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实验探究(解析版)_第1页
专题14 实验探究(解析版)_第2页
专题14 实验探究(解析版)_第3页
专题14 实验探究(解析版)_第4页
专题14 实验探究(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4实验探究►题型一实验的设计与评价解题关键:1、准确掌握课本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操作与目的、注意事项等。2、掌握对照实验(实验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要求知识点:设置变量、控制单一变量、实验对象数量不可太少、重复实验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科学性原则等。3、注意:1)一个实验中可以有多种变量,但是一个对照组中只能有一个变量;1.(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下表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它修改正确的是()位置鼠妇环境温度土壤湿度纸盒左侧20只明亮30℃干燥纸盒右侧20只阴暗30℃潮湿A.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两侧都应是阴暗环境C.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 D.两侧的土壤都要是潮湿的【答案】D【解析】对照实验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当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唯一变量是光。所以,选项中“两侧鼠妇的数量”应该相同且适宜、“两侧应是阴暗、明亮的环境”、“两侧的温度”应该相同且适宜、“两侧的土壤都要是潮湿的”。故D修改正确,ABC错误。故选D。2.(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探究实践”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并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实验设计,下列相关实验设计描述正确的是(

A.若甲装置中的唾液换成胆汁,馒头也会被分解B.乙装置可以用来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C.丙装置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D.丁装置中石灰水可检验种子呼吸是否产生氧气【答案】C【解析】A.胆汁的主要作用是将脂肪乳化成微粒以利于消化,其中不含有消化酶,不能消化淀粉等糖类,因此若甲装置中的唾液换成胆汁,馒头不会被分解,A不符合题意。B.乙装置中存在光照和土壤潮湿度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也不能用来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C.丙装置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则丙装置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C符合题意。D.澄清的石灰水不能检验氧气的存在,但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丁装置中石灰水可检验种子呼吸是否产生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故选C。3.(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目的,不相符的一组是()组别实验方法步骤实验目的A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7℃水浴加热模拟人体口腔温度B观察草履虫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减慢运动便于观察C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滴加碘液检验淀粉的有无D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观察叶绿体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37℃水浴加热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A正确。B.观察草履虫时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是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B正确。C.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淀粉的有无,C正确。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内无叶绿体,D错误。故选D。►题型二观察性实验解题关键:这部分是课内实验,掌握必备知识即可。1.(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如图是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①②③⑤B.步骤①中用稀碘液进行染色C.进行步骤③前不需要用清水漱口D.进行步骤④时需将盖玻片快速放下【答案】B【解析】A.题图中:①是染色,②是滴,③是刮,④是盖,⑤是涂。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滴(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③⑤④①,A不符合题意。B.步骤①中用稀碘液进行染色,是细胞核着色便于观察,B符合题意。C.进行步骤③前需要用清水漱口,防止食物残渣影响观察,C不符合题意。D.进行步骤④盖盖玻片时,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023·江西·中考真题)进行“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制作临时装片需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B.染色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C.下降镜筒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目镜D.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答案】C【解析】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需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A正确。B.染色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可以让细胞染成深色,容易观察,B正确。C.下降镜筒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防止撞碎装片,C错误。D.在找到物像后可利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D正确。故选C。3.(2023·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①②③表示血管。请判断标号③所指的血管是(

