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第六次月考生物_第1页
高二年级第六次月考生物_第2页
高二年级第六次月考生物_第3页
高二年级第六次月考生物_第4页
高二年级第六次月考生物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二年级第六次生物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5小题,30分)1.群落的特征之一频度(frequency)即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下图是Raunkiaer根据某群落8000多种植物的频度统计编制了一个标准频度图解。在图中,凡频度在1%~20%的物种归入A级,21%~40%者为B级,41%~60%者为C级,61%~80%者为D级,81%~100%者为E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A级物种数量是最多的B.按其所占比例的大小,5个频度级的关系是A>E>B>C>DC.A级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物种D.该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2.为研究某地区近海食物网的季节性变化,科研人员测量生物组织中稳定性同位素13C、15N的含量并进行计算等,获得了部分生物所占的平均营养级,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海洋中的13C会出现在陆地生态系统中B.在春季时,带鱼占据的营养级不止一个C.不同季节同种生物所吃的食物不会发生变化D.小黄鱼的平均营养级变化受环境因素影响3.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四个环节。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图中W1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C.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2/D1×100%D.第二营养级生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14.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属于不同营养级)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共有2条食物链B.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速率最大的是a时期C.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BD.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5.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大量的牦牛粪便直接沉积在草地表面,对该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大。土壤动物是分解牦牛粪便的重要生物。如右上图为研究人员采集土壤动物自制的“干漏斗”。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牦牛粪便长时间沉积在草地表面会影响草地植被生长和家畜采食B.分解牦牛粪便的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成分C.“干漏斗”法适用于某些不方便用镊子夹取的土壤动物的采集D.季节变化会改变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影响群落的外貌和结构6.如图a、b、c、d表示某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箭头表示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箭头可表示各成分之间的信息传递B.b中CO2含量增加将会加剧温室效应C.c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c2的能量就越多D.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B.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Z过程释放的CO2中的碳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能量值的1%~4%D.图中箭头也可以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8.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每年水稻孕穗之前,农民会选择鲤鱼、草鱼、鲫鱼等鱼苗放养在水稻田里。这些鱼一开始以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为食,待到水稻抽穗扬花时,它们则主要以水稻凋落在水面的稻花为食,其肉质鲜美,有稻米之香,故名“稻花鱼”。下列有关该生态模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模式充分利用了农田的立体空间,提高了能量利用率B.与普通稻田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更强C.该模式能调整能量流动关系,加快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D.稻田中的水稻、鱼、害虫、杂草及其他生物组成一个群落9.随着大丰麋鹿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麋鹿数量增加,导致核心放养区的植被发生改变。研究人员以麋鹿核心放养区的中心为调查起点,分别在50m(S50)、100m(S100)、200m(S200)和围栏外5m(Sw)处取样方,对狼尾草(主要通过地下茎繁殖,麋鹿喜食其春季返青的嫩茎叶)和群落中的植物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取样点狼尾草种群特征群落中的植物密度/株地上生物量/g·m2种数丰富度指数S501295.1533.7091.736S100844.9197.11112.017S200828.6186.22192.492Sw0.000.00473.607注:丰富度指数越高,代表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量和种类越多A.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改变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放养区狼尾草种群密度较高,可能是因其通过地下茎繁殖而更耐践踏C.狼尾草春季返青可传递信息给麋鹿种群,该信息属于物理信息D.加强该区域麋鹿的保护,有助于提高大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10.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的数量变化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当植物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大于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C.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少,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11.某地渔业实行“复合混养模式”,将以水草为食的草鱼、以碎屑为食的鲫鱼和以小型动物为食的花鲢进行混养,取得了显著经济、生态效益。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鲫鱼和花鲢生活在同一水层,因此在生物群落中占据同一生态位B.鱼塘中投入鱼苗不宜过多,要考虑环境承载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C.“复合混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复合混养模式”提高了生物多样性,因此提高了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12.焚烧和填埋是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管理,对不同种类的垃圾采取不同方式的回收利用,下图为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相关方案。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无机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B.进行过程①、②、③时要充分考虑垃圾性质、引入的微生物种类等因素C.有机肥料能为农作物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D.“无废化生态社区”模式提高了物质循环速率和能量传递效率13.桑基鱼塘将水网洼地挖深成为池塘,挖出的泥在水塘的四周堆成高基,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用来养蚕,蚕的排泄物用以喂鱼,而鱼塘中的淤泥又可用来肥桑,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如图为以桑基鱼塘为基础的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B.图中只有玉米→猪→人、玉米→人两条食物链C.猪粪含有的部分能量属于玉米同化的能量D.该系统能通过物质循环增大生态足迹14.采矿业对环境造成越发严重的破坏,人们需要对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利用种间关系进行生态恢复是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B.