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宜宾市叙州区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宜宾市叙州区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宜宾市叙州区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宜宾市叙州区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宜宾市叙州区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宜宾市叙州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

语文试卷

语文试卷分为第1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答案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对应题目号的位置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自由和平等作为西方的重要价值观而在我国广为流行。也有学者认定中国古代哲学中早

已具备自由平等思想。这种比附最早出现在章太炎的著作中。

章太炎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撰写文

章,把孔子描绘成托古改制的祖师爷,试图借古圣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章太炎则选择了

佛教和老庄学说,首次提出庄子思想就是自由平等的思想,有新人耳目的效果,也让国人在哲学上提高

了民族自信心。

不过,我们认为现代的自由平等观与庄子精神并不契合。罗祥相认为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家的哲学

理论,在概念内涵、思想重点以及思想的时代背景乃至对世界的经验和思考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

根本性的差异。不仅“逍遥”无法对应“自由”,“齐物”也无法对应现代的“平等”。今天我们所说

的平等是一种社会价值,它认定一个社会中的全部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庄子的

齐物思想与现代平等观之间的区别甚为明显。首先,二者包含的范围不同:庄子的“齐物”就是平齐万

物或者万物齐一,而现代的平等主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其次,二者的受众不同:庄子的“齐物”所面

对的是个体,主要针对土阶层,以隐士为中心,而现代平等观面向社会上的一切公民。再次,二者的目

的不同:庄子的“逍遥”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无待”的精神世界。庄子的“齐物”意在指出进入“逍遥”

境界的途径。平等则是公民为之奋斗的终极的价值追求。

笔者以为类似于“道”“命”“逍遥”“齐物”这样的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无法也没有必要硬译为

现代汉语。“逍遥”“齐物”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平等或许有若干的相似之处,但它们绝对不能等同,

等同起来就容易引起误解和混淆。章太炎当年以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解读《庄子》,虽然有其特殊的目的

和意义,但与庄子思想的实际并不相符。这样的解读表面上提升了庄子哲学的理论高度,增强了庄子思

想的现代性,其实是一种对庄子学说的曲解。为了救世而拔高《庄子》,其心可鉴,其情可感,然而从

学术研究的角度判断,其理却值得商榷。

(摘编自孙明君《“齐物”并非“平等”》)

材料二:

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苏轼亲笔手书的《前赤壁赋》,网友发现帖中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

粟”,并不是此前广为流传的“沧海一粟”,疑似是后人抄写笔误,才造成这样的理解错误。“沧海一

粟”是否要被改为“浮海一粟”,一时间引发热议。

有记者发现,曾刊发文章提到,较早的苏轼手书墨迹本作“渺浮海之

一粟”“与子之所共食”,而非我们语文课本上熟悉的“渺沧海之一粟”“与子之所共适”。

若真如上所说,“沧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谬误”,可能是后人传抄错误,也可能是苏轼自

己看心情任意使用了不同的词语,如今暂时无从考证。去看看古时作者自书两遍以上的作品,往往都会

有一些不一样的字句,可能是作者本人记忆偏差,或者临时修改语意来符合当下一刻的心境,我们也要

正视这种“阴差阳错”的可能。

当然,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性,至少在官方的课本或史料中,我们总是希望以作者最初的版本为准,

只是目前所拥有的物料、史料还不足以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只能暂时认为这两种写法都正确。

那么现在不去苦苦纠结原作到底用的哪个字,而单论一下“沧海一粟”这个词需要改变与否。这让

人不由得想起,此前教育部纠正过一些异读字的读音,比如粳(jlng)米改为粳(geng)米、确凿(zub)

改为确凿(zdo)、说(shui)服改为说(shuo)服,都把之前大众容易读错的读音认证为了新的正确读

音。后由于一些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因此有些修改读音已通过,而还有部分则一直处于

审核阶段,仍以原读音为准。

从教育部颁布异读词修订表的底层逻辑来看,正确读音还是大众读音,显然还是以后者为重。毕竟,

读音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最终还是要为人所用,换言之,文字和词语又何尝不是如此?

