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的关系: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_第1页
中学生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的关系: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_第2页
中学生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的关系: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_第3页
中学生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的关系: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_第4页
中学生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的关系: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的关系中学生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的关系: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中学生学习和性格对校内人际关系的影响目录TOC\o"1-3"\h\u9336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中学生人际性格对校内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吴超(2008)编制的《中学生人际关系问卷》和叶珊珊(2016)编制的《中学生反馈寻求调查问卷》对3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论:(1)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彼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人际性格能够直接影响校内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对于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关键词:中学生;学习;性格;校内人际关系1引言中学生时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的观念体系能够帮助青少年构建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健全人格(黄希庭,2006)。关于中学生的校内人际关系,有研究者提出了很多不一样的观点。廖红根据中学生特定的交往环境,将他们的人际关系分为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亲属的关系(廖红,2008)。吴超认为中学生日常交往对象主要有老师、家长、同学和自己(吴超,2008)。大部分研究都认为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三种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中学生心理支持系统的主要动力来源(叶姗姗,2016)。目前,对于中学生学习与性格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日益深化。诸多研究表明,学习能力的高低、学习习惯的好坏以及学习动力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同时也间接塑造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例如,好的学习成绩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进而提升他们在班级中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反之,学习困难可能导致学生在同伴关系中遭遇挫折,甚至形成自卑心理,进一步影响其人际交往的质量(Johnson,DavidW."||sl~~rl','');"\o"SearchforJohnson,DavidW."JohnsonDavid,2010)。总的来看,尽管已有研究对此进行了探索,但仍存在许都问题,比如学习成绩如何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性格的变化如何伴随个体交往改变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来揭示答案。1.1中学生性格在希腊语中最早发现了英语中性格(Character)一词,其含义是标志、记号、特色特性(冷选英,2005)。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个词语不只是可以被用来展现一种事情或物品的特殊性质,也用来展示一些特殊的或者有名的人的性格特征。性格被我国心理学界专家普遍定义为: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陈伟光,2017)。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学生的性格特征对其在校内的人际关系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C·G·荣格根据倾向外部还是内部把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大类。外向型中学生通常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社交倾向,他们乐于表达自我、善于建立广泛的人际网络,在团体活动中往往担任领导角色,这有助于他们在校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然而,过度的社交活跃也可能导致他们在深度沟通和持久友谊方面略显不足(王小平,2022)。1.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一种情感交流,人际关系成立以后,人们的行为活动会因此产生不一样的表现,这种表现的性质和范围是由对个人的意义决定的。(吴超,2008)。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亲子、同伴、师生关系构成了他们的关系核心,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特别是同伴关系,指的是年龄相仿的青少年拥有着比较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等形成的一种互助协作关系(徐馨琦,2005)。人的一生都需要同伴关系,而青少年时期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刘姝雅,2014)。中学生时期是个体人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不仅面临学业压力,更在社交环境中逐步建立和维系人际关系。中学时期的人际关系状况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程度以及社会适应的良好与否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的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和认同感的提升,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陈晋丽,2022)。总的来看,人际关系为剖析中学生学习和性格与其校内人际关系的复杂交互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我们能够理解中学生在校园环境中如何构建和调整人际关系,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1.3学习成绩学习成绩不仅深深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状态,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他们的学业表现。现在学习成绩通常被视为预示学生未来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ZONGX,2018)。