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西周建立之初,“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到了东周时,“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导致“礼乐征伐”权力变换的最主要因素是()A.生产力的发展 B.井田制的破坏C.诸侯争权夺利 D.生产关系变动解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主要指分封制瓦解,旧有统治秩序瓦解,其根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答案:A2.东周时期,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新局面根本缘由是()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B.铁农具、牛耕的广泛运用C.地主阶级壮大,提倡变法D.百家争鸣局面的有力推动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的根源是生产力的进步,故选B项。答案:B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其中最深刻的变革来自()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C.文化领域 D.思想领域解析:经济基础确定社会上层建筑,从今角度可知答案为B项。答案:B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改变的缘由,不包括()A.新兴阶级的产生 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C.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解析:动荡争霸的战国时期用社会秩序稳定形容不合适,故答案为C项。答案:C5.周初号称“千八百国”,春秋时还剩一百四十八国,战国初仅余七大国与十几个小国了。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断()A.周王朝民族融合不断加强B.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渐现C.先秦列国纷争局面结束D.必将由一国统一天下解析:诸侯国数目的大量削减,表明白兼并斗争激烈,更凸显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问题,可解除A项;C、D两项说法太肯定,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B6.战国时期,秦孝公去世,力主变法的商鞅被车裂而死,但新法并没有被废除。故史书上说:“商鞅虽死,秦法未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缘由是()A.新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B.“商君之法”在当时已深化人心C.变法措施得当,未带来消极影响D.秦孝公及其继任者坚决拥护和支持新法解析:“秦法未亡”是题眼所在,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合时代潮流所需是变法成败的根本确定因素,故A项正确。答案:A7.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 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 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解析: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据“家给人足”“妇人纺织”“比邻敦睦”等关键信息,可推断出材料反映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据此辨析备选项,小农户个体经营符合题意,答案为C项。答案:C8.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怜悯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依次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墨、法 B.儒、法、道C.法、儒、道 D.道、法、儒解析:依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拥有无限怜悯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属于儒家;“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属于墨家,主见“兼爱”“非攻”;“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属于法家,主见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道家主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B、C、D三项。答案:A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上述引文表达了相像的人生追求,其核心同下面哪家学(教)派对人的要求是一样的()A.道家 B.儒家C.法家 D.佛教解析:史料凸显社会责任心、忧患意识、个人道德修养等意识,与儒家主见一样。答案:B10.“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见解析:指责儒家、墨家的义利观,提倡原始结绳而居的生活观,这与道家的“小国寡民”理念一样,故选C项。答案:C11.“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A.儒家的“仁政”学说B.法家的变法革新主见C.墨家的“兼爱”思想D.道家的“齐物”观点解析:政策应顺应时代需求而刚好变革是材料的大意,与法家的主见有相通性,故选B项。答案:B12.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改变,促成这一改变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运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西周时期官府垄断学校教化,只有少量人书写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教化渐渐下移,会识字写字的人大大增加,文字被频繁运用,而西周时期文字比较烦琐,不相宜书写,因此文字渐渐简化,图片即反映了这一史实,故A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造纸术并未独创,文字书写材料改变不大,以竹简和丝帛为主,故B项错误;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文字的繁简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秦建立后实行“书同文”,与材料时间“西周与战国”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道德经》材料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材料三韩非与其他法家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假如加以广泛宣扬和坚决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情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人民的看法……在这种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的意愿。——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你如何评述史料反映的两派治国主见?(2)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答案:(1)道家的治国主见在约束统治者的暴政、复原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法家的治国主见,不仅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供应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供应了理论借鉴。(2)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建立起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推动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历史进程。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人眼里的“中国”实则是国家、民族乃至“中华文明”的同义词,包括诸如中国的历史、朝代、儒家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家族联系和习俗、人际关系、家庭、孝道、祖先崇拜、价值观、独特的哲学体系……简而言之,中国万物孕育于中华文明之中。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的认同源于民族国家的历史,中国人的认同则是其文明的产物。中国人并没有将中国视为民族国家,而更多地看作文明国家。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华文明像一个古老的地质构造,文明国家是深厚的底层,而民族国家意识则是浅显的表层。西方社会由民族组成,而中国由文明构成,这种差异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英]马丁·雅克《大国雄心:一个永不褪色的大国梦》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学问,以“文明”或“民族”为话题,自拟题目并用史实说明。答案:示例一:古代中国是一个“文明国家”。说明:①政治方面,中国古代虽然经验朝代更迭,但文明依旧持续,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最终被“汉化”并接受持续了中原文明。②思想方面,儒家虽融入其他学派(如道教、佛教)的理论,但孔子的理念依旧是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基础。③社会方面,重“伦理道德”、重“祖先崇拜”、重“家庭教化”、重“社会责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