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诗歌鉴赏【教考衔接】专题
关联教材专练01—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劳亭①歌
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②,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③,今来何谢袁家郎④。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注】①劳劳亭:又名新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送别之所,一名临沧观。②康乐:
即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以山水诗著称。③牛渚:即今安徽马鞍山采石矶。五章:
五首诗。④袁家郎:即袁宏,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有咏史诗。一次,袁宏在舟
中讽咏,时谢尚镇牛渚,微服泛江,闻之,遂往听之。谢尚佳其有兴致,邀其谈话
至旦。自此袁宏名誉日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劳劳”一词值得玩味,在此虽指亭名,却又容易使人想起“举手长劳劳”的诗
句,诗人意在借此突出送别时的忧愁伤感。
B.诗歌巧用象征、比喻等手法,“蔓草离离”以道旁草象征离情别绪,而“古情不尽”
句则以“东流水”比喻离别之情长久难断。
C.“我乘……飞夜霜”说像谢灵运一样缘流乘舟,霜夜在长江的清流上朗咏;“素
舸”“清川”“夜霜”等意象突出诗人的清高脱俗。
D.“昔闻”两句运用袁宏牛渚咏诗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
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令人敬仰。
16.以景结情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试比较这首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景结情
的差异。(6分)
【答案】
15.D
16.①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
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独宿空船图,以苦竹、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
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而独宿空船图里
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③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抒
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雄心壮志;而《劳劳亭歌》结尾抒发的是
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表达了诗人对袁宏的无限仰慕之情: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人物,但英名流传至今,
令人敬仰”理解错误。“今来何谢袁家郎”,其中的“谢”是逊色的意思,自叹其才不减
袁宏,而无谢尚之见知。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画面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是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
飞舟?”的意思是:可曾记得那时我们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
住了疾驰而来的船?此处以大江、飞舟为背景,景象壮阔;而《劳劳亭歌》结尾是
独宿空船图,“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两句,写而今所遇唯有苦竹寒声
动秋月而已,可惜没有知音,只好空船独宿寄情于归梦之中。诗句描绘了一个凄凉
场景,在秋夜风吹苦竹的凄凉氛围下,诗人独宿空船,只能寄情于归梦。以苦竹、
寒声、秋月为背景,景象凄凉。
其次,人物形象不同:中流击水图里活跃的是独挽狂澜的青年革命者,突出他们的
壮志豪情;而独宿空船图里则是独宿空船、寄情于归梦的诗人形象。
最后,所抒之情不同。《沁园春・长沙》结尾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掌握革命领导
权的雄心壮志,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具力量感;而《劳劳亭歌》结尾寓情于景,抒
发的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单苦闷之情。用以景结情的手法点明了诗的主旨,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①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③抗疏功名簿,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寓夔州时所作。②信宿:再宿。③匡衡:西汉经学家、大
臣,元帝时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④刘向:西汉经学家,宣帝时曾
因反对宦官而下狱。
15.下列对杜甫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触景生情,感发诗兴。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
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B.颔联由眼前所见,进而铺叙。渔舟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泛泛”“飞飞”
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颈联借用典故,抒发苦闷。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借典抒情,
表达诗人追慕前贤却不能如愿的苦闷。
D.全诗借秋而兴,意境深闵。本诗主要抒发诗人的悒郁不平,表现诗人忧国伤
时的思想感情,整体基调悲壮苍凉。
16.杜诗和毛词《沁园春•长沙》都借“同学少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两者
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B
16.不相同。
杜诗:①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他们住在长安附
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独享富贵。②借多已发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
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毛词:①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意气奔放。②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
生活的回忆,形象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故意飞飞”错,“故”应是“依旧”之意。“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误,“渔舟
依旧泛泛,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透露的是
诗人憎厌无聊之情。
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诗: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意思是,年少一起求学的同学大
多已经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着轻衣,骑着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
“轻肥”,即轻裘肥马。穿轻裘,乘肥马,指富贵生活。尾联用同学少年飞黄腾达的
得意反衬自己功业未成,表达诗人自伤自怜的愤激之情。
毛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
当年万户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
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
土。“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
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
