.运输官府物资

D.加强边境管理6.元朝版图之广,旷古未有,多个族群被纳入统一疆域之内,“九州内外,靡不臣属,合诸国诸郡而为一家”。忽必烈还曾派专使探查河源地区,专使一行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详尽记录了地貌、气候、动植物、人口聚落等信息。对疆域认知有了新的变化,一些边疆地区从莽荒“异域”变为中华民族的固有“家园”。这主要得益于元代(

)A.南北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C.儒学教育的熏陶与感化 D.边疆与内地一体的趋势发展AD7.唐朝时期,东北的粟末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