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课时一体味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课时一体味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课时一体味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课时一体味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课时一体味文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课时一体会文化学业要求核心素养1.了解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2.理解文化的含义、特点。3.理解文化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气。1.政治认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动作用。2.科学精神:科学分析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问题导学“一个只能出口机器设备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建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以立心,文以聚力,文以化人,一个没有精神力气的民族难以独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许久。新时代推动宏大社会革命,必需高度重视发挥文化的重要支撑作用。请在学习新学问之前,思索以下问题:1.什么是文化?2.文化的特点是什么?3.文化的社会作用是什么?学问梳理1.文化现象与文化特色(1)文化现象①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eq\o(□,\s\up3(01))无时不在。②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eq\o(□,\s\up3(02))无处不在。(2)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eq\o(□,\s\up3(03))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eq\o(□,\s\up3(04))特有的色调。2.文化是什么(1)概念①内涵:文化是指相对于eq\o(□,\s\up3(01))经济、eq\o(□,\s\up3(02))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eq\o(□,\s\up3(03))精神活动及其eq\o(□,\s\up3(04))产品。②外延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eq\o(□,\s\up3(05))世界观、人生观、eq\o(□,\s\up3(06))价值观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eq\o(□,\s\up3(07))自然科学和技术、eq\o(□,\s\up3(08))语言和文字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________。①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②中心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全球直播③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④2024新年戏曲晚会在北京实行⑤中国人均GDP迈上1万美元台阶提示:②④是文化现象;①是自然现象;③是政治现象;⑤是经济现象。(2)特点①文化是eq\o(□,\s\up3(09))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eq\o(□,\s\up3(10))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eq\o(□,\s\up3(11))社会生活的体验,特殊是通过参与eq\o(□,\s\up3(12))文化活动、接受eq\o(□,\s\up3(13))文化学问教化而逐步培育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eq\o(□,\s\up3(14))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聚在肯定的eq\o(□,\s\up3(15))物质载体之中。(1)外出旅游时我们看到的自然风光是不是文化的一部分?为什么?提示:不是。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2)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后天自发形成的吗?提示: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殊是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学问教化而逐步培育出来的。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1)静态:思想、理论、eq\o(□,\s\up3(01))信念、信仰、道德、eq\o(□,\s\up3(02))教化、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2)动态:人们进行这种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4.文化的社会作用(1)文化的本质:是一种eq\o(□,\s\up3(01))社会精神力气。(2)作用途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eq\o(□,\s\up3(02))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3)表现:不仅表现在eq\o(□,\s\up3(03))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eq\o(□,\s\up3(04))民族和eq\o(□,\s\up3(05))国家的历史中。(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干脆转化为物质力气吗?提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并不能干脆转化为物质力气,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转化为物质力气。(2)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只要物质富足了,精神无所谓,对吗?提示:不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探究活动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个小孩子看到月亮,可能会形象化地把它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如盘子和镜子等详细的事物联系起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一个远离家乡的人看到月亮时,更有人会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或者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抒发自己的离情别绪。对于农夫来说,中秋圆月代表团聚、丰收和圆满。天文学家眼中的月亮,只是一个一般的天体而已。问题探究:(1)月亮是文化吗?中秋圆月代表团聚、丰收和圆满时能称得上文化吗?思索一下二者的区分。提示:一般说月亮不能称之为文化。中秋圆月代表团聚、丰收和圆满时能称得上文化。二者的区分在于前者是纯自然现象,后者则是人类的精神活动。(2)古人“见月吟诗”成为时尚,多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喜闻乐见的诗篇。你认为人的文化素养是怎样形成的?提示: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殊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学问教化而逐步培育出来的。(3)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说明人的精神活动与物质载体有什么关系?提示: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1.精确把握文化的内涵、外延与形式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外延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形式①从静态角度看,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化、科学、文学、艺术等②从动态角度看,人们进行这种精神性的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图示:2.各种“文化”不同的含义(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建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学问,或指人们受教化的程度。(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从范围上看小于广义文化而大于狭义文化。3.推断一种现象是不是文化现象,要把握三点(1)看是否属于人类社会的三大领域——经济、政治、文化。(2)看是不是精神活动或精神产品。(3)看是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4.正确理解文化的特点阐释侧重点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是非自然的从文化与个人的关系看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育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建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侧重于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从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聚在肯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针对的是文化的存在和传播文化是凝聚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由此可以看出()①文化是人类全部的行为活动②文化具有特别丰富的形式③文化素养是历史传承下来的④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文化素养是如何形成的?(3)精神活动和物质载体的关系是怎样的?提示:(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殊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学问教化而逐步培育出来的。(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聚在肯定的物质载体之中。