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短文两篇第1课时课前梳理1.字音(1)单音字怡情(yí)傅彩(fù)滞碍(zhì)狡黠(xiá)睾肾(ɡāo)诘难(jié)阐证(chàn)豁然贯通(huò)狂妄自大(wàng)藻饰(zǎoshì)劫难(jiénàn)要诀(jué)劝诫(jiè)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开卷有益(juàn)(2)多音字好(hào)爱好难(nàn)诘难矫(jiáo)矫情(hǎo)好事(nán)难关(jiǎo)矫正(jiáo)味同嚼蜡(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解(jiè)解送(jiào)倒嚼(xiè)解数2.字形辩辩论诀要诀馏蒸馏诘诘难辨分辨决决心溜滑溜拮拮据3.解释下列词语怡情:使心情愉快。傅彩: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诘难:诘问,为难。滞碍:不通畅。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甚,很,极。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辨析】“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的意思,“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重在故意、刻意。“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重在要求较高。【辨析】“不求甚解”和“囫囵吞枣”都有“不深入理解”的意思。“不求甚解”是中性词,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重在态度。“囫囵吞枣”是贬义词,是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4.作者资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被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5.写作背景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个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6.主旨归纳《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励人们多读书。《不求甚解》全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以领会其实质。7.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则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驳论是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进行驳论,事先必须占有材料,对错误言论进行周密的分析,弄清它的症结所在,集中一点,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
第2课时课内过关【基础过关】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骨骼(gé) 褶皱(zhě) 携带(xié)B.地壳(ké) 劫难(nàn) 两栖(qī)C.潮汐(xī) 漂移(piāo) 追溯(sù)D.链条(liàn) 陨石(yǔn) 膨胀(zhà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哲学浅尝孜孜不倦狂忘自大B.策画聪颖修剪移接欣然忘食C.顺畅承认豁然贯通文采藻饰D.粗暴王粲味同嚼腊不求甚解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在这个当头,高谈阔论没有用,得採取具体行动才行。B.看得出来,村长的讲话稿是他自己写的,一点儿没有寻章摘句的痕迹。C.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争论,使得哲学家们有活可干。D.这家餐厅的菜味道一般,味同嚼蜡。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用品,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分发到各社区。B.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C.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D.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第3课时课外提升一、诗歌鉴赏(2022·山东菏泽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立秋刘翰乳鸦①啼散玉屏②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千家诗》)【注】①乳鸦:幼小的乌鸦;②玉屏:屏风。5.本诗写景是按照由_____到_____的时间顺序展开的。6.请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两句诗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四川·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②于上国③,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季札聃:人名。③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④倍蓰:超过数倍。7.下面是小娟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系成语“一丝不苟”,可推知“学者益以苟简”中“苟”意义为“苟且”“马虎”。B.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皆手自书”与“而书益多”中两个“书”字同义不同。C.回顾课文“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可推知“而书固自如也”中“固”意义为“固执”。D.查字典,“遗”有“遗留”“赠送”等义项,“将以遗来者”中“遗”应选择“赠送”。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B.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C.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D.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人的学问都始于认真读书,他们的学问与道德修养都不是后人所能赶上的。B.近年来可读之书多而易得,但科举士子却将书束之高阁,致使他们谈吐没有根底。C.李公择藏书丰富,读书精深,闻名当世:他藏书于僧房供后人阅读,有仁者之心。D.苏轼想读完公择藏书,他主动作记是希望后人知前人读书不易从而更加努力读书。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帮帮你:指:①手指;②指向:③指责;④意思,意图;⑤指称。