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精练(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重点词句翻译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译文: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译文:4.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译文:
5.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译文:6.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译文:7.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译文:8.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译文:9.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译文:10.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译文:情景默写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四个弟子毫无顾虑,他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的理想是用三年时间让一个受外国军队侵犯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诸侯朝见之事,他说“端章甫,愿为小相焉”。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的原因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句子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志向是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个小相,参与“宗庙之事,如会同”。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两句话可以看出来。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夫子哂之”,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针对“礼乐教化”说的“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两句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非曰能之,愿学焉”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中可以看出。参考答案1.不要因为我比你们都大,不要(因为我)就停止了。(你们)平日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2.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3.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国内又发生饥荒。4.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都有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
5.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6.至于礼乐教化,用来等待君子。7.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是愿意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诸侯祭祀祖先的事,或者是诸侯一起朝见天子,我愿意穿著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8.(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他)放下瑟,站了起来,答道:“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9.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10.用礼治理国家,(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默写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端章甫,愿为小相焉4.为国以礼,其言不让5.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6.方六七十,如五六十7.宗庙之事,如会同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9.夫子哂之10.子路率尔而对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非曰能之,愿学焉”“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精练(二)齐桓晋文之事重点词句翻译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译文: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译文:3.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译文: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译文: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译文:6.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译文: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译文:8.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译文:9.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译文:10.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11.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译文:1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译文:1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译文:1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15.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参考答案1.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谈到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2.安抚老百姓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便没有人能抵御他了3.《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4.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5.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他)到他人身上罢了。6.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的生命受到危害,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之后在心里才痛快么。7.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还不足,哪里还顾得上(或者:还有空闲)讲求礼义呢?8.老百姓都认为大王是吝啬的。我本来知道您是不忍心。9.你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用小的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10.我(的确)不是吝惜那钱财而用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了。11.用秤称,这样以后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这样以后才能知道长短。12.(大王)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13.所以圣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足够用来侍奉父母,向下足够用来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跟随国君走了14.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负和头顶东西了。15.老年人穿丝衣服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不会有这样的事情。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精练(三)庖丁解牛重点词句翻译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文: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译文:3.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译文: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译文: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精练(四)烛之武退秦师重点词句翻译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译文: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译文: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译文: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译文: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译文:参考答案《庖丁解牛》1.我所追求的是天道(或者: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2.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3.那牛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分宽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了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4.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烛之武退秦师》1.因为郑国曾对晋国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这一定很困难啊。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变得强大,就是您的力量变得弱小啊。3.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郑国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时,(郑国)就能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4.晋国,哪里有什么满足?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张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到损害来使晋国得到好处,希望您考虑这件事。5.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达到这个地步的。依靠他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他,是不仁道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精练(五)鸿门宴重点词句翻译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译文: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译文:3.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译文: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5.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译文:6.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译文:7.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译文:8.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译文: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译文: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译文:参考答案1.明天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的告诉了他。3.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4.我进入关中,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造册登记官吏、百姓封闭了贮藏财物、兵甲的处所,等待将军到来。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5.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6.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色,多次举起他佩带的玉玦示意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回应。7.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8.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总在沛公身上啊。9.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天下人都背叛他。10.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辞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精练(六)《谏逐客书》重点词句翻译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译文:2.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译文: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译文:4.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译文:5.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译文:6.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译文:7.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译文:8.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译文:9.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译文:参考答案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既然这样做,那么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在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在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现在竟然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是非曲直,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精练(七)《谏太宗十思疏》重点词句翻译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译文: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译文:3.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译文:4.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译文:5.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译文:6.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译文:7.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译文:8.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译文:9.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译文:情景默写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此十思,弘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局面。4.《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5.《谏太宗十思疏》中表明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的句子是:“鸣琴垂拱,不言而化。”6.《谏太宗十思疏》中“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一句,是说戒奢侈之风,如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7.《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句,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8.《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一句,是说“偏听则暗”,自己要端正自身,罢黜奸恶的人。参考答案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历代)所有的帝王,都承受着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因为)深深地忧虑而治国成效显著,功业建成后却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处在深深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愿望,就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百姓,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事情。奔驰的马车却用着腐朽的绳索,怎么可以轻视呢?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恼,就可以尽情享受游玩的快乐,颐养像仙人那样的长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役使灵敏的耳朵、明亮的眼睛,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默写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3.“总此十思,弘兹九德”4.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5.鸣琴垂拱,不言而化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7.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精练(八)《答司马谏议书》重点词句翻译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译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译文:3.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译文:情景默写1.《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作者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句子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3.《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反驳司马光“侵官”的指责。5.《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举先王之政”,根本目的是“兴利除弊”,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6.《答司马谏议书》中批判士大夫不关心国家大事、随声附和、讨好众人的做法的句子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7.《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三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无言以对。8.《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借助盘庚迁都来表明自己对变法的态度的句子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参考答案1.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2.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并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缘故啊。3.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考虑国家大事、符合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美德。默写1.《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作者与司马光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句子是:“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3.《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在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实行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反驳司马光“侵官”的指责。5.《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举先王之政”,根本目的是“兴利除弊”,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6.《答司马谏议书》中批判士大夫不关心国家大事、随声附和、讨好众人的做法的句子是:“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7.《答司马谏议书》中“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三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无言以对。8.《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借助盘庚迁都来表明自己对变法的态度的句子是:“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精练(九)《阿房宫赋》重点词句翻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译文: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译文: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译文: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译文: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译文: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译文:情景默写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阿房宫赋》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4.《阿房宫赋》中,写秦朝政权迅速垮台的句子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6.《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参考答案1.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地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2.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从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出现虹呢?3.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头,乱去乱扔,连续不断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4.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攻破;楚人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成为了焦土!5.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6.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如果后代人为它哀叹却不以它为鉴,那么又要让后人来哀叹他们了。默写1.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阿房宫赋》中“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4.《阿房宫赋》中,写秦朝政权迅速垮台的句子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阿房宫赋》中,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6.《阿房宫赋》中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精练(十)《六国论》重点词句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译文: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译文: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译文: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译文:5.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译文:6.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译文:7.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译文:8.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译文:9.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译文:10.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新疆克拉玛依市本年度(2025)小学一年级数学统编版期中考试((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新建杭长铁路客专段工程站前工程隧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c#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护渔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护士公卫考试试题及答案
- 前臂挤压伤治疗方案
-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电子教案-03 学前儿童歌唱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 湖北省孝感市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期中生物 含解析
- 安徽省阜阳市、宿州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调考语文 无答案
- 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试题 历史 含解析
- 济柴190系列柴油机使用维护手册
- 第15课家乡变了样(课件)人教版美术二年级下册
- 仪器仪表产业链分析报告
-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六枝)电厂贮灰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铁路货运大数据分析应用
-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案例分析
- 3.2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以大疆无人机为例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
- 2024年陕西省中考数学试卷(A卷)附答案
- DL-T5190.1-2022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1部分:土建结构工程
- 财务预算分析表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