[答案]C关键词法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三个“离不开”①文化离不开人类社会②文化离不开实践活动③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和物质活动四个“不是……而是……”①文化不是人类的全部活动及其产品,而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育出来的③文化现象的实质不是物质现象,而是一种精神现象④文化不是仅指意识形态范畴,而是包括意识形态性质和非意识形态两部分探究活动二:文化的力气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史册;光辉榜样,照亮民族复兴征程。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确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等8人“共和国勋章”,授予于漪等28人国家荣誉称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气。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翘楚,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宏大时代呼喊宏大精神,崇高事业须要榜样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功勋模范人物的英名伟绩,是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火炬,是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建功立业的榜样力气。问题探究:(1)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树立模范标杆,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有什么作用?提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对个人的成长和国家、民族的历史产生深刻的影响。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树立模范标杆,可以激昂人们的精神,产生巨大的精神力气,激励人们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2)模范标杆的爱国奉献精神,能够干脆转化为物质力气吗?提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模范标杆的爱国奉献精神不能干脆转化为物质力气,要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物质力气。全面理解文化的力气量的角度文化的力气有大小之分。文化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质的角度文化的力气有好坏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1要明确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的力气实质上是精神力气而不是物质力气。2要明确文化的作用会因不同性质的文化表现为主动、消极两种,文化的作用并不总是主动的。3要明确文化的作用既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又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4要明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本身并不能干脆转化为物质力气,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的物质世界,才能转化为物质力气。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长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念,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成功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A.文化作为精神力气确定着社会的发展B.文化作为精神力气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C.文化作为精神力气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文化作为精神力气是物质力气的反映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晰:(1)文化的社会作用是什么?(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肯定对社会起促进作用吗?提示:(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不肯定。文化的力气有好坏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答案]B广西实行农夫丰收节暨民俗文化体育活动2019年11月16日至17日,广西其次届“中国农夫丰收节”暨凌云县第五届全国冬泳畅游泗水河“水上抢头鸭”“庆丰节”系列民俗文化体育竞赛活动在凌云县城隆重实行。本次活动共设立民俗文化体育竞赛和水上抢鸭民俗活动竞赛,其中,民俗文化体育竞赛于16日在百花屯旁50亩的水稻田内实行,竞赛项目包括泥潭摸鱼、泥潭抢鸭、打啵啰等5个竞赛项目,共有来自全国冬泳协会以及凌云本土共50支代表队3000余人参赛;17日上午,来自全国冬泳协会的运动健将转战泗水河参与“水上抢头鸭”竞赛,届时他们将在漂亮的粤江之源,泗水河畔,喜撞运,比凹凸,竞风采,上演一场全国性民俗民间体育的视觉盛宴。凌云县“水上抢头鸭”民俗体育活动在该县已持续有近数百年历史,该项目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录。而在每年农历秋季的丰收节里,凌云县群众还要上演一场集健身、消遣于一体的“水上抢头鸭”庆丰收民俗活动,以此来犒劳自己,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期盼来年能够风调雨顺、有更好收成。思索:请运用“体会文化”的学问说明广西实行农夫丰收节暨民俗文化体育活动有何意义。[答案]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聚在肯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通过举办农夫丰收节暨民俗文化体育活动可以引起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农夫的关注和重视,营造重农强农的深厚氛围。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该活动的实行有利于活跃农夫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学问点一文化的内涵和形式1.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的志向信仰,这就是共产党的“初心”,中国共产党长期艰难而光荣的奋斗就是在实践这份“初心”。这份“初心”()①属于人们的精神活动②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③根源于人们的主观须要④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属于一种的精神活动,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①②正确。这份“初心”源于党的实践活动,③错误。这份“初心”属于意识形态的文化,④错误。故本题选A。学问点二文化的特点2.2024年8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陈彦的《主角》入选。他在该书的后记中写道:自己在剧团工作了近30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创作长篇小说《主角》时一泻千里般地涌流出来。由此可见()①作家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④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创作灵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殊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学问文化教化而逐步培育出来的,①错误。陈彦在剧团工作了近30年,与各类“角儿”打了半辈子交道,这为他创作长篇小说《主角》供应了生活给养,说明白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的区域性特征,③不符合题意。“这些深厚的生活积淀在创作长篇小说《主角》时一泻千里般地涌流出来”说明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能激发创作灵感,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3.祥瑞物是原始社会的产物。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人类以生存须要为中心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趋吉避邪的本能观。面对不行预知的将来,人类创建了很多用以祈求万事顺当的象征物,我们称之为祥瑞物。这说明()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③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祥瑞物是人类创建的、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②正确。祥瑞物是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产生的,体现了③。①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A。4.2024年,值此五四运动百年之际,北京高校举办展览“新文化的曙光:五四时期北高校人群像”,展示北京高校百年传统的历史生成过程。下图是展览的部分宣扬海报。北大举办纪念五四专题展览表明白()①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新文化思想随五四运动的深化而发展②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新文化运动在民主科学领域发挥着思想启蒙的功能③精神产品凝聚在肯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通过展览可以透视新文化时期北高校者的精神世界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阅读五四时期作品可以认清民国文化的全貌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C解析北大举办纪念五四专题展览表明白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新文化思想随五四运动的深化而发展。精神产品凝聚在肯定的物质载体之中,通过展览可以透视新文化时期北高校者的精神世界,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并不都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②说法错误。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阅读五四时期作品可以了解民国文化的概况,但不肯定能够认清民国文化的全貌,④夸大了五四时期作品的作用。故本题选C。学问点三文化的社会作用5.马克思说:“理论一经群众驾驭,也会变成物质力气。”毛泽东认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驾驭,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