A.小动脉 B.小静脉C.毛细血管 D.血流速度最快的血管【答案】B【解析】图中①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②是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是毛细血管,③是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B正确。故选B。►题型三课内探究性实验解题关键:这部分是课内实验,先掌握必备知识即可。再明确科学探究能力五个环节考点:1-1提出问题:针对情境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相关问题;书面表述科学探究问题1-2作出假设:明确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1-3制订计划:列出探究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1-4实施计划:重复、多次实验,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收集和评价证据与数据1-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1.(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小爱同学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装置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素B.乙装置中试管收集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C.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D.将丁装置中萌发的种子换成煮熟的种子,燃烧的蜡烛也会立刻熄灭【答案】C【解析】A.图甲中,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停留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这部分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色,这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以,甲装置没有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素”,A错误。B.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所以,乙装置收集的气体是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错误。C.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C正确。D.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图丁里面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消耗了,因此该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不会消耗氧气,因此蜡烛会照常燃烧,D错误。故选C。2.(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三支试管均放置37℃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B.该实验说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C.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甲,颜色变浅蓝的是丙D.该实验说明了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答案】A【解析】A.人体口腔中的牙齿和舌能够起到咀嚼和搅拌的作用。结合题图可知,甲(馒头碎屑、充分搅拌)和丙(馒头块、不搅拌)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A正确。B.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该实验能够说明淀粉的消化与唾液、舌和牙齿都有关,但不能说明唾液可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C.实验中,甲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丙试管中加入了馒头块而且不搅拌,唾液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浅蓝。所以,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乙,颜色变浅蓝的是丙,C错误。D.该实验的变量不是温度,因此不能说明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D错误。故选A。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某班学生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各组学生设计了明暗不同但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鼠妇若干只,静置两分钟后,每分钟记录一次明亮和阴暗处鼠妇的数量,统计10次。请回答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同学们观察发现,鼠妇总是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2)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控制的变量是。除该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写出一个因素即可)(3)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的目的是。【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2)光/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3)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解析】(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所以,作出假设可以是: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可见,控制的变量是光(或光照)。除光照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写1条,合理即可)(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的目的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题型四课外探究性实验解题关键:明确科学探究能力五个环节考点:1-1提出问题:针对情境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相关问题;书面表述科学探究问题1-2作出假设:明确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1-3制订计划:列出探究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1-4实施计划:重复、多次实验,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收集和评价证据与数据1-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1.