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口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
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R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I。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
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
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
旋睡,遂死丁做。吴公今又吮其了,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
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
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日:"昔殷纣之国,左孟门,
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
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魂置相,相田
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日:“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
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日:"属之子矣。"文日:"此乃
召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目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
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责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
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全
爱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劳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曾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C.替人或日/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劳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
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
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国家火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
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
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②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1)B
(2)C
(3)C
(4)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②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
尸体上。
【解析】【分析】(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
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fl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
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施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而有战胜
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的)是小口J分割的。排除D项。”而君用起则是弃JT中
“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项。
“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A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
(2)C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C。
(3)C项,“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
位的不满。故选C。
(4)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①“所以",......的原因。第一处"乃",
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②"及",等到。"作
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故答案为:⑴B:⑵C:(3)C;
⑷①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等惊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
体上。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
译则采用文字标忐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
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
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HI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
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干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
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
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
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饯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
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
“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
军,率领军队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
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N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
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
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
的伙食,和上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
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
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
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
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
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股纣的领土,左边有盂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帘
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
固在丁•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吴起做西河
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
“请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
百姓不信任,正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
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
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
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
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
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
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
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
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
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2.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笑蕖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日草芙
蓉,产丁・陆者曰早莲。”则谓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
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I」,前此后此皆属过向不问之秋矣。芙集则不然。芙蕖自荷
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
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菌苗成花,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
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
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
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竞不得半亩方培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
池,植数茎以塞贵,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①芙蕖:莲花
(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
点。
B.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力.谷""白花'’之
上。
C.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
情。
D.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文章多用偶句,遣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
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⑴A,C
(2)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一一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
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洵《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
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解析】【分析】(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
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
(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
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乂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
蓬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口J人",然后分别从“可口””可
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所以,两篇文章
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
点写莲蓬的实用性一一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
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
处。
故答案为:(1)AC;
⑵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蓬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一一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
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
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
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写莲方面的异同的能力。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
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
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
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
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
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
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
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
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
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
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
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卜.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
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
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而。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
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来,使人满口香味芬
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
贮藏起来,乂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部
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仃花的长处而除去它
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
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
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大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
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莹,字廷璧,常山人。天顺末,举进上,引疾归养。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馈,
士官作却金亭识之。
成化八年,摧御史。山东盗起,奉命捕获其魁。清军江北,所条奏多著为例。改按云
南,交趾诱边氓为寇,驰檄寂其谋。出知松江府。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
而宽其纲,用以优之。赋役循周忱旧法,稍为变通,民困大苏,忧归,起知平阳。
弘治初,诏大臣举方面官。侍郎黄孔昭以莹应,尚书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黄河
为患,民多流移。莹巡振,全活甚众。河南田赋务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荣
日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何难恪以属莹部更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四年迁应天府尹。守备中官
蒋琮与言官讦奏,所蔓引多至罪疑。莹承命推鞫,初若不为异者,琮大喜。后奏其伤孝陵
山脉事,琮遂下狱,充净军。
七年,迁南京工部右侍郎,寻改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贼结两广瑶、僮为寇,莹谕散
余党,戮首恶十八人。岁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荐,起故官抚治邮阳,旋改南
京刑部右侍郎。
十六年,云南景东卫昼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数发,贵州亦多灾异,命莹巡
视。至则劾镇巡官罪,疑文武不职者千七百人。廉知景东之变,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
罪,因云雾晦艮虚张其事,劾罪之。还进刑部尚书。武宗践昨,致仕归。刘瑾以会勘隆平
侯争袭事,连及莹,削籍。明年又坐减松江官布,罚米五百石输边。莹素贫,至是益窘。
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败,复官,赠太子少保,谥清简.
