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迪庆市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迪庆市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迪庆市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迪庆市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迪庆市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迪庆市重点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TY,其中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R、r基因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甲、乙、丙、丁四个精细胞,甲和乙来自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丙和丁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其中甲的基因型为AbRXTY,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含5条染色体B.乙的基因型为AbRXTYC.丙含2条常染色体D.丁的基因型不是aBr就是ABr2.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P点和Q点可分别表示()A.植株横放时根弯曲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B.植株横放时茎弯曲部位的远地侧和近地侧C.具顶端优势的植株的顶芽部位和侧芽部位D.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向光侧和背光侧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三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下各种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D.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正常的兴奋性4.一个种群在t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Nt=N0λt,无须符合的条件是()A.气候适宜 B.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没有敌害 D.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5.右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①②③过程中都有信息分子释放B.神经系统可以控制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而内分泌系统对神经系统基本无影响C.内环境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成分组成D.若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其分泌量仅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调节6.2019新年伊始是乙型流感的高峰期,而奥司他韦是最著名的抗流感药物之一,其抗感机理是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神经氨酸酶活性,从而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下列与此病毒及神经氨酸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氨酸酶单体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B.病毒表面的神经氨酸酶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的C.奥司他韦可直接杀死乙型流感病毒D.神经氨酸酶中的氨基酸数量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如图是酵母菌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②③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2)依次写出图中④、⑤、⑥所代表的能量多少:_____(选填“少量”或“大量”)。(3)图中产生水的阶段发生的场所是_____。(4)如果氧气供应不足,其产物是_____,反应的场所是_____,该反应可以写成:_____8.(10分)用4种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其他培养条件相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别为a、b、c、d,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下列哪些操作会使计数结果偏小?__________①从静置的培养液上部取样②使用未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③计数前未对酵母菌进行台盼蓝染色④仅对计数室内的酵母菌进行计数(2)曲线a的增长呈______形,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曲线d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培养方式是____________。(3)酵母菌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此时的种群数量称为_________。限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答出2点)(4)某小区蟑螂肆虐,居民深受其害。结合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请你为小区居民提出一条具体的防治建议并阐述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10分)某地由于引入一种植物,对该地区其他植物造成了一定影响。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多项研究。下图是调查该植物种群密度时所取的一个样方,图中的圆圈表示该植物。表是引入该植物后,对该植物和本地的四种植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年份ABCDE201110.00.33.03.03.220129.20.72.12.02.820138.01.81.10.41.720146.85.10.30.01.320155.58.70.00.00.520164.09.60.00.00.420173.29.60.00.00.2(1)引入的植物和当地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在调查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的过程中,选取样方的注意事项是_________,图中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__________株。(2)根据表中结果推断,引入的植物是_____________。根据表格分析,在2011~2017年间,该植物的增长曲线属于___________型。(3)某研究小组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入侵植物,把该植物和一种本地植物在一适宜地块内混合种植,并绘制出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乙为该入侵植物,甲的数量从t3开始减少B.t1~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曲线呈“S”型C.t2、t4时,甲、乙的数量分别达到最大D.影响乙种群在t4后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存空间和资源等(4)研究小组利用该植物又进行了种植密度与产量关系的研究。在实验田中划出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等条件均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数量不等、分布均匀的该植物。待成熟后分别统计平均单株荚果数量、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结果如下表。区域号12345植株数量2004006008001000荚果数/株8.36.14.62.72.1种子数/荚果6.05.96.25.96.0收获种子的总量最多的区域是__________,如果要比较种子产量,还需要统计__________。以上数据说明要获得农作物高产应做到___________。10.(10分)如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水鸟占有______个营养级,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大鱼数目__________,水藻数目__________,淡水虾数目__________。(4)要使该生态系统完整,还需要增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11.(15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_________,属于_______型生物(填代谢类型)。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某种动物(2N=6)的基因型为AaBbRrXTY,由于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且甲的基因型为AbRXTY,则该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详解】A、根据题中信息可知,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说明经过交叉互换产生的A和b基因也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因此AbRXTY含有4条染色体,A错误;B、甲的基因型为AbRXTY,含有同源染色体,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异常,同时根据题干信息,A和B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甲的基因型为AbRXTY,说明在四分体时期发生了交叉互换,若发生在B与b之间时,在产生AbRXTY的同时,乙细胞的基因型ABRXTY,若发生在A与a之间时,在产生AbRXTY的同时,乙细胞的基因型abRXTY,因此乙的基因型为ABRXTY或abRXTY,B错误;C、根据B的解析可知,丙和丁细胞的基因型为aBr或abr,a基因和b(或B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因此丙和丁细胞中中含有2条染色体,C正确;D、交叉互换可能发生在A与a之间,也可能是B与b之间,故丁的基因型可能为aBr、abr、ABr,D错误。故选C。2、C【解析】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曲线看出,在一定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提高,生长1cm所需的时间不断减少,即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超过了一定的生长素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的提高,生长1cm所需的时间不断延长,即浓度越高促进作用反而减弱,甚至抑制生长。