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教学目标与重点1、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4、培养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5、了解苏辙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苏辙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半夜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背景介绍苏辙则是众多田园诗人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充满了生活气息,是对真实的田园生活的描绘,能反映出当时农耕文明的特征。《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的是苏辙晚年闲居颍昌时的日常生活情景。在麦收季节,外孙文骥来村里帮助自己收割麦子,苏辙写此诗记录。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时,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崇宁三年(1104年)正月,苏辙在颍川定居,因感于元祐时人所剩无几,于是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文氏”即文姓,苏辙长女嫁于文氏家族,文氏外孙是长女之子即文骥。本文记叙了文家外孙进村帮忙收麦的故事。文章结构全文分为四部分:首联:诸孙入村颌联:久雨初晴颈联:酒食偿劳尾联:赋诗怜汝主旨归纳这首诗歌叙述了文氏外孙帮诗人收麦的事情,表达了诗人对外孙敬老孝亲的品质的认可和对其吃苦耐劳精神的赞赏,也表现了诗人对纯朴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坦然面对挫折的豁达。【学习过程】任务活动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1.边诵边读,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

”标出诗的韵脚。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欲收

新麦

陈谷,赖有

诸孙

老人。三夜

阴霪

场圃,一竿

晴日

比邻。急炊

大饼

饥乏,多博

村酤

苦辛。闭廪

归来

了事,赋诗

怜汝

精神。1.听朗读音频,注意节奏。2.用“/”划分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标出第二首诗的韵脚,自由诵读。

////////////////////////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将要收割的麦子正好接上陈年的稻谷,幸亏有外孙们替代我在农忙时节帮忙收割。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物质富足,精神满足。首联陈年的稻谷幸亏理解诗意连续多年的阴雨浸湿了麦场,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写天气状况。先抑后扬,对比中突出了久雨天晴后的激动喜悦之情。“舞”形象地展现了乡邻欢呼雀跃的情景。颔联连绵不断的雨太阳升起的高度理解诗意急忙做好大饼消解外孙们的饥饿和困乏,多多换取农家酒来犒劳他们收割的辛苦。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颈联侧面烘托收麦的繁忙和辛劳。诗人没有正面描写外孙们收麦的场面,而是通过做饼、沽酒、饷田从侧面反映劳动的繁忙和辛苦,不仅如此,“急炊”“多博”还表现了诗人对外孙们的怜爱之情。颈联讨取,换取农家自酿的酒理解诗意关上粮仓回到家里完成了收麦事宜后,可爱的外孙们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吟诗作赋中了。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尾联写外孙们完成收麦后的表现。他们把麦子收进粮仓,回到家后马上投入到吟诗作赋之中。“怜”字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操劳农事后仍笔耕不辍的外孙们的怜爱之情。尾联粮仓综观全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前两联写欣慰、喜悦之情:有诸孙替老人收麦;多日阴雨,终有日出。后两联写疼爱、赞赏之情:为诸孙急炊大饼、多博村酤、赋诗足精神。体味情感内容图示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麦子成熟雨后天晴繁忙辛苦笔耕不辍赖舞博怜精神满足怜爱之情欢呼雀跃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与亲人抢收小麦的情景劳作的繁忙与辛苦总结诗意这首诗的前两联都含有对比,请予以具体说明。

诗的首联中的“新麦”和“陈谷”是新与旧对比;“诸孙”和“老人”是幼与长的对比;颔联中,“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是天气坏与天气好的对比。写作特色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颔联写已经下了三夜的雨,终于盼到了日出,所以这次收麦具有抓住时间抢收的特点。由颈联中的“饥乏”“苦辛”可以看出,收麦子还是非常劳累。写作特色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雍裕之《农家望晴》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阮元《吴兴杂诗》1.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C.一竿晴日舞比邻。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D.多博村酤劳苦辛。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2、完成填空:苏辙字____________,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____________”之一。苏辙与父亲______、______、兄长____________齐名,合称“三苏”。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析。参考答案:1、选D。多带村酿好去犒劳辛苦劳动的人们。2、子由唐宋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