莹性诚恚,农月坐篮舆戴笠,子孙舁行田间,曰:"非徒视稼,欲子孙习劳也。"其后人
率教,多愿朴力学者。
(节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
(1)选出与文中例句“莹巡振,全活甚众”词类活用相同的一项()
A.沛公军霸上。B.盖其乂深,则其至乂加少矣。C.项伯杀人,臣泼之。D.素善留
侯张良。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
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B.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日/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
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C.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木/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
何难/恪以属莹部吏钩考/旬日间/宿蠹一清
D.河南田赋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众难之/莹曰/视万犹千/视千犹百耳/
何难/恪以属萤部吏/钩考旬口间/宿武一清
(3)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B.御史,先秦时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自秦朝开始,除汜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
C.工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兴建、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
D.践昨,咋,为古代庙堂前东西两阶,主位在东,称昨阶。然昨,走上昨阶主位。比喻登
上帝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莹为官清廉,拒绝他人馈赠。樊莹虽家境清贫,但在出使蜀地时,拒绝当地人的馈
赠,当地土司特地建"却金亭”纪念他。
B.樊莹体恤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由于百姓运粮辛苦,樊莹取消民夫,让粮长专运:黄河
泛滥,他巡察赈济,许多仃姓得以保全。
C.樊莹为官严正,弹劾不称职者。景东、宜良、曲靖、贵州发生灾异之事,樊莹奉命巡
视,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
D.樊莹为人真诚,注术言传身教。农忙时节,樊莹让子孙抬着自己行走于山间,以此来告
诉子孙要习惯于劳动,后人都遵循教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改按云南,交趾诱边氓为寇,驰檄寝其谋。
②乃指挥吴勇侵官帑,图脱羽,因云雾晦冥虚张其事,劾罪之。
【答案】(1)B
(2)C
(3)B
(4)B
(5)①改调云南巡按,交防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
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
给他定罪。
【解析】【分析】(1)本题题干,“莹巡振,全活甚众”意思是,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
很多人。"全活”,动词活用作名词,保全存活的人。A项,沛公军福•上,意思是,沛公(的
军队)驻扎(在)箱上。"军”为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B项,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意
思是,大概那更深的地方,那些来到的人就更少了。"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C
项,项伯杀人,臣活之,意总是,项伯杀了人,我保全了他的性命。"活",使动,使......
活工D项,素善留侯张良,意思是,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故选Bo
(2)这段话翻译为:河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
困难。樊莹说:“把一万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徐恪把此事
交由樊莹的部下属吏调查考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皆清。"日"的主语是“莹",要
连在一起,前而"众难之”是说众人认为有困难,句意完整,应断句,排除AB:"属莹部吏"
的目的是“钩考”,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以
(3)B项,“自秦朝开始,除记录史实外还有监察职责”表述有误,后世的御史只有监察的
职责。故选九
(4)B项,"由于百姓运粮辛苦〃分析有误,据原文“运夫苦耗折,莹革民夫,令粮长专运”
意思是,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可
知,是运粮民夫苦于运输中的耗损。故选B。
(5)关键词有;①"按",巡按;"氓",百姓;"驰*迅速传送;"檄〃,撤文;"寝",伶
止,制止。②"乃〃,原来是:"官帑",国库里的钱财;"因",借;"晦冥”,阴暗:“罪”,作
动词,给……定罪。
故答案为:⑴B;⑵C;⑶B:(4)B:
⑸①改调云南巡按,交趾引诱边地的白.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文制止了他们的阴
谋。
②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逃脱罪贡,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
勇给他定罪。
【点评】⑴该题考查文言实词活用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该题重点考查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一般有名词作动
词、名词作状语。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另外,
做题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不同的成分词性不同。
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翅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
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耍读懂文句的意
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⑶本题考杳文化常识的熟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意积累、记忆。积累时可
以分类积累,比如占代官职、官职升降词汇、天文、地理等,这样对于记忆更容易一些。
⑷本题考食文言文文意的把握,完成这类题,熟读精思是关键,对文本要反复阅读,结合
上下语境仔细推敲。具体到每个选项,考生需要找到原文答案出处和选项进行对比:对比
关键细节(词语):对比添加的内容,出题人容易添加文中没有的内容迷惑考生;对比人
物、时间、地点。
⑸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
理解能力。完成这类题型,需要考生课下多读、多记,尤其熟汜120个实词、18个虚词,
掌握四类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
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参考译文】