(2023·新疆·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网上看到“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的说法。为验证其真实性,设计了如下实验:组别材料处理平均生根数(条)甲组剪取保留2个芽体、长15厘米、生长良好的月季枝条10枝,去除全部叶片蒸馏水浸泡2小时1.2乙组剪取保留2个芽体、长15厘米、生长良好的月季枝条10枝,去除全部叶片1%食醋溶液浸泡2小时2.3(1)该兴趣小组作出的假设是。(2)该实验的变量是;设置甲组的目的是。(3)上述实验将生根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的目的是,增加可信度。(4)同学们对该实验结果并不满意,咨询园艺师后得知生根粉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他们又进一步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生根粉溶液对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数的影响,记录数据并绘制曲线图。据右图可知,不同浓度生根粉溶液对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数的影响不同,其中促进生根效果最好的浓度mol/L,若浓度过高则会抑制其生根。

A.0 B.10-10 C.10-8 D.10-5【答案】(1)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或食醋不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2)是否用食醋溶液处理对照(3)为了减小误差(4)C【解析】(1)题干描述:看到“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的说法,因此探究问题:食醋能否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作出的假设是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或食醋不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2)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用食醋溶液处理;甲组用蒸馏水浸泡2小时,甲组为对照组。。(3)将生根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4)使用10-8mol/L生根粉溶液时,月季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最多,因此促进生根效果最好的浓度10-8mol/L,故选C。2.(2023·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城镇中,许多种植爱好者在阳台进行无土栽培。无土栽培不用土壤,而是用营养液对植物进行培养。小明也尝试无土栽培,但出现了“烂根”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植物“烂根”?怎样解决植物“烂根”的问题呢?小明用大豆幼苗作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请将他的探究思路补充完整。(1)作出假设。小明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了假设:“烂根”是根部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作出这一假设的依据是(答一条即可)。(2)设计实验。为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小明设置了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应是根部能否得到充足的。(3)设计装置。对于实验组,小明设计了两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比较甲、乙两种装置的异同,理解装置设计的原理,在表格空白处填写适当的器材名称。设计要点装置如何固定植物如何为根供给有关物质固定部位起固定作用的材料氧的供给水和无机盐的供给甲茎海绵通过进入营养液中的空气供给直接通过营养液供给乙根通过固体基质颗粒间隙里的空气供给通过将营养液输送到固体基质颗粒间隙供给(4)选择装置。小明最终在甲、乙两种装置中选择了乙装置,他作出这一选择时考虑的问题应有__________A.幼苗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B.自己的经济条件是否允许?C.用废旧材料能否达成目的?【答案】(1)植物被水淹了容易“烂根”(或:雨水过多需要给植物排水;花盆下面有排水小孔)(2)氧(3)充气泵固体基质颗粒棉绳(4)BC【解析】(1)植物被水淹后容易“烂根”、雨水过多需要给植物排水、花盆下面有排水小孔,可以提出假设,“烂根”是根部氧气供应不足引起的。(2)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烂根是因为土壤中氧气不足,呼吸作用微弱。为了证明该假设,设置的对照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应该是根部能否得到充足的氧气。(3)通过比较发现,乙中对植株起固定作用的材料是②固体基质颗粒,相当于图甲中的海绵;图甲中通过①充气泵满足植物根对氧气的需求,乙装置中通过固体基质颗粒间隙里的空气满足植物的需求;乙装置中通过③棉绳将营养液输送到固体基质颗粒间隙。(4)小明最终选择了乙装置。原因可能是与甲装置中用到的充气泵、专用培养箱相比,乙装置中用到的废旧矿泉水瓶、棉绳更经济,实现了废物利用,节约资源,故BC正确,A错误。故选BC。1.(2023·海南·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或探究实践活动中,操作错误的是()实验或探究实践活动操作A制作米酒糯米蒸熟后放置到30℃左右,迅速将酒曲(酒药)与糯米均匀地搅拌在一起B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C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下端要浸入水中,接触到锥形瓶的瓶底D制作并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后,用低倍镜观察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制作米酒时,糯米蒸熟后放置到30℃左右,迅速将酒曲(酒药)与糯米均匀地搅拌在一起,防止高温将酒曲杀死失去活性,故A正确。B.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原有的淀粉运走或消耗干净,故B正确。C.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时,在瓶里放入一支温度计。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但不要触瓶底,否则处理数据不准确,故C错误。D.低倍镜视野亮且宽,容易找到物像,因此,制作黄瓜表层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后,用低倍镜观察,故D正确。故选C。2.(2023·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为探究绿色植物的生命活动,某校学生依据教材进行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和与呼吸作用相关的实验。下图表示实验过程中的部分图示,其中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一③表示植物放置于暗室一昼夜,暗室内装有开启的红色安全灯B.图一①与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碘液的目的不同C.在光照条件下,图一②中的甲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又进行呼吸作用D.