——《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三、现代文阅读(2022·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一粒米的旅行王太生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挑着箩筐,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剌”一声,游入秧田。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⑤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⑥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包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读着书。⑦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处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天气耕耘,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⑧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⑨告别了稻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注入城市。⑩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一袋袋的米包垒成粮垛,高高的。我躺在粮垛上,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玩耍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面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新河大队张”。我猜想,这一定是卖这一包米的那个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经历了一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⑪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我吓得进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⑫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选自2022年5月5日《长江日报》,有删改)10.按时空的变换,选文主要写了“一粒米”的哪两段旅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按要求品析语言。(1)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2)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选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请从“一粒米”的角度,谈谈它在“旅行”中的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名著阅读走进《简·爱》,与人物的心灵对话,与高贵的精神同行,请完成下列问题。14.《简·爱》的作者是英国的__________________,在桑菲尔德庄园,简·爱勇敢地宣布了对__________________(人名)的爱。15.从整部作品看,简·爱经历了哪些挫折与磨难?从中可看出简·爱怎样的性格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运用16.西宁市教育局在初中学校推行的“自主学习日”制度,深受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可是李萍的爸爸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本来就缺乏自觉性,现在又没了家庭作业,更会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成绩肯定会一落千丈如果你是李萍,该怎样说服自己的爸爸呢?【链接】“自主学习日”制度规定:每周三除了正常课堂教学外,老师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课余时间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如参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家务劳动、体育锻炼、学科学习等然后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如实填写《“自主举习日”反馈表》,由班主任老师审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材料一:①近年来,以《战狼2》《红海行动》等为代表的一批军事题材电影既叫好又叫座,受到广大观众和青少年的追捧这些主旋律影片,不同于那些脂粉气十足的青春偶像剧、故弄玄虚的魔幻剧和无病呻吟的家庭伦理剧,为当下的中国影视作品注入了更多的阳刚之气。材料二:②影片《空天猎》,展现了我军新型战机自如地穿梭于狭窄山谷,并通过截获目标辐射源的方式探测到潜藏在夜幕里的敌方导弹,对其进行精准打击《红海行动》则展示了我国海军战舰远程指挥作战、快速拦截导弹以及投放无人机的强大功能观众看后热血沸腾,连连赞叹:“厉害了,我的国!”材料三:③讲好当代中国军人的故事,塑造彰显新时代精神的新英雄形象,是广大军事题材作品创作者的共同目标如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没有传统军人的棱角与强势,憨厚本分,重感情轻荣誉电影《战狼2》中的冷锋也同样如此,看重友谊、爱情,不计较个人得失、荣利④他们不同于以往作品中“高大全式”的英雄,也不同于虚假抗日“神剧”里的“痞子式”英雄,这些“接地气”的人物形象,显然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受到观众欢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建军节来临之际,某影视频道将进行军事题材影片展播,下面是该频道以对联的形式为此次展播拟定的宣传语的上句,请结合上述材料,补写出下句。主旋律电影彰显阳刚之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材料中四个画线句子有两句存在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加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微写作训练点:比喻论证培根的《谈读书》多处运用比喻论证如,为了证明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就运用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请你确定一种观点,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也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不少于100字情境预设:①逆境成才②天才来自勤奋③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