樊莹,字廷壁,常山人。天顺末年,考中进士,称病归家休养。过了很长时间,授予他
“行人〃,出使蜀地不接受馈赠,当地土司建造"却金亭”来纪念他。
成化八年,升任御史。山东盗贼起事,樊莹奉命捕获了贼人的首领。到江北整顿军队,
上奏的条文多被定为例规。改调巡按云南,交趾引诱边地的百姓作寇贼,樊莹迅速传送檄
文制止了他们的阴谋。出任松江府知府。运粮的民夫苦于运输中的粮食亏损,樊莹便取消
民夫运输,让粮长专门运输,并放宽对他们的要求,以此来优待他们。赋税徭役按照周忱
的旧法,稍加变通,百姓的困境大大缓解。服丧归家,后来起用为平阳知府。
弘治初年,皇帝诏令大臣举荐地方长官。侍郎黄孔昭推荐樊莹,尚书王恕也器重他,升
任河南按察使。黄河泛滥成灾,白姓大多流离失所。樊莹巡察赈济,保全存活很多人。河
南田赋有很多积弊,巡抚都御史徐恪想要考察原因,众人认为有困难。樊莹说:“把•万人
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有什么困难。”徐恪把此事交由樊莹的部下属更调查考
核,十天时间,积久的弊病全部查清。四年升任应天府尹。守备中官蒋琮与言官上奏相互
攻击,所牵连的人大多被判罪罢免。樊莹奉命追查审讯此事,最初好像没有查出什么,蒋
琮非常高兴。然后樊莹上奏说他破坏孝陵龙脉的事,蒋琮「是被捕入狱,发配到净军。
七年升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锦田的贼人勾结两广的瑶
人、僮人作乱,樊莹告谕解散余党,杀了首恶十八人。过了一年多,因病请求退休。樊莹
在家赋闲七年,朝廷内外交相推荐,起用任原官巡抚治理邮阳,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
郎。
卜六年,云南景东卫连续七天白天昏暗,宜良地震声如雷鸣,曲靖多次发生大火,贵州
也多有灾害异常,皇帝命令樊莹巡视。他到达后就弹劾镇守、巡察官员的罪行,罢免不称
职的文武官员一千七百人。访察得知景东的变乱,原来是指挥(官)吴勇侵吞公款,企图
逃脱罪责,借云雾阴暗虚张声势,樊莹弹劾吴勇给他定罪。樊莹返回后升任南京刑部尚
书。武宗即位,樊莹退休回家。刘瑾以联合核查隆平侯争夺袭爵之事,牵连到樊莹,削除
他的名籍。第二年又因减少松江官布的事获罪,罚米五百石运输到边疆。樊莹一向贫困,
到这时更加窘迫。三年十一月去世,时年七十五岁。刘瑾失势后,恢复原官,追赠太子少
保,溢号清简。
樊莹性情真诚,农忙时坐着篮舆,戴着斗笠,让子孙抬着行走于田间,他说:“不单是看
庄稼,而是想让子孙习惯于劳动。"他的后人遵从教导,大多朴实敦厚勤奋学习。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子曰:“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血信,泛爱众血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
(《论语•学而》
材料二: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材料三: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
(《论语•雍也》)
(1)"出则弟"句中"弟"的意思是,“则以学文"中的"文"指的是。
(2)请从材料二、三中任选一则,谈淡你对“仁”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顺从和敬爱兄长:《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
化经典”即可)
(2)示例: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耍保全正
义。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古以来,它
就激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
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解析】【分析】(1)"弟结合语境出外要敬爱师长分析,"悌”的古字。弟弟尊敬顺从
兄长。“文”,结合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分析,译为《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
经典。
(2)结合材料二内容分析、"二"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
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宇可舍
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
夕匕存亡血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结合材料三内容分析,称之为仁的
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只有从自己身
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臂的意思为比喻,打比方。
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结合一些仁人志士的事迹来写。
故答案为:⑴顺从和敬爱兄长《诗》《书》《礼》《乐》等传统文化经典(能答出"文化
经典”即可)
⑵示例: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余正义、
杀身成仁,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自古以来,它就激
励着如谭嗣同、瞿秋白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
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能力。把握文章内容,i定要通读全文,整体上
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仔细阅
读,根据题目要求提取相关的内容答题。
(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需要整体理解原文内容,仔细对照作
答。理解文章内容,要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等内容。
【参考译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耍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向有信,和所有
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
来学习文化知识。”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的享受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也要
恪守仁义的原则”。
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
别人也通达事理。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豉,字幼文,河东解人也。父仲礼,为梁将,败归周,复家本土。豉少好学,颇涉经
史。高祖受禅,累迁尚书虞部侍郎,以母忧去职。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时制
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颍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三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
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为^又施事竞不行颍闻而叹
伏一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上嘉其悻直,谓或曰:“大丈夫当立
