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解析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解析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解析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解析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十八文言文翻译一突破高考第13题(解析版)

第一组

文段一: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章献太后垂帘时,溥

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而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

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奉茶纲”,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

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发运使人奏,躺朋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时,见有

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言“两浙笺纸三暖船”,他物称是。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

(2)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

(3)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

(4)他物称是。

(一)

(1)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

限度(不知收敛)。

(2)我用节余的钱买到数千斤浙江茶,请求允许贡入内宫。

(3)那些进贡剩余的茶叶,他都装入了私囊。李溥晚年因为贿赂遭查处落败,被贬官流放到海州,

然而他首开的茶贡从此成为江淮发运司每年例行的进贡。

(4)其他人都称道认为是正确的。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

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李溥利用奏事的机会,大肆夸赞浙江茶叶

的美味精致,又说:“自来向皇宫进贡的,只有建州的饼茶,而浙江茶不曾成为贡品。我用节余的钱

买到数千斤浙江茶,请求允许贡入内宫。”(他所调度的运茶船)直接从京城大门下的汴水道牵挽到城

里,号称“进奉皇帝的茶纲”,有关部门都不敢盘查。那些进贡剩余的茶叶,他都装入了私囊。李溥

晚年因为贿赂遭查处落败,被贬官流放到海州,然而他首开的茶贡从此成为江淮发运司每年例行的进

贡。每当发运使入奏茶纲进京,长长的大船遮蔽河面,从泗州连行七日到达京城。我出使淮南时,见

有满载着货物准备入汴京的船只,曾设法弄到这些船只的货物单,上面虽写着“两浙笺纸三暖船”,

其实所运送的其他贡物或私载的货物,都不亚于簿子上所登记的物品的数量。

文段二:

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目:“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

诏并按之。征目:“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

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日:“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

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

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再拜日:“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

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

(2)帝悟,寝不问。

(3)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

(4)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

(5)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二)

(1)“难道威福出于李靖、王珪等人吗!为什么怠慢我的宫女?”下诏一并审讯查办。

(2)皇帝醒悟,停下不再追究。

(3)侍奉隐太子、巢剌王时,的确可恶,我能放弃怨嫌任用人才,无愧于古人了。

(4)只要答应一声,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可以吗?

(5)陛下引导臣说话,所以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议,臣又怎敢屡次触犯陛下啊!

魏征不久任检校侍中,晋爵郡公。唐太宗临幸九成宫,宫女住在漳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

接着来到,官吏便把宫女安排在别处住而让李靖、王珪住下。皇帝得知后,发怒说:“难道威福出于

李靖、王珪等人吗!为什么怠慢我的宫女?”下诏一并审讯查办。魏征说:“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

心腹大臣,而宫女只不过是在后宫打扫清除的奴仆罢了。用这件事审讯官吏,将会惊骇天下人的耳目。”

皇帝醒悟,停下不再追究。后来唐太宗在丹霄楼宴饮,酒席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珪侍

奉隐太子、巢剌王时,的确可恶,我能放弃怨嫌任用人才,无愧于古人了。但魏征每次进谏而我不听

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征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不听从

就随便答应,害怕就要去施行。”皇帝说:“只要答应一声,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可以吗?”魏

征连连拜谢说:“陛下引导臣说话,所以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议,臣又怎敢屡次触犯陛

下啊!”

文段三: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目:“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若天下义安.家给人

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

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上目:“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目:“安矣。”“然则何为

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膜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

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况赏赍不赞,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崇虚名而受实害,

陛下将焉用之!”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2)虽不封禅,庸何伤乎?

(3)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4)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5)赏赍不览,未厌远人之望。

(三)

(1)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王的盛举,朕不认为是这样的。

(2)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妨碍呢?

(3)群臣请求这件事不停止,皇帝想要听从这个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以。

(4)都应当跟从,这是引戎狄进入国内,并且把我方的虚弱展示出来。

(5)赏赐供给无数,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

贞观六年,文武百官一再请求唐太宗举行泰山封禅大典。太宗说:“你们都认为登泰山封禅是帝

王的盛举,朕不以为然,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家家富足,即使不去封禅,又有什么伤害呢?而且侍奉

上天扫地而祭祀,何必要去登泰山之顶峰,封筑几尺的泥土,然后才算展示其诚心敬意呢!”群臣还

是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想听从此意见,惟独魏征认为不可。太宗说:“你不想让朕去泰山封禅,认为

大唐不安定吗?”答道:“安定。”“那么为什么不可以行封禅礼?”答道:“陛下虽然有上述几点

理由,然而现在户口没有恢复,国家府库粮仓还很空虚,而且远方夷族首领跟从,这是引戎狄进入大

唐腹地,并展示我方的虚弱。况且赏赐供给无数,也不能满足这些远方人的欲望;几年免除徭役,也

不能补偿老百姓的劳苦。像这样崇尚虚名而实际对百姓有害的政策,陛下怎么能采用呢?”

