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预案TOC\o"1-2"\h\u11562第一章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预案概述 3240341.1预案编制依据 3164111.2预案适用范围 3314901.3预案实施原则 310635第二章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 3134092.1环境风险类型 4296892.2环境风险识别 4272852.3环境风险评估 49608第三章环境应急预案组织体系 570503.1预案组织架构 5315873.1.1领导机构 5130343.1.2执行机构 5289433.1.3后勤保障部门 527213.2预案职责分工 6315793.2.1预案领导小组 611623.2.2执行机构 6235123.2.3后勤保障部门 6119193.3预案协调与沟通 6227753.3.1内部协调与沟通 6114583.3.2外部协调与沟通 618503第四章环境污染应急响应 7166934.1等级划分 78694.2应急响应程序 7183324.3应急响应措施 726005第五章环境污染应急处理 8273925.1处理原则 879805.2处理流程 9199825.3处理技术 921803第六章环境污染恢复与修复 10252786.1恢复原则 10303886.2恢复流程 10216166.3修复技术 1016206第七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演练 11163047.1演练目的与要求 11215137.1.1演练目的 1133797.1.2演练要求 1169137.2演练组织与实施 11127687.2.1演练组织 12102047.2.2演练实施 12255537.3演练评估与总结 12115597.3.1演练评估 1253007.3.2演练总结 128651第八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培训与宣传教育 12174088.1培训对象与内容 127458.2培训方式与方法 1340368.3宣传教育措施 137650第九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管理 14248759.1预案制定与修订 14274799.1.1预案制定 14148259.1.2预案修订 1429139.2预案审批与发布 1546429.2.1预案审批 15133949.2.2预案发布 15293349.3预案实施与监督 15124799.3.1预案实施 1553939.3.2预案监督 1511945第十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源保障 152596410.1人力资源保障 152891210.2物资资源保障 162039910.3资金保障 1615746第十一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协调与协作 162765611.1部门间协调 173018011.1.1建立健全协调机制 172450311.1.2加强信息共享 172994811.1.3联合培训与演练 171692811.2地区间协作 172568011.2.1建立区域协作机制 17399611.2.2实施联合监测 17309011.2.3资源共享与互补 171633411.3企业间协作 173192011.3.1建立企业间协作机制 1788911.3.2技术交流与互助 17966711.3.3资源共享与互补 183627第十二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法律责任与奖惩 181985312.1法律责任 181287012.1.1及相关部门的法律责任 181367912.1.2企业的法律责任 18259212.1.3公民的法律责任 182329112.2奖励与处罚 183259412.2.1奖励 1864512.2.2处罚 181880912.3法律法规宣传与执行 192442312.3.1法律法规宣传 19202912.3.2法律法规执行 19第一章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预案概述1.1预案编制依据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预案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对石油化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进行梳理。(2)行业规范:参照《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通用规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环境保护预案。(3)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工艺、设备设施、环境风险源等因素,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保证预案的可行性和实用性。1.2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的预防、应对和处置。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如泄漏、火灾、爆炸等。(2)储存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如储罐泄漏、罐区火灾等。(3)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如槽车泄漏、船舶泄漏等。(4)使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如废弃物处理不当、排放超标等。1.3预案实施原则为保证环境保护预案的有效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环保意识,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在发生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污染程度。(2)快速响应,协同作战: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与部门、社会救援力量的沟通协作,保证在发生时迅速、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科学决策,合理处置:根据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科学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合理调配资源,保证得到妥善处理。(4)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在预案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预案内容,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第二章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2.1环境风险类型环境风险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根据风险来源和影响范围,环境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然灾害风险:如洪水、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2)人为污染风险:如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等,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3)生态环境风险: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消失等,导致生态系统失衡。(4)环境风险:如核、化学品泄漏等,可能引发严重环境污染。(5)气候变化风险:如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长期影响。2.2环境风险识别环境风险识别是环境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各种环境风险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明确风险来源、风险类型和风险影响。以下是环境风险识别的几个关键步骤:(1)资料收集:收集国内外相关环境风险案例、研究成果和政策法规,为风险识别提供依据。(2)风险源分析:分析可能导致环境风险的各类因素,如自然灾害、人为污染、生态环境变化等。(3)风险类型划分:根据风险来源和影响范围,将环境风险划分为不同类型,以便于后续评估和防控。(4)风险影响分析:分析各类环境风险对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影响。(5)风险识别结果:整理风险识别成果,形成环境风险清单,为风险评估和防控提供依据。2.3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环境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以确定风险等级和风险防控优先顺序。以下是环境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1)风险指标选取:选择与风险类型和影响范围相关的评估指标,如污染程度、生态破坏程度、人口密度等。(2)评估方法选择:根据风险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如定性评估、定量评估或综合评估。(3)风险评估:运用评估方法,对各类环境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4)风险防控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如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监测预警等。(5)风险评估报告:整理评估成果,形成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为环境风险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第三章环境应急预案组织体系3.1预案组织架构环境应急预案的组织架构是保证应急响应迅速、有序进行的关键。