名于世,无容容而已。"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或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四海
清谧,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
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
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十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干子弓当武用,是其所
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至部思治,无忘寝兴,如谓优老尚年,白可原赐金帛,若令刺
举,所损殊大。“上善之,干子竟免。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F1:“柳豉正直士,
国之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救送南台。素恃贵,坐或床。
或从外来,见索如此,于阶卜端笏整容谓索日:“奉敕治公之罪。“素遽卜。咳据案而坐,
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或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或尝得博陵李
文博所撰《治道集》十卷,蜀王秀遣人求之。或送之于秀,秀复赐吸奴婢十口。及秀得
罪,杨素奏或以内臣交通诸侯,除名为民,配成怀远镇。行达高阳,有诏征还。至晋阳,
值汉王谅作乱,遣使驰召噢,将与计事。或为使所逼,初不知谅反,将入城而谅反形已
露。或度不得免,遂诈中恶不食,自称危笃。谅怒,囚之。及谅败,杨素奏或心怀两端,
以候事变,迹虽不反,心实同逆,坐徙敦煌。杨素卒后,有诏征还京师,卒于道。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豉判曰"卜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己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
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
B.或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
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
C.吸判日/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
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
D.吸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己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
设/内^又施/事竟不行/颍闻而叹伏
(2)卜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止确的一项是()
A.母忧,母亲的丧事,也称「忧。古时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
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B.申牒,"牒"是造纸术发明以前的竹书或木书,后指文书、凭证,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
书的文种名称之一。文中指用公文向上呈报。
C.上柱国,春秋时代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
丞相、宰相,唐宋以上柱国为武官的功勋爵位。
D.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项脊轩志》
中祖母“持一象笏至”中的“象笏〃与文中同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或处事分寸得当。左仆射高颍的儿子申请戟门,柳或认为:父子并没有分家,儿子不
能安装戟门,高题知道后很佩服。
B.柳峻的忠诚耿直,为百官所敬畏。隋高祖非常赏识柳或的忠诚耿直,称他是“国之宝”,
多次表彰他,不断升迁他的职位。
C.柳霞不畏强权。杨素是当时声势显赫的权臣,群臣都畏惧他,不敢违拗他,唯有柳或敢
于和他对抗,秉公执法,压制他的嚣张气焰。
D.柳或遭杨素忌恨,多次被陷害。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汉王谅
作乱,他假装病31被囚,事情平息后仍被海陷谋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其家贫,敕有司为之筑宅,因曰:"柳或正直士,国之宝乜。”其见重如此。
②豉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素由是衔之。
【答案】⑴A
(2)C
(3)D
(4)①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柳霞是一个正直的
人,是国家的宝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②柳或靠着案来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杨素因此嫉恨柳或。
【解析】【分析】(1)本题"或判曰"卜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
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I却乂施/事竟不行/顾闻而叹伏”,这句话意思是“柳或在批文
上写道:’仆射(沱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尊有压卑的道义,
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这件事情
最终没有办成,高颍知道后很佩服柳豉的处理办法"。"异居"不可拆开,意思是“不同居
所,分居",此处指"分家",故排除B、D:尊有压卑之义"和“子有避父之礼”句式结构对
称,“外门既设”对应"内^又施",且"竞不行''前面需有主语"事",故排除C项。故选A。
(2)C项,“战国时楚、赵设置,直至隋朝职权相当于丞相、宰相”解释有误,"上柱国”位
在丞相、宰相下,甚尊。原为保卫国都之官。故选C。
(3)D项,”由于赠送《治道集》给蜀王,被杨素诬陷行贿"理解错误。原文依据”及秀得
罪,杨素奏或以内臣交通诸侯",杨素用朝廷内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或,而非行
贿。故选D。
(4)本题特别注苞:①"以"即"因为";"救",在古代,就是与皇权联系在一起的,例如
"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等;"筑宅","修建住宅":"柳或正直士,国之宝也"判断句式;
“见”表被动。②"据案"译为"靠着桌子":“立"使动用法,“使.…站立”;”立素于庭〃状语后
置句,应为"于庭立素",此外本句也是被动句;"事状”即"事实情况":"衔","嫉恨"的意
思。
故答案为:⑴A;(2)C:(3)D:
⑷①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柳或是一个正直的人,
是国家的宝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②柳豉靠着案桌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
详情。杨素因此嫉恨柳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
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根