文段四:

时(米)信族属多在塞外,会其兄子全自朔州奋身来归,召见,俾乘传诣代州,伺间迎致其亲属,

发劲卒护送之。既而全宿留逾年,边境斥候严,竟不能致。信慷慨叹曰:“吾闻忠孝不两立,方思以

身徇国,安能复顾亲戚哉。”雍熙三年,征幽蓟,败契丹于新城。契丹率众复来战,王师稍却,信独

以麾下龙卫卒三百御敌,敌围之数重,矢下如雨,信射中数人,麾下士多死。会暮,信持大刀,率从

骑大呼,杀数十人,敌遂小却.信以百余骑突围得免。坐失律,议当死,诏特原之,责授右屯卫大将

茎。明年,复授彰武军节度。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俾乘传诣代州,伺间迎致其亲属,发劲卒护送之。

(2)既而全宿留逾年,边境斥候严,竟不能致。

(3)王师稍却,信独以麾下龙卫卒三百御敌

(4)会暮,信持大刀,率从骑大呼,杀数十人,敌遂小却,信以百余骑突围得免。

(5)坐失律,议当死,诏特原之,责授右屯卫大将军。

(四)

(1)让他乘驿马到代州,伺机把亲属们迎接来,派劲卒护送他

(2)不久米全住了一年多,边境侦察兵很严格,最终不能迎其亲属。

(3)朝廷的军队渐渐退却,独独米信率领部下龙卫卒三百人抗御敌军。

(4)适逢天黑,米信手持大刀,率领跟从的骑兵大声呐喊,杀死几十名敌人,敌军才略微退却,米

信率领百余骑兵突围得以免死

(5)因犯违反法令的罪,议罪判处杀头,诏令特地原谅他,贬任右屯卫大将军。

当时米信的宗族亲属们都在塞外,他哥哥的儿子米全从朔州跑来投归,接见他后,让他乘驿马到

代州,伺机把亲属们迎接来,派劲卒护送他。不久米全住了一年多,边境侦察兵很严格,最终不能迎

其亲属。米信慨叹说:“我听说忠孝不两立,现在正想以身殉国,怎能顾及亲戚呢?”雍熙三年(986),

征伐幽蓟时,在新城打败契丹军队。契丹率领部队又来进攻,宋军稍微退却,米信独以部下龙卫卒三

百人抗御敌军,敌军把他们重重包围起来,箭如雨下,米信射中几名敌兵,部下士卒大多战死。适逢

天黑,米信手持大刀,率领跟从的骑兵大声呐喊,杀死几十名敌人,敌军才略微退却,米信率领百余

骑兵突围得以免死。因犯失律之罪,议罪应当杀头,诏令特地原谅他,贬任右屯卫大将军。第二天,

仍然授任彰武军节度使。

文段五: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

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日:“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日:“寡人

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目:“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

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

(2)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

(3)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

(4)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

(5)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五)

(1)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延入

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的人延请王斗进来。

(2)大王小步快走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

(3)宣王于是小步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

(4)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

(5)宣王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先生王斗登门要拜见齐宣王,宣王派传达去领王斗进来。王斗说:“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

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大王认为怎么样?”传达汇报王斗的话。宣王说:“让先生等一会儿进来,我

去迎接。”于是,宣王跑到门口去迎接王斗,与他一块儿进来,宣王说:“我继承先王的大业,得以

治理国家,听说先生能直言批评,无所忌讳。”王斗回答说:“大王听错了,我生在乱世,又侍奉乱

君,怎么敢直言批评呢。”宣王听后,怒形于色,很不高兴。

第一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魏安釐王十一年,秦昭王谓左右目:“今时韩、魏与秦孰强?”对目:“不如秦强。"王曰:“今时

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孰贤?”对目:“不如孟尝、芒卯之贤。"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率强韩、

魏以攻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如耳、魏齐,而率弱韩、魏以伐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

