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案设计第5-8单元教案设计_第1页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案设计第5-8单元教案设计_第2页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案设计第5-8单元教案设计_第3页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案设计第5-8单元教案设计_第4页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案设计第5-8单元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案

设计第五单元教案设计目录

12.寓言二则................................2

课时

13.玲玲的画................................2

课时

14.小马过河................................2

课时

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2

课时

语文园地五...............................2课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12课寓

言二则《携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携苗助长》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

文,本身也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寓言,往往通过一则短

小精悍的故事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告诉我们:

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按规律办事,欲速则不达。课文语言

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刻画出一个可笑的古代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会认“寓、携、焦、喘、截”5个生字,并会写“焦”

“望”2个字,理解“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的

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读中感悟出故事

的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按规律办事,欲速则不达。

3、能把故事生动形象地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焦急、巴望、筋疲力尽”的意思,练习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寓意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今天贺老师给大

家带来了一个寓言故事,想不想听?(想)

2、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第122页。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感知文章大意。

1、故事的题目叫做?(攫苗助长)

师:会念,会写吗?小手指(伸出来)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

字。(生书空)

念,(生念)。会写也会念,懂这个字的意思吗?(拔)

师:接着写,攫的是什么?(苗)他为什么要招苗?(助长)

指引学生读题,要有节奏。(携苗/助长)

师:这只是念字,念词,如果让你把它像讲故事一样讲出来

你会讲吗?(生读)

师范读,配合动作和表情,(点生读)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

读出语气的起伏,表情的变化以及动作,突出强调讲故事和

读书不一样。(生齐读)

2、检查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指名读一一小老师带读一一齐读)

(2)去掉拼音,还会认吗?(指名读一一开火车读)

(3)看看谁的词语库最丰富?(指名组词)

3、师:同学们,生字都掌握了,是时候揭晓这个寓言故事

的真面目了!

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门的朗朗读书声,读课文要求

抬头挺胸、声音洪亮。

读完师质疑:小朋友们,这位农夫为什么要拔苗呢?(生:

他很急)你从哪里知道他很急呢?(第一自然段)(评:

你真会读书,才读了1遍就在文中找到它的意思了,真能干,

把掌声送给他。)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笔划出急的句子或词语,师巡

视。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句子并指导)

A、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从这句话中,哪个词更直接告诉你他很着急?(巴望、

天天)

师:“巴望”能换个词吗?(希望、盼望),谁再来读读这

句话?

指名读【你读出了农夫急切的心情。谁能像他这样读一读,

如果读不好,师范读。谁能像老师这样子读读。(你来)】

我感到你急切的心情,谁还想读?我看到了你巴望的眼神。

(评:你读出了天天去看,可见农夫心里很急呀!)

师引:其实还有一句话,可以看出农夫是看着眼里,急在心

里。

B、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师评:你都走到农夫的心里去了

禾苗一点也没有长高吗?(长高了)你怎么知道?

好像:其实是长高了,只是……(长得很慢)

小结:禾苗是长高了,由于长的慢,农夫没有感觉到。所以

文中说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

除了这两处,还有哪句话看出农夫的着急?

C、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

办法帮他们长。”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他急在哪里?(焦急地、转来转去)

师:谁也来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转来转去,但还不够焦

急。)

(如果读得好,评:真是个急性子的农夫!)

谁再来读?(这才叫焦急呀!可自言自语能这么读吗?理解:

自言自语)

谁来读(你不但读出了焦急,我还感觉到你在那儿想呢!)

谁能来模仿他的样子也来读读这句话。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书中的人的

样儿,这就叫读进书里去了。我们朗读这一段时,就要边读

边想像他着急的样儿。我们一起来完整的读读这段话。

农夫的样子都被我们看到了,他对禾苗说的话也被我们听到

了!

3、师:是啊,农夫太焦急啦,他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啊,

于是他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办法!快看看是文章的第几自

然段?同桌快来一起读一读。

师:他想出的好办法是(拔苗)把自己弄得一一(筋疲力尽)

理解:筋疲力尽(生自由说①不想动了,(是挺累的)②没

有一点劲了,光想躺到地上。(你体会得真好),③一点

力气也没有了就叫筋疲力尽。

师:谁来读这段话?

师:是呀,虽然很累,可看着被自己拔高的禾苗,他是什么

心情(高兴的)!