图二中将燃烧的蜡烛放进瓶内,火焰立刻熄灭了,是因为瓶里缺少氧气【答案】A【解析】A.植物放到暗室中“饥饿”时不能在暗室中放红色安全灯,应该是放绿色安全灯,用做照明,植物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用于淀粉合成,对于绿色光波段的光吸收是最少的。用绿色安全灯,可以排除对实验的变量影响,A错误。B.图一①向叶片滴加碘液,是要检验淀粉的存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碘液是为了染色是为了便于观察,故图一①与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滴加碘液的目的不同,B正确。C.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故在光照条件下,图一②中的甲(见光部分)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又进行呼吸作用,C正确。D.种子萌发需要消耗氧气,故图二中将燃烧的蜡烛放进瓶内,火焰立刻熄灭了,是因为瓶里缺少氧气,D正确。故选A。3.(2015·湖北孝感·中考真题)为探究“大豆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中需要进行修改的一项是组别种子数量(粒)温度(℃)光照空气水分①5020无光通风适量②5020有光通风少量A.水分 B.空气 C.光照 D.温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该兴趣小组设置的实验方案可以发现,在该实验中出现了两个变量:光照和水分,这样,我们就不能确定实验结果的不同是由光引起的,还是由水分引起的。该兴趣小组要探究的是种子的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因此应以光照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水的条件应该相同,即设计中的不妥之处是水分。4.(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A.观察鸡卵的气室时,应敲开鸡卵的钝端B.测定种子发芽率时,应挑选粒大饱满的种子C.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应统计各小组数据,取平均值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应将待测试管置于37℃温水中【答案】B【解析】A.鸡蛋的钝端指的是较大的那一端,此端有两层卵壳膜围成的空腔叫气室,观察鸡卵的气室时,应敲开鸡卵的钝端,A正确。B.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为了减少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该随机挑选种子,不要特意选择,这样才是最真实的值,可以减少误差。否则不足以说明问题,B错误。C.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数据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C正确。D.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在此温度下活性最强,因此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应将待测试管置于37℃温水中,D正确。故选B。5.(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植树时,我们会去掉植物的部分枝叶,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的实塑料袋验,该实验最好选择下列哪种组合进行实验()

A.甲和丁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乙和丁【答案】D【解析】要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就要以叶为变量形成对照实验,图示中,甲、丙两装置的塑料袋连花盆中的土壤也包裹了,这样塑料袋内壁上出现的水珠就不能排除土壤中水分的蒸发;乙、丁装置的塑料袋只包裹了植物的地上部分,并且丁装置塑料袋内的植物去掉了所有叶片,这样,乙、丁两装置就以叶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故选D。6.(2023·湖南湘潭·中考真题)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③应置于黑暗环境中B.通入空气①前应去除其中二氧化碳C.排出的气体②中,氧气含量高于①D.装置④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答案】C【解析】A.装置③应置于黑暗环境中,目的是避免光合作用的干扰,A正确。B.通入空气①前应去除其中二氧化碳,避免空气中二氧化碳干扰实验,B正确。C.植物的呼吸作用会消耗氧气,所以排出的气体②中,氧气含量低于①,C错误。D.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④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D正确。故选C。7.(2023·重庆·中考真题)以下实验及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观察人血涂片——视野中数量最多的细胞是白细胞B.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应多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C.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毛细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D.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吹气后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A【解析】A.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中数目最多的是红细胞,最少的是白细胞。因此在观察人血涂片时,视野中看到数目最多的血细胞是红细胞,A错误。B.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的实验多数是一些具有实验数据的实验,所以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应多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B正确。C.毛细血管是连通微最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它的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能允许红细胞(直径7.7微米)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也最慢。因此“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时”,判断毛细血管的依据为:红细胞单行通过,C正确。D.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能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正确。故选A。8.(2023·海南·中考真题)下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操作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试管①加入2mL唾液 B.