13.短文两篇(解析版)第1课时课前梳理1.字音(1)单音字怡情(yí)傅彩(fù)滞碍(zhì)狡黠(xiá)睾肾(ɡāo)诘难(jié)阐证(chàn)豁然贯通(huò)狂妄自大(wàng)藻饰(zǎoshì)劫难(jiénàn)要诀(jué)劝诫(jiè)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开卷有益(juàn)(2)多音字好(hào)爱好难(nàn)诘难矫(jiáo)矫情(hǎo)好事(nán)难关(jiǎo)矫正(jiáo)味同嚼蜡(ji)不求甚解嚼(jué)咀嚼解(jiè)解送(jiào)倒嚼(xiè)解数2.字形辩辩论诀要诀馏蒸馏诘诘难辨分辨决决心溜滑溜拮拮据3.解释下列词语怡情:使心情愉快。傅彩: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学究:指迂腐的读书人。诘难:诘问,为难。滞碍:不通畅。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诸如此类: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开卷有益:读书总有好处。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甚,很,极。豁然贯通:一下子完全搞通了,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辨析】“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的意思,“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重在故意、刻意。“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重在要求较高。【辨析】“不求甚解”和“囫囵吞枣”都有“不深入理解”的意思。“不求甚解”是中性词,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重在态度。“囫囵吞枣”是贬义词,是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4.作者资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被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5.写作背景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个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6.主旨归纳《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励人们多读书。《不求甚解》全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和会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以领会其实质。7.文体链接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则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驳论是通过驳斥敌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进行驳论,事先必须占有材料,对错误言论进行周密的分析,弄清它的症结所在,集中一点,才能一针见血,击中要害。
第2课时课内过关【基础过关】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骨骼(gé) 褶皱(zhě) 携带(xié)B.地壳(ké) 劫难(nàn) 两栖(qī)C.潮汐(xī) 漂移(piāo) 追溯(sù)D.链条(liàn) 陨石(yǔn) 膨胀(zhàng)【答案】B【解析】地壳(qiào)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哲学浅尝孜孜不倦狂忘自大B.策画聪颖修剪移接欣然忘食C.顺畅承认豁然贯通文采藻饰D.粗暴王粲味同嚼腊不求甚解【答案】C【解析】A.忘—妄;B.画—划;D.腊—蜡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在这个当头,高谈阔论没有用,得採取具体行动才行。B.看得出来,村长的讲话稿是他自己写的,一点儿没有寻章摘句的痕迹。C.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争论,使得哲学家们有活可干。D.这家餐厅的菜味道一般,味同嚼蜡。【答案】D【解析】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拼图、棋类、卡拉OK等19项体育用品,并将20万元活动经费分发到各社区。B.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C.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D.只有当劳动与兴趣、爱好乃至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潜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答案】D【解析】A项,不合逻辑,“拼图、棋类、卡拉OK”不是体育用品;B项,“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没有和“回答”相对应的宾语中心语,可以在“各种关系”后加“的问题”。第3课时课外提升一、诗歌鉴赏(2022·山东菏泽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立秋刘翰乳鸦①啼散玉屏②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千家诗》)【注】①乳鸦:幼小的乌鸦;②玉屏:屏风。5.本诗写景是按照由_____到_____的时间顺序展开的。【答案】夏天
秋天。【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分析作答。语句“一枕新凉一扇风”写诗人躺在床上用扇子扇风时的感受,夏天扇风,觉得不是很凉快,因为空气的温度比较高。立秋扇风,觉得分外凉爽,因为秋天到来了,空气的温度也低了些。“新凉”中的“新”字写出了“夏天到秋天”的这种时间变化。6.请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两句诗的妙处。【答案】既写出了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又写出了立秋之后气温的变化明显,突出了诗人的闲情逸致。【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睡起秋声无觅处”句写夜里秋风由劲吹到停止的过程。起初还听到秋风吹动草木发出呜呜的声音,起床后一点声音都听不到了。起床寻觅秋声,说明诗人对秋天的到来十分关注。“满阶梧桐月明中”写在明亮的月色中,见到台阶上落满了梧桐叶,诗人终于清楚地见到了秋天到来的足迹。因为秋高气爽,所以秋天的月亮特别明亮。因为梧桐是落叶乔木,叶子比较阔,所以让人觉得梧桐落叶比较早,比较显著。据此可知,这两句诗通过景物的描写,既写出了诗人对秋天到来关注,又写出了立秋之后气温的变化明显,从而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闲情逸致。二、课外文言文阅读(2022·四川·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聃②于上国③,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已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节选自《苏轼全集校注》,有删节)(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季札聃:人名。③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④倍蓰:超过数倍。7.