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泣然有感②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噪。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间四京、二十三路行政区划为
标准。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秋(1196年),作者闲居山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
“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C
16.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
③异:《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一个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
年知识分子.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新雁自况,表达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由“愁生”可知,诗人是由
北雁南飞而引起家国之愁。
故选C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本诗:首联“一事无成老已成”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
图泪自倾”诗人虽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可见,本诗中的
书生虽年已七十,一事无成,却胸怀壮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驱除丑虏,收复北
方失地。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沁园春米:沙》: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
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
的豪情壮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
意志和气概。“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书生”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
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奔放,立志
救国。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重阳①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注】①1925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其主张
不为大部分同志接受,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9月在永定金风养病。9月病
中的毛泽东坚持坐担架赴上杭参会,病中恰逢重阳节,见黄菊开放,遂成此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生易老天难老”将人与天对比,将有限的生命与无穷无尽的宇宙比较,
揭示了自然界是从不因为人而改变运行规律的道理。我们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身无
线壮丽的革命事业,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更加宝贵。
B.“秋风劲”除了写景,还具有象征意味。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
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
C.写这首词的时候,毛泽东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词中洋溢的革命激情,
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的秋光。
D.“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用“寥廓”和“万里”来描绘秋景之壮,用“胜
似春光”来描绘秋景之丽。
16.这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请结合诗句任选两种意象分析特点。(6分)
【答案】
15.B
16.作者选取“黄花”“秋风”“江天”“霜”等意象,“黄花”象征着当时的工
农红军,经过战火洗礼,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异常芬芳美丽。“秋风”象征着革
命力量,“劲”字写出了其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江天”写江面和
天空,壮丽开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霜”,就是红色根据地万里霜天后的
秋色,万里极言纵横广阔,写出秋天的宏阔绚丽。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意象、句子和情感的能力。
B.“暗指阻碍革命的力量非常强大,如秋风一样扫荡天地一般”错误,这里的
“秋风”暗指的是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革命的风暴席卷着旧中国。而不是阻碍革
命的力量。我们从“胜似春光”可判断作者对秋风的情感态度是褒义。
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上片,“战地黄花分外香”中选取了“黄花”的意象,黄花:指菊花。依五行之
律秋属金,金之色黄,而菊花秋日开放,故曰黄花。这“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
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
遍野的野菊花,它们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黄花装点了
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这个意向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
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下片,“一年一度秋风劲”选取了“秋风”这一意象,这个“劲”字,力度极强,
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因
此,这里的秋风象征着革命力量。
“寥廓江天万里霜”选取了“江天”“霜”两个意象,诗句描写此时天朗气清,
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极写景色之瑰丽。江面与
天空的无边无际,浩渺空阔,正如作者豪迈旷达的胸襟;“万里霜”通过“万里”写
秋色无边,呈现出秋天宏阔绚丽的特点。
第二单元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中①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③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④,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zhon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chan):
探测、察看。④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和颔联,通过写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描绘了一幅春意浓
郁的田园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
B.颈联描写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
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满心期盼。
C.尾联写: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
得为之惋惜和惆怅。
D.诗中人们在春天感召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人们的精神面貌
有如一片春意欣欣向荣,显得健康、饱满。
16.本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
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请分别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5.B
16.①《插秧歌》首联以“抛”“接”“拔”“插”这四个动词,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