皆曰:“然”。申旗伏瑟而对日:“王之料天下过矣!当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范、中行氏,又率韩、

魏之兵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之城,不满者三板。智伯行水,魏宣子御,韩康子为够参。智

伯日:'吾始不知水可以亡人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魏宣子肘韩康子,

康子履魏宣子之足,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虽强,不过智氏;韩、魏虽弱,

尚贤其在晋阳之下也。此方其用肘足之时,愿王之必勿易也!”于是秦王恐。

齐顷公,桓公之子孙也,地广民众,兵强国富,又得霸者之余尊,骄蹇怠傲,未尝肯出会同诸侯,乃

兴师伐鲁,反败卫师于新筑。轻小嫂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二国怒.归求党与助,得卫

及曹。四国相辅,期战于鞍,大败齐师,获齐顷公,斩逢丑父。于是慢然大恐,赖逢丑父之欺,奔逃得归。

吊死问浅,七年不饮酒,不食肉,外金石丝竹之声远妇女之色出会与盟卑下诸侯。国家内得行义,声问震

乎诸侯。

晋文公出亡,修道不休,得至于飨国。文公于是悯中国之微,任咎犯、先轸、阳处父,畜爱百姓,厉

养戎士。四年,政治内定,则举兵而伐卫,执曹伯,还败强楚,威震天下。明王法,率诸侯,而朝天子,

莫敢不听,天下旷然平定,周室尊显。文公于是霸功立,期至意得,汤、武之心作而忘其众,一年三用师,

且弗休息,遂进而围许,兵亟弊,不能服,罢诸侯而归。自此而怠政事.为狄泉之盟不亲至,信衰义缺,

如罗不补。威武讪折不信,则诸侯不朝,郑遂叛,夷狄内侵,卫迁于帝丘。

(节选自《说范•敬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轻小嫂大之行甚。俄而晋、鲁往聘,以使者戏。

(2)且弗休息,遂进而围许,兵亟弊,不能服,罢诸侯而归。

【答案】(1)他轻视小国,欺侮大国的行径非常过分。不久,晋、鲁两国派人前来通问修好,

齐顷公又戏弄这两国的使者。(2)而且没有休养生息,就进军围攻许国,军队疲备到极点,

不能降服许国,只好让诸侯罢兵回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嫂”,欺侮;“甚”,厉害、过分;“聘”,探访、访问。

(2)“休息”,休养生息;“亟弊”,疲备到极点;“服”,使……服,降服。

参考译文:

人的生死存亡灾祸幸福,那关键全在自己。圣人特别注重警戒自己在恭敬谨慎方面所忽略的事。不警

戒、不思考,而能保存自身、保全国家,也是很难啊。

魏安釐王十一年时,秦昭王对左右的人说:“现在的韩、魏两国与秦国相比,哪一个强大?”左右的

人回答说:“都不如秦国强大。”秦昭王说:“现在的如耳、魏齐与孟尝、芒卯相比,哪两人贤能?”左

右的人回答说:“当然不如孟尝、芒卯贤能。”秦昭王说:“凭着孟尝、芒卯二人的贤能,率领韩、魏两

国军队来攻打秦国,也不能把我怎么样;现在靠如耳、魏齐这样无能的人,率领弱小的韩、魏两国军队来

攻打秦国,他们不能把我怎么样也就更清楚了。”左右的人说:“那是当然的!”申旗伏在瑟上应对说:

“大王这样预料天下形势,那就错了!当晋国六卿先后掌权时,智氏最强,他灭掉了范氏、中行氏,又率

领韩、魏两氏的军队在晋阳城将赵襄子围困,决开晋水来淹晋阳城,水离城墙上沿不到六尺高。智伯巡察

水势,魏宣子驾车,韩康子为车右。智伯说:'我当初不知道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现在明白了。看来

汾水也能用来淹安邑,绛水能用来淹平阳。'魏宣子用手肘顶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魏宣子的脚,手肘

和脚在车上交接暗示,就使智氏的领地被瓜分,身死国亡,被天下的人所耻笑。现在秦国虽然强大,但也

比不过智氏;韩、魏两国虽然弱小,但他们情况比在晋阳城下时还要好。这正是他们用手肘和脚来接触暗

示的时候,希望大王一定不可掉以轻心!”于是秦王这才感到恐惧。

齐顷公是齐桓公的孙子,国土广阔,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国家富有,又继承了霸主的余威,骄横乖

