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笞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1.从新石器时代遗址来看,辽宁阜新沙拉乡查海村的氏族遗址中心有一条龙,它是用大小均等的红
褐色石块摆塑而成的;湖北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西北部有用不同色彩的河卵石摆塑的
巨龙形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也出土了陶盘彩绘龙。这说明新石器时代
A.各氏族都出现龙图腾
B.龙的形象源于神话传说
C.已经产生龙崇拜观念
D.区域文化交流活动频繁
2.春秋时期,管仲先高价收购鲁、梁、莱、莒之涕(丝织品),促使鲁、梁、莱、莒之人纷纷弃农而
织,而后禁齐人穿娣服,鲁、梁、莱、莒之君因缺粮而请服于齐;管仲还高价购进滕、鲁之粟,
滕、鲁之粟流归齐国,以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这反映出当时
A.贵族垄断诸侯国间的贸易B.区域贸易兼具政治意义
C.齐国称霸以经济手段为主D.商人社会政治地位提升
3.录囚制度肇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州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县邑囚徒,皆
阅录视,参考辞状,实其情伪,有侵冤者,即时评理”。东汉光武帝也曾亲录囚徒。录囚制度建
立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君主专制B.强化地方监察
C.保障平民权益D.维护社会安定
4.唐朝后期,逐步形成朝廷和地方分割赋税的制度,国家税收的一部分上交中央政府,一部分输送
给节度使,一部分留作本州用度。两税钱物有2/3Y/5归地方支配,留使钱物先以辖区的赋税充,
剩余的皆输于度支。据此推知,两税法的实行
A客观上延续了藩镇割据局面
B.保障了国家财政的收支平衡
C.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D.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
5.南宋时期,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东事功学派主张实用、功利之学,强调关注世俗的重要性。陈亮认为只要
人欲得其正即为道,叶适认为天理人欲可以并行。这种认识主要缘于
A.对先秦墨家思想的承续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盛行
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发展
6.元代农学家鲁明善著《农桑衣食撮要》,其中提道:“当春不种,秋无所收,早宜种植,勿致失时”;“桑行中间
可用牛耕,故田不废,桑不致荒”;在小麦地里种一些豆子,到小麦收获后,把豆秧埋到地中可作为肥料,有
利于麦苗生长。这些记述说明元代
A.农作物品种进一步丰富
B.耕作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传统重农政策得以延续
7.表1所示为明代内阁首辅中加官概况(部分)。据此可知,明代
表1
时间首辅盲衔言品
正统年间曹器侍郎低于正二品
天顺年间徐有贞、许彬、李贤输林学士正二品及以上
成化年间陈文、商辂大学士正二品及以上
A.封建官僚体系日益完备B.内阁的地位得到提升
C.内阁辅政逐渐趋向合法D.内阁的决策权力增强
8.明清之际,中国士人在接触西方文化后提出“西学中源”说。黄宗羲认为西方的几何学来源于《周髀算经》的
勾股之学;王夫之承认西学多“剽袭中国之余绪”。这一学说
A.凸显了妄自尊大心理B.阻碍了西学在中国传播
C.肯定了文化的多样性D.与“中体西用”并无二致
9.1862年3月1日,上海公平洋行曾在《北华捷报》上刊登广告,并表示愿意接受“任何一家本地钱庄庄票或其
他合格票据作为偿付保险费的手段”。随后,外国银行在取得一定担保的情况下,开始接受庄票的贴现业务。
洋行这些活动反映出
A.中国金融机构实现近代化
B.列强寻求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C.中国的官僚资本遭到压榨
D.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10.1907年3月,天津自治局起草的《试办天津县地方自治章程》经仿照日本设立的天津县自治期成会的批准,
规定设立天津地方议事会和董事会,议员由选举产生。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在全国
推行地方自治。这表明
A.清朝中央权威开始衰落
B.清末基层民主得以实现
C.清廷全面学习西方制度
D.清末新政探索政治改革
11.图1所示文章摘自1915年1月29日的上海报刊。该摘文体现了
A.新文化运动对新道德的推崇B.近代习俗变革受礼教的阻碍
C.社会转型推动对礼俗的反思D.近代习俗呈现中西合璧色彩
12.1926年底,武汉国民政府全面开展立法工作,颁布的土地法与劳动法有《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令》《湖北
临时工场条例》等。针对原为汉口、九江的租界区,武汉国民政府制定的涉外法有《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
缔外国人办学条例》等。这说明当时
A.国民党训政得到充分展开B.大革命的目标发生了偏离
C.国民党右派背叛民主革命D.新三民主义得到一定落实
13.图2所示为1948年8月1日《东北日报》刊载的漫画《在反革命的后台》。该漫画意在
图2
A.讽刺美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权的操控B.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C.指出蒋介石迫于内外压力而宣告隐退D.说明当时有很多人欲取蒋介石而代之
14.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采取多种措施宣传毛泽东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原文刊载”与“通俗化解读”相
结合、“理论宣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社论引导”与“体裁多样”相结合的宣传路径。这些举措
A.旨在活跃社会学术氛围B.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C.提高了民众的学历层次D.表明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15.图3所示为1978—2019年我国乡村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S3
1978
T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需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
B.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缩小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农村劳动力市场活力增强