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态,表现出农民生活
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富于生活情趣。②
《春中田园作》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
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
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错,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展望,
而不是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主题的能力。
①《插秧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在这插秧时节,一家人无论男
女老幼,一齐来到田头。“田夫抛秧”,田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插秧。“抛”“接”
“拔”“插”,人人各司其职,不敢稍有懈怠。这头两句诗,运用“抛”“接”“拔”
“插”这四个动词,通过不同人的不同动作描写,活现出一派繁忙紧张的劳动景象,
生动地描绘了农户一家人各有分工、井然有序地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的繁忙劳动状
态,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或:表达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富于生活情趣。
②《春中田园作》“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
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
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
说是农事的序幕。颔联以“持”“伐”“荷”“觇”这四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手
持斧头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察看泉水通路的劳作情景,为一年的农事劳作拉开序幕,
表现出人们对未来满怀憧憬(或:对美好的明天的追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①(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滕②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丝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③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注释:①插田:插秧。②田滕(cheng):田填。③嘤咛: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
音。
15.下列对刘禹锡《插田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埋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B.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了农民们劳动时欢乐愉悦的心情。
16.本诗与杨万里的《插秧歌》所描写的劳动场面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
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A
16.一、《插田歌》的劳动场景是轻松的,劳动者是愉悦的,表现在(1)美景让其
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激潮。(2)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
穿戴与景色相谐。(3)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
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二、《插秧歌》的劳动场面是“繁忙”的,劳动者是辛苦的,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
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诗人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
即对话时的情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
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
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能看到远处田埋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理解错误,“田滕望如线,
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映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
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故选Ao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的能力。
《插田歌》中“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睦望如线,白水光参差”这是描写景物
的诗句,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填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用清淡的
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
优美的笔调抒写自然美景,体现劳动的轻松欢愉。一、二句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
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在这样的美景中进行劳动自然是轻
松的。
“农妇白丝裙,农父绿蓑衣”这是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
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
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五、六句写到了
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可见其“轻松愉快”。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这些歌虽然是
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传达出农民们劳动时毫无机心的欢乐与热情。诗的
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而反观《插秧歌》,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
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
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
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鳌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
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鳌”
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
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
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
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
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
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域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
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可结合结句分析:“秧根未
稳蔚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
