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7-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更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更(Ⅱ)3.试验: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更1.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生命观念)2.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思维)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更(科学探究)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干脆确定种群密度的是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3)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诞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4)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诞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2.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逐个计数法:调查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个体数量有限的种群。(2)样方法①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跳蝻。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并取平均值。③取样关键:随机取样。④常用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⑤计算种群密度:某植物种群密度=全部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3)标记重捕法①适用范围: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②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重捕、计数→密度估算。③种群密度估算公式:种群数量=eq\f(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被标记的个体数)。(人教版必修3P62“学科交叉”)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其次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1)这个种群中的鼠的种群密度大约是________只/公顷。(2)若捕获后该鼠不易再被捕获,则估算的种群密度会________(填“偏高”或“偏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88(2)偏高该鼠被捕获一次之后不易再被捕获,使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削减,由种群数量=eq\f(初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再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知,种群数量变大,即估算值大于实际的种群密度1.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提示: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诞生率越高。 (√)3.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确定的。 (√)4.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密度。 (×)提示: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干脆影响种群密度,且破坏种群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诞生率,进而间接影响该种群的密度。5.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提示:用等距取样法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6.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1.利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时,强调随机取样的缘由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更接近真实的状况2.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从而降低诞生率,降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与标记重捕法的比较方法项目样方法标记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实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留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①调查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诞生和死亡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的生命活动无影响2.调查种群密度的留意事项(1)调查对象要选熟识的又简单计数的植物。如一般不选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草本植物,而选择个体数目简单辨别的双子叶草本植物。(2)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实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也可用样方法调查。(3)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如乔木的样方面积为100m2,灌木为16m2,草本植物为(4)选取样方时,要留意随机取样。对于方形地块常用五点取样法(如图甲),狭长地块常用等距取样法(如图乙)。甲乙(5)样方法中计数要精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处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如图:甲乙注: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要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6)标记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肯定时间。(7)标记重捕法中两次捕获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种群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诞生和死亡的现象。1.有人认为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肯定削减,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提示:不肯定。种群数量不只是受年龄组成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2.某同学为了模拟标记重捕法,用若干黄粒玉米种子代表肯定区域内某动物种群个体总数,用50粒白玉米种子代表被标记的个体,请用简洁文字和箭头写出最接近自然条件下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操作的模拟步骤?思路模型:(1)先标记肯定数量的个体,放回原生存环境,一段时间后重捕;(2)模拟时,若干脆加入50粒白种子,导致估算结果偏高。提示:取出50粒黄种子→剩余黄粒种子倒入烧杯→加入50粒白种子→混合匀称→随机抓取→统计白粒与黄粒数→计算烧杯中黄粒总数→重复3~5次→计算每次总数的平均值。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关关系分析1.(2024·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期末)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其中a、b是种群的两个数量特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诞生率、死亡率B.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不会受到其密度的影响C.预料种群数量将来一段时间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D.除上述数量特征外,种群还存在垂直结构等空间特征C[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任何一个种群数量的变更都会受到其他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b为年龄组成,是预料种群数量将来一段时间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C正确;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D错误。]2.(2024·天津河北区线上测试)如图是山羊种群诞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更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诞生率、死亡率及种群密度B.c~d时间段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渐渐增加C.