1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载入党章和宪法,还被写入联合国决议,
它是要在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基础上,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差异,与世界各国
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美丽清洁的世界。由此可见,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A.实现了全球治理的公平有效性
B.旨在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
C.为国际法的发展开辟了新境界
D.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主导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南朝宋人裴松之在评析诸葛亮的抱负时说:“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光,岂夫多土所能沈翳
哉!”在此,“中华”是以北方中原地域为核心的国家内涵。裴松之生活于南北政权分裂的时期,
其论述亦体现了东晋士人对“中华”一词的国家地域认识。“中华”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
籍中开始出现并在此之后大量涌现,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环境密不可分。从根本上说应是“胡
人”大规模进入中原地域的一个结果。
—摘编自张宏超、苍铭《“中华”一词的概念史研究》
材料二
“中华”一词出现于西晋末年并非偶然,它是原中原地区的朝臣、土人为将中原地区的政治、
文化与社会传统同胡族及其他文化相区分而产生的一个自我称谓。然而,晋室南迁后,“北方世
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
华土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
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从东晋南北朝近40
0年的分裂到南北重归于统一,“中华”涵义发生了根本变化。尤其在入唐以后,“中华”一词广
为流行,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中国的名号。
T编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东晋南北朝至隋唐胡汉融合与“中华”词义嬉变》
⑴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一词出现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华”词义娘变的过程及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毛泽东认为一个组织要发展,
“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要团结一
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近代中国社会中,无产阶级只占少数
,“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若要战胜国民党所领导的强
大反革命力量,就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污蔑共产党”是
一群青面獴牙,十恶不赦的人”,当时很多群众不理解共产党和红军,甚至还有畏惧心理。1929
年9月,陈毅在《关于朱毛红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指出:“群众毫不懂红军是什么东西
,甚至……把红军当土匪打。”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小商人的统战工作提纲
主导政策:保护中小商人
宣传标语:“保护中小商人”“取消苛捐杂税”
策略及理由:①策略:区分对待,对地主兼工商业者,只没收地主部分财产,不没收
[商业者部分。对普通商人、一般小资产阶级者,则予以切实保护。②理由:可以赢
得中小商人的信任,促进了根据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一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班印正等《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括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动因。(6分)
(2)模仿材料二中的样例并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个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统战工作的提
纲。(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出口5吨芒麻可以换回1台四五匹马力的拖拉机,出口300吨芝麻
可以换回三千瓦发电设备一套。正因为如此,中央政府提出要“大力抢夺恢复和发展芭麻生产”。
随着外汇资金需求的扩大,中央政府对芝麻产业的管控渐趋严格。为了完成芭麻出口贸易计划,
各级政府密切配合。其中,中央政府主要负责政策、计划的制定,省一级政府主要负责“组织货
源,完成国家的对外贸易计划的任务”,基层政府则主要负责执行和贯彻上级政府下达的任务。
1957年,全国芝麻种植面积由1952年的67.49万亩增至121.10万亩,麻田大幅增加的部分是
通过开垦荒地实现的,其他农作物不易生长的坡地、山地或者湖滨地带也都栽种上了芒麻。麻田
还向平坦的旱地甚至水田扩大,这对土地地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为提高芝麻总产量,湖南
大部分地区“开办了麻农训练班或扩麻积极分子大会,为扩麻工作培养了一批骨干”。湖南供销
社在剥麻器试验成功后立即向全国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剥麻技术对芒麻业发展的制约。产
麻各省印发了大量介绍芝麻生产经验的
小册子,此外各地还通过召开会议及实地参观等方式推广先进生产经验。
——摘编自李中庆《新中国成立初期外销产业发展与工业化建设之起步一以芝麻业为例》
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芝麻业的举措。(6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芭麻业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2有关王安石的各种评价
评价者评价
司马光(王安石变法)不加赋而上用足,不过是设法阴夺民利,其害甚于加赋
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
宋哲宗
天下之俗
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
朱熹邪,排挨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