女生来一边喘气一边高兴的读:“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

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认为他的办法很

好,还非常得意呢。

男生一边喘气一边得意地读:“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

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瞧这农夫又累又得意的

样子。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师:我来读旁白: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生接一一

师:你看农夫得意洋洋的样子,结果怎样呢?(禾苗枯死了)

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

农夫花了那么大的力气?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根离开

了土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就会枯死的)讲禾苗成长的规律。

(春种、秋收)

指导朗读,读出禾苗枯死的失望心理。

三、理解寓意

说话训练:现在我就是这个农夫,你们就是被我一棵一棵拔

高了的禾苗,小禾苗们,你们想说什么?

(疼死我啦,快把我放下吧)

(笨老头,你拔我,你会后悔的)

(让我慢慢地长吧)

2、如果你是这个人的家人,你们会对他说什么?

引导说:想让他们快点长高,应该怎样做?(浇水、施肥、

除草、还要慢慢地等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收获,)

师总结: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

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所以坏了事儿。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办其它事情也一样,都急

不得。(板书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规律办事不能急于求

成)。这就是攫苗助长告诉我们的道理。

3、请结合实际谈一谈生活中你做过或见过的携苗助长的现

象。

比如(有的病人,想病快点好,一下子吃了很多药,反而病

更重)你能说出哪些?像父母希望孩子聪明,就拼命的给学

生买营养品,可学生不但没有聪明,反而越来越肥胖,小小

年纪就得了肥胖症等,有些人想马上苗条就绝食,吃减肥药,

结果病倒了。)我们以后做事可千万不能急于求成。

四、练习复述课文

师:这个故事带已经讲了几千年,我们还要不要继续讲?我

们应该把它记住,讲给身边的人听,告诉他们故事的道理。

学生练习复述故事。(时间允许的话指名讲述故事。)

五、指导书写“焦、望”:

“焦”,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生:像流下来的汗、像农夫着急的去看,跑得很快流下的汗、

还像火

师:咱们祖国的汉字多么形象,能让我们产生许多联想呢。

写一个“焦”字。注意写好这四点。

“望”要注意上窄下宽,上下有穿插。

六、作业设计:

1、回到家里,把携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给亲友听。

2、多搜集寓言故事《中国寓言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

赛。

七、板书设计:

携苗助长

焦急忙

欲速则______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2

课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会认4个生字,学写9个生字。能正

确读写并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寓言、

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

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

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一则寓言故

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

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并能用

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2.体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流程:

一、什么是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文

学形式,通常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

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好,请坐。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那好,我们现在来看图猜成语。准备好了吗?谁

来猜第一幅图?(守株待兔)对了,那这一幅呢?(握

苗助长)这一幅?(刻舟求剑)难不倒你们,再给你

们几个难的(掩耳盗铃)还有更难的。

2.你们真聪明,都猜对了。那你们知道这些成语

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是的,它们都是寓言故事,你

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

的小故事里藏着大道理。)

3.今天我们学习第9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故事

《亡羊补牢》(板书,读题)

4.我们要怎样才能学好寓言呢?

生:要知道故事(板书:故事)学习道理(板

书:道理)

师:对,我们掌握好这两点就能学好寓言故事了。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先请大家自由读读《亡羊补牢》,注意要读准

生字、多音字,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通为止。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同桌交流生字学习情

况。

2.理解题目

3.字词学习

师:有些同学的习惯非常好,读完了课文就坐得

端端正正的。读完了吗?请看大屏幕,老师把课文中

的几个词语请到了上面,谁来当小老师。

wangyangbu1ao1angqu

n

亡羊补牢狼群

—✓\/

guizeyuyanku

long

规则寓言窟窿

diaozoujiefangyangjua

n

叼走星坊羊圈

quangaohduhuI

劝告后悔

1、理解词意:你们家有街坊吗?你们家和街坊的

关系怎么样?我们中国有句话说的是“远亲不如近

邻”,如果相处好了,邻居会比自己家的亲戚都好。

“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书写)

2、我们再一齐来读一遍这些词语,注意读好轻声

哦。

3、我们现在来学习一下本课的多音字。

4、(读得很正确)如果这些词语回到课文中,你

们还认识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

什么事?指名回答。

(2)播放视频

5、我们又读了一遍课文,你们能说说这个故事的

主要内容吗?可以用上上面的词语来说。

小结:像这种抓关键词,并把他们连成一段通顺

的话就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明白了吗?

四、分析课文

1、想一想:丢了几次羊?

养羊人分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是怎

么样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句子。

街坊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

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结果:羊又丢了!