以下为预案组织架构的具体内容:3.1.1领导机构(1)预案领导小组:由企业或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负责领导、协调和指挥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施。(2)分组领导:根据预案内容,设立若干分组,分别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分组领导,负责本组应急工作的组织实施。3.1.2执行机构(1)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响应工作,由应急管理部门、环保部门、安全生产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2)应急救援队伍:由企业或部门内部人员组成,负责现场救援、应急处置等工作。(3)专业技术组:由环保、安全生产、医疗、通信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组成,为应急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3.1.3后勤保障部门(1)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配和供应,保证应急响应过程中物资的充足。(2)通讯组:负责应急预案的信息传递、通讯保障,保证应急响应指令的畅通。3.2预案职责分工为保证环境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以下为各部门的职责分工:3.2.1预案领导小组(1)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流程和措施。(2)审批应急预案,保证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3)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3.2.2执行机构(1)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响应工作,保证应急预案的落实。(2)应急救援队伍:负责现场救援、应急处置等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3)专业技术组:为应急指挥部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开展应急响应工作。3.2.3后勤保障部门(1)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配和供应,保证应急响应过程中物资的充足。(2)通讯组:负责应急预案的信息传递、通讯保障,保证应急响应指令的畅通。3.3预案协调与沟通环境应急预案的协调与沟通是保证应急响应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以下为预案协调与沟通的具体内容:3.3.1内部协调与沟通(1)建立应急预案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保证应急预案的落实。(3)定期召开应急协调会议,总结应急响应经验,提高应急预案的完善性。3.3.2外部协调与沟通(1)与当地相关部门建立应急协调机制,共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2)加强与相邻企业、社区、居民等外部单位的沟通,保证应急预案的协同实施。(3)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应急响应情况,争取政策和物资支持。第四章环境污染应急响应4.1等级划分环境污染等级划分是针对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潜在风险等因素进行的分类。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环境污染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特别重大:指因环境污染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重大:指因环境污染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较大:指因环境污染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一般:指因环境污染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4.2应急响应程序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程序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报告:发生后,单位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当地和环保部门报告情况,同时启动内部应急预案。(2)评估:环保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家对进行评估,确定等级和影响范围。(3)应急响应启动:根据等级,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成立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应急响应工作。(4)应急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5)信息发布:及时向公众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社会稳定。(6)后期处置:得到有效控制后,组织开展环境恢复、损害赔偿等工作。4.3应急响应措施针对不同等级的环境污染,应采取以下应急响应措施:(1)特别重大:(1)启动国家级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2)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3)调动各方力量,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4)对区域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救援通道畅通。(5)加强监测,实时掌握污染态势。(6)开展环境修复和损害赔偿工作。(2)重大:(1)启动省级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2)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3)加强监测,实时掌握污染态势。(4)对区域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救援通道畅通。(5)开展环境修复和损害赔偿工作。(3)较大:(1)启动市级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2)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3)加强监测,实时掌握污染态势。(4)对区域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救援通道畅通。(5)开展环境修复和损害赔偿工作。(4)一般:(1)启动县级应急响应,成立应急指挥部。(2)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应急处置方案。(3)加强监测,实时掌握污染态势。(4)对区域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救援通道畅通。(5)开展环境修复和损害赔偿工作。第五章环境污染应急处理5.1处理原则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其处理原则如下:(1)及时报告。发生后,相关单位应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拖延报告。(2)迅速响应。接到报告后,环境保护部门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3)科学处置。根据类型、污染物质特性及环境状况,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保证得到有效控制。(4)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在处理过程中,应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避免发生次生灾害。(5)信息公开。及时向公众发布处理进展情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5.2处理流程环境污染应急处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报告。发生后,相关单位应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污染物质、可能造成的危害等。(2)现场调查。环境保护部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了解原因、污染范围、周边环境状况等。(3)制定应急预案。根据调查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措施、人员分工、物资保障等。(4)启动应急响应。按照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应急响应,包括现场救援、污染物质处理、环境监测等。(5)处理。采取有效措施,对污染物质进行处理,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对责任人进行追责。(6)总结。处理结束后,对原因、处理过程、取得的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类似的处理提供经验。5.3处理技术环境污染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污染物质处理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质,采取相应的处理技术,如活性炭吸附、化学氧化、生物降解等。(2)应急监测技术。通过快速监测设备,对现场的环境质量进行实时监测,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3)污染源控制技术。