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
梁启超衰。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
废。……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王安石所行的政事,都是不错的。但行政有一要义,即所行之事,必须要达到目的,因此
吕思勉所引起的弊窦,必须减至极少。……安石所行的政事,不能说他全无功效,然因此而引起
的弊端极大,则亦不容为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王安石其人”,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
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龙崇拜观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石器时代,
辽宁、湖北和山西等地的遗址都出现龙的形象,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产生了龙崇拜观
念,故选C项;材料只是说明新石器时代部分地区出现龙的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
各氏族都出现龙图腾,故排除A项;龙的形象源于生活中的动物,且材料并未探讨龙
的形象来源问题,故排除B项;各地对龙的崇拜具有相似性,说明当时区域文化之间
存在一定的交流,但“频繁”程度过重,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2.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区域贸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管仲利用诸侯国间的贸易,
迫使“鲁、梁、莱、莒之君……请服于齐”,导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从而实现其
政治意图,故选B项;材料只提及官府从事的区域贸易,无法据此排除民间贸易的
存在,故排除A项;管仲依靠经济手段提升了齐国的政治影响力,但其称霸主要通过
军事手段,故排除C项;管仲并非商人,材料中无法体现春秋时期商人的社会政治
地位,故排除D项。
3.D【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司法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录囚制度对于平反冤狱具有重要作用,
这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缓和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社会安定,故选D项;复核审录囚
徒并不只由皇帝进行,因而无法体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性,故排除A项;强化地
方监察是其中一个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B项;囚徒中不仅有平民,还有官
员,故排除C项。
4.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两税法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后期,两税钱物大部
分落入地方和节度使手中,增强了其经济实力,导致地方实力膨胀,客观上延续了
藩镇割据局面,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政府对
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的结论,故排除C项;唐朝后期,两税钱物大部分归地方支配,
但并未用于发展经济,故排除D项。
5.D【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浙东事功学派肯定合理的人欲和物质
追求,反对重农抑商政策等,这是江南市镇工商业发展冲击传统价值观念的体现,故
选D项;这些思想虽然反对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但本身也属于儒家思想,故
排除A项;世俗化也是市镇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盛行”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故
排除B项;这些思想只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谈不上颠覆传统观念,故排除C项。
6.C【解析】本题考查元代农业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农学家强调恪守农时、桑田牛耕、麦
豆间作等农业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经验技术,体现了时人对精耕细作的追求,故选C项;桑、麦、豆在元朝之前就已在中国
种植,故排除A项;牛耕技术和间作方式在元代之前己经存在,不能反映农耕效率的
提升,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和举措,因而无法体现重农政策
的延续,故排除D项。
7.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内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内阁首辅中加官的官衔、官品的不断提
高体现了内阁地位的提升,故选B项;材料未完整呈现明代官僚体系,无法反映明代
封建官僚体系日益完备,故排除A项;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
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排除C项;明代决策权掌握在皇
帝手中,故排除D项。
8.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西学中源”说,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学中源”说没有认清中国传统文
化与近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差别,仍以华夏文化中心,显示了妄自尊大的心理,故选A
项;“西学中源”说,作为一种理解和论述中西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西学在华
传播,故排除B项;“西学中源”说否认了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故排除C项;“西学中源”
与“中体西用”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是不同的,故排除D项。
9.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60年代初,
洋行逐渐接纳钱庄庄票,这有利于外国资本的流入,从而扩大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故
选B项;洋行的这些活动并不会促使中国的钱庄实现近代化,故排除A项;钱庄属于