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图中d点时的山羊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分析题意可知,当山羊种群的诞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时,即诞生率大于死亡率,山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山羊种群的诞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时,即诞生率小于死亡率,山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c~d时间段内,诞生率小于死亡率,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渐渐削减,B错误;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削减,其年龄组成不是始终为衰退型,C错误;图中d点时,诞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山羊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正确。]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3.假如采纳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全部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全部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全部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利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应是计数每个样方内蒲公英总数,再除以每个样方的面积,获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全部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种群密度的估计值,C项正确,D项错误;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的实际操作不行行,通常采纳样方法,A项错误;由于全部样方面积之和只是甲地面积的一部分,若用全部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则所得结果会低于实际种群密度,B项错误。]4.(2024·湘西州期末)为了限制某牧场的野兔数量,科学家对野兔数量进行了调查,其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年龄0+1+2+3+4+5+6+7+≥8个体数19118091685660655051(“n+”表示野兔的年龄大于等于n、小于n+1)(1)调查牧场中野兔的种群数量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过程中________(填序号)等因素肯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①被捕获的个体不易再次被捕获②标记物脱落③重捕时将未标记的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④2次捕获之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2)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三种类型,通常野兔在2岁左右达到性成熟,7+时丢失繁殖实力。依据表中该野兔种群的年龄结构可推想其种群数量可能会________。(3)当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通常野兔的死亡率__________诞生率,要降低该牧场野兔种群的数量,可实行的措施有________(答出1点即可)。[解析](1)野兔的活动实力强、活动范围广,调查牧场中野兔的种群数量常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调查过程中:①被捕获的个体不易再次被捕获,会造成其次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少,依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N∶M=n∶m。)可知,会造成调查结果大于实际值。②标记物脱落,会造成其次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少,依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会造成调查结果大于实际值。③重捕时将未标记的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会造成其次次捕获的个体中统计的带标记的数目增多,依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会造成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④2次捕获之间有部分标记个体迁出,会造成其次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的少,依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可知,会造成调查结果大于实际值。(2)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三种类型。野兔在2岁左右达到性成熟,7+时丢失繁殖实力,因此依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91+180)∶(91+68+56+60+65)∶(50+51)=371∶340∶101,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由此可推想该野兔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是渐渐增多。(3)当种群数量稳定在K值时,通常野兔的死亡率等于诞生率,要降低该牧场野兔种群的数量,可实行的措施有引入野兔的天敌猫头鹰或引入牛、羊等竞争者。[答案](1)标记重捕法活动实力强③(2)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渐渐增多(3)等于引入野兔的天敌、引入竞争者(答出1点即可)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更及应用1.种群数量变更的探讨(1)探讨方法:构建数学模型。(2)一般步骤:视察探讨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依据试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试验或视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2.“J”型增长(1)形成缘由: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无敌害等。(2)数学公式:Nt=N0λt。eq\b\lc\{\rc\(\a\vs4\al\co1(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t: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3)曲线特点:种群的数量以肯定的倍数连续增长。(4)种群的增长率曲线(如图)3.“S”型增长(1)形成缘由:食物、空间有限。(2)曲线特点eq\b\lc\{\rc\(\a\vs4\al\co1(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后,,将相对稳定))(3)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如图)4.环境容纳量(1)概念: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状况下,肯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形成缘由5.影响种群数量的变更因素种群数量的变更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其影响因素主要有:(1)内因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②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诞生率和迁入率。③导致种群数量削减的因素:死亡率和迁出率。(2)外因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②人为因素:种植业、养殖业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环境污染等。1.种群数量的变更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2.种群数量的变更的全部内容就是“J”型和“S”型增长。 (×)提示:种群数量的变更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3.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提示:同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还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等。4.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提示:在“S”型增长曲线中,种群数量超过K/2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其对应的年龄组成应为增长型。5.合理密植会增加种群数量并提高K值。 (×)提示:若空间资源不增加,仅仅合理密植,并不会提高K值。6.探讨种群数量的变更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爱护和利用。 (√)1.