针对污染源,采取隔离、切断、封堵等措施,防止污染物质进一步扩散。(4)生态修复技术。对影响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恢复生态环境。(5)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技术。利用信息技术,对处理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信息共享和决策支持。(6)公众沟通与参与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参与,提高处理的透明度和公众满意度。第六章环境污染恢复与修复6.1恢复原则环境污染发生后,恢复工作。恢复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时效性原则:在发生后,尽快启动恢复工作,以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损失。(2)安全性原则:在恢复过程中,保证人员安全和环境安全,避免次生灾害。(3)科学性原则:根据类型和污染程度,采用科学、合理的恢复方法。(4)可持续性原则:在恢复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避免对环境造成新的损害。(5)社会参与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恢复工作,共同应对环境污染问题。6.2恢复流程恢复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评估:对污染范围、程度、影响等进行全面评估,为恢复工作提供依据。(2)恢复方案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恢复方案,明确恢复目标、任务、措施等。(3)恢复实施:按照恢复方案,组织人员、设备、物资等,开展恢复工作。(4)监测与评估:在恢复过程中,对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估恢复效果,及时调整恢复措施。(5)恢复成果巩固:在恢复工作完成后,对恢复成果进行巩固,保证生态环境稳定。6.3修复技术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物理修复技术:包括疏浚、填埋、隔离等,主要用于去除污染物、降低污染程度。(2)化学修复技术:利用化学反应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如氧化、还原、中和等。(3)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吸收、转化等作用,实现污染物的去除。(4)生态修复技术: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如湿地恢复、植被恢复等。(5)综合修复技术:将多种修复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修复方案,以提高修复效果。(6)智能修复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对污染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修复。第七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演练7.1演练目的与要求7.1.1演练目的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演练的目的是提高企业和相关部门应对环境污染的快速反应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增强各应急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污染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程度地减轻对环境和人民群众的影响。7.1.2演练要求(1)演练内容应涵盖应急预案中的各项流程和措施,保证参演人员熟悉应急预案的操作步骤。(2)演练应遵循实战化、规范化、协同化的原则,保证演练的实效性。(3)演练过程中,参演人员应严格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操作,保证演练的严肃性。(4)演练结束后,参演人员应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改进应急预案提供依据。7.2演练组织与实施7.2.1演练组织(1)成立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总体策划、组织协调和指挥调度。(2)设立演练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演练的具体组织和协调。(3)各参演单位应成立相应的参演小组,明确参演人员职责。7.2.2演练实施(1)演练前,组织参演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应急预案内容和演练流程。(2)演练前,检查参演设备、物资和通信器材,保证其功能良好。(3)演练过程中,参演人员应严格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进行操作,保证演练的顺利进行。(4)演练结束后,参演人员应迅速恢复演练现场,保证不影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7.3演练评估与总结7.3.1演练评估(1)演练指挥部应对演练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收集演练数据。(2)演练结束后,组织参演人员进行自评和互评,总结演练中的优点和不足。(3)演练指挥部应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演练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7.3.2演练总结(1)演练结束后,参演单位应撰写演练总结报告,总结演练经验教训。(2)演练指挥部应组织召开演练总结会议,通报演练评估结果,部署改进工作。(3)各参演单位应根据演练总结,修订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战性。第八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培训与宣传教育8.1培训对象与内容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培训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包括环保、安监、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环保技术人员等。(2)社会公众:包括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学校师生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基本概念、编制原则和方法。(2)环境污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3)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和终止程序。(4)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更新。(5)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评估。8.2培训方式与方法培训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集中培训:针对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组织集中授课、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其应对环境污染的能力。(2)在线培训:利用网络平台,为公众提供在线学习课程,方便社会公众了解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3)现场培训:结合实际环境污染案例,组织现场教学,让学员亲身体验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4)演练培训: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参演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培训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应急预案的基本概念、编制原则和方法,使学员掌握应急预案的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环境污染案例,让学员了解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3)互动研讨: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分享各自在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4)实操演练:通过实际操作,让学员熟悉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和终止程序。8.3宣传教育措施(1)制定宣传教育计划:根据不同对象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计划,明确宣传目标和内容。(2)利用多种渠道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社区宣传栏、企业内部培训等途径,广泛宣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相关知识。(3)举办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从业人员,为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其环保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4)开展环保宣传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环保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关注环境污染应急预案。