然而,关于学习成绩的界定,有很多研究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周旭玲认为学习成绩是指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取得一些收获,主要体现在学生理论知识、技能的掌握及使用、能力的提升和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加深等方面(周旭玲,2006)。在学术研究中,学习成绩的衡量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常见的方式是直接从学校获取学生的学习成绩数据,这些数据包括期末考试、期中考试或月考的分数。另一种方式是让学生自我报告成绩,但这种方式可能在回忆的过程中存在误差的问题,因为学生可能会因记忆不准确而给出偏差的答案(蒙艺,2023)。1.4问题提出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围绕“中学生学习和性格对校内人际关系的影响”这一主题,构建研究框架,并遵循逻辑思路展开深度剖析。中学生的性格、中学生的校内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中学生的性格作为一种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对校内人际关系的影响可能存在中介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这种对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造成改变的定义,往往会成为影响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方法的中介因素。但是现有研究尚未探究这三者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学生学习成绩,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三者间的关系,期望能展示中学生学习成绩、性格特征与校内人际关系间的复杂联动关系。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将特别关注性格特质如何共同作用于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以及这种作用是如何受到学习成绩的中介因素影响。通过从理论推演到实证验证的链条式研究过程,力求揭示中学生性格对人际关系影响的内在机理,从而为提升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孙丽佳,2024)。依据对已有文献的思考和发现,本研究拟探讨人际性格对中学生自校内人际关系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1:中学生人际性格与校内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假设2:中学生人际性格与学习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假设3:中学生学习成绩与校内人际关系呈不相关;假设4:中学生学习成绩在人际性格与校内人际关系之间具有显著中介作用。根据上述假设,中学生学习成绩在人格与校内人际交往之间的中介作用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图1假设模型图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定位于中学阶段的学生群体。本研究选取海南省一公立中学中初中与高中两个学段,联系校方老师,在学校课间时间,研究者亲自收集,采用同统一指导语言,答题时间不限。在收集时严格遵循匿名原则,保障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在为期五周的数据收集期中,共发放了问卷320份,回收了问卷300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241份,有效率为80.3%。在保护研究对象个人隐私方面。所有参与问卷的学生对个人信息进行了严格的匿名处理。在问卷调查和后续的数据分析环节,仅使用编码代替个体身份信息,确保原始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使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表1研究对象基本信息情况表(N=241)变量分类人数百分比性别男11737.86%女19262.14%家庭居住地城镇农村15115848.87%51.13%是否独生子女是11938.51%否19061.49%年级大一134.21%大二3812.30%大三6822.01%大四19061.48%家庭年收入小于2万3012.45%2-4万4619.08%4-6万4418.27%大于6万12150.20%2.2研究工具2.2.1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测量测量工具采用在问卷中题目设定为上学期语文,数学和英语的三科总分数来展现中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水平。2.2.2中学生人际性格的测量测量工具采用吴超(2008)编制的《中学生人际关系调查问卷》是包含了二十道题目的封闭式调查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评定法,完全符合记5分,完全不符合记1分,得分越高,表示人际性格越和谐。内部一致性信度。用Cronbach’sa系数计算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所得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自我关系各因子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5,0.720,0.683,0.649。详细量表请见附录第一部分。2.2.3中学生校内人际关系的测量测量工具采用叶珊珊(2016)编制的《中学生反馈寻求调查问卷》是包含15个条目的封闭式调查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量表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计分为1-5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实际感受与问卷所展示的内容越符合。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5,且各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保持在0.723~0.805之间。详细量表请见附录第二部分。2.3数据统计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26.0和Process4.0,用SPSS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检验、相关分析,用process4.0来检验中介效应。3.研究结果3.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本研究使用Harman单因素对所设问卷中的所有题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根据数据检验发现,问卷内共有8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最大因子方差检验为22.04%,低于40%临界值。因此在本研究中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3.2.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与校内人际关系的描述性统计为探究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校内人际关系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参考量表编制的常模均值(吴超,2006;叶珊珊,2016),为此次样本的均值与常模均值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单样本t检验,详情如表2:表2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与校内人际关系的现状(N=241)平均值(M))标准差(SD)MIXMINt人际性格67.7511.699520100.268***学习成绩287.7644.554365140校内人际关系42.169.07751572.149***注:*p<0.05,**p<0.01,***p<0.001由表2可知,由表中结果得知,本研究中校内人际关系总平均分为42.16±9.07;人际性格总平均分为67.75±22.69;学习成绩总平均分为287.76±44.554。