文字和词语的发展过程会经历很多的变化,如果非要说存在一个亘古不变或者绝对正确的版本,这

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相很可能是,某一时期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什么版本,这一版本就将流传到下一

时期。

那么重读这首《前赤壁赋》,也许你可以体会到两种不同的心境:“沧海”与“一粟”的对比,突

显出个人在这浩瀚世界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浮海”上的“一粟”,却更显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有一种

漂泊无依之感。两种用法,其实各有各的味道。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成语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用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成语,原本的出处是什么

已不再重要了"。原先我们有“沧海一粟”,现在又多了一个“浮海一粟”,在渺小的比喻上加了一层

浮萍无根、漂泊不定的寓意,孤独感透纸而出,如果真的适宜人们流传,那么多一个成语又何妨?反之,

若人们使用不便,它适从的语境较少,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不足为奇。

当然,此事被热议有其积极意义,会让人们更深入了解《前赤壁赋》的创作历史,体会苏轼当时的

不同心境,了解到那些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有一些传抄错误其实很常见。懂得了这些,也许我们就能重新

看待名篇佳句的流传过程,以及常用成语的形成历史,还能感受一下作者创作时的小巧思。

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词语之境中,我们不必拘泥于既

2

定的,也不必怕寻找和创造新的。所以说“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既然争论不下,索性都理解

和接受吧。

(节选自小亢《“沧海一粟”“浮海一粟”,两种念法都无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定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早已具备自由平等思想,这种观点是从章太炎开始的。

B.在康有为托古改制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同时,章太炎提出庄子思想就是自由平等的思

想。

C.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多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所以现代的自由平等观与庄子精神并不契合。

D.或者本人记忆偏差,或者临时修改语意来符合当下一刻的心境,我们应该理解作者这种“阴差阳错”

的可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太炎提出庄子思想就是自由平等的思想是和他是一位民主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有关联的。

B.庄子“齐物”平等观所面对的是个体,而现代平等观面向一切公民,所以在今天看来庄子的平等观是

不合理的。

C.章太炎以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解读《庄子》,曲解了庄子学说,这在学术论述和现实写作中是不被接受

的。

D.苏轼的《前赤壁赋》原文写的是“渺浮海之一粟”,由于后人抄写笔误,造成错误的“沧海一粟”广

为流传。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太炎由于时代的情境和其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以西方自由平等观念解读《庄子》,增强了庄子思想

的现代性。

B.材料二拿现在生活中纠正异读字的读音的事实对比《前赤壁赋》疑字争议的情况,例证有力,论证准

确。

C.对于暂时无法确指或存在疑义的情况,材料一进行比较,推论严密,材料二大胆设想,合情合理。

D.同样严密论证观点,材料一更注重逻辑推证,材料二则偏于体味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4.材料二认为官方课本是否应该对《前赤壁赋》做出修改?请简析其原因。(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今天对待古代思想以及典籍的态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过梁

马加

从沫源到察哈尔的大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

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

过。

3

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

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

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

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

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

不对谁抱怨一句。

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

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

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

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发生的热情。

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

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

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

“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

“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馋地把烟管插进嘴里去。

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

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

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

“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

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

上就冻完蛋了!”

老头子想起了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

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

“同志,烘烘肚子吧!”

“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

“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

“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

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棚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

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

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

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

他快快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

“今天不能过梁吗?”

4

“梁上有三不过,你不知道吗?”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

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

“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

“你今天不能过梁!”