2、第二次丢了羊之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的?怎

么做的?结果怎样?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

在修还不晚。他赶快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

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五、学习感悟: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

就不算晚。

六、拓展延伸:

在实际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你

能举例说明吗?

假如你沉迷于游戏,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该怎

么办?

我就要立即停止游戏,努力学习,亡羊补牢,

争取提高学习成绩。因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小结:犯错不怕,只要我们能像亡羊补牢中的养

羊人一样知错就改,就还不晚,所以,人们经常说,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七、课外延伸:

1.浪子回头: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

可贵。

2.悬崖勒马:在高高的山崖上勒住马,比喻到了

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3.回头是岸: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

就有出路。

4.迷途知返:比喻知道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

正。

八、作业设计

1.将这则寓言故事给爸爸妈妈听,请家长点评。

2.写写读了《亡羊补牢》之后自己的感想。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南辕北辙》。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想法:已丢后

做法:不修修

结果:又丢不

再丢

为时不晚

教学反思: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第

13课《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读出爸爸与玲玲

的对话,读出爸爸关切的语气,玲玲的画被弄脏后伤心着急

的语气。

2.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玲玲情感变化的原因,明白只要

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玲玲情感变化的原因,明白只要肯

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幻灯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课题

1、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可爱的小伙伴(出示头

像),她的名字叫玲玲,她笑眯眯的真可爱,来,跟玲玲

打个招呼吧。我们一起喊喊她的名字吧。

2、玲玲是个聪明的小姑娘,画得一手好画,可是她在生

活中遇到了一件不高兴的事,她是怎么解决的呢?今天我们

就来继续学《玲玲的画》。(板书课题)来读读课题(齐读)

二、复习生字词语

1、玲玲的画中藏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咱们去看看吧。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录音朗读,把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2、瞧你们一个个听得多认真啊!现在我来考考大家。

(1)我这里有一些上节课学习了的词语,谁来读(根据举

手情况,玩开火车读)

(2)出示字谜,猜字谜

(3)生字宝宝已经和我们交上了朋友了,老师相信大家能

把课文读的更加流利了,现在同桌小朋友请一起来读读课

文,并且互相之间说一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出示

课件)

(4)全班交流,指名说

三、通读理解课文

1、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啊,老师就奖励大家欣赏玲玲的

画。(课件出示)玲玲画了什么?

2、是啊。这幅画画的是玲玲家里的一角,玲玲花了好长

时间才完成呢!所以,玲玲自己看着觉得怎么样?(出示第

一段)

(1)自由读。

(2)你知道玲玲的心情了吗?板书:满意

(3)从哪个词看出玲玲对自己的画很满意,小朋友快在

这一段中找到它。(端详)点红色。那“端详”是什么意

思呢?那怎样的看才是端详呢?像老师这样看是不是端

详呢?老师演示。生回答。

(4)请你来演一演?(你们看,他把画认认真真、仔仔

细细地看了个遍,这就是“端详”。)

(5)现在我们小朋友也来当玲玲,也满意地端详着自己

的画。

(6)谁能读好这句话?

(7)看他读得真好呀,我们也来学学他的样子,来读一

读。

3、就在这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出示图画)让学生观

(1)这是怎么回事呢?赶快到课文中找找答案吧。(出示

第四节)

(2)自己读读这一段,这时玲玲的心情又会怎样呢?指

名回答(板书:难受、着急)

(3)指名读。问:玲玲你为什么那么伤心啊?孩子你呢?

你呢?师:“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听了爸爸的话,玲玲是怎么做的?请你们接着读课文。

4、自由读。谁来说说玲玲是怎么做的?生回答。

(1)出示图,看,这就是玲玲修改后的画,你觉得怎样?

这只小花狗真是可爱呀!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2)指名读。是呀,有了这只懒洋洋的小花狗,玲玲满

意的笑了。板书:满意

(3)现在玲玲的心情跟刚画好时的心情一样吗?板书:

更满意

(4)出示两段话我们来读读这两段,相信你们能读得

更好。左边两组第一段,读出满意、开心。右边两组读第

二段,读的更满意、更开心。

5、玲玲真高兴啊!看起来已经没用的一幅画,动动脑筋就

比原来的更加美了,更加充满灵气了。你想对玲玲说些什么

呢?(你从哪儿知道的)是啊,爸爸也是这样对玲玲说的。

出示句子。现在谁来当爸爸跟玲玲说说话。指名读。(评价

你是一位会教育孩子的好爸爸。)全体男生读一遍。

四、拓展总结:

1、最后结果怎么样了呢?请大家一起读最后一自然段

(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玲玲的画还获得了一等奖呢。玲玲多

高兴呀!)