3.3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与校内人际关系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3.3.1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与校内人际关系在性别上的比较为检验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详情如表3:表3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与校内人际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检验(N=241)男(M±SD)女(M±SD)t人际性格67.23±11.9068.19±11.52-0.606学习成绩278.64±47.63296.52±39.640.772校内人际关系42.62±9.0141.72±9.01-3.162*注:M±SD表示平均值±标准差,*p<0.05,**p<0.01根据上述表3可知,在学习成绩和人际性格的总分在该人口学变量上无 显著差异,在校内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得分显着高于女生的得分。3.3.2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在是否非独生子女上的比较检验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详情如表4:表4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与校内人际关系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N=241)独生子女(M±SD)非独生子女(M±SD)t人际性格66.36±14.3468.09±10.94-0.924学习成绩289.60±48.42287.29±43.640.323校内人际关系39.82±9.9442.76±8.76-2.038*注:M±SD表示平均值±标准差,*p<0.05由表4可知,在学习成绩、人际性格上该人口学变量无显著差异。在校内人际关系方面,非独生子女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的得分。3.3.3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在家庭所在地上的比较为检验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详情如表5:表5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与校内人际关系在家庭所在地的差异检验(N=241)城市(M±SD)农村(M±SD)t人际性格68.34±11.8866.26±11.161.250学习成绩287.37±43.72288.74±46.87-0.215校内人际关系41.83±8.6242.97±10.12-0.881由表5可知,在学习成绩、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的总分上家庭所在地不同的学生无显著差异。3.3.4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在不同年级上的比较为检验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详情如表6:表6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与校内人际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检验(N=241)初一(M±SD)初二(M±SD)高一(M±SD)高二(M±SD)F人际性格69.19±10.1370.13±10.4865.06±12.0168.73±16.292.971*学习成绩263.95±37.69263.00±41.17318.72±25.87318.72±25.8742.476**校内人际关系43.06±7.5643.57±9.3440.08±7.7045.05±15.823.098*注:M±SD表示平均值±标准差,*p<0.05,**P<0.01结果由表6,中学生的成绩,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在不同年级存在显著差异。通过LSD事后比较可得,在学习成绩上,高一学生成绩显著高于高二学生(p=0.04),高一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初一学生(P=0.00),高一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初二学生P=0.00),高二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初一学生(P=0.003),高二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初二学生(P=0.002)。在性格变量上初一学生性格显著高一学生(p=0.026),初二学生性格显著高于高一学生(p=0.008)。在校内人际关系变量上,高二学生校内人际关系显著高于高一学生校内人际关系(p=0.028),初一学生校内人际关系显著高于初一学生人际关系(P=0.039),初二学生人际关系显著高于高一学生人际关系(P=0.019)。3.3.4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在不同家庭收入上的比较为检验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在不同家庭收入上的差异,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详情如表7:表7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与校内人际关系在家庭收入上的差异检验(N=241)低于2万(M±SD)2-4万(M±SD)4-6万(M±SD)高于6万(M±SD)F人际性格69.00±12.1367.36±10.7966.11±11.7368.17±11.980.467学习成绩275.30±53.86269.99±49.26283.60±49.41299.12±34.466.375**校内人际关系42.37±11.7742.91±9.2742.73±6.9741.61±8.980.313注:M±SD表示平均值±标准差,*p<0.05,**p<0.01从表7可以看出,家庭收入这项人口变量对中学生的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事后比较可得,在学习成绩变量上家庭年收入高于6万的学生的成绩分数显著高于低于2万的学生的成绩分数(p=0.007),家庭年收入高于6万的学生的成绩分数显著高于2-4万的学生的成绩分数(p=0.000),家庭年收入高于6万的学生成绩分数显著高于4-6万的学生成绩分数(p=0.042)。3.4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检验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相关分析,详情如表8:表8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与校内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N=241)1231人际性格12学习成绩-0.05613校内人际关系0.477**-0.0871注:*p<0.05,**p<0.01由表8可知,人际性格与校内人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77**,学习成绩与人际性格的和校内人际关系的相关系数为-0.056和-0.087,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相关显著,二者与学习成绩相关不显著。假设1,3成立,假设2不成立。