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学完整版本_第1页
中成药学完整版本_第2页
中成药学完整版本_第3页
中成药学完整版本_第4页
中成药学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1中成药概念和中成药的特点概念: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成药为辅料,按规定的处方和工艺成批生产的具有确切的疗效和可控的质量标准,可以直接供临床辨证使用的制剂,简称成药。特点:有明确的功效和主治;严格的用法和用量;科学的命名和有效期;便于贮存和携带;毒副作用小。2中成药学的发展,各个朝代的代表作先秦时期:《五十二病方》两汉魏晋南北朝:《黄帝内经》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首创麻醉药《麻沸散》华佗晋代:《肘后备急方》最早应用脏器疗法实例之一隋唐时期:《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思邈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本草纲目》近现代时期:《中国药典》3中成药处方的主要来源历代医药文献,经验方,医院制剂协定方和新研方4君臣佐使君: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其用量较大,甚至超过常用量。臣:辅助君药治疗主病的药物;对兼并或见证其主要作用的药物佐:主要治疗次要见证的药物,但在本方中作用次于臣药;用以消除、减弱君药、臣药的毒性或峻烈之性,而又能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反佐药是指在病斜太甚时,为防止拒药,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的药物使:引经药,即利用其归经的特点以引导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5中成药的命名以处方组成功效命名:以主药名称命名《益母草膏》;以成药功效命名<清热解毒颗粒>;以主药及其功效命名《柏子养心丸》;以组成药物味数命名《二妙丸》;以组成中药味数及主要功效命名《十全大补丸》;依主治病症命名《白带丸》;依味药加减命名《复方丹参片》以方源、创始人及产地命名:依制药处方原载书籍命名《局方牛黄清心丸》;依制剂创始人命名《使国公药酒》;依产地或厂家命名《云南白药》以炮制方法,方药配伍,服用剂量及服用方法命名:依炮制方法命名《石灰丸》;依方药配比命名《六一散》;依服用剂量命名《十滴水》;依服用方法命名《川芎茶调散》;以成品的外观性状而命名:依成品德颜色命名《紫雪》;依裱褙材料命名《狗皮膏》;以古代哲理或寓意、夸张命名:依古代哲理命名《定坤丸》:依寓意或夸张而命名《逍遥丸》;6常见剂型概念,优缺点剂型:中药的形态,即中成药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临床应用形式,并与中成药的制法和服法密切相关。丸剂:概念:用适宜的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剂型,分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微丸特点:一般吸收慢,药效持久,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藏都比较方便。散剂:概念:一种或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药剂特点:制作简便,携带方便,节省药材等优点。用量不易吞服,易挥发,潮解膏剂:概念: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去渣而制成的剂型特点:丹剂:概念:用汞及某些矿物类药材,经高温炼制而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特点易发生化学反应,,避光,颗粒剂:概念: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药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制剂特点:易携带,服用简便,易吸潮胶剂:概念:动物的皮骨甲用水煎去胶质,浓缩成愁胶状,经干燥后制成的固体块状内服制剂特点:合剂与口服液:概念:要采用水或其它溶剂,采用适宜的方法提取,经浓缩制成的液体制剂。特点:用量小,易吸收,口感好,作用迅速,质量稳定,携带方便,以保存,但成本比较高。第二章影响中成药功效的因素—各标题1原料材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品种、产地、采收期、药用部位、产地加工、贮存2中药炮制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除去非用药部位与杂质、提高中成药疗效、改变中成药的主治、提高中成药的安全性3制备工艺对中成药的功效的影响:侵提工艺、分离工艺、精制工艺,浓缩工艺、干燥工艺、灭菌工艺4配伍组成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掩盖药物不良气味或刺激性、增强药物的稳定性、影响药物的给药途径或作用方式、影响药物吸收配伍原则: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5剂型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利用度的影响,稳定性的影响6临床应用对中成药功效的影响:辨证施治、药量、合并用药、服用时间、饮食药量:老年人用量适当低于成年人,小儿2岁以上可以成年人量的1/4,2~5岁的儿童用成年人用量的1/3,5岁以上可用成年人量的1/2.体弱者不宜较大用量,久病者应低于新病者的剂量。老年人开始少,后加多。伤势重者用量大,病轻者用量少服用时间:一般来说,多少药物宜在饭前1小时服用,如滋补药,驱虫药;抗疟疾药饭前2小时,安神睡前,调经近经期第三章中成药新药的研究开发1选题原则:继承是基础,现代科学是手段,发扬是目的,临床是后盾,现代化是目标2处方来源:传统古方,法定处方,协定处方,民间处方,3组成方式:以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辨治用药经验,组成中成药新药复方制剂;结合现代病因病理认识及中药药学研究成果,组成中成药新制剂;以中药材、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组成中成药新制剂;依据中西医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组成中西药结合复方制剂4中式工艺研究:中试研究是对实验室工艺合理性研究的验证与完善,是保证制剂制法达到生产可操作性的必经环节。中式规模应为制剂处方量的10倍以上,。中式过程中应考擦工艺、设备及其性能的适应性,加强制备工艺关键技术参数考核,修订、完善适合生产的制备工艺。中成药新药研究的临床设计分几期每期需要多少病例一期临床试验20-30例二期临床试验实验组例数不少于100例,主要病症不少于60例三期临床试验不少于300例四期临床试验不少于2000例各中成药分类,概念,及重点中药的功能与主治第四章解表中成药概念:以解表药为主成,具有发散表邪,接触表证作用的一种成药第一节:辛温解表类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涕,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1小青龙合剂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用于风寒水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2午时茶颗粒功能主治:祛风解表,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食积症,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第二节:辛凉解表类用于外感风热表证,微恶风寒,头疼咳嗽,口渴咽痛,苔薄白,脉浮数。