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

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

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

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

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

“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

“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

得摇抖不定。

“过梁去……你疯了么?"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我要……”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

“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

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

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

两天以后,抗联在洙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

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

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

1941年7月作于延安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孙林对如何完成任务感到焦急,因担心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不安心理。

B.孙林的眼睛“看起来没有精神”“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体现出他疲惫而无助。

C.通过对路上异样的荒凉景象的细致观察,孙林能够确认,自己的队伍刚从此经过。

D.老头子对孙林最终的决定感到惊骇又同情,表明老头子能理解孙林的急切,只是担心他这样过梁会死

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除了对任务进行描写之外,还实写了骡子、狗和麻雀等动物,意在通过动物在严寒中的表现衬

托主人公不畏严寒,坚持过梁的形象。

B.小说中“梁上三不过”的说法,既是当地民众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老头子认为孙林不能过梁的原因,

又从侧面突出了孙林决定过梁的决心。

C.小说中写孙林“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

5

征,使小说的主题也更好地凸显。

D.小说末尾写孙林虽然冻掉了左耳却面露微笑,表现他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满足,与前文所叙老

头子好奇地望着他的两只耳朵相照应。

8.小说多处写“雪”,结合文本分析有何作用?(4分)

9.小说题为“过梁”,却并未具体描述主人公过梁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

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

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卜日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藕篇

乞纳士秦州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城其地,建于古渭州。城

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

翔等,翔等微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

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昇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

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

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应付古渭,而秦

阙食则以贵价汆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蹄秦之兵,日向秦州驻劄咒当与同其患难,

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

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

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

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②,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

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

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说将•将材》)

【注】①驻:同“驻扎";害",zhao②疆埸:指战场;埸,yIo

10.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3分)

旧与邻族A有怨B而本帐兵马C衰耗D常乞纳土E秦州F前后帅臣G皆以难守H不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指筑城,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中的“城”词义和用法相同。

B.微知,指暗中打探得知情况,其中的“微”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不同。

6

C.苟免,指苟且免于损害。临事不苟且偷生,不为了利益而屈服,这样的将帅可谓坚守道义。

D.殿,指最后。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古代撤军时常安排轻骑兵殿后保护主力不受到追击。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玮守秦州时,非常善于搞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扼守险要的文盈关,以寡御众。

B.范翔守秦州时,同意张遵率部归附朝廷,并派知州刘渔在古渭州治所筑城,扩大朝廷领土。

C.在张鼻守秦州时,刘涣、郭恩率军攻破阻挡在文盈关与古渭州间的蕃人城池,清除了障碍。

D.《说将•将材》中把将材分为九类,一名优秀的步将需要武艺高强,气势超群,能巩固疆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秦阙食则以贵价汆之,自是秦州始困矣。

(2)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

14.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题吁胎®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一)

杨万里

第一山头第一亭,闻名未到负平生。不因王事②略小出,那得高人同此行。

万里中原青未了,半篇淮水碧无情。登临不觉风烟暮,肠断渔灯隔岸明。

【注】①吁跆:紧邻淮河,是南宋与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东南第一山:吁哈境内的南山,被书法家

米芾称为“第一山”,因此得名。②王事:指受朝命接待全国使臣,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十二月,杨万里

奉派为金国贺正旦接伴使,此诗即作于北行途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以近似白话的语句起笔,却具有点题并唤起读者注意的作用,暗示这里的不平常。

B.诗中化用杜甫诗“齐鲁青未了”一句,写中原景象的青翠无边,以此来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和冷漠

无情。

C.诗歌尾联颇具画面感,天色渐晚,暮霭重重,诗人浑然不觉,面对隔岸的渔火伤心断肠,让人回味。

D.作者用语以白描、不避俚俗著名,诗中“山头”“不因”“那得”等词语浅近明白。

16.为什么诗歌第二句写第一山“未到负平生”,而结尾登临后又感慨“肠断”?请结合全诗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两句使用象征手法,用采集植物来表现自己早晚都勤

