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山东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_第1页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山东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_第2页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山东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_第3页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山东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_第4页
文言文对比阅读(二)(解析版)-2024-2025学年山东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分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9文言文对比阅读(二)

(23-24九年级上•山东泰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

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

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

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

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

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怀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5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B.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C.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D.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5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望之半然而深秀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③甲子又困

④而吾亭造成

5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55.【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来命名,而【乙】

文以来命名。《醉翁亭记》全文用

一个“”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

56.【甲】【乙】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述其异同。

【答案】

52.C

53.①茂盛的样子。②意趣,情趣。③下雨。④恰巧。

54.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②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55.作者的号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乐。

56.同: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异:甲文(《醉翁亭记》)主要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乙文(《喜雨亭记》)记述建亭

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

【分析】

5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C.句意: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越三月乙卯”是时间

状语,“乃雨”是主谓语,“甲子又雨”写第二场雨,“民以为未足”是人们的感受。故断为:越三月乙

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故选C。

5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蔚然:茂盛的样子。

②句意: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

③句意:甲子日又下雨。雨:下雨。

④句意: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适:恰巧。

5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①第一个“之”,的。得,领会。第二、三个“之”:代词,山水之乐。寓,寄托。

②以:而。适:恰好。成:造成。

5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根据甲文“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意思是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

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和“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意思

是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这两句写出

了这座亭子命名的来源。可知,此处填“作者的号"(醉翁自号、太守自号);第二空。根据乙文“亭以

雨名,志喜也”意思是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结合“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

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怀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意思是到了三月的

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

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

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该句描写了久旱逢甘霖后,人们高兴的样子,以及亭子也随

之建好后的快乐。可知,此处填“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第三空。根据《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

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

也”意思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

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全文围绕“乐”字展开,每个人的快乐都是不同的。可知,此处应填“乐”。

56.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同:根据甲文“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意思是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

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感情;乙文“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

T卞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意思是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

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描写

了久旱逢甘霖后人们快乐的样子,以及亭子也建造好的快乐,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感情。可知,甲乙两文都

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异:根据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意思是醉翁的情趣

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作者表面在喝酒,

实际上是借酒消愁,消除自己被贬的忧愁,结合写作背景,可知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

根据乙文“亭以雨名,志喜也”意思是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和“官吏相与庆于

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怀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意思是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

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

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可知,记述了建亭经过,表达人们久旱逢雨时的喜悦心情。

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

丽的,是琅郡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

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

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

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

思。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

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

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

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

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

造成了。

(23-24九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爸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香皆怪石,欹嵌④盘曲,不可多状。

清流触石,涧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

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②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

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选自《右溪记》)

【注释】①欹嵌(qiqian):倾斜。②俾(bl):使。③裨(bi):补助,增添。

57.解释加点词语。

(1)前人之述备矣()

(2)香皆怪石()

(3)不可名状()

(4)为溪在州右()

58.下列与“多会于此”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B.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C.刻铭石上D.更有痴似相公者

5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清流触石,涧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6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选文的体裁都是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B.甲文格调渐次振起,情辞激扬。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

C.乙文因为右溪佳景无人赏爱,所以作者对它进行修葺与美化,以彰示此景。

D.乙文作者借右溪的秀丽景色来抒发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奔放愉悦之情跃然纸上。

61.两篇选文语言和表达方式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

57.详尽全说出因为

58.C

59.示例:江水拍打着两岸,盘曲回旋,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

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60.D

61.示例:相同点:两文语言骈散结合,叙事运用散句,写景运用骈偶句,整齐优美。两文均描写了景物

的特点。

不同点:《岳阳楼记》选段以写景为主,境界宏阔,写出了洞庭湖雄伟壮阔的形势;《右溪记》写景抒情

相结合,前半部分偏重写景,后半部分集中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

【分析】

5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句意: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详尽。

(2)句意:岸边全是一些奇石。悉:都。

(3)句意: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名:说出。

(4)句意: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为:因为。

58.本题考查句式的分析。“多会于此”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应为“多于此会”。

A.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B.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应为“醉能同其乐,

醒能以文述者”;C.省略句,最前面省略了主语“此文”;D.状语后置句,正常句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