据意义来划分停顿,不要把词义划破,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主谓结构、动宾结构不可拆
分开。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
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
的注择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然
后快速浏览原文,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
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⑷本题考食学生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苜先需要浏览文本,到文中画出所
需要翻译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语境大略熟知:此外,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应坚持"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
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
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柳豉<yu,有文采),字幼文,是河东郡解县的人。他的七世祖先叫柳卓,随晋王朝南
迁,寓居在襄阳。他的父亲柳仲礼是梁朝的将领,打仗失败后归附后周,又回到祖籍安了
家。柳或年轻时很爱学习,阅读了许多经史典籍。高祖登基后,他多次升迁,官至尚书虞
部侍郎,后因为母亲服丧而离职。不久,又被起用为屯田侍郎,他再三推辞,未得到准
许。当时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大门上都以戟为门(指显贵人家)。左仆射高颍的儿子
弘德封为应国公,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或在批文上写道:“仆射(论官职)之子还没
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己列在门外。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
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颍知道后很佩服
柳暧的处理办法。柳或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严词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
怕。皇上嘉奖他正直,对柳或说:"大丈夫应当在世上树立英名,不应只是随波逐流附和众
人.”此时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抵不称职。柳或上书道:“当今天下太平,四海清静,治
理白姓,应该任用那些有才十的人。以前汉光武帝E算是一代明君,他由一个普通白姓而
兴起,完全了解事情的弊端。他和二十八位将领披荆斩棘,取得天下,等到成功之后,却
没有任命他们担任具体职务。我看到诏书,任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
十,已届迟暮。先前担任赵州刺史,不懂职责,政务都由手下一班小人处理,贿赂之风公
然盛行。和干子骑马射界用兵打仗,是他所擅长的,担任某一职务管理百姓,就不是他所
懂得的事了。陛卜希望天下清明,时刻不忘,如果认为应该尊重优待年长者,本可多赏赐
他们钱物就行,如果让他们去举恶劝善,危害实在很大。’‘皇上认为很对,和干子最终被免
去了刺史职务。因为他家里贫穷,皇上命令有关部门为他修建住宅,并说:“柳或是一个正
直的人,是国家的宝贝。”他就是这样被皇上看重。
右仆射杨素是掌握大权的显贵人物,百它都害怕他的威势,没有敢冒犯他的。曾经因为
犯了过错,皇上命令御史台查办。杨素倚仗自己位高势大,就坐在柳或的座位上。柳或从
外面走进来,看见杨素如此,就在台阶下面手执笏板态度严肃地对杨素说:"我奉旨查办你
的罪行。"杨素慌忙离开座位。柳戒靠着案来坐下,让杨素站在堂上,查问详情。杨素因此
嫉恨柳或。此时柳或正受到皇上的信任,所以杨素没有办法来两陷他。柳或曾获博陵李文
博所著《治道集》十卷,蜀王杨秀派人向柳或讨要。柳或就将此书送给了杨秀,杨秀乂赏
赐柳或奴婢十人。后来杨秀犯了罪,杨素就用朝廷内臣勾结诸侯的罪名上奏陷害柳成,将
柳或削职为民,发配到怀远镇。柳暧走到高阳时,皇上下诏招他回朝。他走到晋阳,正碰
上汉王杨谅打算作古L,派人快马招柳理前去,打算和柳或谋划此事。柳峻被杨谅的使者逼
迫,起初也不知道杨谅打算造反,但快要进城的时候杨谅造反的表现已经完全显露出来
了。柳或估计自己无法脱身,就假装得暴病不吃东西,自称病重危险。杨谅十分恼怒,把
他关了起来。等到杨凉失败,杨素又上奏诬陷柳或首鼠两端,来观察形势的变化,表面上
即使没有谋反,内心里也赞成作乱的人。柳或被判充军敦煌。杨素死后,朝廷下诏招柳暧
回京师,他在路上去世九
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材料二: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己”。(《论语•子罕》)
材料三: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阳楼而藏诸?求善览而沽诸?”子曰严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览者
也。”(《论语•子罕》)
(1)结合材料三,说说“褪棱而藏”在句中的意思是。"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
者也。”一句体现了孔子的心情。
(2)结合三则材料,分析孔子的“入仕观
【答案】(1)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2)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
行自己的主张。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天卜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卜.无道则退隐。所
以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
悲叹。
【解析】【分析】(1)“福”意为藏,"桢"即盒子,"镉桢"即把东西收薇在盒子里,结合
“有美玉十期”可知把美玉藏在盒子里,血”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宽者也“体现了一种急迫
心情。
(2)本题中,根据“我待贾者也”可品味出孔子的愿望是出仕为官:根据材料一又知孔子
入仕有其原则,但"吾已矣夫♦"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可见孔子流露出无
法入仕的悲叹。
故答案为:⑴把美玉藏在盒子里急迫(渴望)
⑵①孔子具有强烈的入仕愿望。若能入仕,有人任用,孔子还是十分急迫想入仕,推行
自己的主张。②孔子入仕有其原则。天下有道,明君任用就做官;天下无道则退隐。所以
面对“凤凰不出现、黄河不出图”这样无盛世无圣王的社会现状,孔子流露出无法入仕的悲
叹。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与在理解句子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心理
的能力。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
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再结合语段分析人物语言透露的心理因素。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
件人物的语句,然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孔子说:"凤凰不飞来了,黄河也没有图画出来了,我这一生大概是要完了吧!”