是呀,遇到了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2、出示课件,同学们,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了两个问题,

请你们帮帮我!指名说

3、总结:在今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

是呀,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

成好事。(出示句子)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我们要把这句话

牢牢的记在心里,再把这句话认认真真抄一遍。

4、课后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难受、着急]〉肯动脑筋坏事变好事

更满意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小

马过河》教学教案

[教学要求]

一、认识本课生字:蹦、麦、如、踵、鼠、淹、啦、叹、

脑筋;指导学生观察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会用:连蹦带

跳、难为情地、亲切地、吃惊地等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

的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

三、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

践第一”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自学课文。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范

读课文。再自学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练习。

第三课时:读讲第三段,总结课文学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自学课文(童话是儿童喜欢的体裁,无需

解说,直接提示课题,情绪即被激起。)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同学们是很喜欢读的。现在请你

们自己读课文。

自学要求: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了解故事里有

哪几个角色。

二、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

识字,同时又可了解故事梗概)出示小黑板:

小马连蹦(beng)带跳地驮着麦(mai)子向磨坊(mofang)跪

去。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mo)小腿,能踵(tang)过去「

松鼠(shu)说:"当然啦(la)!我的伙伴就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ir

小马想,如(ru)果妈妈在身边,那多好啊!他叹(tan)了口

气回家了。

老马说:"哦(。),自己不动脑筋(naojin),不去试试是不行

的。

教学"连蹦带跳"时,增教"蹦蹦跳跳"、"一蹦一跳"、"蹦呀

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二、范读课文。

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呢?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

三、再自学课文、分段(通过下列提问,帮助学生弄清课

文层次)

1.课文第一小节说的什么?

2.小马过河,他到河边去了几次才过河?

3.课文中写小马第一次过河从哪儿到哪儿?第二次呢?

4.那么课文可分成几段?

第一段:小马整天不离开妈妈。

第二段:小马第一次没敢过河。

第三段:第二次小马终于过了河。

四、练习。

1.写生字词。

2.给下面的句子加冒号和引号。

小马对妈妈说我是愿意帮您做事

老马说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提示注意点:引号成对用,句末标点点在引号里面。

第二课时

一、轻读第一段。

二、读讲第二段。

1.自学。

提出要求:课文中写了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对话,看

看他们说了些什么?课文中写他们的对话时,还写出了他们

说话的动作、神情和语气。你能把这些词语找出来吗?例如

"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连蹦带跳"这个词语就把小马说话时

的动作、高兴的样子写出来了。自学时你就把这些词语画出

来。

2.找出提示语,为指导表情朗读作好准备。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板书:

小马老牛小松鼠老马

连蹦带跳地说嗒嗒地跑过去,问道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

下头说说拦住它大叫认真地说高兴地说亲切地说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点,并结合指导朗读:假如有

一天,我们来到小河边,听到小马与老马,还有老牛、松鼠

的对话,说话时,他们的神情、动作以及语调生动极了,这

一场对话真有趣。它们一个个怎么说,你能学得起来吗?(把

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使扮演角色朗读课文带有饱满的真实

的情感,这样学生的表情朗读就很容易达到要求,而且对提

示语所显示的形象有了具体的理解。)

①"连蹦带跳地说",表示小马高兴。还可以换上什么词儿?

(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老马也是"高兴地说",老马、小马、都很高兴。不过,一个

像大人,一个像小孩。现在请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分角色读第

二节中老马和小马的对话。

②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他为难了。心里怎么想的?该怎么

读?(轻读)请谁来扮小马?

③小马问老牛伯伯,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表示疑问的

句子怎么读呢?老牛回答时,说的很平静,因为他认为河水

很浅。现在请女同学扮小马,男同学扮老牛,读读他们的对

话。

④松鼠可不同了,忙拦住大叫,因为是大叫,后面是用了什

么标点?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谁能扮小松鼠(指名试读)。

指导朗读:"小马!"一声叫住,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

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些,是连着说的,第二个比第一个

语气加重些。(再读)

⑤"小马吃惊地问",如果没"吃惊地",那是一般地发问。现

在是"吃惊地问",吓了一跳,表示出小马的害怕、紧张。(示

范)

⑥老牛和松鼠对河水的印象完全不同,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概

括一下吗?(深、浅)

⑦小马听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怎么办?课文中哪两个

词说明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不动脑筋?(立刻、连忙)

⑧练习朗读三、四两节。四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⑨比较:如果省掉这些表现他们对话时的动作、神情的词语,

变成"小马说……老马说……松鼠说……"你们觉得怎么

样?