者”;故选C。

59.本题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触,拍打;涧,回旋;激,冲击;荫,遮蔽掩映。

6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D.有误,文章感慨于道州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

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

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所以“情感奔放愉悦”有误;故选D。

61.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要求从语言和表达方式方面比较两文的异同。

语言方法。《岳阳楼记》语言骈散结合,叙事多用散句,写景运用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

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

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

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乙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整齐优美,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

出一幅幅图景,如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涧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

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表达方面。甲文融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于一文,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节选的

这个段落以写景为主,写出了洞庭湖浩荡壮阔的气势。乙文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第一段重在景物

描写,第二段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

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收到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效果。

参考译文:

【甲】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叼咬着小山,吞下了长河,水流浩荡,无边无际,一天

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

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

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

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

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

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

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

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

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

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23-24九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乙】

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

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巴至是始芳。抵青龙潭,潭水深碧,

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②,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有改动)

【注释】①稽雪:这里是积置,②磊落:众多而错杂的样子。

6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朝呼夕阴晖:

(2)南极潇湘极:

(3)^溪东西行循:

6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6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

65.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甲】文用"衔远山,吞长江”写尽洞庭湖的大观胜览,用“A,B"

极写水波壮阔。【乙】文用“C”和“D”写出青龙潭水势特点。(ABCD

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

62.(1)日光(2)至,到达(3)顺着,沿着

63.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64.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

6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势既雄壮奔流乱注

【解析】

6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晖:日光。

(2)句意:南面直到潇水、湘水。极:至,到达。

(3)句意:顺着溪水边向东西方向走。循:顺着,沿着。

6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骚人:泛指文人;会:聚会;于:

在;此:这里;览物之情: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得无:表推测。

64.本题考查断句。“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意思是:再顺着溪水往下走,溪边阵阵香

气袭人,是一棵亭亭玉立的梅树正在开花。“溪边香气袭人”句意完整,前后可断开。故断句为:循溪下/

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

6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意思是: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这两句话极写洞庭

湖水波壮阔的特点。所以A处填“浩浩汤汤”,B处填“横无际涯”。

“潭水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意思是:这是一泓深得碧绿的水,又汇合了两条溪水,比之

白龙潭,气势既雄壮。“比白龙潭势既雄壮”“奔流乱注”写出青龙潭水势特点。所以C处填“势既雄壮”,

D处填“奔流乱注”。

参考译文:

【甲】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

阔无边;早晚阴晴明暗多变,气象万千。这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然而北面通向巫

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和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

恐怕会有不同吧?

【乙】

又前行,到鲤鱼石;再往前行,是白龙池。总计走了十五里路,一座茅庐出现在涧水边,这是松谷庵

的旧址。再走五里路,顺着溪水边向东西方向走,又渡过五条溪水,就到达松谷庵了。再顺着溪水往下走,

溪边阵阵香气袭人,是一棵亭亭玉立的梅树正在开花,山谷严寒到处积雪,到这里才开始有花香芬芳。抵

达青龙潭,这是一潭深得碧绿的水,又汇合了两条溪水,比之白龙潭,气势既雄壮,又有突兀的大石,奔

流的溪水向潭中乱注,远处近处的群峰环卫着,也是一处优美的景观。

(23-24九年级上•山东滨州•期中)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①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②议

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敌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

情,醵⑧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

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

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

曰:“范六丈圣人也。”

【注释】①晁仲约:人名,地方官员。②富弼:人名,朝中官员。③醵(ju):泛指聚敛(钱财)。④手

滑:任意放手行事,这里指皇帝轻易杀臣子。

6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郡县兵械足以战守不足为外人道也

B.未学轻杀臣下予掌求古仁人之心

C.吾谁与归朝而往,暮而归

D.吸异二者之为而更长烟一空

6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耐忧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仁宗乃释之

C.吾谁与归今高邮无兵与械

D.不以物喜何以整众

68.用“/”给乙文中划线句了断句(限划两处)。

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

6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70.联系【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有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案】

66.B67.C

68.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

69.(1)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我正想执法行刑,却受到多方面阻扰,(将

来)凭什么整治部下?