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
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
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米营
《诗经•周南》
采采茶莒,薄言采之。采采未莒,薄言有之。
采采米莒,薄言掇之。采采芾莒,薄言捋之。
采采未莒,薄言祜之。采采未营,薄言襁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5.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琴苜》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
风光。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16.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
分析。(6分)
【答案】
15.C
16.①《紫甘》a重章叠句,反复咏唱:节奏鲜明轻快、音韵和谐优美;b赋的手
法:通过铺陈排比描绘了一幅采集野菜的图景。c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
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a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
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b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比喻,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后
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c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
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的能力。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杜
鹃啼叫属于动景。
故选Co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茶甘》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茉甘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
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止匕外,诗
歌通篇铺陈采摘“琴莒”的场景,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这是采用了《诗经》中
赋的手法。在这一过程中,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
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纵观全诗,可以看出全诗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
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琴甘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
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
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
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乡村四月闲
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两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化繁为简,勾画乡村
的忙碌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松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楠:酒器。②乌龙: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
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5.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
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
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6.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A
16.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
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
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
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
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横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
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
15、A项,“,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元日的情形,不
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候。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在读懂诗的基础上做题。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
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
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蛮橘出门”“乌龙迎路”,
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羡慕之情。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
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
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过节的愉悦之情。尾联上句“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
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下句“一官轻是十年回”,写外出做官,至少
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
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妇
戴良
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
裙翻峡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
紧束①暖烟②青满地,细分③春雨绿成行。
村歌欲和声难调,羞杀扬鞭马上郎④。
【注】①紧束:指扎束秧把。②暖烟:玉的代称。此指柔嫩秧苗翠绿如玉。③
细分:精心细致地分秧栽插。④马上郎:指骑马的富家公子哥儿。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野妆”展现插秧女素朴、自然的美感,“莲步”勾勒出插秧女轻盈、洒
脱的劳动风姿。
B.颈联中描写秧苗栽种后的情景,“青满地”“绿成行”写出秧苗的勃勃生机,充满
乡野清新之气。
C.尾联运用对比,描写富家公子难以应和插秧女的歌声,意在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
乐。
D.这首诗格调轻快,描写出了农事生产的愉悦感,语言清丽,声调流转,富有民歌
情调。
16.此诗的颔联和杨万里《插秧歌》中的“笠是兜鳌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都描
写了插秧时节劳动者的形象,请比较其手法的异同。(3分)
【答案】
15.C
16.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中描写女子插秧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
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中,将“笠”和“裳”比喻为“兜鳌”和“甲”,