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变更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索,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限制,应当实行什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索,可以实行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如将食物贮存在平安处,断绝或削减它们的食物来源;室内实行硬化地面等措施,削减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1.关注“λ”值内涵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λ代表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不是增长率。2.对“S”型增长曲线的解读3.对K值(环境容纳量)的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变更而发生变更,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所示:(3)在环境不遭遇破坏的状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旁边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整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肯定范围内。4.K值与K/2的应用如图表示两种增长方式的增长速率变更,依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1)甲和乙分别表示哪种增长方式?提示:甲表示的是种群的“J”型增长;乙表示的是种群的“S”型增长。(2)若图乙为鲈鱼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更的曲线,某养殖基地捕鱼后常将鲈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提示:此时鱼类增长速度快,有利于鱼类的种群数量维持。(3)乙图中t2~t3时段,种群的诞生率为什么大于死亡率?提示:t2~t3时段,虽然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但增长速率仍大于0,说明其数量还在增加,因此其诞生率大于死亡率。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1.(2024·青岛高三期末)东北“神兽”傻狍子是中国东北林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之一。狍子经济价值较高,是猎人们最爱猎捕的野生动物之一,滥捕导致野生狍子数量急剧削减。我国于2000年8月1日发布:任何猎捕狍子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严禁猎捕、买卖、食用野生狍子。对东北某林区一狍子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其中δ=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增长,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B.t1时种群内狍子的个数量体最多,此后狍子数量越来越少C.t2时种群内狍子数量达到K值,此后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D.t3时种群内狍子个体数量少于t2,个体的生存压力较t2时刻小B[δ表示前一年种群数量/当年种群数量,0~t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t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增长速率不是最快的,t1后,种群数量在减小,由此推断A、C错误,B正确;t3时种群数量进一步削减,说明个体的生存压力更大,D错误。]2.(2024·河北省高三联考)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更、乙种群的数量变更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4时间段,甲种群和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相同B.甲种群在t2时刻数量最大C.若甲种群是有害动物,则在t3时刻进行防治效果最佳D.乙种群的数量在t4时刻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会接着增加D[在t0~t4时间段,甲种群为S型增长,在t4时已达到K值,乙种群的数量在t4时是否达到K值不确定,A、B错误;若甲为有害动物,则数量越少时防治效果越好,C错误。]考查种群数量变更规律及应用分析3.(2024·河北张家口质量监测)如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对应数值时环境阻力起先影响种群增长B.气候条件的变更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限制在c点对应数值,以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D.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D[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前,A错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B错误;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限制在b点对应数值,以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C错误;分析可知,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D正确。]4.(2024·江西临川二中月考)某科研人员对一池塘内鲤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E是第一次调查结果,F、G、H是后续若干次调查中的三次调查结果。m1与m3的比值为1∶2。下列相关叙述或推断不合理的是()A.E点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快B.EF段捕捞适量的鲤鱼,有利于获得较大经济效益C.去除部分其他鱼类,鲤鱼的K值不会大于m3D.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在E点前渐渐增大C[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更。由题图可知,该鲤鱼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依据种群的数量m1与m3的比值为1∶2可知,E点是“S”型曲线的K/2所对应的位点,因此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快,A正确;EF段捕捞适量的鲤鱼,使鲤鱼数量保持在m1,由于此处增长速率较快,则有利于获得较大经济效益,B正确;去除部分其他鱼类,由于削减了竞争,鲤鱼的K值可能会大于m3,C错误;该池塘内鲤鱼种群的增长速率在E点前渐渐增大,E点后渐渐减小,D正确。]考点三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更(试验)1.试验原理(1)用液体培育基培育酵母菌,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育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志向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呈“J”型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型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2.试验流程3.试验结果及结论在肯定容积的液体培育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前期表现为“S”型增长,后期表现为渐渐下降。1.试验中的留意事项(1)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2)从试管中吸出培育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育液中的酵母菌匀称分布,削减误差。(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滴管吸取培育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育液自行渗入,多余培育液用滤纸吸去。(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视察、计数。2.结果分析(1)计数异样分析①统计结果偏小的缘由:取液时未摇匀,吸取的培育液中酵母菌偏少;在计数时,未计边缘的酵母菌等。②统计结果偏大的缘由:取液时未摇匀,吸取了表层的培育液;在计数时统计了四周边缘的酵母菌等。(2)该探究不需设置比照试验,但要获得精确的试验数据,必需进行重复试验,求得平均值。1.(2024·海南高考)将接种在马铃薯培育液中的酵母菌培育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马铃薯培育液B.若要估算培育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C.培育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D.给养分足够的培育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C[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所需的有机物全部来自马铃薯培育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育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须要借助显微镜,B正确;培育液与酵母菌混匀后被分成不等的两份,其中的酵母菌数量不同,但由于是充分混匀的,故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相同,C错误;给养分足够的培育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种群数量会增加,D正确。]