70.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解析】

6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足够/值得;B.都是“曾经”的意思;C.归依/回家;D.或许,或者/

有时。故选B。

67.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表承接的连词,不译/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去kB.助词,的

/代词,代指晁仲约;C.都是连词,和;D.介词,因为/介词,凭借。故选C。

6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分析,“事闻”是主谓短语,故在“闻”

后断句;“朝廷大怒”中“朝廷”是主语,“大怒”是谓语,故在“怒”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事情传开

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议处死晁仲约”可断句为: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

6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

语法规范。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以(因为),己(自己)”要理解正确;(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方(正),

欲(想),举法(执法行刑),何(什么),以(凭借)整众(整治部下)”要理解正确。

70.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结合【甲】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语句可知,范仲淹忧国忧民,具有旷达胸襟和以天

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结合【乙】文“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

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祖

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等语句可知,范仲淹深

谋远虑,有政治才能,顾全大局,从而体现出他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境界。

参考译文:

【甲】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

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

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

宋朝时强盗张海将大批人马快要到高邮了,知军(统理府州的军事长官)晁仲约预料无法抵御,就昭

示当地富有的人,要他们捐出金钱、牛羊、酒菜去欢迎慰劳贼兵。事情传开以后,朝廷非常愤怒。富弼提

议处死晁仲约。范仲淹说:“郡县的兵力足以应战或防守,遭遇贼兵不抵御,反而去贿赂,在法理上知军

必须处死;但是当时实际情况是高邮兵力不足,根本没有办法抵抗或者防守;而且百姓的常情,只要捐出

金钱食物,可以避免杀戮抢劫,一定很高兴。这种情况下杀死知军不是立法的本意。”仁宗听后,接受范

仲淹的意见,放过了知军。富弼生气地说:“我们正要弘扬法令,你却多方阻挠,这样如何治理百姓?”

范仲淹私下告诉他说:“本朝从祖宗开始,未曾轻易处死臣下,这是一种美德,怎么可以轻易地破坏呢?

假如皇上做惯这种事,将来恐怕我们的性命也不可保了。”富弼颇不以为然。后来两人出巡边塞,富弼从

河北回来,进不了国都的城门,又无法知道朝廷的心意,整夜彷徨于床边,感叹地说:“范六丈真是圣人

啊!”

(23-24九年级上•山东日照•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森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

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丛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里则已心飞湖上坦。一午刻入昭庆巴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

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

阿王蝮梦中初遇洛神蝮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④,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

陶石誓帖子。至十九日,石警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

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7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津(绝:消失)B.余孥一小舟(孥:撑)

C.即好小舟入湖(棹:船桨)D.已不觉目期神醉(酣:尽兴,痛快)

7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日里定矣湖中焉得里有此人B.从武林门则西余强饮三大白画别

C.湖中罩得更有此人且常置土石D.而或长烟: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二白

7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草草领略,未及遍赏。

7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二处。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7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

B.【甲】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与“痴”字相呼应,“独”写出作者孤独失望的情怀。

C.【乙】文“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乙】文用生动的比喻写景,【甲】文则用简练朴素的白描手法写景。

【答案】

71.C72.D

73.(1)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2)粗略地领略了风景,没有来得及细细欣赏。

74.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己心飞湖上也

75.B

【解析】

7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C.该句意为:立即划着小船进入湖中。棹:名词作动词,用桨或篙划

船。选项理解有误;故选C。

7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词,晚上八点左右/副词,还;B.表修饰/表顺承;C.疑问词,怎么/疑问

词,哪里;D.都是“全、都”的意思;故选D。

7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句重点词:强:尽力;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另道别。

(2)句重点词:草草:粗略;未:没有;及:来得及。

74.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该句意为:从武林

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这句话中“从武林门而西”

表明行踪的变化,也是后文“望”的前提。“保叔塔突兀层崖中”是“望”见的具体内容,“则”在句中

其连接上下文的作用,“已心飞湖上也”是前文“望”见之景的结果。据此可断句为:从武林门而西/望保

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7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独往湖心亭看雪”意为: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联系前文“崇