⑩指点"说""问"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儿,所以前面都是用"地"

(虽是指导朗读,却把课文中的主要的知识点突出,而且通

过对这些词语、标点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这就把知识的教学,

能力的训练以及思维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了。)

4.练习。

填充:

我高声()喊小林飞快()跑

他轻轻()问我认真()写字

小红高兴()说妹妹大声()唱着歌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教师微笑着说:"小朋友说!"让学生加以描述。

△指名一同学蹦跳着进教室,连声喊:我们班上得了红旗了。

然后要把学生把这一情境加以描述。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生字。

二、学习第三段。

1.小马怎么过了河?"(自学课文)

2.老马怎么说的?(反复朗读老马的说)

出示妈妈的话:

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3.现在请你为小马动动脑筋,他当时怎么想就对了?

同一条河,老牛说"深",松鼠说"浅",你们说哪个说得对?

为什么?(出示小河、老牛、松鼠剪贴片(见右图)并要求学

生按"因为老牛—,所以;因为松鼠;所以—"的

句式回答。)

(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推理情境。)

4.小马听了老马的话,认真地试了试,试的结果怎么样?

为什么?

出示小马的剪贴片,要求学生按"因为小马既不像……也不

像……所以……”的句式回答。)

三、总结课文,通过说话训练,结出寓意。

1.现在你们看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重要。

2.齐读老马的话。

3.老马是说:"不……不……是不行的。"如果改成"要……

要……"这样正面的说法,该怎么讲呢?("做事情要动脑筋,

要去试试才行?quot;)

4.这告诉我们什么?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更要实地去试

试。

四、再现课文情境,分角色复述课文。

1.各自准备。

2.指名分角色复述。分别戴上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

头饰表演。

五、结合寓意,增教一首古诗。

宋朝大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说明实践的重要。

出示古诗的板书:

yu

《冬夜读书示子聿》

yi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018新人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

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关于班级图书借阅的管理,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2、学会与同学讨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分析别人

的意见,再形成自己的意见。

3、学会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4、学会讨论的方法,一名同学发表意见以后,另一名同

学再说,要学会倾听和谦让。

5、形成符合班级实际的班级公约。

教学重点:

形成符合班级实际的班级公约。

教学难点:

学会与同学讨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分析别人的

意见,再形成自己的意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孩子们,我们班的管理辛

苦大家了,但孩子们找找看,我们班还有哪些地方的管理不

到位?

2、学生各抒己见。

3、师:是啊,我们班的图书角的管理就存在问题,孩子

们不能及时的借到书,这导致同学们看书的习惯不能好好的

养成,也影响同学们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制定一个我们

班专属的图书借阅公约。

4、提示课题:口语交际一一图书借阅公约。

二、全班交流,确定讨论问题

1、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就来讨论出一个班级图书借阅

的公约,你们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吗?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确定讨论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

题:

(1)在讨论时,每位同学要主动发表意见。

(2)在讨论时,同学们不能抢着说,要一个人说完,另

一个人再说。

(3)在别人发表意见的时候,我们不能随便插嘴,要认

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实在有需要补充的,也必须等到别

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

4、讨论时应该围绕哪些方面发表意见:

(1)我们应该怎样借阅图书?

(2)借到同学们手上的图书应该怎样爱护?

(3)怎样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顺利借到图书?

(4)应该怎样管理图书的借阅?

(5)借出去的图书,要何时归还?

三、分小组讨论交流。

1、分小组,每个小组确定讨论发言的顺序。

2、每个小组有明确的分工,特别是有些可采纳的意见应

该有专人记录下来。

3、各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4、遇到有同学在发言时存在问题,老师要适时进行引导,

确保每一个小组的讨论都能顺利进行。

四、各小组汇报意见。

1、各小组汇报小组的讨论情况。

生1:图书管理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图书借阅借还登记

手册。

生2:图书借阅每位同学每天最多只能借阅一次,不能一

会儿借阅这本,一会儿又想要借那本。

生3:借到手的图书一定要爱惜,不能随意损坏,损坏图

书要照价赔偿。

生4:借出去的图书至少一个周内要归还,否则其他同学

想看的时候借不到。

生5:每位同学都是班级的管理者,借阅图书时要爱护图

书角的卫生,时刻保持图书角的清洁。

生6:每位同学都要爱护图书角,见到图书有脏乱的现象

要及时整理。

2、师小结。

孩子们真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讨论出了这么多

管理图书角的好办法,老师为你们点赞,你们真是太聪明,

太了不起了!