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中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杨诗中正面描写
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中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
辍的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耐劳的精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嘲笑富家公子不通民乐”错,“羞杀扬鞭马上郎”的意思是富家公子游手好闲、
闲散无聊,在勤劳美好的插秧女面前应非常惭愧,突出了插秧女的可贵和可敬。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相同点:
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戴诗”裙翻蝶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女子插秧
时,裙摆像蝴蝶一样随风抚摆,插秧的动作如同蜻蜓点水,生动形象。杨诗“笠是
兜鳌蓑是甲”,将“笠”和“裳”比喻为“兜鉴”和“甲”,写出了农夫插秧时作战
般的紧张感。
②都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戴诗“手学蜻蜓点水忙”,描写了女子插秧时的动作美,
充满灵动的活力,画面感十足。杨诗“笠是兜黎蓑是甲”,意思是斗笠当做头盔,蓑
衣当做铠甲。通过对农夫穿戴的笠和蓑的描写,突出了农夫抢插秧苗的迫切情态。
不同点:杨诗中还采用了侧面衬托。杨诗“雨从头上湿到胛”,描写雨从农夫头上流
下沾湿了肩胛,以雨之大衬托出农夫抓紧农时,插秧不辍形象,体现了农夫吃苦
耐劳的精神。
第三单元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闲居•并序(节选)
陶渊明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
尘爵耻虚晏,寒华徒自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小序交代了写作此诗的缘由,时人大多喜爱重阳节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B.“露凄”四句,通过露水、暄风、天空、燕子、雁声等意象表现天朗气清的秋景。
C.“酒能”两句很直白地说出酒和菊花的作用,显示出诗人对它们特殊的爱好。
D.尾句中的“寒华”指重阳之菊,和“采菊东篱下”中的“菊花”寄托的感情不同。
16.诗序中说“寄怀于言”,请结合选诗内容简要分析诗人的感情。(6分)
【答案】
15.A
16.①重阳之时,夏去秋来,诗人不免感慨时光匆匆流逝;②诗人闲居在家,年老
贫穷,期盼用酒和菊花来消解自己的百般忧虑。③诗人面对满园秋菊却无酒可喝,
只能白白看着时运变更,不禁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
【解析】
【分析】
【导语】陶渊明此诗意境清幽。诗中既有对秋菊的赞美,又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
慨。语言质朴自然,如叙家常。通过描绘闲居生活与重阳景致,展现出诗人淡泊宁
静的心境和对自然的热爱。其情致淡雅,韵味悠长,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
秋日,感受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脱,是一篇充满田园气息与人生感悟的佳作。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时人大多喜爱重阳节是其重要原因之一”错。诗序中只说诗人热爱重阳节,没
有说时人皆爱,诗歌前两句虽提到时人多爱重阳节,但它不是诗人写作此诗的理由。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看小序,作者处于闲居的生活状态,虽有满园秋菊,但诗人因无酒不能喝,独自空
对着菊丛,抒发怀抱。结合“日月依辰至”可知,诗人面对满园秋菊却无酒可喝,
只能白白看着时运变更,不禁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晏,寒华徒自荣”,隐士如何,只能空看时光
流逝,空杯酒,徒自荣。可知,重阳之时,夏去秋来,诗人不免感慨时光匆匆流逝;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表明酒能消除各种忧虑,菊花能延年益寿,结合小序,
可见诗人闲居在家,年老贫穷,期盼用酒和菊花来消解自己的百般忧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雁①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②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率兵南侵,边民纷纷逃亡。杜
牧时任黄州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②汉武帝在建章宫神明台设金铜仙人
舒掌托承露盘以求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中以“金河”代指北方地区,“长门”代指皇宫,对应着大雁的行踪。
B.“惊”“散”“哀”三字,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描绘出雁四处逃散的场景。
C.诗人目睹胡骑都在的现实,联想到大雁来年能否北归的命运,由实入虚。
D.诗人最后对话大雁,以“菰米”和“莓苔”劝慰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
16.李清照《声声慢》中也借“雁”的意象抒发了情感,但与本诗有所不同,请结
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15.C
16.①杜诗中早雁象征边疆地区战乱中离家漂泊的百姓。作者借早雁这一形象表达
了对战乱中背井离乡、寄身江南的苦难百姓的深刻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不
事边疆稳定、无视百姓苦难的状况的不满。②李词中借雁表达的是对亡夫以及家国
的思念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目睹”“由实入虚”错。“须知胡骑纷纷在”中“须知”意思是“应该知道”,诗
人是设想明年春天胡骑还在,因此此处并非“实”。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
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
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
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其实大雁的惊飞四散恰隐喻
边民的逃亡。由此可知,本诗借“虏弦开”引发大雁南飞的情形,描述回鹘南侵,
引发边民逃亡的事实。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孤影过”、“数声来”,一
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透
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似乎还
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
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诗人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
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
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
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
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
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
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
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
由此可见:作者借早雁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战乱中背井离乡、寄身江南的苦难百姓的
深刻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统治者不事边疆稳定、无视百姓苦难的状况的不满。
而李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词人说那只从头顶飞过的雁是当年为我
和丈夫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而如今斯人已逝,词人睹物思人,抒发了对丈夫深切
的怀念之情。雁为迁徙的候鸟,它可以定期的南来北往,而自己面对的是国破家亡,