祯五年十二月”可知,已是清朝却仍用前朝年号,表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联系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可知,作者的“独”是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作者在明王朝

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选项中“'独'写出作者孤独失望的情怀理解有误;故选B。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

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

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

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

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的喝了

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

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

寺,用茶过后,立即划着小船进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

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

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

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小修过去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

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到了十九日,收到了陶石簧的请帖,第二天早上,石

簧兄弟偕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23-24九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方星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

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今此四人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

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居二年,徙

扬州、颍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①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蹲®

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澄汰:清洗,去除。②谙:读音是zen»

【丙】

忆滁州幽谷

宋•欧阳修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①,野老犹能说醉翁。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注释】①华发:白发。

【解词】

76.联系积累推测加点字的意思。

文言词句解释方法解释

方星时,杜衍等相继以党字典查询法:①对;正确。②这;这个;这样。

(1)(填序号)_____

议罢去③凡是;所有的。④表判断。

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成语迁移法:不以成败论英雄(2)_____

修慨然上疏曰课内贯通法:颓举乎其间者(3)_____

其群皆怨怒,蹲之语境猜测法(4)_____

【观句】

77.下列四个句子中,“也”字所表达的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D.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

78.翻译句子。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

【品文】

79.《忆滁州幽谷》中“滁南幽谷抱千峰”的“抱”字可谓是神来之笔,请加以赏析。

80.【甲】【丙】两文欧阳修都写到了白发,他当时在创作时的心境是否相同呢?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

你的看法。

【答案】

76.②因为……的样子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77.B

78.(1)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2)天下人都知道他们是值得重用的贤能之人。

79.抱”有“怀抱”之意,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众多的山峰围绕着山谷的景象,写出了山谷的幽深

宁静。

80.心境不同。欧阳修在写《醉翁亭记》时,虽是白发,但心情是愉快的,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享受

山水之乐、宴饮之乐,享受政治清明、百姓安乐。

在《忆滁州幽谷》中,他的心态是“悲”的,他感叹年华老去,怀念在滁州种花、和百姓同游的欢乐。

【解析】

7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根据字典查询法,”这;这个;这

样”切合本句意思,故选②;(2)句意为: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根据成语迁移法,“不

以成败论英雄”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推断此处也是“因为”;(3)句意为:欧阳修感慨地上疏说。

根据课内贯通法,“颓举乎其间者”中“然”是“……的样子”的意思,推断此处也是“……的样子”;

(4)句意为:那些宦官都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根据“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小

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语境,很多宦官害怕欧阳修被起用可知,“谐”此处

是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的意思。

7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A.句意为: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也”句末语气词,表判

断;B.句意为: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C.句意为:

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哪山。“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D.句意为:谋臣置而不

用,乃是敌人的福分啊。“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故选B。

7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

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倒下的样子。

(2)重点词语:皆:都。贤:贤能。

79.本题考查词语赏析。“滁南幽谷抱千峰”意思是:滁州琅那山中的幽谷被千万座山峰怀抱。“抱”意

思是拥抱、环抱,这里把用来形容人的动作的“抱”用来形容“幽谷”,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表现出幽谷被山峰环绕的景象,体现出自然景色的可爱,流露出作者对滁州的怀念之情。

8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甲文:宋仁宗庆历五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

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

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

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

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

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

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丙诗:这时的欧阳修,年已五十余岁,官位渐隆,正是其一生仕途较为得意之时,但朝中一系列的纷争和

政敌的诬陷打击也使他渐渐心灰意冷,萌发了辞官退隐、回归自然的念头。在这种心态下,他不时回忆起

贬谪滁州期间的那一段生活,陆续写了一些忆滁之作。欧阳修在滁州所过的贬谪生活既是痛苦郁闷、幽凄

彷徨的,同时又是风流潇洒、自得其乐的。之所以能过得风流潇洒、其乐融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琅珊山