3桑菊感冒片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风热感冒出起,头疼,咳嗽,口干,咽痛4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第三节:扶正解表类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5参苏丸益气解表,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身体虚弱,感受风寒所致感冒,症见恶寒发热,头疼鼻塞,止咳痰多,胸闷呕逆,乏力气短。第四节:表里双解类表证未解,里证又急之证7防风通圣丸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疼咽干,小便短赤,瘰疬初起,风诊湿疮8小柴胡片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第五章:泻下中成药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攻逐氺饮。第二节润下药年老,体弱,血少津枯所致的肠燥便秘。8麻仁丸润肠通便。用于肠热津亏所致的便秘,症见大便干结难下,腹部胀满不舒,习惯性便秘。第六章清热中成药清热药物为主,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等作用。清热解毒类三焦火毒炽盛,所致的瘟疫,温毒9牛黄解毒片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目赤肿痛10六神丸清凉解毒,消炎止痛,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乳痈发背,无名肿毒清脏腑热类热邪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病症11龙胆泻肝丸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清虚热类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阴液已伤津12玄麦甘桔颗粒清热滋阴,祛痰利咽,用于阴虚火旺,口鼻干燥,咽喉肿痛第七章温里中成药温里助阳,散寒通络,治疗里寒证温中祛寒类中焦虚寒证,症见脘腹疼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腹痛不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13附子理气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手足不温温经散寒类寒邪凝滞经脉或冲任虚寒等证14艾附暖宫丸理气养血,暖宫调经,用于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第八章理气中成药用于行气或降气,用于治疗气滞证或气逆证为主15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用于肝郁脾虚所致的郁闷不舒,胸胁胀痛,头晕目眩,食欲减退,月经不调16元胡止痛片理气活血止痛,用于气滞血瘀的胃痛,胁痛,头痛及经痛17气滞胃痛颗粒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第九章理气中成药具有活血祛瘀之血作用治疗血瘀症,血病症第一节活血祛瘀类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瘀证18复方丹参片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19益母草膏活血调经,用于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绝第十章补益中成药具有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第一节补气类补气健脾作用,用于治疗脾肺气虚证20四君子丸处方:党参君白术臣茯苓佐炙甘草使功能主治: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方歌:四君子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21参苓白术散处方:人参,茯苓,白术君药山药,链子白扁豆薏苡仁臣药砂仁桔梗佐甘草使功效与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疲倦乏力方歌:参苓白术散砂仁,扁豆甘草薏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链子山药益脾神22补中益气丸处方:炙黄芪君党参炙甘草白术臣当归佐升麻柴胡陈皮使功效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泄泻,脱肛,子宫脱垂第二节补血类血虚证23归脾丸养血调经,血虚所致的面色萎黄,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及月经不调第三节气血双补类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不华24乌鸡白凤丸并非妇科特效药,补气养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第五类补阴类滋补阴液,适用于阴亏津伤的病证25六味地黄丸处方:熟地黄君山茱萸山药臣泽泻茯苓牡丹皮佐两座高山茯苓泽泻山茱萸牡丹皮功效与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第十一章收涩中成药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气血精津滑脱证第一节固表止汗体虚卫表不固,阴液不能内守而外泄所致的自汗,动则尤盛26玉屏风口服液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第十二章安神中成药用于治疗心神不安的症状27天王补心丸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健忘,大便干燥第十三章开窍中成药具有开窍醒神的作用,治疗神昏窍闭证第一节凉开药温邪热毒内陷,心包或痰热蒙蔽心窍所致的闭证28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病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檐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等第十四章祛湿中成药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第一节燥湿和胃类适用于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29藿香正气水处方:广藿香油君药紫苏油叶白芷臣药苍术半夏陈皮茯苓佐甘草使功效与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第三节渗湿利水类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作用,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淋证等水湿所致的病证30三金片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益肾。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尿急频数第五节祛风除湿类祛除风寒湿邪,治疗风湿痹症31小活络丸祛风散寒,化痰除湿,活血止痛,用于风寒湿邪闭阻,痰瘀阻络所致的痹症。第十五章化痰止咳平喘中成药具有祛痰止咳平喘第一节燥湿化痰类痰湿证32二陈丸处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功效与主治:燥湿化痰,理气和胃。用途与痰湿停滞导致的咳嗽痰多,胸脘胀痛,恶心呕吐。第二节清热化痰类痰热证33蛇胆川贝散清肺止咳初除痰第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