五、制订班级图书管理公约。

1、根据学生的汇报,制订一份班级图书借阅公约。

如:二年级一班图书借阅公约

1、分享图书等于分享快乐。

2、所有同学必须参与建设图书角,同时也享有借阅图

书的权利。

3、所有图书都是大家的财产,要珍惜、要爱护,捐书

者依然是图书拥有者,更换图书时退还捐书者。

4、学生借阅图书由管理员负责,到管理员处登记,借

阅图书时要轻拿轻放。

5、借阅图书要登记清楚借阅时间、归还时间。借出的

图书一星期内必须归还图书角,归还图书时管理员应检

查图书的破损情况,经认可后方可登记归还日期。

6、学生每次借书只能借一本。

7、图书角不向其他班级和校外开放。

8、图书角借阅时间为:每天上午;归还时间:每天下

午。

9、若丢失或有破损要么买同样的书偿还,要么按图书

2、将这一份经过全班同学讨论出来的班级图书管理公约

打印来公示在班级的图书角。

六、老师总结本次口语交际活动。

2018新人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

语文园地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动物名称和将动物进行分类,认识动物中

的生字,拓展学生的识字面。

2、学会区别词语的意思,并联系句子内容选择不同的

词语。

3、学会体会词语的意思,并根据词语的意思读出句子

所要表达的感情。

4、学会收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所组成的词语。

5、积累《弟子规》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内容所表达的

意思,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6、阅读短文《好天气和坏天气》,明白心情的好坏只是

我们的想法不同而已,凡事我们都要往好的方面想,这样就

会一直拥有好心情。

7、培养学生热爰阅读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动物名称和将动物进行分类,认识动物中

的生字,拓展学生的识字面。

2、学会区别词语的意思,并联系句子内容选择不同的

词语。

3、学会体会词语的意思,并根据词语的意思读出句子

所要表达的感情。

一、动物引入。

1、出示动物图片,让学生观赏。师:你们喜欢动物吗?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喜欢哪些动物?

3、揭示教学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可爱的动

物。

二、识字加油站

1、师:你们这么喜欢这些动物,那你们能叫出它们的

名字吗?认识它们的名字吗?

2、出示动物和它的名字,让学生借助拼音认一认。

狮子猩猩海龟白鹤鸽子

羚羊蚯蚓螃蟹蝴蝶蚕

3、单独出示动物的名字让学生读一读。

4、去掉拼音宝宝再让学生读一读。

5、小组合作,把这些动物进行分类,看看有多少种分

法。

6、请同学汇报。

7、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按生活地点分类

A天上飞的:白鹤鸽子蝴蝶

B地上跑的:狮子猩猩羚羊蚯蚓蚕

C水里生活的:海龟螃蟹

(2)按毛分:

A身上有毛的:狮子猩猩白鹤鸽子羚

蝴蝶

B身上没毛的:海龟蚯蚓螃蟹蚕

(3)按腿分:

A八条腿的:螃蟹

B四条腿的:狮子猩猩海龟羚羊

C两条腿的:白鹤鸽子

D没有腿的:蚯蚓蝴蝶蚕

三、选词填空

1、了解得意、满意、愿意的意思。

(1)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小结:

得意:十分得意,非常满意

满意:意愿得到满足;符合心愿。

愿意:符合自己心愿而同意。

2、学生根据三个词语的意思选词填空。

3、请学生汇报选词情况。

4、学以致用。

温暖温和温顺

(1)春天到了,()的风吹红了桃花。

(2)老师的态度很()o

(3)妈妈()的对我说:“敢于提出不懂的问题才是真

正勇敢的人。”

(4)春天到了,天气变得()了。

(5)我家的小狗一见到我就非常()0

心爱喜爱可爱

(6)玲玲是一个()的小姑娘。

(7)这个洋娃娃是小红最()的玩具。

(8)小熊猫的样子十分惹人()。

放心用心当心细心

(9)妈妈对我说:“你每天上学、放学过马路要(),上

课时要()听老师讲课,做作业要(),这样我就()

了。”

四、学会有感情地读句子。

1、出示句子。

(1)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我很愿意帮您做

事。”

