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列、牙合、颌位及下颌运动(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1页
牙列、牙合、颌位及下颌运动(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2页
牙列、牙合、颌位及下颌运动(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3页
牙列、牙合、颌位及下颌运动(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4页
牙列、牙合、颌位及下颌运动(口腔解剖生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牙列分类2牙排列特点及生理意义3牙合曲线牙列分类01一、基本概念牙列:牙生长在牙槽骨内,彼此紧密邻接,互相支持而排列成的结构。因其排列成近似抛物线的弓形,故又称牙弓(dentalarch),分为上牙列(弓)和下

牙列(弓)。

牙数┌─恒牙列28~32

分类┤乳牙列

20└─混合牙列不定

二、牙列分类三、牙列分型

┌─方圆型分型┤尖圆型└─椭圆型

四、牙列的大小(1)牙列的长与宽恒牙列:长约50mm,宽约55mm

乳牙列:长约41mm,宽约22mm(2)牙弓长:上牙弓约128mm,下牙弓约126mm

牙列宽度(3)牙列指数=────×100%

牙列长度(Terra法)

牙排列特点及生理意义02牙排列规律(arrangementofteeth)牙齿并不是垂直地长牙槽骨内的,而是在近远中及颊舌向有一定规律性地倾斜排列,这种规律对于牙齿发挥正常的功能是必要的,对口颌系统的健康是必需的。

定义:牙体长轴与牙列中线间的夹角,以牙冠的倾斜方向为基准。特点:(一)牙的近远中向倾斜定义:牙体长轴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特点:

(二)牙的唇(颊)舌向倾斜(三)牙的上下位置关系牙合平面:经上颌中切牙近中切角至双侧第一磨牙近中颊尖

设一假想平面。各牙与该平面之关系:中切牙与该平面接触;侧切牙略高出该平面(约1mm);尖牙、第一、第二前磨牙牙(颊)尖、第一磨牙近颊尖与该平面接触;自第一磨牙远颊尖起,依次高出该平面,且距离递增。

(四)牙齿倾斜的意义1.使咀嚼力沿牙体长轴方向传导

张闭口运动轨迹呈弧线型,而不是直上直下,牙齿向近中倾斜,有利于使咀嚼力沿其长轴方向传导,提高咀嚼效率,并保持牙体、牙周组织不易受创伤。2.加大牙齿间的相互接触,增加咀嚼面积。3.避免咬伤唇颊舌黏膜。4.利于衬托唇颊,便于舌的运动。牙合曲线03(一)纵牙合曲线下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连接下颌切牙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颊尖及磨牙颊尖的曲线。特点:1>切牙段较平直;2>尖牙向后逐渐降低,至磨牙处逐渐升高,

的远颊尖最低,从而形成一条上凹的曲线,即Spee曲线。

上颌牙列的纵牙合曲线连接上颌切牙切缘、尖牙牙尖、前磨牙颊尖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曲线;特点:1>切牙至第一磨牙近颊尖段,较平直;2>第一磨牙近颊尖至最后磨牙远颊尖段逐渐上弯,形成下凸的曲线,即补偿曲线。(二)横牙合曲线下颌横牙合曲线(Wilson曲线)

(transversecurveofocclusion)

概念:由于牙齿的颊舌向倾斜,连接同名后牙

的颊尖─舌尖─对侧舌尖─颊尖,而

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特点:

由于下后舌尖较高,颊尖较低,故该曲线

常不十分明显。上颌横牙合曲线概念:上牙向颊侧倾斜,连接双侧同名后牙的颊尖─舌尖─对侧舌尖─颊尖,而形成一条凹向下的曲线。特点:

与下颌横牙合曲线基本吻合,但凸度明显。

(三)牙合曲线的生理意义1.使牙齿牙合面上的曲面形态(尖、窝、沟、嵴等)在咀嚼中能更好地发挥功能,提高咀嚼效率:若是两个平面接触,在运动中就不能广泛密切接触,会形成较多的空隙;而两个曲面接触,牙合曲线在各个方向上的不同运动过程中,可以有许多接触小面,从而提高咀嚼效率。2.牙合曲线与下颌运动是协调的。3.从牙合面上看,还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即颊尖、舌尖、中央窝各成一条曲线,而邻接点位于中央窝连线之颊侧;一方面连成曲线,便于整体发挥咀嚼功能,另一方面舌侧楔状隙较大,便于食物向舌侧溢出。1牙尖交错牙合及其特征2牙尖交错牙合正常的标志3错牙合的分类牙尖交错牙合及其特征01牙尖交错牙合

