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联盟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一个准确值C.标记物脱落会导致标记重捕法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D.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动物的趋暗性2.体温的调定点学说认为,人的正常体温调定点为37℃。当体温超过37℃时,体温调节中枢会感受到热的信号,从而增加散热,将体温调节至调定点水平;反之,当体温低于37℃时,机体也能将体温升高至37℃。某些情况下如病毒感染时,人的体温调定点可能会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定点升高后体温会升高,从而导致发热症状B.人体体温的维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C.体温维持在39℃的发热状态时,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D.若某人体温调定点变为40℃,当其高烧至39℃时仍会觉得冷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构成一条食物链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乙减少,丙增多是ab段甲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C.由于丁种群在4个种群中相对数量最多,所以其丰富度最大D.丁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4.某种植物的花色由独立遗传的三对等位基因(A/a、B/b、D/d)控制,三对基因中至少各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开蓝花,其他情况下开白花。仅考虑以上三对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植物纯合蓝花植株和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有1种和7种B.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测交,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7C.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相互传粉,子代中白花植株占27/64D.两株白花植株相互传粉,子代中蓝花植株占1/8,则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3种可能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蛋白质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D.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不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6.下列关于下丘脑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有()①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②下丘脑中的某些细胞能传导兴奋③下丘脑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并释放抗利尿激素④下丘脑中有参与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⑤下丘脑可作为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机体渗透压的变化⑥下丘脑中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A.5项 B.4项 C.3项 D.2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过程分为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研究矿区废弃地自然恢复过程中植被演替特点和群落结构变化能够为人工恢复矿区废弃地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某科研小组以某地区多个废弃煤矿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群落的优势群和丰富度等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矿区废弃地恢复年限/a优势丛群层次物种数A22灌木+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草本层37灌木层10乔木层3B19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草本层20灌木层2C18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草本层23灌木层10乔木层5D15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草本层32灌木层8乔木层3E15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草本层18灌木层2F11多年生草本+一二年生草本草本层30灌木层2乔木层1回答下列问题:(1)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样方法调查矿区废弃地植物群落的丰富度。表中植被丰富度最高的是A矿区。不同矿区废弃地植被存在分层现象,植被的这种分层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2)随着矿区废弃时间的延长,草本群落逐渐被草本一灌木丛群落取代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演替。D矿区和E矿区恢复年限相同,但群落结构和植物丰富度存在差异,试分析其可能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图甲是草原中的鼠数量变化曲线图;图乙表示某同学进行“探究酵母菌数量变化”实验得到的曲线图。该同学的具体操作为:先向试管中加入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再向试管中接种入酵母菌,之后将试管置于适宜环境中连续培养,每天定时取样,计数,并绘制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S型曲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图甲中曲线Ⅱ表示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数量变化曲线,曲线Ⅱ表明蛇发挥明显生态效应的时间段是________。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则图中α的角度将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为了绘制得到图乙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图丙是b时刻将样液稀释102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酵母菌分布情况,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约为数量约为________个。该计数方法得到的值与实际活菌相比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同”)。(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的原因除了营养物质大量消耗之外还包括__________。9.(10分)近期,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马延和团队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相关成果于9月24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该技术未来有望促进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推动可持续经济。下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传递渠道是_____。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考虑,图中生物c属于_____,其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_____。(2)图中b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是_____。(3)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_____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4)全球变暖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是_____(答出1点即可)。10.(10分)以下为某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关示意图,其中③④代表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请回答。(1)图②细胞所属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①②两图为连续的细胞分裂的图像,则图②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3)图③④为某次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变化柱形图,则两个柱形图形成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答“③先于④”或“④先于③”),该变化发生在图⑤的___________阶段,染色体的具体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⑤中,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实质性改变的阶段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阶段。(5)对应图⑤的分裂时期,在下图中画出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变化曲线,并在画出的曲线上标出C点和H点。11.(15分)机体吸入高浓度氧后,某些系统或器官的功能和结构会发生病理性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氧中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氧中毒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B.动脉血的血浆中氧浓度一般大于组织液中氧浓度C.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进入肺泡即进入了内环境D.红细胞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宜采用样方法,如植物上的蚜虫、土壤中的跳蝻等,A错误;B、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一个估算值,B错误;C、标记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减少,所以计算出的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D、黑光灯诱捕法的原理是利用了动物的趋光性,D错误。故选C。