(2)小马难为情地说:“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

过不去。”

(3)他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2、学生试着读一读。

3、请同学起来读一读,并说说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4、老师指导孩子阅读。

5、老师总结阅读方法。

五、师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学会收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所组成的词语。

2、积累《弟子规》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内容所表达的意

思,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一、我的发现。

1、出示“我的发现”。

收拾寻找伙伴街巷骄傲奔跑

2、学生读一读,说说有什么发现。

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

这些词语的两个字的意思都比较相同或相近。

4、你也会找找这样的词语吗?试试看。

5、学生汇报:

6、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温暖听闻聪慧愤怒疲倦愉悦

隐蔽流淌温暖寒冷弯曲叫喊

跳跃打击疯狂蹦跳黑暗肮脏

二、日积月累。

1、语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由我和大家一块来学习一段弟子规,

好不好?”在学习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

听吗?

懒洋洋是所有羊里面最懒的,他每次回家总是把什么东

西都乱扔,也不知道收拾一下屋子。喜洋洋怕灰太狼各个击

破,于是给了懒洋洋一支防狼喷雾济,但还是被懒洋洋随手

不知扔到哪里去了。有一天,灰太狼准备对懒洋洋下手了。

他来到懒洋洋的房间,看到懒洋洋还在睡觉,于是就准备抓

走懒洋洋,这时,懒洋洋醒了,他想拿防狼喷雾济来攻击灰

太狼,但防狼喷雾济早就不知道被他扔到哪里去了。就在这

危急的时刻,喜洋洋及时赶到,才用防狼喷雾济赶走了灰太

狼。从此以后,懒洋洋再也不乱放东西了,他把自己的屋子

收拾得干干净净。

2、同学们听得都入迷了,会听就是会学习!

3、说一下你听后的感受?

4、是啊,我们一定要学会收拾自己的东西。我们的古人

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学生听老师范读: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5、学生跟读一遍。

6、学生自己读。

7、你发现了我们应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8、找生读。(注意读出意味)

9、男女生比赛读。

10、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其中的含义知道多少呢?

师讲解:要注重服装仪容的整齐清洁,戴帽子要戴端正,

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否则容易被绊

倒,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回家后衣、帽、鞋、袜都要

放置定位,避免造成脏乱,要用的时候又要找半天。

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

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警惕,勉励自己

要奋发图强。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不必放

在心上,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

11、学生审视自己平时的衣着和言行。

12、说说你今后的衣着和言行应该怎样做?

(1)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2)老师鼓励表扬孩子们,让他们向优秀的方面发展。

三、拓展延伸。

1、你还读了《弟子规》里的哪些句子?

2、你准备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短文《好天气和坏天气》,明白心情的好坏只是

我们的想法不同而已,凡事我们都要往好的方面想,这样就

会一直拥有好心情。

2、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认读一组反义词“好一坏二板书课题。

2、提问:看到题目,你想到什么好天气?什么坏天气?

师生交流。

3、这节课我们学习一个有趣的故事《好天气和坏天气》。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

2、识记生字。

“坏、盼”可通过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识记。如“还一坏;

份一盼“卖”容易和“买”混淆,“买”字学生还没有学,

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简单提及。教学时先强调的是“卖”

的读音,直接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哪儿卖什么。比如“巴扎

卖果脯;百货店卖雨伞”。“蜜”是虫部,意思与蜂蜜、甜美

的东西相关,蜜糖、甜蜜、甜言蜜语。“倒”可用熟字“到”

加单人旁记忆字形。

三、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找一找描写老奶奶去大儿子家、小儿子家

和回自己家的段落,大体理清课文结构。

2、再读课文,思考:两个儿子分别盼望什么天气?为什

么?(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进入课文描写的第一个场景一一大儿子家。可以给学生

直接看果脯的图片,理解词语。让学生呢个讨论怎么样读好

老奶奶和大儿子的对话(要读出老奶奶和大儿子盼望的心

情),然后分角色朗读,最后让学生试着用以下句式说一说

对内容的理解:大儿子眼中的好天气是,坏天气

是,因为。

2、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引导读好老奶奶和大儿子对

话的语气。

五、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

让学生进入第二个场景一一小儿子的家。先让学生理解

“接着”的意思。在文中的意思是“接下来,后来”,比“后

来”表示时间更短一些,联系更紧密一些,是一种自然过渡。

让学生用“小儿子眼中的好天气是,坏天气

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并进一步追

问:大儿子和小儿子眼中的好天气为什么不一样?