私人资本,故排除C项;《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才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故排除
D项。
10.D【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自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末新政时期通
过积极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对我国传统的基层治理模式进行改革,故选
D项;太平天国时期,地方督抚的势力扩大,中央权威就已开始衰落,故排除A项
;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日本不属于西方国家,且材料也只涉及政治制
度,不能说明清廷全面学习西方制度,故排除C项。
11.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礼俗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1月
处于新文化运动即将爆发的前几个月,该文批判了压岁钱,认为其容易导致奢侈风
盛行和道德沦丧,而给压岁钱是中国传统礼俗,这体现出民国初年社会转型对礼俗
的反思,故选C项;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爆发,故排除A项;该文不是在阐述近代
习俗变革的阻碍问题,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D项。
12.D【解析】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素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是大革命的指导
思想,含有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内容,材料中的“《保护佃农法》《严行禁止蓄婢
令》”体现了对农民和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
劳工权利的保护,“《九江特别区章程》《汉口取缔外国人办学条例》”体现了反对帝国
主义的要求,由此可见,当时新三民主义得到一定落实,故选D项;国民党训政开
始于1928年,晚于材料中的时间,故排除A项;当时大革命仍坚定地反帝反封建,
革命目标没有发生偏离,故排除B项;1926年底,国民党右派还没有背叛革命,故
排除C项。
13.A【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解读漫画信息可知,作者绘制了6个人物,他们身
材各异,披着写有“钱介石”“李介石”“张介石”等名字的外衣,准备上台表演一出反革
命大戏。而蒋介石拿着扇子正在台上表演,面露难色。美帝国主义作为主持人正在
催促后台的角色上场。这则漫画以京剧演出后台的活动为喻,用生、旦、净、末、丑
的戏曲类型来定义南京国民政府当时在台面上活动的各类人物的性质,以导演调度演
出的动作画面,揭露了国民党集团被美帝国主义操控的实质,讽刺寓意深亥力故选A
项;当时,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已被戳破,且漫画内容与此不符,故排除
B项;蒋介石隐退是在1949年1月,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台上出现的
“钱介石”“李介石”等人物只是演员,并非真要将蒋介石取而代之,故排除D项。
14.B【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采取多种措
施宣传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伟大结合的理论产
物,这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故选B项;当时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目的是
巩固国家政权和促进国家建设,并不是活跃社会学术氛围,故排除A项;对毛泽东
思想认识的深浅,不代表着学历的高低,故排除C项;抗战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
走向成熟,故排除D项。
15.D【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分析图中数据可知,1978年以来,我国乡
村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非第一产业人员占乡村就业人口比重均呈增加趋势,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从事其
他产业的工作,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活力增强,故选D项;农村人口脱离农业
生产,并不意味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城乡居
民收入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B项结论,故排除B项;21世纪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尚未建立,故排除C项。
16.C【解析】本题考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
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现有国际法律秩序基础上,超越意识形
态、社会制度、文化差异,这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继承和发扬,为国际法的
发展开辟了新境界,指明了新方向,故选C项;这一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但全球治理的公平有效性尚未实现,故排除A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根本
目的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故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3页(共6页)】
17.(1)背景: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胡人逐渐占据中原;北方陷入混战,政局动荡,南
北政权分裂;中原世家大族被迫南迁;民族交融加强。(4分,答出两点即可)
(2)过程:从区分胡汉,以北方中原地域为核心的国家内涵;到胡汉交融,指华夏民族
共同体;再到成为唐朝的别称乃至中国名号。(6分)
意义:有利于推动与巩固国家统一;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
(4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中华”概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素养。第(1)问,关于“背景”,根据材料“'中华》
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籍中开始出现并在此之后大量涌现,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历
