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荣兴高级中学有限公司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四、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四)杜甫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①。翠华②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③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注释]①蜀汉皇帝刘备托孤的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城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今奉节)时曾到此一带游览。②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③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回顾历史,叙述刘备当年出征攻打东吴时曾到达三峡,进袭东吴失败,最终卒于永安宫。B.第三、四句写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想象中再现,祠宇一片荒凉,暗示刘备复汉大业一蹶不振。C.“岁时伏腊走村翁”中的“走”字,写出了百姓在古庙嬉闹的情形,感叹人们已经淡忘了刘备的功业。D.全诗平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16.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5.C16.①对于刘备功业未竟、流风余韵荡然无存的无限感慨;②对诸葛亮与刘备生前君臣相得的亲密关系的赞颂;③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写出了百姓在古庙嬉闹的情形,感叹人们已经淡忘了刘备的功业”错误;“岁时伏腊走村翁”是说每年的“岁时”和“伏腊”,村翁就跑来跑去繁忙地祭祀,赞叹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来受人祭祀,表达自己的无限敬仰和感慨之情,因此答案错误。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概括及理解能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诗歌先叙刘备进袭东吴失败而卒于永安宫,继叹刘备的复汉大业一蹶不振,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空山想象中觅得踪迹,玉殿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歌颂了刘备的生前事业,叹惋大业未成身先去,空留祠宇在人间的荒凉景象。后赞美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受人祭祀,表达了无限敬意,发抒了无限感慨。通过先主庙和武侯祠邻近的描写,进而赞颂刘备、诸葛亮君臣际遇、同心一体,含有作者自己论事被斥,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抱负不能施展的感慨。结合标题“怀古”,考生可以从古人和诗人自己两个角度概括即可。参考译文:刘备出兵伐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永安宫。昔日翠旗飘扬空山浩浩荡荡,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了巢,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丞相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近,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贵州省仁怀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地名,位于宜昌之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苍劲中蕴藏一股郁抑之气,暗扣题目,交代背景,揭示战争把天伦之乐、甚至人间万事都破坏的现实。B.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前后形成流水对,用自己的经历引出对方的遭遇,宾主分明,寄寓遥深,一气流贯。C.尾联“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感情激昂,将国难家恨、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共融一炉。16.这首诗的颈联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请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②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③动静结合(或以静衬动)。前后两句一动一静,滩声汩汩,秋意深浓,表现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或“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解析】【导语】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通过对战争破坏的忧虑和离别的感伤,描绘了乱世中的亲情与友情。诗人借景抒情,黄牛峡和白马江等意象营造寂寥氛围,表达了对国家和生命无常的深切思索,情感深沉,意境悠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和赏析能力。D.“感情激昂”错误。这首诗更多的情感基调是悲凉和惆怅。诗人通过描写战乱、无法归家的连生离别之情,表达对国难和个人不幸的深沉痛感,并非激昂。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手法的分析能力。黄牛峡是友人将要经过的地方,诗人通过想象友人途中经过黄牛峡时的情景,属于虚写;而白马江则是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处,是眼前的实景。虚实结合,写到诗人仿佛听到友人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既表现出对友人行程的担忧,又表达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黄牛峡静滩声转”写到诗人仿佛听到友人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属于听觉描写,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写到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属于视觉描写,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所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黄牛峡静滩声转”写到诗人仿佛听到友人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属于动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写到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属于静景。前后两句一动一静,滩声汩汩,秋意深浓,表现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所以,运用了动静结合(或以静衬动)的手法。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第一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1],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2],溪头卧剥莲蓬。【注释】[1]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2]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本词辞藻清新,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B.上阕头两句,点明了环境和地点,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C.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D.作者对农村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都表现了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16.本词与《插秧歌》相比,在表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5.C16.(1)本词用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词人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2)《插秧歌》颔联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兜鍪比喻为头盔,蓑衣比喻为盔甲,暗示了插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突出了农事的忙碌;或颈、尾两联用到了语言、细节描写,写出了农民的忙碌,也突出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错误,本词所用到的手法还有借景抒情、对比手法。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手法的能力。本词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本词用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插秧歌》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颈、尾两联用到了语言、细节描写,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尾联“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写出了农民的忙碌,也突出了农民吃苦耐劳的品质,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贵州省六盘水市纽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七律·咏贾谊毛泽东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①树千台②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③,空白④汨罗步尘埃。【注】①华国:华夏,这里指汉王朝。②树千台:指建立众多诸侯国。汉制设立“三台”,即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建立众多诸侯国则势将设立“千台”。贾谊主张分封更多诸侯以削弱各大诸侯国的实权,巩回中央集权。③长沙傅: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任梁怀王太博,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责忧郁而亡。④空白:徒然说。15.下列对这言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点明所吟咏的人物是年少洒脱的贾谊,强调他是死后可以配飨太庙的人才。B.第二句中,作者对贾谊虽有超人才略却终生未能尽情施展的境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C.贾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王势力,他为汉王朝出谋献策,忠心耿耿,肝胆赤诚。D.贾谊虽是因梁怀玉坠马伤亡而忧愁死去,但同于屈原的投江自尽,因此说其步了屈子的后尘。16.“雄英无计须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贾谊遭遇的同情,请试进行分析。【答案】15.A16.上句指出贾谊才华横溢,却无法效忠君王,“无计”一词体现了作者对贾谊没能实现人生抱负的同情。下句指出贾谊具有高尚的节操,却受到“疑猜”,“终竟”包含对贾谊受到不平待遇的愤懑和同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强调他是死后可以配飨太庙的人才”有误,第一句是说贾谊那样年轻,就有治国的才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廊庙才”指栋梁之才。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两句意思是,如此杰出的人物却并未赢得汉文帝的赏识,他的高洁大义反而被君主猜忌。首先对贾谊的杰出才华,作者表现出一种欣赏之情,称他是“雄英”。“高节”二字反映出诗人对其高洁大义的崇敬钦佩之情。他才华横溢,心怀大义,却“无计倾圣主”“受疑猜”,透露出诗人对其遭遇的同情之情;为其鸣不平,也对汉文帝不能赏识重用贾谊有不满与批评之意。贵州省兴仁市凤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游襄阳怀孟浩然白居易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山水发端,赋中含兴,描绘出襄阳山水地貌的独特气势,正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B.诗人诵读孟诗,感怀其人,因而旅至襄阳,以追寻孟浩然遗踪。全诗文字清淡简朴,颇有孟浩然之气韵。C.诗人南望鹿门,望见山林青翠,蔼蔼芬芳,以壮阔清丽之景将孟浩然的诗风更高一层地表现出来。D.诗歌由彼及此,由景及人,衔接过渡极为自然,字句之间蕴含对孟浩然的景仰钦佩之心,全无萧瑟悲凉之态。16.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孟浩然的追怀之情的?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看似写景,其实景中有情,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孟浩然的诗作,而他的诗作也同样为楚山、汉水增色,传达出诗人对孟浩然诗文风格与成就的高度赞誉与追怀。②通感。诗人南望鹿门,望见弥漫在鹿门山上的蔼蔼芬芳,“余芳”原本只能嗅到,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表明孟浩然的悠然畅逸已凝聚在隐居地的山水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人品与诗风的追寻。③以景结情。诗歌末句以所见雾霭云深、林木莽葬的景象收束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后继无人的伤感、失落,更表现了诗人对孟浩然的追怀。【解析】【导语】白居易的《游襄阳怀孟浩然》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襄阳的秀丽山水,表达了对孟浩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