的幽谷清泉使他找到了心灵慰藉的场所,使他在回归自然、物我两忘中获得了精神解脱。丙诗的前两联,

深情款款地回忆起琅哪山中千峰环抱的幽谷,回忆起山中自己辛勤手植的花木,心情无限怅惘。第三联,

回到眼前,自伤年岁老大,想象当初与自己同其乐的田夫野者还在,还记得“醉翁”。尾联以寄语滁人的

方式表达无限思念之情:你们当中有谁能替我援琴去幽谷一游,把幽谷泉深夜在青山中淙淙流动的美妙声

音记录下来?全诗抒情气氛较为浓厚,意境深窃幽丽,语言朴素自然,虽非欧诗名篇,但也体现了作者七

律的典型风格。

由此分析,欧阳修心境不同。写《醉翁亭记》时,心情愉快,与民同乐;《忆滁州幽谷》中,他的心态是

“悲”的,感叹年华老去,怀念在滁州种花、和百姓同游的欢乐。

参考译文:

【甲】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

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

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

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乙】

正当这个时候,杜衍等人因被诬陷私结朋党而相继罢去,欧阳修感慨地上疏说:“杜衍、韩琦、范仲

淹、富弼四人,天下人都知晓他们有治国的贤能,正直之士在朝,是邪恶者之大忌,谋臣置而不用,乃是

敌人的福分啊。现在这四个人一旦被罢除,而让在朝奸邪之徒弹冠相庆,四邻蛮夷之敌振臂喝彩,臣下我

真为朝廷感到惋惜呀。”从此奸邪之徒更加忌恨欧阳修,并借欧阳修外甥女张氏犯罪下狱之事罗织他的罪

状,致使他降职为知制诰、滁州知州。到任二年又徙迁扬州、颍州。恢复龙图阁直学士官职,兼南京留守

司事。小人皆恐惧欧阳修的重新起用,有人就伪造他的奏章,请求清洗宦官中作奸谋利的人。那些宦官都

非常怨恨,他们联合起来陷害欧阳修,出欧阳修为同州知州,皇上听取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道命

令。

【丙】

滁州琅哪山中的幽谷被千万座山峰怀抱,山中的花卉高低错落,远近相映,点缀谷中到处都是红彤彤

的。这些花都是我当年辛勤种下的,而如今,我只能任凭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开开落落。

幽谷的主人(即欧阳修自己)己在不知不觉中满头白发,当年与自己同乐的老田夫们记得当年的太守

醉翁,还能谈谈他的往事。谁能替我抚上一曲瑶琴,作上一支新曲,把幽谷泉深夜在青山中淙淙流动的美

妙声音记下来呢?

(23-24九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

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基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

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即墨®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巅,有洞焉,

曰白云。洞深而明,旁有水泉,可引/漱濯,甲于巨峰。里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顷刻变幻则又漠

然丕知所之矣。燃地气高寒,又多烈风,非神完骨强者,不敢久居。其登也,缘崖攀萝,崎岖数十里,韭

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也。

北泉山②人,薄游海上,南访胸山,登琅邪台,北观芝紧山,雄秀突兀,皆未有若劳山者也。《齐山》

日:“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而胞山、

琅邪、芝紧,以秦皇之游览也,人人期之。呜呼!山之见知与不见知,而亦有幸不幸存焉。山川且然,而

况于人乎?

(节选自《劳山巨峰白云洞记》)

【注释】①即墨:地名,今山东省即墨市。文中的老山、胸(qu)山、琅邪台、芝景(fu)山,皆在山东。

②北泉山人:作者自称。

8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修道者多助

B.野芳发而幽香舜发于吠亩之中

C.可引以漱濯可以为师矣

D.人人知之州之者不如好之者

8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断四处)

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8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然地气高寒,又多烈风,非神完骨强者,不敢久居。”的意思。

84.结合加点词和上下文,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其一,说说该用什么语气朗读并说明理由。

(1)朝则往,暮四归,四时之景不同,则乐亦无穷也。

(2)非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也。

85.(甲)(乙)两文开篇的写法各具特色,但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请结合示例,对文段(乙)加以分

析。

示例:《醉翁亭记》以“环滁皆山”领起,然后层层推进,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主景一一醉翁亭。既准

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之感。

【答案】

81.D

82.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83.但是这里地势高、天气寒冷,又经常刮猛烈的风,不是体质强健的人,不敢过久地停留。

84.示例:用肯定的语气朗读。句中“非”“不”连用,双重否定,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从选文内容看,