P点时生长素起促进作用,Q点时生长素起抑制作用。【详解】A、植株横放时,根弯曲部位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所以P点和Q点可分别表示植株横放时根弯曲部位的远地侧和近地侧,A错误;B、植株横放时,茎弯曲部位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但是都起促进作用,B错误;C、具顶端优势的植株顶芽生长而侧芽受抑制,所以P点和Q点可分别表示顶芽部位和侧芽部位,C正确;D、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但是都起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C。3、A【解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稳态包含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如果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B正确;C、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下各种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C正确;D、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正确。故选A。4、B【解析】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如果第一年的数量是第二年的λ倍,则t年后的种群数量为Nt=N0λt。【详解】一个种群在t年后的个体数量符合公式Nt=N0λt,说明符合J型增长曲线模型,前提条件是气候适宜、食物和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增长曲线的出生率不等于死亡率。故选B。【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模型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熟练识记J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的使用条件。5、A【解析】A、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间的传递信息的是神经递质,免疫调节是中抗体和淋巴因子是信息分子,内分泌系统的激素分子是信息分子,A正确;B、神经系统可以控制某些内分泌腺的活动,而内分泌系统对神经系统有反馈调节,B错误;C、内环境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错误;D、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受促甲状腺激素控制,还受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D错误;故选A。6、B【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奥司他韦能抑制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酶--神经氨酸酶活性,使流感病毒不能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进而抑制流感病毒继续感染其他细胞。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A、神经氨酸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其单体是氨基酸,A错误;B、病毒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其蛋白质都是在宿主细胞内合成,B正确;C、奥司他韦是阻止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防止感染其他细胞,而不是直接杀死病毒,C错误;D、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定性鉴定,但不能确定氨基酸的个数,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丙酮酸(2).O2(3).少量、少量、大量(4).线粒体内膜(5).酒精和CO2(6).细胞质基质(7).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解析】1、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能量(少)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反应方程式:2C3H4O3+6H2O6CO2+20[H]+能量(少)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反应方程式:24[H]+6O212H2O+能量(多)2、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C6H12O62C3H4O3(丙酮酸)+4[H]+能量(少)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反应方程式:2C3H4O3(丙酮酸)+4[H]2C2H5OH+2CO2+能量(少)【详解】(1)根据有氧呼吸过程可知: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葡萄糖、丙酮酸、O2。(2)④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能量是少量、⑤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的能量是少量、⑥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是大量,故图中④、⑤、⑥所代表的能量分别为少量、少量、大量。(3)图中产生水的阶段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4)如果氧气供应不足,酵母菌进行的呼吸方式是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反应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该反应可以写成:C6H12O62C2H5OH+2CO2+能量。【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8、①.①②④②.J③.营养物质充足④.不更换培养液⑤.环境容纳量(K值)⑥.营养物质不足、空间有限、有害物质积累增加⑦.适当采用化学(如蟑螂药)或物理(如蟑螂粘板)的方法提高死亡率,降低蟑螂的种群数量;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如保持厨房干净卫生、及时处理厨余垃圾),降低其环境容纳量。【解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酵母菌培养液的更换时间间隔、培养时间,因变量是酵母菌数量,其中d曲线为对照组,其培养方式为不换培养液;培养液更换频率越高,有害代谢产物积累越少,营养越充足,种群生长越趋向于“J”型曲线。【详解】(1)①静置条件下,酵母细胞大多凝聚沉淀在培养液的下部。如果从下部取样,结果就会偏大;如果从上部取样,结果就会偏小,①正确;②血细胞计数板洗涤后未经干燥处理,而直接用于酵母菌的计数,酵母菌培养液被稀释,实验计数结果会偏小,②正确;③台盼蓝能将死细胞染成蓝色,活细胞不会被染上颜色,若未对酵母菌进行台盼蓝染色,则计数时可能会将死亡酵母菌计算在内,结果会偏大,③错误;④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计数小方格的内部和两条边及两条边夹角上的酵母菌,如仅对计数室内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则计数结果会偏小,④正确。故选①②④。(2)据图分析,曲线a的增长呈J型,a曲线的酵母菌培养液更换的时间间隔最短,营养物质最丰富,所以其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曲线d为对照组,其培养方式为不换培养液。(3)酵母菌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此时的种群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限制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的环境因素有营养物质不足、空间有限、有害物质积累增加等。(4)小区蟑螂肆虐,可以通过提高蟑螂的死亡率,即适当采用化学(如蟑螂药)或物理(如蟑螂粘板)的方法降低蟑螂的种群数量;也可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即通过减少其获得食物的机会(如保持厨房干净卫生、及时处理厨余垃圾),来降低其数量。【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点,能够根据图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能够根据对照性原则分析d曲线的处理方法,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9、(1)①.种间竞争②.随机取样③.15(2)①.B②.S(3)ABD(4)①.3②.种子的平均质量③.合理密植【解析】引入新物种后,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形成生物入侵,新物种数量会增加,与原有物种形成竞争关系;在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在达到K值以前,种群增长速率都大于0,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小问1详解】引入的新植物,与原有植物形成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空间和资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过程中,选取样方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在样方法中,计数是要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所以图中样方内该植物的数量应记为15株。【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引入的植物对该地区其他植物造成了一定影响,说明该种群数量在增加,该地区其他植物数量在下降,分析表中数据可知,B植物数量在增加,其他植物数量在下降,判断B植物为引入的植物;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2017年B植物种群密度没有增加,故在2011~2017年间,该植物的增长曲线属于“S”型。【小问3详解】A、分析图中可知,乙处于竞争优势,为入侵植物,甲曲线在t3以后小于0,当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时,种群数量在减少,A正确;B、甲种群在t1~t3时间内,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少,种群数量呈现“S”型增长,B正确;C、t2、t4时,甲、乙种群的增长速率分别最大,t3、t5时,甲、乙的种群数量分别达到最大,C错误;D、由于生存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乙种群数量在t4后增长速率下降,直至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故选ABD。【小问4详解】根据表中数据,收获种子的总量=植株数量×荚果数×种子数,计算后,收获种子数量最多的是3号区域;产量还和种子的质量有关,如果要比较种子产量,还需要统计种子的平均质量;分析以上数据可知,植株数量过少和过多,都会影响种子总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