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1页
人民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2页
人民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3页
人民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4页
人民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B.政治路线是统一战线C.策略是武装斗争D.核心是党的建设2、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A.巩固无产阶级专政B.防止资本主义复辟C.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D.建设社会主义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A.强调君主权威B.主张依法治国C.提倡仁政爱民D.重视法令统一4、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是为了:A.增强诸侯王实力B.减少诸侯王势力C.加强边疆防御D.推行儒家学说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反对封建礼教B.提倡科学和民主C.重视农业发展D.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6、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核心力量?A.西安事变B.八一三事变C.百团大战D.抗日战争胜利7、下列哪一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鸦片战争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下列哪一位思想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A.康有为B.胡适C.孙中山D.梁启超9、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C.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时期D.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10、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新文化运动起源于1915年,由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B.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迷信C.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D.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出现了“五四”运动1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尼布楚条约》1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哪一年在上海召开?A.1919年B.1921年C.1923年D.1927年13、题干: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文化大革命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4、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15、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A.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B.派文官担任知州、通判等地方长官C.增设枢密院,分宰相军权D.实行三省六部制16、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哪个阶段的考试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一环?A.乡试B.会试C.殿试D.府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材料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问题:1.简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第二题题目背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历史,它不仅见证了国家的苦难与挣扎,也记录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的光辉篇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思想文化的革新等。题目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建议变法维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技术,以图救亡图存。这次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二: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问题:1.结合材料一,简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分)第三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这一方针得到了广泛响应,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材料二: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问题: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有何重要意义?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有何历史作用?3.结合材料,谈谈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第四题题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世界的瓜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宣布中立。但随着战争的发展,日本趁机提出了“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北洋政府最终被迫接受了其中大部分条款。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2.分析材料二中提到的“二十一条”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后果及其历史影响。3.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中国宣布了中立政策,但仍未能避免受到外国势力的影响?2024-2025学年人民版历史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B.政治路线是统一战线C.策略是武装斗争D.核心是党的建设答案:B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其中,统一战线是策略,武装斗争是手段,党的建设是核心。因此,选项B中的“政治路线是统一战线”表述不正确。正确的是政治路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2、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A.巩固无产阶级专政B.防止资本主义复辟C.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D.建设社会主义答案:C解析: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指出其本质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这意味着人民民主专政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在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面前实行专政,以保障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选项A、B、D虽然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目的或任务,但不是其本质。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特点?A.强调君主权威B.主张依法治国C.提倡仁政爱民D.重视法令统一【答案】C【解析】法家思想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权威,并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不强调仁政爱民,因此选项C不属于法家思想特点。4、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是为了:A.增强诸侯王实力B.减少诸侯王势力C.加强边疆防御D.推行儒家学说【答案】B【解析】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实力,防止地方割据而采取的一项政策,通过让诸侯王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分散其力量,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反对封建礼教B.提倡科学和民主C.重视农业发展D.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答案:C解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科学和民主、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重视农业发展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6、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核心力量?A.西安事变B.八一三事变C.百团大战D.抗日战争胜利答案:D解析:抗日战争胜利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核心力量。虽然西安事变、八一三事变和百团大战等事件都对抗日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抗日战争胜利是最能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的事件。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7、下列哪一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鸦片战争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B.五四运动解析: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是一场由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它不仅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但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事件。8、下列哪一位思想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A.康有为B.胡适C.孙中山D.梁启超答案:B.胡适解析: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他提倡白话文,主张科学与民主,对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有着深远的影响。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提出了三民主义;梁启超也是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人物,对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思想启蒙做出了贡献,但他主要活动在20世纪初,而胡适则更直接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思想解放。9、以下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C.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时期D.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答案:D解析:选项A、B、C均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辛亥革命确实推翻了清朝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成为临时大总统,中国进入了民主共和时期。而选项D中的“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准确,因为辛亥革命虽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中国并未立即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实现。因此,选项D不正确。10、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新文化运动起源于1915年,由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B.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迷信C.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D.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出现了“五四”运动答案:D解析:选项A、B、C均正确描述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历史影响。新文化运动确实起源于1915年,由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主张“民主”和“科学”,对中国的文化、思想、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选项D中的“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出现了‘五四’运动”是不准确的。实际上,“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爆发的,它是对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因此,选项D不正确。1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尼布楚条约》【答案】D【解析】《尼布楚条约》是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一个边界条约,它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条约,并不属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而《南京条约》(1842年)、《马关条约》(1895年)和《辛丑条约》(1901年)都是在清朝末期由于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哪一年在上海召开?A.1919年B.1921年C.1923年D.1927年【答案】B【解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秘密召开的,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会议后来因安全原因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13、题干: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文化大革命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文化大革命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不属于取得的重大成就。因此,正确答案为C。14、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C.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D.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答案:C解析: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我国成立的标志,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因此,正确答案为C。15、下列哪一项不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A.设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B.派文官担任知州、通判等地方长官C.增设枢密院,分宰相军权D.实行三省六部制答案:D解析:宋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设置转运使来集中地方财政大权于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削弱武将权力;以及增设枢密院来分割宰相的军事权力。而选项D中的“实行三省六部制”实际上是唐朝时期就已经确立的政治体制,宋朝沿用了这一制度,并未作为新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选D。16、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中,哪个阶段的考试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一环?A.乡试B.会试C.殿试D.府试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等级:府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府试是最低一级的地方性考试;乡试每三年在各省举行一次,通过者称为“举人”;会试则是在京城举行的全国性考试,通过者可成为“贡士”。而殿试是由皇帝亲自监考的最后一级考试,它不仅决定了考生能否最终成为进士,还直接关系到进士的名次分配,因此被视为最为关键的一环。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材料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问题:1.简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答案: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承包给农民个体或家庭,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产权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手段,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规则,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经济增长。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福利。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了产业升级。3.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过程中应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改革措施,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析:本题为综合题,考察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回答问题时,学生需要结合材料一、二、三,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影响以及个人看法进行阐述。解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理解并准确描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合理看法。第二题题目背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历史,它不仅见证了国家的苦难与挣扎,也记录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奋斗的光辉篇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思想文化的革新等。题目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898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建议变法维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技术,以图救亡图存。这次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二: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问题:1.结合材料一,简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5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5分)答案:1.戊戌变法主要内容及影响: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科举制度,提倡西学;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工商业发展;建立新式军队,提高国防力量;改革法律制度,保护公民权利等。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全面改革来挽救民族危机,促进国家现代化。尽管戊戌变法因慈禧太后的政变而失败,但它开启了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先河,激发了民众的思想觉醒,促进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发展,为中国后来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终结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关键一步。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政府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它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政权,对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此外,这场革命还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解析:在回答第一问时,考生需要能够准确地指出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并且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戊戌变法虽未成功,但它的理念和尝试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奠定了基础。对于第二问,重点在于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长远影响。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上的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文化变迁,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开启了民权时代的新篇章。第三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这一方针得到了广泛响应,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材料二: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共同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问题: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有何重要意义?2.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坚持的“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有何历史作用?3.结合材料,谈谈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政策的特点及其意义。答案:1.重要意义:(1)有利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2)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3)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4)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奠定了基础。2.历史作用:(1)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和平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2)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广泛参与,形成共识,共同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3)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3.特点及其意义:特点:(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2)坚持独立自主,反对投降主义;(3)广泛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4)以共同的政治目标为前提,共同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意义:(1)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3)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4)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四题题目: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世界的瓜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