下面是小娟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系成语“一丝不苟”,可推知“学者益以苟简”中“苟”意义为“苟且”“马虎”。B.古汉语有字同义不同的现象,“皆手自书”与“而书益多”中两个“书”字同义不同。C.回顾课文“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可推知“而书固自如也”中“固”意义为“固执”。D.查字典,“遗”有“遗留”“赠送”等义项,“将以遗来者”中“遗”应选择“赠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C.“而书固自如也”的意思是: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这里的“固”是“本来”的意思。故选C。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B.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C.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D.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答案】B【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子“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的意思是: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给世人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余既衰且病”中“衰”和“病”是并列关系,可知CD错误。“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表示要将李公择的书读完,“尽读”后应有宾语,可知A项错误。故选B。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人的学问都始于认真读书,他们的学问与道德修养都不是后人所能赶上的。B.近年来可读之书多而易得,但科举士子却将书束之高阁,致使他们谈吐没有根底。【答案】D【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依据原文“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可知,并不是苏轼“主动作记”,而是李公择要求苏轼写一篇文章。故选D。C.李公择藏书丰富,读书精深,闻名当世:他藏书于僧房供后人阅读,有仁者之心。D.苏轼想读完公择藏书,他主动作记是希望后人知前人读书不易从而更加努力读书。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2)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帮帮你:指:①手指;②指向:③指责;④意思,意图;⑤指称。——《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答案】(1)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求学是多么困难啊。(2)李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将他住过的僧房称为“李氏山房”。【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士(指读书人)、是(这)、盖(大概)”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既去(已经离开)、思(思念)、为(称作,称为)”几个词是重点词语。【参考译文】从孔子开始,圣人的学习一定从读书开始。在这个时候,只有周朝的柱下史老聃掌管很多书。韩宣子到鲁国,然后见到《易象》和《鲁春秋》。季札聃被中原诸侯国邀请,然后才能听到《诗经》的风、雅、颂。读书人生在这个时代,能见到《六经》的大概没有多少,他们的学习可说是很困难的。然而他们对礼乐都很熟悉,道德修养都很深厚,不是后代的君子所能赶上的。从秦汉以来,写文章的人更多,造纸方法和文字笔画一天比一天趋向简便,而书也更多,世人没有谁不拥有,然而学习的人愈加地马虎不认真,什么原因呢?我还赶上看见老儒先辈,自称他们年轻时,要想求取《史记》《汉书》而不能得到,侥幸得到了,都亲手抄写,日夜诵读,惟恐来不及读。近年书商辗转翻刻,诸子百家的书,一天要流传一万张纸。书对学习的人来说,多而且容易获取到这样的地步,他们的文章学术,理应超过前人好多倍,然而年轻的科举士子,都把书捆起来不读,谈吐没有根底,这又是什么道理呢?我的朋友李公择,年轻时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的僧房中读书。公择离开后,山中人怀念他,把他住过的僧房命名为“李氏山房”。藏书共九千多卷。公择涉猎其流,探索其源以后,吸取它们的精华,咀嚼它们的韵味,而转化为自己的学养,表述在文章上,落实在行动上,而在当代出名了。然而书还是和先前一样,未曾稍有损坏。他将它赠送给后来之人,供他们无穷无尽地索求,而满足不同才分的人各自相应的需求。因此不把书藏在家中,而藏在先前所居的僧房。这是仁者的心思啊!我既衰弱又生病,没有什么可给世人用,希望能有数年的空闲,全部读完那些未曾见过的书。而本来想去庐山游览但不能成行,(如能成行)大概我将终老在那里了。我将全部打开公择的藏书,拾取他丢弃的书来充实自己,或许有益吧?公择要求我写篇文章以作藏书记,我于是替他写了几句,让后来的人知道从前君子读书的困难,而现在求学的人有书却不读是可惜的。三、现代文阅读(2022·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一粒米的旅行王太生①这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②五月,若隐若现的布谷声中,秧苗出落得青翠欲滴。农人挑着箩筐,担子跌落着亮晶晶的水滴。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③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它一出门,就迎面遭遇一场兜头雨。一场雨在天地间泼泼地下着,秧田翻着气泡,秧苗在雨中,舒展腰肢,歪着小脑袋,咧着嘴,尽情吮吸。秧田需要汩汩的水,小河的水,沿着水渠哗哗流淌。这时候,有一尾鱼,“泼剌”一声,游入秧田。④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高温在秧棵间恣肆蔓延。只有这样氤氲的高温,一粒米才开始抽穗。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那些秧苗在咕噜咕噜地喝水,农人在拔草的间隙,坐在树荫下,也咕嘟咕嘟地喝水。随身携带的水壶里,有一层厚厚的水垢。⑤田埂上,迎面走来的水牛,一对大眼睛怯生生的。农人谚语:鹅眼看人时小,牛眼看人时大。牛的双眸,闪烁的是对土地的敬畏。⑥一粒米邂逅爱情。这时候,稻田里有蛙鼓虫鸣。感情越炽热,温度越高,一粒米在稻壳紧紧包裹的子宫内灌浆发育。灌浆中的一粒米,阳光下,放在掌心,用手轻轻一搓,是迸裂的、嫩嫩的、青中带玉的包浆。不远处,邻家女孩儿,坐在树下,静静地读着书。⑦湿热相伴,汗水同行。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天地—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处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天太热了!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瓷窑,在酷暑的六月燃烧。何必埋怨天热呢,你看秋天的硕果,其实是在这炎热的夏天孕育。