指上下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牙合关系(interouspalocclusion,ICO),是牙尖的最广泛、最紧密的咬合接触形式。除ICO外还有许多牙合接触形式,如:┌前伸牙合

│后退牙合

└侧牙合正常ICO时上下颌牙接触关系

一、近远中向关系

1>上下牙列中线对正,正对上颌唇系带;2>除1和8外,均为一牙对二牙的对应关系:12345678上颌│\│\│\│\│\│\│\│12345678下颌①可以很好地支持尖与窝相交错的接触;②当失去一个牙时,可暂时由邻牙与对颌牙接触,以减轻失牙的危害;但这只是暂时的,时间久后还是会是造成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的。二、唇(颊)舌向关系下牙弓小于上牙弓,下牙弓被上牙弓包盖,形成“天包地”的特征。其中:①上切牙、尖牙分别在下切牙、尖牙的唇侧;②上后牙颊尖在下后牙颊尖的颊侧;

③下后牙舌尖在上后牙舌尖的舌侧。超牙合

(覆盖)

ICO时上颌牙盖在下颌牙的唇(颊)面的水平距离。

前牙超牙合

:ICO时上下中切牙切缘间的水平距离正常

为4mm。后牙超牙合

:ICO时上后牙颊尖盖过下后牙颊尖颊侧,

两颊尖顶间的水平距离。(半个牙尖宽度)。

覆牙合ICO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垂直距离,通常指前牙的覆牙合。

前牙的覆牙合

:ICO时上下切缘间垂直距离,正常为

2~4mm。后牙的覆牙合

:ICO时上下后牙颊尖顶间的垂直距离

(一个牙尖高度)。超、覆牙合的生理意义①使上下牙密切接触,利于咀嚼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接触,提高咀嚼效率;

②保护唇颊软组织在咬合时不被咬伤,保护舌边缘不被咬伤;

──上牙盖下颊尖,下牙盖上舌尖③衬托唇、颊,保持面部丰满;④前牙超覆牙合正常,利于咬切功能。牙尖交错牙合正常的标志02牙尖交错牙合正常的标志1、上下中线对正2、一牙对二牙(除1和8外)3、3近中牙尖嵴对3远中牙尖嵴4、6近颊尖对6颊面沟─(牙合

关键)5、牙列整齐完整

6、超覆牙合正常,均为2~4mm正常牙合

关于牙合关键①6萌出最早,作为建牙合基础;②6牙根粗壮,分叉大,固位好,牙合关系稳定;③6位于颧根部,牙槽骨结实,变化(牙位)小;④6位于肌力之中心点上,牙合力较大,担负主要咀嚼功能。错牙合的分类03错牙合

指牙齿排列不整齐,上下牙弓咬合关系错乱,上下颌骨骨关系、位置、大小及牙颌与颅骨的关系不调等现象。

前牙牙合型

牙合型可以影响面型

AngleⅠ者,面形基本不受影响AngleⅡ者,可表现为下颌后缩、鸟嘴畸形等AngleⅢ者,可表现为下颌前突乳牙期牙合特征1.建牙合时间2.5岁左右。2.灵长类间隙及其他间隙灵长类间隙:Ⅲ远中和Ⅲ近中的间隙。其他间隙:切牙区、尖牙区较多。意义:为较大的恒牙萌出提供空间。原因:颌骨发育所致。3.乳牙在颌骨上的位置较垂直,无明显倾斜,无牙合曲线,因而覆牙合较深、超牙合较小;随年龄的增加,牙槽骨长高长大,超覆牙合关系可改善。4.ICO特征:1>除I和V外均为一牙对二牙;2>齐平末端:末端对正,后期V可移至V的近中或远中。

替牙期牙合特征1.6岁左右6牙开始前出,替牙期开始,又叫混合牙列期,12岁左右乳牙替

尽,恒牙出齐,替牙期结束。2.可有暂时性深覆现象,可在发育过程中自行调整正常。3.ICO特征

1>左右上颌中切牙之间常有间隙,唇系带位置较低;2>2牙根因3的挤压可向近中倾斜,待3萌出后可缓解;3>暂时性牙列捅挤;4>6可为远中关系,V脱落后可成变成中性牙合,随着恒牙萌出,牙槽骨