3.5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检验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的观点,在控制人口学变量的情况下,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4进行检验,进而探讨学习成绩在人际性格与校内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表9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对校内人际关系的回归分析(N=241)回归方程整体拟合指数回归系数显著性结果变量预测变量RR²Fβt学习成绩人际性格0.0560.0030.758-0.214-0.870校内人际关系人际性格0.4770.22870.5780.3708.401**校内人际关系人际性格0.4810.23135.880.3678.330**学习成绩-0.012-1.069由表9得知,人际性格正向显著预测校内人际关系,F值显著(p<0.001),回归方程为Y=0.370X;其次,人际性格不显著预测学习成绩;将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共同纳入到回归方程中,人际性格能正向显著预测校内人际关系,c’=0.367,p<0.001,学习成绩不显著预测校内人际关系,b=-0.012。依据本研究的假设,进一步探讨学习成绩在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之间的是否存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采用PROCESS宏程序,选择模型4,重复取样本量为5000以及设置95%的置信区间。自变量为人际性格,校内人际关系为因变量、学习成绩为中介变量,结果如下表10。表10中介效应路径分析(N=241)效应值SE相对效应BootCI下限BootCI上限总效应0.3700.0440.2830.457直接效应0.3670.04499.18%0.2810.454中介效应0.0030.0050.82%-0.0060.014表十可知: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总效应和直接效应都显著,中介效应不显著,即学习成绩在人际性格与校内人际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4.讨论4.1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的特点4.1.1中学生学习成绩的特点在当前我国中学生群体中,其学习和性格的现状特点呈现出多元且鲜明的特征。首先,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学习已逐渐演化为个体在社会中立足、追求优质发展机会以及提升个人生活水准的必由之路。通过持续的学习与积累,我们不仅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地位奠定坚实基础,更能在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刘在花,2015)。张晶晶(2010)认为心境、注意、动机三种状态构成了学习状态。学习的初始要从心境之中开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任务会引发学生产生注意中的变化,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动机促使学习活动指向特定目标;同时,学习的效果也会作用于学习者的身心,引发情绪、心境等状态的改变。目前关于学习情况的对象包含各个年龄段和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研究,还有关于不同的学习方面的探索研究,在这之中就有对于学生关于一种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探索研究。(糜荣华,2004)。4.1.2中学生人际性格的特点关于性格特点,中学生性格发展处于关键期,个性差异明显。根据青少年心理测评数据显示,中学生性格大致可划分为内向型、外向型、理智型、情感型等多种类型,其中,近半数中学生偏向于中间型性格,兼具内外向特质。在校园环境中,不同性格类型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表现各异:外向型学生通常更擅长交际,积极参与各类活动;而内向型学生则倾向于独立思考,深度钻研学术问题。性格特质还会影响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对学习动力、目标设定的影响(肖婉军,2016)。相反,内向型中学生倾向于深度思考和独立行动,他们可能在一对一的亲密关系中展现更强的人际吸引力,但由于较少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可能导致其在学校中的社交圈子相对较小。尽管如此,内向的性格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劣势,反而可能在倾听、理解和同情他人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冷选英,2005)。通过对比分析学习成绩与性格特点,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例如,在高强度学习压力下,抗压能力强且具有乐观性格的学生往往能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而性格内向、易焦虑的学生可能在应对繁重学业时显得力不从心,进而影响其在校园内的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构建(张丽,2007)。4.1.3中学生校内人际关系的特点中学时期,无疑是个人成长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与同龄伙伴们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而对于长辈的心理上的依靠则逐渐减少。中学生的校内人际关系主要包含了同学、师生两种类型。每一种关系都有独一无二的属性,这不同的属性对中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同的促进作用(郑富,2021)。学校生活涵盖了中学生的主要行为和社交关系,对中学生健康的生活和积极态度发展有着十分不可忽视的影响(Catalanoetal,2004)。在校园里,学生一边要努力学习面对考试以获得成绩上的提升,一边要和老师有好的校内人际关系,和同学之间也不能因为老师关系而产生分歧(郑富,2021)。良好的同伴和师生关系满足了孩子对于关系的基本心理需要,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信念,增加对于学校的依恋。并且亲近的师生关系还增加了老师对学生的学业帮助。在这些充满了支持性资源的学校氛围中,学生对学校和生活的满意度都会显著增加(周晓慧,2023)。4.2中学生人际性格、学习成绩和校内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在探讨中学生学习、性格与其校内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时,我们发现三者之间存在互动机制。从中学生性格特征与校内人际关系的角度看,个体的不同方面的性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社交行为模式和校内人际交往方式。例如,外向型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建立广泛的人际网络,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表现活跃,更愿意主动交流与分享,从而在学校环境中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内向型学生虽然社交圈子相对较小,但他们通常具有深度交往的能力,通过真诚、理解和信任也能构建稳定而持久的人际关系。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性格特点共同作用于其校内人际关系的构建与发展过程中。因此,在优化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践中,不仅应关注其学业成绩的提升,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社交技巧,以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中学生校内人际性格大概的分布有四点(王小平,2002)。教育工作者也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和学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助力他们在学校环境中建立和维护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为了研究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关于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交往的中介检验。