勉修德的行为。

7

(2)班上有一些同学总是想着自己要考哪所大学,却又不愿意付诸实际行动去努力学习,对此,你选择用

《劝学》中的“,”两句话来劝勉这些同学。

(3)诗词句中叠词用得精妙,可以使句子更富于艺术魅力而成为千古名句。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积累

了许多上下两句皆用叠词的诗词句,例如:","

第n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①我们可以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想象空气团。②因为地表的组成复杂多样,③

有植被、土壤、建筑、水体……等,④所以地表反射光波的能力不等,⑤这使得空气团的温度不尽相同。

⑥空气团好比一个热泡。由于不同温度的热泡浮力不同,上升速度便有快有慢,快速上升的热泡会挤压

其上方和周边上升速度慢的热泡,使它们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产生向其后方运动的下沉拖曳流,对流(热

泡之间的相对运动)就产生了。

对流导致相邻热泡中的粒子之间产生了碰撞与摩擦,摩擦起电使粒子带上电荷。对流越强,持续时

间越长,()O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又与地面或附近带

相反电荷的另一个热泡群之间产生高压,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

如果热泡群中水汽含量较多,上升降温过程中就会生成云,所以人们经常看到乌云滚滚、电闪雷鸣

的场景。但是,(),水汽含量较少,上升过程中就无法形成云,难得一见的“晴天霹雳”就出现了。

“红色精灵”是“晴天霹雳”的一种衍生品。闪电的温度可高达17000℃以上,使周围的物质离子

化,继而形成了高速上升的气流,有时气流呈现喷射状。在类似“红色精灵”出现的天气条件下,若空

气团的电荷累积量没有达到放电条件,就不会出现“晴天霹雳”。虽然人们对环境的变化

,但是大气中的强对流已悄然形成。如果“晴天霹雳”发生在白天,阳光可能掩藏“红

色精灵”,也就隐藏了强对流的警示。这种不可见的强对流比强对流云更具危险性,难以防范。

如果飞机遭遇这样的强对流区,飞行员很难快速做出正确的应对,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如果高大

的轮船驶入强对流区,也有倾覆的风险;山区的高架桥,如果正处于强对流中,也是O

所以,当我们享受大自然赠予的快乐时,不要忽略它的警告,美景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18.请结合文本,给闪电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0字。(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最后一段加粗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点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

B.冯团长站在新兵队伍前,说:“我们为什么要来当兵?就是要保家卫国!”

8

C.《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D.全区教师表彰大会上,

欧阳老师说:“我们都是教师,要用良心来教书。”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

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

你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A2.A3.B

4.不应该。首先《前赤壁赋》中是否真的存在误写,误写的原因现在还不能确定。

其次,文字和词语是人们沟通交流的工具,若已经约定俗成,恢复“原作”人们使用不便,它适从的

语境较少,修改反而不好。

5.①对待古代思想典籍要认真严肃,可以大胆设想,但是也要严密求证,力争还原原貌。

②既尊重原作的原貌和情境,也要学以致用,在尊重古人古籍的前提下为今天的生活服务。

③应该认真研究体味古人以及古代文字思想诞生时的具体情况,理解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思想。

6.C7.A

8.①渲染了气候的严寒,写出了环境的极端恶劣,使得文章笼罩在一种庄严的氛围中;

②烘托了孙林等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③凸显了主题,歌颂了革命战士信念的执着,以及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9.①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过梁前的内容,展示了孙林的疲惫、尽责以及老头子对他的劝阻等内容,来

衬托孙林尽管知道过梁危险,但他为了完成任务,毅然走向风雪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精神;

②表达作者对孙林可贵品质的颂扬,这是我们成功的保障。

③不具体描述孙林过梁的过程,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0.BDF11.A12.B

13.(1)而秦州缺粮就要出高价买粮,从此秦州开始困窘。

(2)身居高位但不骄慢,功绩卓著但不自恃,贤德高尚而能居于人下,个性刚直又能包容他人。

14.①所带兵寡,扼守要害,可谓智将;