史环境密不可分。从根本上说应是‘胡人》大规模进入中原地域的一个结果”并结合
所学知识,从政局动荡、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土族南迁、民族交融加强等方面进行
说明。第(2)问,关于“过程”,根据材料“原中原地区的朝臣、士人为将中原地区的
政治、文化与社会传统同胡族及其他文化相区分而产生的一个自我称谓"“‘中华》是
以北方中原地域为核心的国家内涵”“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北魏
、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很
大程度上也成为中国的名号”可以得出,从区分胡汉,以北方中原地域为核心的国
家内涵;到胡汉交融,指华夏民族共同体;再到成为唐朝的别称乃至中国名号。关于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动国家统一、推动民族交融、促进文化认同和政治认
同等方面进行分析。
18.(1)动因: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和工人阶级的力量相对弱小;建立农民根据地,在农村
开展革命工作的现实需要(如答“推动中国革命向前发展的需要”也可以给分);为了
打破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污蔑宣传,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6分,其他答案言之
有理亦可)
(2)主导政策:进行土地革命。(2分)
宣传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实现农民阶级的解放”。(2分)
策略及理由:①策略: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2分)②
理由:贫雇农中农人数占多数,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与录峭U,激发他们参加革命的热
情,推动土地革命顺利进行,发展根据地农耕生产。(2分)
【解析】本题考查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
分析历史问题、历史探究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第(1)问,关于“动
因”,根据材料“近代中国社会中,无产阶级只占少数”“若要战胜国民党所领导的
强大反革命力量,就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污
蔑共产党’是一群青面獴牙,十恶不赦的人》,当时很多群众不理解共产党和红军”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力量弱小、在农村开展革命工作的现实需要、
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等方面分析。第(2)问,关于
“提纲”,结合所学知识,井冈山
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统战工作的主导政策是进行土地革命;宣传标语是“打土豪
,分田地”“实现农民阶级的解放”;策略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4页(共6页)】
农,中立富农,消灭地主阶级;理由主要从贫雇农的数量、地位及革命热情等方面进行
说明。
19.(1)举措:加大管控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开垦荒地,扩大种植面积;进行
劳动力培训;开发并推广新型农具;推广介绍增产、丰产经验。(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影响:有利于推动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提高了土地利
用效率;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4分,答出两点即可)给农业生产环
境带来一定的破坏。(2分)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芭麻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第(1)问,关于“举措”,根据材料“中央
政府对芭麻产业的管控渐趋严格”“各级政府密切配合”“全国芝麻种植面积由
1952年的67.49万亩增至121.10万亩,麻田大幅增加的部分是通过开垦荒地实现的
”“开办了麻农训练班或扩麻积极分子大会,为扩麻工作培养了一批骨干”“在湖南
供销社在剥麻器试验成功后立即向全国推广”“通过召开会议及实地参观等方式推广
先进生产经验”可以得出,加大管控力度,各级政府部门协同配合;开垦荒地,扩大种
植面积;进行劳动力培训I;开发并推广新型农具;推广介绍增产、丰产经验;等等。
第(2)问,关于“影响”,需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简析,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出口
5吨芝麻可以换回1台四五匹马力的拖拉机,出口300吨笠麻可以换回三千瓦发电设
备一套”,,外汇资金需求的扩大”“其他农作物不易生长的坡地、山地或者湖滨地带也
都栽种上了麻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增加外汇收入、积累工业化建设的资金、提
高土地效率、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简析;消极影响,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科护士主导的一例36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个案分享
-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册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2025豪华酒店雇佣合同模板
- 食堂软件代理商合同协议
- 食品代理加盟合同协议
- 闲置转让围栏合同协议
- 领取房地产买卖合同协议
- 食品原料补充合同协议
- 2025共同租房协议合同范本
- 项目协议书和合同
- 2024年烟台海阳市卫生健康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真题
- 2025四川巴中市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快手、抖音、淘宝)主播兼职合同10篇
- 砍木伐木合同协议范本
- 延边大学教师岗位招聘考试真题2024
- 前厅服务与管理课件 处理客人投诉
- (二模)咸阳市2025年高三高考模拟检测(二)物理试卷(含答案)
- 餐饮行业合伙经营协议书
- 不间断电源装置(UPS)试验及运行质量检查表
- 心脏超声切面示意
- 2022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应用文与读后续写范文汇总(素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