进一步发育完全,这些现象可以改善。1牙尖交错牙合及其特征2牙尖交错牙合正常的标志3错牙合的分类4三种基本颌位关系颌位: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无论有无牙的接触颞下颌关节

颌位(mandibularposition)下颌骨的位置下颌骨的三种基本位置: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姿势位颌位重复性髁状突位置牙合型临床意义考察牙尖交错位01第一节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position,ICP):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时下颌的位置。复习:牙尖交错

牙合(intercuspalocclusion,ICO):上下牙尖窝交错、最大面积接触,咬合接触最密切和最广泛的牙合。属牙与牙的接触关系。ICPICP依ICO而存在,又名牙位(toothposition)或最大牙尖交错位(maximalintercuspation,MI)。1.牙尖交错位的其他概念ICP髁状突冠状面观大多数人的ICP都处于正中!ICP又名正中牙合位(centricocclusalposition,COP)ICPICP牙列中线、ICP正常的辨证关系牙列正中、肌功能正常--ICP正常髁状突冠状面观2.牙尖交错位的变化

ICP在人的一生中是相对稳定,但也是逐渐变化的ICP替牙牙合

期发生变化恒牙牙合

经生理性磨耗又起变化,ICP随之变化这些变化是在较长时间内缓慢进行着。ICP3.ICP决定了下颌的运动型ICP依ICO而存在,一生变化但相对稳定ICPICP通过牙的接触,由牙周、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等本体感觉,为神经肌肉所记忆,反复重复而加强,逐渐形成个体特定的下颌运动型(开闭口),也叫记忆型。重复性:牙合型:髁状突位置:临床意义:ICP依赖于ICO,依赖于牙的接触ICPICO,最大牙尖窝交错大多数人居中,正中牙合位ICP决定了下颌的运动型,下颌肌力闭合道的终点是ICO(ICP)小结牙尖交错位牙尖交错位概念牙尖交错位的变化ICP与下颌的运动型的关系牙尖交错位与咀嚼肌ICP小结后退接触位02第二节后退接触位定义: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再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左右),后牙牙尖斜面保持部分接触而前牙不接触,同时髁突也受颞下颌韧带水平纤维的限制,不能再向后退,此时,下颌可以作单纯的铰链开口运动,具有可重复性。RCP(一)后退接触位的特点1.双侧部分后牙牙尖保持接触而前牙不接触。2.髁突前斜面-关节盘中间带与关节结节后斜面保持紧密接触。3.颞肌后束和二腹肌前腹、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等舌骨上肌群收缩完成从牙尖交错位向后退接触位的运动。4.长正中的概念一位与二位。5.可重复性较好。RCP一位与二位2.牙尖交错关系(不能后退)

1.

后退接触关系(从ICP能后退)RCPRCP=ICPRCP(二)后退接触位的意义1.后退接触位为下颌在牙尖交错位时承受的咬合力提供了缓冲余地。2.是口颌系统疾病诊断和进行咬合重建的记录位。3.有学者强调ICP-RCP咬合干扰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磨牙症具有重要病因学意义。

后退接触位的定义后退接触位特点后退接触位生理意义后退接触位RCP小结下颌姿势位03姿势位(mandibularposturalposition,MPP)第三节下颌姿势位当人直立或坐正,两眼平视前方,口腔无功能活动,升颌肌群保持轻微的电位活动,以对抗下颌骨所承受的重力;上下颌牙之间有一前大后小的楔形间隙即息止牙合间隙(freewayspace),大约2~4mm。(一)特点1.在牙尖交错位后下方约2~4mm处,无咬合接触;2.受体位的影响,头前倾或后仰影响息止牙合

间隙的大小;3.在人一生中可随咬合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但在一段时间内,该位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MPPMPP(二)垂直距离与息止牙合

间隙在姿势位时,正常情况下,牙自然分开,保持前大后小的楔状隙,约2~4mm,此间隙成为息止牙合

间隙。垂直距离(verticaldimension)也称为下颌姿势位时的面下三分之一高度,临床上以鼻底到软组织颏下点之间的距离表示。MPPMPP(三)姿势位的意义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