被迫迁徙,远离故土,抒发了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霜风①
陆游
霜风近海夜飕飕,敢效庸人念褐裘。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②秋。
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
愿补颜行③身已老,区区吠亩亦私忧。
【注】①本诗写于南宋宰相韩倔胄北伐之时。②北平,指西汉右北平郡(今辽宁凌
源市西南)。③颜行,队伍的前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中“霜风”既照应了标题,又为诗中所涉及的北伐之事营造了一种紧张
的氛围。
B.第二句中“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只能成为一个只关心衣食之事的庸人
的无奈。
C.第三、四句说明朝廷一方面在派使者与金人和谈纳贡,另一方面在加强防备,
防御金兵。
D.从全诗看,诗人内心依旧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却也为自己有心无力而
感到遗憾。
16.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在对待韩伉胄北伐一事上,陆游
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5.B
16.①辛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固”,辛弃疾
借刘义隆北伐失败一事告诫朝廷要有充分准备,不可盲目北伐。②陆游则肯定北伐,
并为获得的一些胜利而高兴。"黄旗驰奏有三捷,金印酬功多列侯”说明陆游看到了
北伐中取得的胜利,以及朝廷嘉奖战功之事,而北伐也是陆游孜孜以求的,因而高
兴。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表达特色的能力。
BJ“敢,表肯定语气,流露出作者……无奈"错误,"敢"是"怎敢”的意思,表反问语气,
流露出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故选Bo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一句,写元嘉
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跋氏,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
被北魏太武帝拓跋奏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
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倔胄不要草率出兵。对韩倔胄北伐一事,辛
弃疾主要是担忧和告诫。
本诗中,“敢效庸人念褐裘"表达了陆游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黄旗驰奏有三捷,
金印酬功多列侯"写北伐胜利,朝廷封侯嘉奖,表达了陆游内心的喜悦之情。本诗又
写于南宋宰相韩傀胄北伐之时,因而看出,陆游渴望和肯定北伐。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二十首(其七)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5.下列对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若换成
“丽”“粲”“绚”之类等其他秋丽字眼,反倒恶俗。
B.“忘忧物”指酒,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透出作者胸中还有些不
愉之意。“遗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
C.“独”字体现了诗人独饮时寂寥的情态与其失意落寞的心绪,下句“杯尽壶自
倾”则见出他自酌兴致之高,饮酒之多,又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D.“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诗人长啸之声紧承上句鸟鸣之声,与前六句
安静无声的画面形成对比,既是抒发郁愤,又见洒脱之情。
16.《归园田居(其一)》有“羁鸟恋旧林”,此诗有“归鸟趋林鸣”之句,同为写
鸟,而手法有别,意蕴相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5.D
16.手法不同:①“归鸟趋林鸣”,象征自己退隐田园,写鸟在傍晚知道飞回林中,
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写归鸟深含寄托。
②“羁鸟恋旧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羁鸟”来比喻“处于官场的人”,表
达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意蕴相似:③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者的艺术化身。无论是鸣鸟趋林还是鸟恋旧
林,都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意蕴相似。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与前六句安静无声的画面形成对比”错误,由原文“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可知,诗人由眼前的景色,引发了自己的复杂情绪,禁不住在东
轩下引吭高啸,没有对比。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意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归鸟趋林鸣”,趋林之鸟本来是无意中所见,但它却唤起了作者的感慨深思:“群
动”皆有止息之时,飞鸟日落犹知还巢,人生何独不然?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
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这里既是兴,也是比,又是即目写景,三者
浑然一体,使人不觉,表现手法非常高妙。此句运用象征手法,写鸟在傍晚知道飞
回林中,鸟儿始飞终归的过程,正好像是作者由出仕到归隐的生活历程,写归鸟深
含寄托。
“羁鸟恋旧林”,运用比喻,把在官场的人比作被关在笼子里,失去自由的鸟儿,
比喻生动形象,能化具体为生动,表达对归隐的向往之情。
诗人抓住“鸟”的特点,借助鸟来寄托深意,表达情感,这些诗中的归鸟,都是作
者的艺术化身,都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意蕴相似。
五、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秦州杂诗(其一)①
杜甫
满目悲生事②,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③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④此淹留。
【注】①此诗是作者携家前往秦州(甘肃天水一带)投奔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所作O
②生事,即生计。③鱼龙、鸟鼠,即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④心折,
即心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首联“满〃字传神,极写悲况之广,"远游"交代路途遥远,维涉后面的陇山、关隘、
鱼龙与鸟鼠。
B.颔联"迟回”"浩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秦州山关的地势特征,也流露出了诗人当
时复杂的心情。
C.颈联对仗工整,借山水写出了秦州一带的空旷宁静,以此衬托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六年级下册中华文化传承计划
- 青少年游泳训练提升计划
- 互联网健康教育项目商业计划书
- 电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范文
- 2025年全国高考(卷一)英语作文常见话题分析
- 五年级下册数学实验教学计划
- 福建省漳州市乙丙级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英语试题(解析版)
- 某年度投资金融产业分析报告
-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关于“看”的语言技能呈现的多模态分析
- 甘肃灵台“武社火”的舞蹈形态研究
- 内镜下扩张术的临床应用最终版
- 汽车资产评估报告
- 3D打印建筑材料
- 病理检验技术练习试题附答案
- 监理检测和试验仪器设备一览表
- 房屋拆除工程专项施工方案
- 像冠军一样教学读后感3实用
- 电力安全生产事故调查规程
- GB/T 18781-2023珍珠分级
- GA/T 544-2021多道心理测试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 《法理学》考试笔记与重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