在这样的天气耕耘,田里热得可怕,稻田的水,滚烫、滚烫,像是沸腾了一般,农夫背上的汗,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⑧等到暑热消去,凉风起,农人额头汗珠渐渐风干,秋天到了,梦中稻田,逐渐干涸,大地一片金黄。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⑨告别了稻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注入城市。⑩那时候,父亲在粮店上班。一袋袋的米包垒成粮垛,高高的。我躺在粮垛上,一堆米在身下,有秩序地缓缓游动。趴在粮垛上玩耍的日子,我曾看到装满无数粒米的麻包,上面盖了章,有的还标有印记。有一只麻包,上面写着“新河大队张”。我猜想,这一定是卖这一包米的那个农民留下的,他舍不得经历了一苦夏所收获的这一包米?抑或是让淘米做饭的城里人,晓得这一包米,是乡下一个姓张的人种的?彼此之间,有种缘分。⑪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我吓得进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⑫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选自2022年5月5日《长江日报》,有删改)10.按时空的变换,选文主要写了“一粒米”的哪两段旅行?【答案】从小到大的时间旅行,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旅行。【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根据题干“按时空的变换……哪两段旅行”,找到③段“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④段“一粒米在旅途上,雨热同期”、⑥段“一粒米邂逅爱情”、⑧段“一粒米,等待收割。就这样,一粒米在时光的旅行中,戛然而止”,可概括为:从小到大的时间旅行;根据题干“按时空的变换……哪两段旅行”,找到⑨段“告别了稻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注入城市”,可概括为: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旅行。11.按要求品析语言。(1)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加点词语有何表达效果)(2)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秧苗在内运往稻田时郑重的情态,蕴含着作者的敬畏之情。(2)表达了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美。【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1)加点词“端坐”,本意是安坐、正坐的意思,根据②段“秧苗端坐在农人晃悠悠的箩筐上,一路挤闪路边的野草,以一个季节成人礼的方式,走向天光云影的秧田”语境,写的是“秧苗”,可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秧苗在内运往稻田时郑重的样子,表现了农人对秧苗摆放的重视和敬畏之情;(2)根据④段“三伏天,农人在水田劳作的姿势,是逆光中的一幅剪影,勾画在以秧田为背景的天空”中的“在水田劳作的姿势”可知,写的是农人劳作时的样子;根据“一幅剪影”和“勾画”等词语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12.选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的?【答案】本文通过一粒米的来之不易,为我们提供了食粮,表达了对土地和作物的敬畏与感恩之情这是本文的“神”,而文中对宋代诗人戴复古《大热》的引用和描绘以及儿时在外婆的提醒下吃得“碗底照见人影”等材料,看是“散”,实则表现了“一粒米”的来之不易和对粮食的珍惜,均是围绕主题来选材的,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写法理解。根据①段“注定是一条年复一年的经典线路,关于一粒米的旅行”、③段“一粒米就这样开始旅行”、⑨段“告别了稻田,一粒米,脱去薄薄的稻壳,变成晶莹的一粒,又开始了它的另一种旅行,从乡村注入城市”和⑫段“一粒米,喂养了乡村和城市”可知,本文通过一粒米的来之不易,为我们提供了食粮,表达了对土地和作物的敬畏与感恩之情;这是本文的主题,也就是散文的“神”。根据⑦段“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大热》中描述,……如同被泼了一盆水上去,湿漉漉的”看似与一粒米无关,材料是“散”的,实则突出了“一粒米”生长的不易,也是围绕中心选材的;同样,⑪段“儿时餐桌上,我经常将一碗饭,吃剩一半。外婆见状,不时提醒说,一粒米,七斤四两水。浪费粮食,响雷打头。我吓得进紧扒拉干净,故意发出响声,碗底照见人影”儿时吃饭时,在外婆的引导下吃光了碗里的饭,看似与“一粒米”的旅行无关,实则表现了对粮食的珍惜和敬畏,也是紧扣主题的。本文这些地方都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13.请从“一粒米”的角度,谈谈它在“旅行”中的感悟。【答案】示例:从乡村到城市的旅途,我看到,很多人的日子变好了,但却没有那么珍惜米饭了,它们有的被剩在了饭碗里、倒进了垃圾桶里……事实上,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因为没有饭吃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做图设计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销售策划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加载平衡专家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职位猎头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碎片化运营经理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市场渠道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工艺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在线客服经理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用户界面开发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公共卫生顾问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会诊制度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黄河防汛业务知识培训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生物科学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2025年公务员公开遴选笔试试题及答案(综合类)
- 电流互感器知识培训
- 湖南省邵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谷歌2023年度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报告:为NGO与学术机构提供可持续发展数据
- 小学生保险知识讲座
- 2025年正版三力测试题库及答案
- 中国3-羟基丁酸盐行业市场调查报告
- 应急救援总结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