②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可谓猛将;

③关之左右皆为蕃俗,结以恩信,可谓仁将;

④兵力不足,不贪图开疆拓土,确保边疆稳定,兵少而用足,粮草以自给。

参考译文:

文本一:

9

曹玮驻守秦州,在秦州之西,设文盈关。关隘设在最要害的地方;关隘的左右,都是外族人居住,

曹玮用恩德信义结交他们,这些外族人都能为他所用,所以秦州每年用兵,只把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

守卫的区域少,州兵虽然少但用度充足,所需粮草可以自给自足。从此以后的将军官员遵守他的老规矩,

不改变,不增加。文盈以西九十里,有个名为张小哥的部族,也称张遵。过去与邻近的部族有仇怨,并

且自己手下的兵马不足,多次请求归附秦州,而秦州的前后几任将军和官员都因为当地难驻守而没有答

应。等到范翔担任陕州转运使,暂时代理掌管秦州,就答应了张遵的请求,调集军队在他们所在之地筑

城,建在古渭州。城建成后,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多户都住在城中,范翔也亲自到那里犒劳

他的部族。与张遵有仇的蕃人约定出兵截杀刘渔、范翔等人,范翔等人暗中得知他们的计谋,犒赏当天,

晚上就回到文盈关。第二天,蕃人起兵,没有抓到范翔,于是在半路筑城,截杀过往的商贾及修城士兵

民工一共五六十人。道路断绝,贼兵守在文盈关与新城之间,向新城运送粮食的道路断绝,城中没有食

物。朝廷派张昇管理秦州,刘涣、郭恩率领军队苦战,攻陷贼人在中路所建造的城。朝廷还是不能放弃

古渭,只是不再设置州,设置寨主、监酒二个职位,每季度轮换一人带兵驻守,张氏世袭蕃巡检之职。

但是从文盈到古渭九十里,中间只通一条路,路旁就是界濠。秦州每年运送钱粮供给古渭,而秦州缺粮

就要出高价买粮,从此秦州开始困窘。张氏既然与蕃族不和,联合秦州的军队,一天天地向秦州靠近驻

扎,如果秦州与他共患难,对于张氏部族有利,而对于秦州确实没有什么好处。

文本二:

将帅的才干,可以分为九种类型:用自己的德行引导教育部下,用礼法规范部下的行动,知道部下

饥寒,明察他们的辛劳疾苦,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仁将。临事能不苟且而免于损害,不被利益所屈服,宁

愿为荣誉献身,也不屈辱求生,这样的将师被称作义将。身份高贵但不骄横,打了胜仗又不自恃功劳,

贤德而能谦逊待人,性情刚直又能包容他人,这样的将师被称作礼将。作战变化莫测,行动处置变化多

端,身处逆境能转祸为福,面临危险又出奇制胜,这样的将帅被称作智将。对有功之人以重赏,对有过

之人以重罚,奖赏不拖延,惩罚不区分地位高下,这样的将帅被称作信将。身手矫捷,冲锋陷阵时快如

战马,气概能胜过千夫,长于掌控战场的局势,又擅长剑戟,这样的将帅被称作步将。能攀高山,走险

地,骑射如飞,进攻时身先士卒,撤退时在队伍后面殿后,这样的将帅被称作骑将。气盖三军,蔑视强

敌,对小的战役小心谨慎,面对强大的敌人则愈战愈勇,这样的将帅被称作猛将。遇见贤人好像自己觉

得比不上,从谏如流,待人宽厚又不失刚直,勇敢果断又富于计谋,这样的将帅被称作大将。

15.B

16.①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线上,且闻名于世,而诗人不曾有机会登临,有种久闻胜地而未曾一游

的遗憾,故“未到负平生”;

②登上此山后,诗人眺望到黄河对岸的渔火,想到被金人统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难,而南宋朝廷却

毫无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诗人的爱国情怀难以抑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