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学习成绩并没有中介人际性格对校内人际关系的影响,证实了假设3。人际性格对校内人际关系的影响仅有一种直接影响方式。发现学习成绩对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不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仅占总效应0.82%,验证本研究假设1,3成立,假设2,4不成立。说明人际性格对校内人际关系的影响仅通过直接路径来实现,学习成绩对于中学生来说并不会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人际性格才是真正影响中学生校内人际性格的因素。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的紧张阶段,人们都希望学生可以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从而容易忽视中学生的校内人际关系问题,校内的人际关系更需要的是性格,成绩并不能决定。校内人际关系对于中学生来说影响是巨大的,有很多报道都是因在校内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导致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学习成绩对于校内人际关系和人际性格并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应该对于学习成绩分数较低和性格水平较低的学生干预,及时改进他们想法,学习成绩并不是可以代表一切,发现自己人际性格上的闪光点,在学校内积极的去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勇敢的进行人际互动,不要因为分数而胆怯。4.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3.1研究局限性与问题在本研究中,尽管我们通过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揭示了中学生性格特征对其校内人际关系的显著影响。应清醒地认识到本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可以有希望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在样本选取方面,本研究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地区和学校的代表性不够广泛。具体来说,样本主要集中在特定地区的中学,因此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全国中学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手段,但在研究中,对可能潜在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考量不足,例如父母相处、同伴影响等因素可能在学习、性格与人际关系之间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4.3.2未来研究展望本文旨在检验和分析学习成绩、性格特征与校内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虽然已获得一系列初步结论,但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有诸多领域值得深入探索。性别差异也是未来研究中的重要维度之一。男生和女生在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和人际关系动态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他们在校园生活中的适应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5.结论(1)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彼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人际性格能够直接影响校内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对于人际性格和校内人际关系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参考文献黄希庭,郑涌&李宏翰.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的心理学观点.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90-94廖红.(2008).中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功能发展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2),44-47.叶姗姗.(2016)中学生反馈寻求发展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王勇,田思博,墨楠,凌骏明,周吴君京&唐羽忻.(2024).基于人际传播视角的体育教学“体美融合”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11.孙丽佳.(2024).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数学阅读教学实践.学周刊,(12):91-93.陈晋丽.(2022).社交媒体依赖对初中生现实社交的影响及社会工作介入.(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医科大学).张颖书,岳之琳&郭庆科.(2024).校内竞争、合作环境对中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上海教育科研(03),36-41.倩妮.(2007).让性格内向的人敞开心扉.中国健康月刊(5).刘姝雅.(2014).初中生积极情绪、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宁夏大学).张亚玲.(2002).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实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徐馨琦.(2005).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人际压力及情绪反应关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王小平.(2022).中学生人际交往性格类型的研究与教育引导.(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刘在花.(2015).中学生学习投入发展的现状与特点研究.中国特殊教育(06),73-75.张晶晶.(2011).高中生学习韧性与学习状态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信阳师范学院).糜荣华.(2004).从学生的学习状态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江苏教育(04),41肖婉军.(2016).中学生学习状态的初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温忠麟&叶宝娟.(2014).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05),731-745.张晶晶.(2010)学习状态研究综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5-16.张大均.(1999).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01周晓慧,刘妍希&陈欣.(2023).父母教育卷入对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校内人际关系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9(05):691-701.李洪玉&阴国恩.(1997).中小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6),423-427冷选英.(2005).性格和气质对图书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