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恢复后的群落类型与煤矿开采前相同D.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15.为探究香菇草、石菖蒲对富营养化池塘污水中总氮质量浓度的净化效果,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4组实验:香菇草单独种植组(T1)、石菖蒲单独种植组(T2)香菇草和石菖蒲混合种植组(T3)、不栽植物的水样组(CK)。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香菇草、石菖蒲等能净化水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选择合适的植物净化污水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和自生原理C.CK组的总氮质量浓度降低与污水中的微生物的净化作用等有关D.香菇草和石菖蒲混种组的生物多样性最高,对氮的净化能力最强二、多项选择(每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3分,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共5小题,15分)16.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建立了高产稳产的桑基鱼塘,桑基鱼塘是将低洼稻田挖深作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从而获得稻、鱼、桑三丰收。与该生态系统相符的叙述是(

)A.人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B.使物质能够更好地循环C.使能量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D.提高了能量传递的效率17.下图为某海域渔获物(渔业捕捞的生物)的平均营养级和捕捞产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与捕捞产量之间呈正相关B.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个体拥有的能量越少C.适当减少渔业捕捞,将有利于增加高营养级鱼类的数量D.禁止掠夺性的捕捞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18.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和各种微生物均属于分解者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再生的原理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19.下图表示夏季北温带常见湖泊不同水深含氧量、温度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有(

)A.决定群落垂直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含氧量B.自养型生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分解者主要分布在底泥层C.群落分层越明显层次越多,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D.湖泊经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可初生演替出森林20.如图为某地区设计的生态工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农业生产过程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在农田中套种其他并引入食虫鸟,可提高抵抗力稳定性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D.遵循自然规律,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体现了整体原理三、填空题(除标注外,每空2分,共55分)21.(10分)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必要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出以上谚语所描述环境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上述食物链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生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这种关系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角度考虑,该食物链中不具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黄雀也捕食蝉,则人大量捕捉螳螂后,黄雀的数量会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4分)治理河流污染是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在海南某河流污染治理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根据该河流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表示由蓝细菌流向浮游动物甲的能量数值,依此类推。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1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甲与浮游动物乙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_。若该生态系统中只存在图1所示食物网,则浮游动物乙和黑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2)为探究黑鱼密度对水体中浮游动物乙密度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已知C0∼C4组的黑鱼密度分别为0条/L、10条/L、20条/L、30条/L、40条/L。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当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其生态平衡并不会遭到破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到严重污染的河流通过治理后可再次达到生态平衡状态,生态平衡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6分)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24.(14分)亚洲象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在中国的主要栖息地位于我国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回答下列问题:(1)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中,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形式进行,分解者在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野外生活的象群遇到食物和水源短缺时,会分工去远距离寻找食物和水源,大象的远距离通讯能通过灵敏的鼻子嗅觉来实现,该过程大象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说明信息传递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些捕食者总是沿着被捕食者栖息地的边界觅食,并可深入到某一固定深度。人类活动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使得某些物种的栖息地丧失和碎片化。栖息地碎片化后,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数量会减小,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4)建立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后,该地区的物种数量逐渐恢复,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稳定性。25.(11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证明其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材料用具:等大的玻璃瓶四个、清水、河泥、生长状况和大小相同的金鱼若干条、生长状况和大小相同的金鱼藻若干。实验步骤:(1)取玻璃瓶,分别编号为1、2、3、4。(2)分别对4个玻璃瓶做以下处理:(3)观察四个玻璃瓶中金鱼存活的时间。问题与讨论:①1号和2号相比,哪一瓶存活时间长?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1号和4号对照,能否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必备成分?若不能,应如何改进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金鱼存活时间最长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25届高二年级第六次生物月考试卷参考答案ACCDBACCD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