(《论语•子罕》)
材料二:孔子说:年轻的后辈是值得寄予厚望的!怎么能知道后来人的将来不如今日呢?
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无所成就而不被人知,那他就不会使人产生敬仰和没有大望了!
(《论语•子罕》)
材料三: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
呢??“孔子回答说:“耍实,要把它买了啊。我是等待着那些识货的人来,等到那些具止认
得美玉的人来买啊。"(《论语•子罕》)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尚志斋说
宋♦虞集
亦尝观于射乎?正鹄者,射者之所志也。于是良尔弓,直尔矢,养尔气,畜尔力,正尔
身,守尔法,而临之。挽必国,视必审,发必决,求中乎正鹄而已矣。正鹄之不立,则无
专一之趣向,则虽有善器、强力,茫茫然将安所施哉?况乎弛焉以嬉,嫂焉以发,初无定
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绝之,不与为偶,以其无志也。
善为学者,苟知此说,其亦可以少警矣乎?夫学者之欲至丁•圣贤,犹射者之求中夫正鹄
(1)也。不以圣贤为准的(2)而学者,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志无定向,则泛滥茫洋无
所底止。其不为妄人者几希!此立志之最先者也。
既有定向,则求所以至之之道焉,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从师、取友、读书、穷理,
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无事之时,此志未尝慢也;应事接物之际,此志未尝乱也;安逸
顺适,志不为尚:患难忧喊,志不为慑:必求达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
也。
是故志苟立矣,虽全十七人可也。昔人有言日:”有志者,事竟成。”乂曰:"用志小分,
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
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I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凄。尝道济也受业于予。济也
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
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注释】①正鹄:靶心。②准的:标准。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挽必圆,视必至审:仔细B.其亦可以少鳖矣乎警:警惕
C.此立志始终不可渝者也渝:说明D.援笔书所欲言援:持,执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与为偶,幺其无志也晋侯、秦伯围郑,幺其无礼于晋
B,是不立正鹄而射者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和血有制,严而不离是故燕虽小国血后亡
D.尝遗济也受业工予不拘于时,学工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射箭作比喻,是为了形象地说明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读者对“立志〃这个问
题有明确的认识。
B.作者认为“善为学者〃的志是以圣贤为准的,向圣贤学习,为学才能走上正途,因此,确
立目标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C.最后一段拓开一笔,写自己为黄济“书,尚志,二字赠之〃和“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旨
在强调“善教”的重要性。
D.文章引智喻类,止反说埋,一咏三叹,节奏层次分明,语言极具韵律,将“立志”这一话
题阐述得精辟有力。
(4)用7"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
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各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
也审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考试(实验诊断学)经典试题及答案一
- 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
- 增强钢铁生产设备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 优化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专业队伍建设
- 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财务预算与预测中的应用
- 促进行业科技创新与管理智能化融合
- 软装搭配中的文化元素融入技巧
- 实验教学在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创新探索
- 农产品供应链融资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
- 捷信分期买手机合同(标准版)
- 产品品质及售后无忧服务承诺书3篇
- 2025年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课件
- 2025年养老产业市场营销策略调整分析报告
-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4课《欢欢喜喜庆国庆》精美课件
- 潍坊市2026届高三开学调研监测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 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中学高三上学期周考训练物理试题
- 三维波动方程双变网格有限差分并行模拟方法:理论、实践与优化
- 邮政银行一点一策课件
- 异姓兄妹结拜协议书范本
- 膝关节炎科普知识课件
- 餐饮咨询顾问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