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练习2024.10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③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④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①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②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4.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答案】1.B
2.D
3.B4.①儒道两家思想理念不同,既对立鲜明,又相融互补;②儒道两家思想都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发展;③儒道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和谐社会和美好人生,符合人性的需求。【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探讨了儒道两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材料一分析儒、道两家的思想特征、相互对立与互补;材料二则从历史视角讨论儒道对融合外来文化特别是佛教的重要性,指出儒道互补是国学的根基。材料三强调了儒道在人本主义价值观上的相似性与相融性。整篇内容突出儒道思想的长期影响和与其他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2.作文《礼记·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君子应当彰明美德,亲近爱抚民众,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有人说,在利己主义横行的今天,中国青年的希望系于“大学之道”。然而也有人说,遑论“大学”,自古“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虽是“小学”,却似乎成为今天社会发展的“刚需”。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你哪些思考。请以“‘小学’与‘大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议论文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记叙文立意积极健康,人物形象鲜明,故事设计合理,感情真挚自然。不少于800字。(议论文选择1,记叙文选择2)【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全命题作文题。材料以《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开篇,引出君子应具备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大准则,并提出在当今社会,中国青年的希望被寄托于“大学之道”。然而材料又以反问的形式,指出即使是“小学”中强调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些基础的礼仪规范,在今天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刚需”。材料的核心在于对比“大学”与“小学”,引发对当今社会道德现状的思考,以及对青年人应具备何种素质的探讨。本则作文材料中,“大学之道”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利己主义”一种过度重视自我利益,忽视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思想倾向;“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指的是日常生活的礼仪规范和基本生活技能。就材料而言,文章可以深入挖掘“大学之道”与“小学”教育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找到平衡点,从而为构建更加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行文思路上,议论文:作文开篇可以引述材料,阐述“大学之道”与“小学”的内涵,并指出当今社会道德现状。在论述过程中,首先分析“大学之道”的重要性,论述其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接着分析“小学”作为基础的重要性,论述其与“大学之道”的联系,强调基础礼仪规范的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然后进一步辩证看待“小学”与“大学”的关系,指出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章结尾部分,呼吁当代青年既要追求“大学之道”的崇高理想,也要重视“小学”的实践,将两者结合起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记叙文:写作时,选取能够体现“大学之道”与“小学”的人物或事件。例如,可以塑造一个拥有崇高理想,但缺乏基本礼仪规范的主人公,通过一系列事件让他认识到“小学”的重要性,最终实现个人成长。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描写,以及事件的发展,展现“大学之道”与“小学”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故事结局要积极向上,体现主人公的成长和对“大学”与“小学”的深刻理解。立意:议论文:1.大学之道为本,小学规范为基,知行合一。2.明德修身,洒扫应对,内外兼修成栋梁。3.莫忘大学之志,勿轻小学之行,方能致远。记叙文:1.通过“我”在校园生活中对“大学之道”的领悟,以及“小学”教育中“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的实践,展现了个人成长的轨迹。(明德于心,践礼于行)2.描述在家庭中,父母通过“大学之道”的教导与“小学”教育的实践,引导“我”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家风传承,德行并重)3.通过一次偶然的社区志愿服务经历,展现了“大学之道”与“小学”教育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社区微光,共筑大爱)北京理工大学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练习2024.10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③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④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①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②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成为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主要思想流派,是因为双方主张长期共存,形成既对立又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B.法、阴阳、名三家灭绝的原因是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的思想。C.所谓“国学”是以儒道为根基,儒道互补,后来又加上中国化的佛教,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国学”。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融合的漫长时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任自然之性”,但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B.在生命与理想不可兼得之时,儒家的杀身成仁之举,显然比不上道家的免祸全生更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C.儒道两家“处处相反”:比如儒家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道主义思潮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符合“道家”思想的一项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C.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D.兵贵胜,不贵久。4.为何诸子百家中只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请结合材料,阐述其原因。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①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史记·孔子世家》(二)①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②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②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③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③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④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孔氏家语》注释:①弦歌:以琴瑟伴奏而歌。②“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诗句出自《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沿着旷野在徘徊。③伯夷、叔齐:与后文中的“比干、关龙逢、伍子胥”,都是春秋时期的先贤名士。④重耳:春秋五霸之晋文公。5.下列关于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者病,莫能兴”中的“兴”与《论语·阳货》中“《诗》可以兴”的“兴”用法和含义不同,这里的意思是“站起来”。B.“君子亦有穷乎”中的“穷”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的“穷”用法和含义不同,这里意思是“贫困,困窘”。C.“由未之识也”中的“识”与《礼记》中“博闻强识则让”的“识”用法和含义都是不同的,这里的意思是“感悟”。D.“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中的“见”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之不见保”的“见”用法和含义是不同的,这里是“被”。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用法和含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②为善者天报之以福B.①孔子用于楚
②且芝兰生于深林C.①乃召子路而问焉
②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D.①汝以仁者必信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7.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那我们陈、蔡两国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B.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难道我走的不是去楚国的道路,为什么会到达这里呢?C.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
想来老师的仁德还不够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D.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
君子修养身心培养道德,不能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9.请就材料二第③段,简要概述孔子是如何解答子路疑惑的?(二)根据要求,完成小题。(8分)10.阅读下面《论语》中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②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③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④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⑤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1)对①中“是知也”的“知”,有读一声和四声两种处理。请根据语境,就两种不同的处理分别解释“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2)如果用“学习”话题来统率上面各句,这些文字论及了关于“学习”的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论语》谈谈你的认识。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1.在横线处填写原句。(1)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4 圆周角 说课稿 -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 项目2 学会削果皮说课稿-2023-2024学年小学劳动一年级上册湘人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单元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说课稿 新人教版
- 04 专题六 动力学常见模型 【答案】作业手册
- 1.1.3 细胞的结构新教材七年级生物学上册同步说课稿(冀少版2024)河北专版
- 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 第4课 省事省力来画图-如何使用Logo重复命令 1说课稿 泰山版001
- 保姆培训心理学知识课件
- Unit 3 CIothes Lesson2(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口罩佩戴知识培训体会课件
- 2025年中国工商银行招聘面试准备要点及模拟题答案详解
- 画家徐悲鸿简介
- 幼儿园中班彩虹泡泡龙课件
- 大量输血课件教学课件
- 妈妈课堂系列医生讲课文档
- 110kv变电站安全距离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
- 2024年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NECPS)四年级组测试题
- 孕期三病筛查
- 墙体砌筑技术培训课件
- 水库巡查维护保洁人员配备及培训
- 酸枣树栽培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