要想登上白云洞,需要“缘崖攀萝”,而且“崎岖数十里”,极为艰险;又因为白云洞“僻在海隅”,并

不出名。可见,用肯定的语气朗读,才能读出“只有真正对泉石风景喜好成癖的人,才会克服困难,登上

白云洞”之意。

85.本文从即墨“东南百里皆山”起笔,由“群山”而“崂山”,又由“崂山”而“巨峰”,再由“巨峰”

落笔到“白云洞”;把读者的视线从远到近,引向主要描写对象,文笔简练。

【解析】

8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A.得:领会/施行;B.发:开放/被任用;C.以:用来

/凭借;D.知:都意为“知道”;故选D。

8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即使

晴朗的白天,白云洞也是云雾缭绕,只隔咫尺也难以看清眼前的景物,霎时又被云封雾锁,就又变得无影

无踪不知在哪里了。“虽当晴昼”在句中开头作时间状语,其后可断开;“云气蓊郁”是主谓短语,应划

分为一处;“则咫尺不可辩”是一处完整的短句,形容云雾缭绕,离得很近也看不清,其后可断开;“则”

表顺承,在其前也应断开,故根据句意以及断四处的要求即可断句为:虽当晴昼/云气蓊郁/则咫尺不可辨/

顷刻变幻/则又漠然不知所之矣

8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

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然:但是,可是。地气高寒:地势高,天气寒冷,烈风:猛烈的风。神完骨强者:体质强健的人。居:待,

停留。

8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朗读指导。首先选择句子,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即可。

①“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意思是: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

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加点词三个“而”,前两个表修饰,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

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最后一个“而”表因果,引出“四时之景不同”3带来的结果,后又用“也”

加以肯定,所以本句应用肯定语气朗读。

②“非有泉石之癖者,亦不能至也”意思是:不是有喜爱泉石风景的癖好的人,也不能够到达(这里);

加点词“非”“不”都是否定词,两词连用就是双重否定,表肯定,朗读时应读出肯定的语气,且“非”

“不”要重读,强调“不是……也不能”,突出对泉石风景的喜爱之情。再结合前句”其登也,缘崖攀萝,

崎岖数十里”可知,要到达白云洞,要走几十里崎岖的山路,而且这路上要沿着悬崖攀爬藤萝,路途遥远

且困难重重,由此可知,更是强调了只有喜爱泉石风景成癖的人,才会不顾路途遥远困难重重到达这里,

因此,朗读的语气应用十分肯定的语气朗读,才能表现出对泉石风景的喜爱。

85.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与仿照示例分析。

结合本文开头“即墨之东南,百里皆山焉。山之大者,曰劳山。劳山之群峰,其最高者,曰巨峰。巨峰之

巅,有洞焉,曰白云”可知,作者从家乡即墨“东南百里皆山”起笔,由“群山”而“崂山”,又由“崂

山”而“巨峰”,再由“巨峰”落笔到“白云洞”。运用顶真格的修辞方法,极其紧凑地把崂山的巨峰和

白云洞融为一体,恰似电影的远景、近景和特写镜头,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巨峰,引向白云洞。

参考译文:

(甲)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

深秀丽的,是琅哪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

泻下来的,那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

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这亭子的人是谁呢?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的又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

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

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

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

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

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

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乙)

即墨的东南方向,绵延百里都是山。有一座最高大的山,叫作劳山。劳山的群峰中最高的那座山峰,

叫作巨峰。在巨峰的山顶,有一个山洞,叫作白云洞。白云洞洞深而且明亮,洞旁有泉水,可以引泉水来

漱洗,这是巨峰山最奇特的风景。即使晴朗的白天,白云洞也是云雾缭绕,只隔咫尺也难以看清眼前的景

物,霎时又被云封雾锁,就又变得无影无踪不知在哪里了。但是这里地势高、天气寒冷,又经常刮猛烈的

风,不是体质强健的人,不敢过久地停留。要登上这里,就要沿着悬崖攀着藤萝,走几十里崎岖的山路,

不是有喜爱泉石的癖好的人,也不能够到达。

我在海上游历,往南寻访过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