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兼爱》 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7 《兼爱》 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7 《兼爱》 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7 《兼爱》 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7 《兼爱》 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兼爱》学案(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7.*兼爱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了解墨家的思想主张。

【活动方案】

高二某班每周由一位同学推荐一部电影,并阐述推荐理由。本周轮到小刚,他想推荐贾钢导演的《墨子》,除介绍电影的相关内容之外,他还想更为深入地介绍墨子及墨家思想。于是,他找来墨子的作品进行研读。

墨子擅长推理,试着分析本文的构思脉络,并画出逻辑结构示意图。

提示:可以从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去梳理文章思路。

要求: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结构示意图。限时10分钟。

认真研读文本,疏通文义,为研读活动打好基础。

1.通读文本,疏通文义,解释加点的词语,将释义填写在右边空白栏内。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

焉:

攻:

当:

亏:

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虽:

盗贼:

家:

具:

恶:

亡:

有:

治:

劝:

交相: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认真研读文本,探究下面的问题。

1.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2.本文在说理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墨子认为,人人都只知“自爱”而“不相爱”,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请就“‘仁爱’与‘兼爱’哪个更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生活”这一问题发表你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1.墨子其人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他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2.作品延读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孙中原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治理国家,只凭血统高贵,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宋陆游《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其二)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的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的“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句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翁方纲是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四库全书》八处提到翁方纲。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说:“有生员(秀才)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方授楚说:“当时所谓‘名教之罪人’,重则足以砍头杀身,以此归罪汪中,足见其形势之严重。"

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记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

【点评】作者深刻剖析了墨学衰落的原因,即墨学无法满足宗法等级制的要求,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墨学有着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时代,儒墨两学应该广泛交流,兼容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答案解析】

7.*兼爱

【活动方案】

活动一: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祸乱,就必须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的论点,就像医生只有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祸乱兴起的原因是人们只知“自爱”而“不相爱”,分别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全文结构图解:

活动二:1.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失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焉:于是

攻:治疗

当:同“尝”,尝试

亏:使受损

虽:即使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家:卿大夫的封地

具:完备、齐全

恶:相当于“何"怎么”

亡:同“无"

有:同“又”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治:太平

劝:鼓励

交相:互相

2.(1)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

(2)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太平了。

活动三:

1.“天下之乱"包括国与国之相攻,家与家之相乱,人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根源: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祸乱,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等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

方法:要改变社会现状,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2.①有很强的逻辑性。文章开头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的观点;接着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不相爱”;然后又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最后总结“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文章中每一段的开头句都是一个小的分论点,但段与段中间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逻辑严谨,结构富有层次感。

②层层推理,正反对比。本文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论证道理,由小及大,层层推理,正反对照,通俗易懂。行文中作者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其相互间的利害关系,如君臣、父子、大夫和诸侯之间的爱与不爱的关系及其正反不同的结果,通过结果的对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要表达的意思清晰明了。

活动四:

墨子认为,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偏狭,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义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人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活动五:

示例:儒家提倡的“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有远近亲疏之别,是一种偏爱、有差等的爱。墨子提出的“兼爱”,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博爱、无差等的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