(5)制作宣传材料:制作宣传册、海报、动画片等宣传材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普及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知识。(6)加强与公众互动:通过举办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了解公众对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认知和需求,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九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管理9.1预案制定与修订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修订是保障环境安全、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以下是预案制定与修订的具体内容:9.1.1预案制定(1)明确预案目标: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结合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明确预案制定的目标,包括预防、应急处置、调查与评估等。(2)调查与评估:对企事业单位的环境风险源进行调查,评估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类型、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3)制定预案内容:预案应包括预警、应急响应、处理、后期恢复等环节的具体措施和方法。(4)明确责任主体:明确企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岗位的职责和任务,保证预案的落实。9.1.2预案修订(1)定期审查:企事业单位应定期对预案进行审查,以保证预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2)及时更新:根据法律法规、政策变化、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等,及时更新预案内容。(3)落实修订措施:将修订后的预案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保证预案的落实。9.2预案审批与发布9.2.1预案审批(1)内部审批:企事业单位内部应对预案进行审查,保证预案的合规性、合理性和可行性。(2)上级审批:企事业单位应将预案报请上级主管部门审批,以获取政策支持和指导。9.2.2预案发布(1)公开发布:企事业单位应在官方网站、公告栏等渠道公开预案,提高公众的知情度和参与度。(2)培训宣传:企事业单位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预案培训,保证员工熟悉预案内容和操作流程。9.3预案实施与监督9.3.1预案实施(1)建立应急组织: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应急组织,明确应急组织架构和人员职责。(2)开展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3)落实应急物资:保证应急物资的储备和调配,以满足应急处置的需要。9.3.2预案监督(1)监督检查:企事业单位应定期对预案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预案的落实。(2)反馈与改进:对预案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3)持续优化: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优化预案内容,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第十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资源保障10.1人力资源保障在环境污染应急预案中,人力资源保障是一项的内容。为保证环境污染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当建立以下人力资源保障体系:(1)建立健全应急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应急组织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保证应急响应迅速、高效。(2)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组建专业的环境污染应急队伍,包括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救援处置等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能力。(3)充分发挥志愿者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环境污染应急工作,为应急响应提供人力支持。10.2物资资源保障物资资源是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证应急响应过程中物资的充足和及时供应,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根据环境污染的类型和特点,合理储备应急物资,包括防护用品、监测设备、治理药剂等。(2)建立健全应急物资调配体系。加强应急物资的调度和协调,保证在发生时,能够迅速将物资送达现场。(3)加强与相关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在发生时,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保障应急物资的供应。10.3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实施的基础。为保证应急响应工作的顺利进行,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应急资金预算制度。将环境污染应急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2)加强资金监管。对应急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监管,保证资金用于应急响应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积极争取外部资金支持。通过申请补助、企业捐赠等途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应急资金保障能力。环境污染应急预案的资源保障工作。各级和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人力资源、物资资源和资金保障,为我国环境污染应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第十一章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协调与协作环境污染的应急处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相关部门、地区以及企业之间的密切协调与协作。以下是针对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协调与协作的详细论述。11.1部门间协调11.1.1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在环境污染应急预案中,首先要建立健全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各级应设立专门的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应急工作。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保证应急工作的顺利开展。11.1.2加强信息共享部门间应加强信息共享,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提高应急响应速度。11.1.3联合培训与演练各部门应定期开展联合培训与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培训,使各部门熟悉应急预案的操作流程,提高协同作战的能力。11.2地区间协作11.2.1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地区间应建立协作机制,共同应对环境污染。相邻地区要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职责和协作内容。11.2.2实施联合监测地区间应实施联合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金会项目执行协议书
- 获取拆迁协议书
- 花木租摆协议书
- 绿植租赁协议书
- 股东办学协议书
- 和父母断绝合同协议书
- 承包蛋糕店合同协议书
- 幼儿园投资分红协议书
- 续签合伙协议书
- 工程逾期违约金协议书
- 建平磷铁矿业有限公司磷(含磁铁磷灰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DB22∕T 3181-2020 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通用规范
- GB/T 36713-2018能源管理体系能源基准和能源绩效参数
- GB/T 25068.1-2020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第1部分:综述和概念
- “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评审汇报材料
- 《狼王梦》读书分享PPT
- 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快乐的节日》优秀课件1人教版
-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 第四课《单色版画》 课件
- 门诊手术麻醉原则课件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质量验收项目缺陷判定记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