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三第十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第39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2024·江苏扬州期末)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一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凡的全面”。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D)A.民间思想异样活跃 B.集权政治加强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社会变革转型[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百家争鸣”本质上是社会变革转型的反映,故选D项;A、C两项不属于本质,解除;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集权政治,解除B项。2.(2024·福建丰泽期末)战国时,贵贱自然有别的观念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探讨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C)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C.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须要[解析]战国时期的潮流并不是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解除A项;儒学强化社会秩序,并不是全部学派,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时期,贵贱自然有别的观念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说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动,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C项正确;“性恶论”是儒学的内容,儒学在当时并不适应加强中心集权的须要,故D项错误。3.(2024·安徽名校联考)“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者不仅懂得外在的仪礼的种种规则,而且更加重视阐发它所表现的思想和观念,以及这些思想观念对于社会秩序的意义。”由此可见(A)A.儒学是一种关于秩序的学问B.儒学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是礼制的理论阐释D.儒学适应了当时社会现实[解析]儒者更加重视这些思想观念对于社会秩序的意义,说明儒学重视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解除;依据“儒者不仅懂得外在的仪礼的种种规则”可知,礼制的理论阐释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解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学是否适应当时社会现实,解除D项。4.(2024·河南名校联盟)季康子问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又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此,孔子强调的是(D)A.君权至上 B.政治主权的归属C.克己复礼 D.政治责任的归属[解析]“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意思是:政的意思就是端正。统治者自己带头端正,以身作则、作出表率,谁人敢不走正道呢?“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意思是:假如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嘉奖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孔子从“政”字说明入手,告知季康子当政者要端正,只有先正自己方能正人,才能带领百姓走上正道,强调当政者的政治责任,故选D项;材料并不是在强调君权至上、政治上的主权问题,更不是克己复礼,解除A、B、C三项。5.(2024·广西桂林月考)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但直至汉代他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出现这一情形是因为孟子(D)A.主见“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B.反对实行霸道用兼并斗争折服其他国家C.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D.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其政权[解析]孟子作为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了“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的民本思想,这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出现《汉书·艺文志》的情形,D项正确;“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阐述了社会分工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符合统治阶层利益,不应当出现此状况,A项解除;孟子不主见用斗争的方式折服其他国家,B项解除;孟子认为人本性和善,“性本恶”是荀子的观点,C项解除。故选D项。6.(2024·山东烟台期末)战国时期,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指陈其特点。这一现象(C)A.源于铁犁牛耕技术的全面推广B.促使地主阶级统治得以确立C.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D.不利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庄子是道家代表人物,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这些思想家评论当时的各家思想,指出并陈述不同思想的特点有利于不同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基础,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故C项正确;铁犁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起先出现,没有全面推广,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不同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与地主阶级统治的确立没有干脆联系,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的不同思想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故D项错误。7.(2024·福建漳州一摸)荀子认为,假如人们加强农业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困;假如人们荒废了农业生产而又奢侈奢侈,天也不能使人们富有。荀子这一主见(A)A.具有朴实唯物主义色调B.反映了地主阶级的要求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D.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确定“天”是自然的、物质的天,自然界的改变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假如人们加强生产,又节约开支,天就不能使人贫困;假如人们荒废了生产而又奢侈奢侈,天也不能使人富有。这种“天”与人类社会的治乱无关系的主见,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是对天命论的有力批判,具有朴实唯物主义色调,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荀子确定“天”的客观性,并非反映地主阶级的要求;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荀子以农业生产为例确定“天”的客观性,无法得出其思想促进了农业发展;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荀子确定“天”的客观性,批判天命论,与“天人感应”思想不同。故正确答案为A项。8.(2024·山西太原期中)“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D)A.“制天命而用之” B.“圣人之道,为而不争”C.“行仁政,民之悦之” D.“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材料信息“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体现的是法家思想。“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的是法家的中心集权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制天命而用之”是儒家荀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道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孟子的“仁政”思想,故错误。9.(2024·陕西汉中模拟)“这一学派要求君主为民、利民,反对过分剥削劳动人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这一学派”是(C)A.儒家 B.道家C.墨家 D.法家[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墨家主见“君主为民、利民”“提出薄葬、短丧的观点”。因此“这一学派”是墨家,故C项正确;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三项错误。10.(2024·山东泰安二模)战国时代,齐国君王赐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全部闻名学派汇合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艳羡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B)A.具有宽松的学术探讨环境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须要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D.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解析]据材料“战国时代……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艳羡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须要通过稷下学宫模式招徕人才,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稷下学宫宽松的学术探讨环境,而是强调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须要,故A项解除;儒家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但稷下学宫有众多流派,故C项解除;稷下学宫模式并不等于社会管理方式,故D项解除。11.(2024·广东中山月考)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B)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性质B.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C.完成了社会秩序的新建构D.神学迷信观念已经基本被扫除[解析]依据“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可得出当时各学派更关注人事,也就是现实的政治,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故B项正确;A项“都具有”表述过于确定,解除;C项“完成了”不符合史实,解除;春秋时期仍旧存在神学迷信观念,故D项错误。12.(2024·河南南阳模拟)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先秦(A)A.对自然界已有朴实的科学相识B.封建迷信思想渐渐泛滥成灾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解析]老子追求“天人合一”,阴阳家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表明先秦对自然界已有朴实的科学相识,故选A项;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解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严密逻辑推理”,解除C项;材料反映出朴实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13.春秋战国时期,人口思想已经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孔子)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商鞅)材料二……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给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子)(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关于人口思想的共同点,并分析这一思想在当时盛行的缘由。(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老子和韩非子的人口思想,并说明其各自的历史局限性。[答案](1)共同点:主见增加人口(或激励生育)。缘由:宗法观念的影响;对外斗争的须要;发展生产的须要;扩充溢力的须要。(2)老子:小国寡民。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韩非子:人多财寡,导致争斗。认为人口问题是社会冲突的根源,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社会治乱的根源。[解析](1)共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父母生之,续莫大焉”“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并结合所学学问得出:两人都主见增加人口。缘由:依据所学学问从宗法观念的影响、对外斗争的须要、发展生产的须要、扩充溢力的须要等角度分析。(2)人口思想:依据材料二信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事力劳而供给薄,故民争”分别概括得出老子主见小国寡民,韩非子主见人多财寡,导致争斗。历史局限性:依据所学学问得出老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没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韩非子认为人口问题是社会冲突的根源,没有看到阶级斗争是社会治乱的根源。14.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材料二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看法,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见有何意义。[答案](1)看法:荀子主见贵贤、敬贤,慎子主见尊君轻贤;目的:为君主治国供应用人建议。(2)墨子和李悝主见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嘉奖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淌,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解析](1)不同看法:据材料一“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可知,荀子认为能使圣人尊贵的能统一天下,而能使贤者尊贵的能称霸诸侯,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