2、C【解析】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A、人体存在体温调定点,它可以使机体有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值,体温调定点升高,会引起发热症状,A正确;B、结合分析可知:人体体温调节涉及下丘脑等参与的神经调节,也有甲状腺激素等参与的体液调节,另据题干信息“某些情况下如病毒感染时,人的体温调定点可能会升高”可知,体温的维持除与神经、体液调节有关外,也与免疫调节有关,故人体体温的维持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有关,B正确;C、体温维持在39℃时,即此时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C错误;D、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若某人体温调定点变为40℃,当其高烧至39℃时,由于未达到体温调定点故仍会觉得冷,D正确。故选C。3、C【解析】分析题图: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所以食物链为丁→乙→甲→丙。【详解】AD、由图可知,甲、乙、丙、丁4个种群之间是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所以由这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为丁→乙→甲→丙。乙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丁种群在该食物链中是生产者,第一营养级,A、D正确;B、ab段乙种群数量减少、丙种群数量增多,导致甲种群数量下降,B正确;C、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C错误。故选C。4、C【解析】由题意知:白花和蓝花这一对相对性状受2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又知当个体中每对等位基因都至少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时,植物开蓝花,否则开白花,即aabbcc开白花。【详解】A、该植物种群中纯合蓝花植株的基因型只有1种,即AABBDD,纯合植株的基因型有2×2×2=8种,故纯合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8-1=7种,A正确;B、让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测交,子代中白花植株:蓝花植株=7:1,只有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表现为白花,因此子代白花植株中纯合子占1/7,B正确;C、让基因型为AaBbDd的植株相互杂交,子代中蓝花植株占(3/4)×(3/4)×(3/4)=27/64,故子代中白花植株占37/64,C错误;D、两株白花植株相互传粉,子代中蓝花植株占(1/2)×(1/2)×(1/2)=1/8,即三对基因均相当于测交,故亲本的基因型组合有3种可能: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D正确。故选C。5、B【解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化学成分和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蛋白质和无机盐,其中90%以上来自钠离子和氯离子,A错误;B、目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B正确;C、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内,C错误;D、二氧化碳是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当细胞外液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加快,从而使内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可见,某些代谢废物可参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D错误。故选B。6、B【解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①下丘脑对垂体的调控,是通过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等,①正确;②下丘脑既是内分泌系统的中枢,也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传导兴奋,也能分泌多种激素,②正确;③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③错误;④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④正确;⑤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⑤正确;⑥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⑥错误。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②④⑤,共四项,B正确。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②.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条件和生存空间(2)①.次生②.气候条件和水土条件不同③.人为干扰程度存在差异【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意义是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条件和生存空间。3、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小问1详解】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样方法调查矿区废弃地植物的丰富度,但要注意对于不同的植物类型所选的样方大小应不同。表中植被丰富度最高的矿区是A。不同矿区废弃地植被存在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其意义是显著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条件和生存空间。【小问2详解】随着矿区废弃时间的延长,草本群落逐渐被草本-灌木丛群落取代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矿区和E矿区恢复年限相同,但群落结构和植物丰富度存在差异,可能是因为两矿区自然因素的气候条件和水土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程度存在差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丰富度的概念、群落的垂直结构的意义和群落演替等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8、(1).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2).ef(3).变大(4).抽样检测(5).1011(6).偏大(7).代谢废物大量积累【解析】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详解】(1)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资源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2)在草原中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蛇之后,鼠的天敌增加,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也会降低,因此,图甲曲线Ⅱ中,蛇在ef时间段发挥明显生态效应。若投放的蛇因不适应当地草原的环境部分死亡,鼠的天敌增加量变小,鼠种群数量下降速率将小一些,图中α角变大。(3)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可绘制得到图乙所示曲线图。由图丙及血球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球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将样液稀释102倍后,血球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4×25=100个。又因为血球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故1L酵母菌培养液含有的酵母菌数量为100÷(0.1×10-3)×103×102=1011个。因该计数方法统计了已死亡的酵母菌,故比活菌数偏大。(4)图乙中de段酵母菌数目减少原因有营养大量消耗和代谢废物大量积累等。【点睛】掌握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等,知晓调查的方式和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清楚酵母菌计数的方法,并能利用公式对数量进行计算。9、(1)①.食物链和食物网②.分解者③.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3)呼吸(和分解)(4)增加碳固定量(或碳吸收量,碳存储量);减少碳排放量【解析】据图可知,d表示生产者,c表示分解者,a、b表示消费者。【小问1详解】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d与非生物环境存在双向箭头,为生产者,ab均为消费者,abd均有箭头指向c,c为分解者,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小问2详解】ab均为消费者,且b为图示中最高营养级,不被其它生物捕食,因此其同化的能量最终去向是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小问3详解】碳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生产者的固定,而返回无机环境是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等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的呼吸(和分解)作用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等。【小问4详解】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即碳中和是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10、①.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②.该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赤道板位置上③.(第二)极体④.④先于③⑤.GH⑥.同源染色体分离,平均分配到两子细胞中⑦.FGFG⑧.【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①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图②着丝点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③细胞中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含有染色单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图④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含有染色单体,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图⑤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变化,AE段表示有丝分裂,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