2、学生换词理解“接着”,如“接下来,紧跟着二

3、讨论去掉“接着”行不行,体会“接着”与前文紧密

连接的作用。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学习第4——6自然段。

1、学生自由默读课文。

使学生进入第三个场景一一老奶奶家。同桌先分角色朗

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奶奶和老爷爷的想法。

3、老爷爷和老奶奶的想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成他们谁

的想法?

七、拓展延伸。

讨论: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想法为什么不一样?如果

向老奶奶这样看问题会怎么样?(换个角度想问题,乐观的

面对生活。)进而体会天气的好坏取决于人的需求和看问题

的角度,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

八、师总结。

2018新部编本二年级下期语文资

料第二单元全部教案

目录

15.古诗二首.................................2

课时

16.雷雨....................................2

课时

17.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2

课时

18.太空生活趣事多..........................2

课时

语文园地六..................................2

课时

2018新人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

“别样红”的丰富内涵。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

感受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理解

诗句,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诗人的寄情技巧,受到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表现送别的别样表达

方式,提升学生珍爱美好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送别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诵读和理解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对离别之

情的表达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课件出示诗句)

1、人们常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离别是诗,

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

我们领悟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一一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们见证过,孤帆远影碧空尽一一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怀念过,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一西出阳关无故人

从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友

情、亲情。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依依不舍的眷恋,再来学习一

首送别诗一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课题)

2、读诗题,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谁送林子方?(杨万里)你对诗人有怎样的了解?

(介绍作者)(课件出示)

南宋诗人,(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

水(江西吉安)人。他的诗语言清新活泼,想象丰富,具有

明快自然、诙谐风趣、生动逼真、富于形象性的特点,被人

称之为“诚斋体”,世称诚斋先生。他的诗在当时与尤袤(m

do),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他一生写了

两万多首诗,今存4200多首。我们曾学过的一一《小池》

就是他写的。谁来背背?(课件出示《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

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

边上送别他。

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想一想,你认为这

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5、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

这首诗吧。(课件出示全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

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

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全诗),谁

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

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

下,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课件

出示一一标注)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

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

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

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

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

实丕同。与天相接的莲吐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

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

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

情呢?让我们继续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大诗人杨万里,

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

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赤日、红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

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

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

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

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叶啊,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

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

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

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

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再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

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5、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一一(引读,课

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

美,我们也来试着赞美一下荷花?你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吗?

(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这和我们

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讨

论,试着回答)(课件出示一一网络评论)

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

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

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

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

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

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

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

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

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

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

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

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

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

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

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

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

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

叫:以景寄情(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

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

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

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

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

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

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六、背诵古诗,演唱古诗

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

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

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

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

让我们把这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背诵下来。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可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七、联系生活,任选两题,完成练习(课件出示作业)

1、老师相信,我们心中也有一片美丽的风景,你最喜

欢哪个地方的景色?

我们哪一个季节的景色都可以写,但注意,一定要选取

出具有特色的景物来写,如果能学习诗人的写法就更好了,

不能的话也不要紧,但注意要把景色美写出来,把我们的感

情表达出来了。

2、扩写:杨万里在描绘西湖美景和荷花的艳丽时,只

用了短短两句,好像有点意犹未尽,请同学们查找西湖及荷

花的资料,对西湖美景进行扩写练习。

3、读过这首诗后,你一定有很多感想吧,请同学们就

此诗写一篇读后感日记。

4、反馈交流。

回家同家长交流今天的学习,并且把这首诗背诵给爸

爸、妈妈听。

八、总结全诗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千年以来,人们已经渐

渐不知道林子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是,人们却永远记住了

杨万里送别他那天西湖上的景色,记住了杨万里和他之间的

情分,记住了这开阔优美的诗句一一(指读)接天莲叶无穷

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

存穷碧

送虬/以景

寄情

别样红

2018新人教部编本

二年级下册《绝

句》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春天的勃

勃生机及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读懂诗歌的含义,理解诗句中“鸣”、“上”、

“含”、“泊”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能用自

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喜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对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了解诗人: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出示),你知道这

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绝句”是一种诗歌体

裁,它的特点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

个字。七个字的简称七言绝句,五个字的简称五言绝句。

诗人以‘绝句’为题,是因为事先没有想好题目,就以

这种诗的体裁名称作了诗题。】

2.那这位诗人是谁呢?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他吗?同学们

知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