2.(2024·江苏高考)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育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育条件下两批次培育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养分物质剩余量相同B[由于是通气培育,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数量增长较快;假如大量细菌污染a批次,由于细菌是原核生物,繁殖速率较快,检测结果中的细胞密度应当包含酵母菌和细菌的密度,密度应当增加更快,与a批次细胞密度在t1时增加速率较慢不符,A错误。由于培育条件相同,而b批次在t1时增长速率较快,可能是接种量较高,酵母菌更快进入对数期,B正确。由于题目已经明确是通气培育,而乙醇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故该培育过程中不会产生较多的乙醇,C错误。t2时a批次酵母菌刚进入稳定期,而b批次在t2之前已经进入稳定期,消耗了更多的养分物质,所以b批次发酵液中养分物质剩余量更少,D错误。]3.(2024·辽宁六校协作体开学考)下列关于“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更”试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育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B.从瓶中吸出培育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育瓶中的培育液C.培育用具必需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育液则不需灭菌D.为了便利酵母菌计数,培育后期的培育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在“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更”试验中,应当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向盖玻片边缘滴加培育液使其自行渗入,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育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需摇匀培育瓶中的培育液,使酵母菌匀称分布于培育液中,B错误;培育用具必需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育液也须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实力很强,培育一段时间后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便利酵母菌计数,培育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1.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肯定增加。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不肯定保持稳定,因为诞生率和死亡率还与气候、食物等有关。此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与种群数量有关。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活动实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调查。4.“S”型曲线的起先部分≠“J”型曲线:“J”型曲线自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都具有环境阻力,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起先部分是“J”型曲线,只能说比较接近。5.环境容纳量≠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能达到的最大值是种群在某一时间点出现的最大值,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大于环境容纳量。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诞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干脆确定种群密度的是诞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年龄组成是预料种群数量变更趋势的依据。3.“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没有敌害。“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诞生率降低、死亡率上升,直至平衡。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5.渔业捕捞中,捕捞后让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的缘由: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的数量能快速复原,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真题体验|感悟高考淬炼考能1.(2024·江苏高考)下列关于“探究培育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更”试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育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育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更曲线D.养分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更的因素之一B[该试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比照,因此将酵母菌接种到培育液中时要进行第一次计数,A正确;抽样检测时,需将培育液振荡、摇匀后取样,B错误;每隔肯定时间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更曲线,C正确;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更的因素,D正确。]2.(2024·山东等级考)为探讨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育和单独培育,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育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育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缘由C.单独培育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育对乙藻的影响较大B[由图可知,单独培育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育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斗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育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图中混合培育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亡,可知混合培育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3.(2024·全国卷Ⅰ)某试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试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育,培育过程中定时更新培育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育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育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阴阳合同”的处理原则
- 2025翡翠首饰买卖合同模板
- 2025国际石油工程建设项目合同(中英文对照)
- 2025食品采购合同
- 2025关于软件升级的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实习生合同协议书
- 2025保险公司担保合同样本2
- 2025年商业地产租赁合同
- 2025年增亮膜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地质勘查专用设备项目建议书
- 期中模拟卷(新疆专用)-2024-2025学年八年级英语下学期核心素养素质调研模拟练习试题(考试版)A4
- 甲状旁腺切除术后的护理措施
- 2024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课件
- (T8联考)2025届高三部分重点中学3月联合测评生物试卷(含答案详解)河北版
- 员工入职申请表(完整版)
- T-GDEIIA 56-2024 垂直起降低空航空器起降场基础设施配置技术要求
- 整本书阅读《林海雪原》【知识精研】六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五四制2024)
- 9《我的战友邱少云》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亚朵酒店前台培训
- 大学假期安全主题班会课件
- 创业培训讲师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