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致云雀》 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4 《致云雀》 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4 《致云雀》 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4 《致云雀》 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4 《致云雀》 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致云雀》任务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致云雀》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抓住关键词句,赏析诗歌语言,概括云雀形象特点。

2.通过比较,分析诗中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分析诗中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比较,分析诗中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同学你好!欢迎进入课堂。在上课之前你可以先检查一下你的课本和笔是不是都准备了。好,现在开始上课。

生活中,当你遇到烦心事时,朋友可能会安慰你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至理名言出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西风颂》。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致云雀》。

二、新授课

(一)课前学习任务

1.字音

花蕾(lěi)醇(chún)酒迸(bèng)涌倦怠(dài)真挚(zhì)

摈(bìn)弃憎(zēng)恨炽(chì)热

2.释义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霞蔚云蒸:比喻景物绚烂缛丽。

摈弃:抛弃。

3.理清诗歌思路

第1-2小节:总体写云雀的特点。

第3-7小节:具体写云雀的歌唱。

第8-20小节:再次生动展示云雀的美丽形象。

第21小节:作者对云雀的称赞及向云雀学习的心愿。

(二)课上任务学习

任务一:整体阅读,初识云雀。

1.请你大声朗读诗的1、2小节,并概括出云雀的特点。

明确:云雀特点:振翅高飞、纵情欢歌、边飞边唱。

2.请你再大声朗读诗的1、2小节,并用横线划出描写云雀外观的句子。

明确:“像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雪莱笔下的云雀多么美啊!

3.作者的比喻也十分新奇。现在,你可以在课本空白处写一写这句比喻好在哪里吗?

明确:雪莱把云雀比作“烈火的轻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云雀的热烈又写出它的轻灵;“天心”,强调它飞得很高。作者运用独特的想象力让云雀拥有了“烈火"般的红,并和“天心”的“蔚蓝"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形象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

4.你见过云雀吗?或者你见过名字类似的小鸟吗?对,我们常见麻雀,其实,云雀和麻雀长相相似,看,这就是云雀的“庐山真面目”。可见,现实中的云雀不是红色的。那为什么雪莱笔下的云雀“像一片烈火的轻云"呢?

明确:对,雪莱笔下的云雀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云雀,更是融入作者主观情感的艺术符号。作者心中有一团喷涌的火红的激情,当他听到云雀嘹亮的歌声,看到云雀轻灵的身姿,不禁用心中的真情将云雀染红了。可以说,云雀是作者内心真挚情感的外化。

任务二:抓关键词,倾听云雀。

1.第3-7节,雪莱具体描写云雀高飞欢唱的特点,称赞云雀叫声的美妙动听。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写云雀的叫声呢?下面是一位同学对鸟叫的描写,你觉得和诗歌第5节描写云雀叫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位同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鸟叫声比作“水声”,以声喻声,写出了鸟叫的清脆的特点。雪莱说云雀“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乐音”像“银色星光利箭”,这不是以声喻声,而是以形写声,作者将听觉上的感受转化成视觉上的印象,写出了云雀叫声的高亢嘹亮。

这种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修辞格式叫做通感又叫"移觉"。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比喻和通感共同之处是都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都常常用“仿佛”“如"把两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形式上很相象,但比喻和通感不是同一种修辞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点区别:①目的作用不同:比喻是为了把抽象的说得具体,把生疏的说得熟悉,把深奥的说得通俗。通感不具备这个特点,例如把“荷香”比喻成“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并没有比原来更具体、更熟悉、更通俗。②感受的侧重点不同:比喻着重从读者的角度考虑,运用比喻是为了唤起大家共同的感受;通感着重从个人角度考虑,运用通感是为了表达作家在特定条件下个人的特殊感受。③文体色彩不同:比喻适合于一般文体,通感具有较浓的文学色彩。

2.仔细品读3-7中“沐浴着明光”“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快的强音"却能感觉到就在空间”“响彻"仿佛在荒凉的黑夜,从一片孤云背后,明月放射光芒,清辉洋溢遍宇宙”等关键词句,想一想,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云雀?

明确:充满力量,勇敢坚强,向往自由、不畏黑暗的云雀。

任务三:联系背景,解读云雀。

1.第8-20节,诗人将云雀的美丽形象再次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请你快速阅读8-20节,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现云雀的形象的?

明确: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的多种修辞方式,对云雀加以描绘和赞颂。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又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诗人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凡人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而云雀却早已超脱了这一切。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永远为外物所累,永远不可能超越云雀的境界。在最后一节中,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云雀所熟知的一半的欢欣,希望能够活出理想中的自我。

2.这只小小的云雀究竟有什么魅力竟能激发作者写下这首诗?让我们来联系作者经历和时代背景,解读云雀的内涵。

明确:

作者介绍:珀西比希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派诗人、政论作家、改革家。出生于贵族家庭。大力提倡无神论,反对专制。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因发表短篇《无神论之必然》而被校方开除。后投身爱尔兰的民族独立斗争,遭到了英国政府的迫害,被迫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

写作背景: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笼罩着英国。“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危机使物价飞涨。愤怒的工人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却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黑暗暴政压得人几乎透不过气来,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云雀”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载体。

3.有人说,《致云雀》中的云雀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你是怎样看待这一说法的?

明确: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不畏黑暗,都向往理想的世界。《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也无一处不体现雪莱的自我,“云雀”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载体。

小结:1822年7月8日,雪莱航海罹难,年仅三十岁。他的墓碑上在姓名下写着:众心之心。雪莱,这只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的云雀,以他火热跳动的心,唱出了酣畅淋漓的乐音。我辈凡人,可能做不了鄙弃尘土的云雀,但至少应静下心来,做一个身在尘世,心向自由,永远保有青春激情的人。

三、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写一段文字向你的朋友推荐《致云雀》这首诗(不少于50字)或者仿照《致云雀》的某一小节写一写你心中要歌颂的对象。

2.能力提升:能力提升:对比阅读查良铮翻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