戾怠惰傲慢,从不肯外出与诸侯会盟,兴师攻打鲁国,回师时又在新筑击败卫国军队。他轻视小国,欺侮

大国的行径非常过分。不久,晋、鲁两国派人前来通问修好,齐顷公又戏弄这两国的使者。晋、鲁两国使

者大怒,回国后寻求同党帮助,找到了卫国与曹国。四国结成联盟,与齐国在鞍地会战,大败齐师,擒获

齐顷公,砍伤逢丑父。这时齐顷公才大为震惊和害怕。他依靠丑父欺骗了敌军,才得逃脱回国。齐顷公回

国后吊唁死者,慰问百姓疾苦,七年不饮酒不吃肉,攘除声乐,远离女色;外出参与会盟,自甘卑下结交

诸侯。国家内部能推行仁义。他的声望震动了诸侯。

晋文公逃亡在外时,从不停止修养道德,所以能享有晋国。他执国政时,愤懑于周王室的衰微,任用

咎犯、先轸、阳处父,养育爱护百姓,精心训练战士。经过了四年,国内政治稳定,就出兵讨伐卫国,捉

住了曹共公,随即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声威震动天下。晋文公使王法彰明,率领诸侯朝拜天子,没有人敢

不听从,广大辽阔的天下处处安定,周王室的地位尊崇而显荣。晋文公在这时建立了霸主的功业,愿望实

现便得意起来,兴起了要像商汤、周武王一样统一天下的心思,就忘记了他的民众,一年内多次用兵,而

且没有休养生息,就进军围攻许国,军队疲备到极点,不能降服许国,只好让诸侯罢兵回去。晋文公从此

就懈怠政事,召集诸侯在狄泉会盟也不亲自到会,信誉衰落道义亏损,犹如网破不补。威武屈折不守信用,

诸侯不再朝拜周王,郑国终于叛晋,夷狄入侵中原,卫国迁都到帝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

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

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

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

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

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

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千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

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

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

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节选自明•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

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

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

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野谚口:“前事之

不忘,后事之呼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去就有序,变化因

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

(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答案】(1)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然而

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

(2)秦二世接受帝位,沿袭始皇的做法没有改变,(行事)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稍”,逐渐;“卒”,最终;“移”,夺取;“祚”,皇位。

(2)“因”,沿袭;“以”,以致,导致;“祸”,祸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

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

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

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

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

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

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沸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

侯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然而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

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

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

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

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

衰亡。

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

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

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

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

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

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材料二: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

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

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

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

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

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峻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上古的历史,来验证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

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审度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事而变化,

所以历时长久而使国家安定。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先生年逢四十,家贫不娶,李丞相迪将以其弟之女妻之。孔给事道辅为人刚直严重,不妄与人,闻先

生之风,就见之。介执杖屣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鲁人既素高此两人,

由是始识师弟子之礼,莫不叹嗟之,而李丞相、孔给事亦以此见称于士大夫。先生讳复,宇明复,姓孙氏,

晋州平阳人也。少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之阳,学《春秋》,著《尊王发微》。鲁多学者,其尤贤而有道者

石介。自介而下,皆以弟子事之。

其后介为学空,语于朝日:“先生非隐者也,欲仕而未得其方也。”庆历二年,枢密副使范仲淹、资政殿

学士富弼言其道德经术宜在朝廷,召拜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尝召见迩英阁说诗,将以为侍讲,而嫉之者

言其讲说多异先儒,遂止。

七年,徐州人孔直温以狂谋捕治,索其家,得诗,有先生姓名,坐贬监处州商税。翰林学士赵概等十

余人上言:“孙某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弃之远方。”乃复为国子监直讲。居三岁,以嘉祐二年七月二十

四日以疾卒于家,享年六十有六,官至殿中丞。

先生治《春秋》,不惑传注,不为曲说以乱经。其言简易,明于诸侯、大夫功罪,以考时之盛衰,而推

见王道之治乱,得于经之本义为多。方其病时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选书吏给纸笔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

其书十有五篇录之藏于秘阁。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文本二

张孝先口:“传道授业必有师,古之学者莫不然,而后世鲜有行之者。济之以下.伊洛盛矣。二程之吟

风,游杨之立雪,师弟子之义,至今犹令人景慕。乃余观孙明复隐居泰山,石介师礼事之。宾客至,介侍

立执杖屣甚恭谨。鲁人皆嗟叹,谓乃今复见师弟子礼。此在周、程未起时,亦宋朝道学之盛有开必先耶!

余感古道而识于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