试管②模拟口腔的消化过程C.37°C模拟口腔的温度 D.保温10分钟利于馒头消化【答案】B【解析】A.为保证单一变量,因此试管①加入2mL唾液,A正确。B.试管②注入的是清水,不能分解淀粉,起对照作用,B错误。CD.消化酶的催化能力受温度的影响,在体温下酶的催化能力最强,因此隔水加热的水温是37℃,37℃模拟口腔内的温度,保温10分钟利于馒头消化,使唾液淀粉酶与淀粉充分反应,CD正确。故选B。9.(2023·海南·中考真题)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影响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在丙三个已经灭菌处理的培养四中分别放入大小相同的面包(面包的其他条件都相同),处理方法及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装置处理方法实验现象甲新鲜的面包,置于25℃的室内面包发霉了乙新鲜的面包,烘干,置于25℃的室内面包没有发霉丙新鲜的面包,置于冰箱冷藏室内面包没有发霉(1)本实验设置了组对照实验。(2)分析表中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3)请根据本实验的结论,写出保存食品的两种方法:。(4)同学们为了进一步研究霉菌,制作了霉菌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小华在观察过程中看不到霉菌,在老师的指导下才看到,你推测小芳操作显微镜的不当之处可能是(写出两点)。【答案】(1)2(2)影响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有温度、水分(3)脱水法、冷藏法或冷冻法(4)没有对好光;物镜未对准通光孔;未调好焦距;转动粗准焦螺旋太快;玻片标本未正对通光孔的中心;未调节好反光镜;视野光线过强或过暗;直接使用了高倍物镜等【解析】(1)甲、乙装置形成对照,变量是水分;甲、丙装置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所以本实验设置了2组对照实验。(2)题中甲、丙装置形成对照,变量是温度,通过甲丙对照,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是霉菌的生长受温度的影响。甲、乙装置形成对照,变量是水分,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是霉菌的生长受温度和水分的影响。(3)由(2)的结论可见保存食品的的方法有:脱水法、冷藏法或冷冻法。(4)小华开始他怎么也看不到霉菌可能的原因是:没有对好光;物镜未对准通光孔;未调好焦距;转动粗准焦螺旋太快;玻片标本未正对通光孔的中心;未调节好反光镜;视野光线过强或过暗;直接使用了高倍物镜等。10.(2023·西藏·中考真题)科学研究表明,烟草燃烧时会产生多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尼古丁、焦油和一氧化碳等,从一包香烟中提炼出来的尼古丁可以毒死一头牛。某生物兴趣小组以水蚤为研究对象,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步骤如下:烟草浸出液的配制方法:①将两支烟的烟丝加160mL清水浸泡一天;②将四支烟的烟丝加160mL清水浸泡一天。用其浸出液做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水中的活水蚤并记录10秒内的心跳次数,重复五次取平均值。在显微镜下观察两支烟的烟丝浸出液中的活水蚤并记录10秒内的心跳次数,重复五次取平均值。在显微镜下观察四支烟的烟丝浸出液中的活水蚤并记录10秒内的心跳次数,重复五次取平均值。实验结果见下表:组别清水两支烟的烟丝浸出液四支烟的烟丝浸出液水蚤个数55510秒内心跳次数353741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2)在实验中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形成。(3)该兴趣小组的尼玛同学认为还需要增加两个组别,即用一支烟的烟丝漫出三支烟的烟丝浸出液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做的原因是。(4)根据实验结果,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填“促进”或“抑制”)作用。(5)该兴趣小组在显微镜下发现水蚤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请你推测水蚤属于下列选项中的______。A.节肢动物 B.鱼类 C.软体动物 D.扁形动物(6)请写出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写出一条即可)。【答案】(1)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2)对照(3)配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使实验结果更有说服力(4)促进(5)A(6)诱发肺部疾病【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该兴趣小组提出的问题是: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2)对照实验应该根据变量来设置对照,该实验的变量是烟草浸出液的浓度,故实验中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形成对照。(3)增加两个组别,分别用一支烟的烟丝浸出液和三支烟的烟丝浸出液,可以增加两组不同浓度烟草浸出液的实验组,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力。(4)根据表格中的实验结果,随着烟草浸出液的浓度升高,水蚤10秒内心跳次数增加,由此可以判断: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5)显微镜下发现水蚤身体和附肢都分解,身体和附肢都分解是属于节肢动物的特征,故推测水蚤属于节肢动物,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6)烟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直接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诱发肺部疾病、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11.(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高浓度的盐溶液会减弱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科研人员通过对某种百合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探究AM真菌能否提高植物的抗盐性。(1)方法步骤:①选择完好且无病虫害的百合,用药物浸泡进行杀菌处理,目的是。②将杀菌后的百合用清水洗净,均分成2组。种植时,1组不接种AM真菌,1组接种AM真菌,采用相同规格的花盆,每盆定植3株。待株高30cm时,用0.8%的盐溶液浇灌。采用相同规格的花盆是为了。③在晴天、从7:00到17:00,测定气孔张开程度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图所示。(2)实验结果与分析:

据图可知,接种AM真菌后,植物气孔张开程度(填“增大”或“减小”),推测蒸腾作用会,同时(填气体)会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图中的实验结果证实接种AM真菌还能(填“增加”或“减少”)叶绿素含量,进而可能会增强植物的作用。(3)实验结论:。【答案】(1)清除原有的细菌和真菌,防止对本次实验的干扰控制单一变量(2)增大旺盛二氧化碳增加光合(3)AM真菌能提高植物的抗盐性【解析】(1)①自然生长的百合植物体上是有细菌和真菌的,而本次实验要探究AM真菌能否提高植物的抗盐性,因此将百合用药物浸泡进行杀菌处理,目的是清除原有的细菌和真菌,防止对本次实验的干扰。②设置对照实验,要控制单一变量,因此要采用相同规格的花盆来进行实验。(2)据图可知,接种AM真菌后,植物气孔张开程度增大了,而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所以推测蒸腾作用会旺盛。同时二氧化碳也会通过气孔进入叶片。据图可知,接种AM真菌后,叶绿素含量增加。而叶绿素是叶绿体的构成部分,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因此图中的实验结果证实接种AM真菌还能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3)由第二问可知,AM真菌能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实验结论为:AM真菌能提高植物的抗盐性。12.(2023·湖北黄石·中考真题)“双减”政策实施后,同学们有了更多的课外时间来开展实践活动。某生物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打孔器、烧杯、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新鲜绿萝叶片、秒表、不同瓦数的白炽灯(瓦数越大,光照越强)等。实验步骤:①取4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编号为1、2、3、4,并在烧杯中加入等量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②用打孔器将叶片打成大小相同的叶圆片(40片),并抽真空处理(目的是去除叶圆片中的空气),将处理后的叶圆片均分到4个烧杯中,叶圆片全部沉入烧杯底部;③将4个烧杯分别放在15W、25W、35W、45W的白炽灯下,固定灯与烧杯的距离。记录烧杯中全部叶圆片上浮所需的时间,结果如下表所示:烧杯编号1234白炽灯瓦数(W)15253545上浮所需时间(s)8.06.24.12.6(1)小组同学就叶圆片上浮的原因向物理老师请教,物理老师解释说叶圆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导致叶圆片浮力增大而上浮。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该气体为。(2)上述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实验过程中,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条件应。(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一定范围内,白炽灯的瓦数越大,全部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越短。由此,该兴趣小组可得出的结论为。(4)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光合作用对于整个生物圈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光合作用的意义:。(答出一点即可)【答案】(1)氧气(2)光照强度相同(3)一定范围内,光照增强,光合作用越强(4)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光合作用在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中起重要作用。【解析】(1)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因此,导致叶圆片浮力增大而上浮的气体是氧气。(2)根据题意可知:“将4个烧杯分别放在15W、25W、35W、45W的白炽灯下”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3)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出实验结论是:一定范围内,光照增强光合作用越强。(4)光合作用是通过叶绿体完成的。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因此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是: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以及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1.(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下列实验操作过程错误的是(

)选项实验名称实验操作过程A观察草履虫在培养液中放几丝棉花纤维,观察草履虫运动B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完成后将鼠妇放归大自然C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选取尾鳍色素少的小鱼进行观察D用棋子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每次取完棋子记录后,不需要将棋子放回去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草履虫生活在水中,靠体表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运动速度较快,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时,不易看清。放少量棉花纤维,可以限制草履虫的活动范围,减慢它的运动速度,便于观察,A不符合题意。B.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做完实验后把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C.血液一般呈现红色,如果选择尾鳍色素较多的活小鱼来观察,看不清该血液流动情况,尤其是看不清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流动情况。因此,为了方便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情况,应该选取尾鳍含色素少的活小鱼,C不符合题意。D.在用棋子模拟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实验中,每次取完棋子记录后需要将棋子放回去,以保证下一次取棋子时的随机性。,D符合题意。故选D。2.(2023·山东德州·中考真题)图甲为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过程,图乙为显微镜的物镜,图丙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①②滴加的液体分别是碘液和清水B.观察时由物镜a转换到b后,视野中细胞数目增多C.图丙中出现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D.在高倍物镜下可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液泡和叶绿体【答案】C【解析】A.图甲中①滴加的是清水,以保持细胞原来的形态,②滴加的液体是碘液,是为了将细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观察,A错误。B.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因此,观察时由物镜a转换到b后,视野中细胞数目减少,B错误。C.图丙中出现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正确做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C正确。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透明无色,无叶绿体,因此,在高倍物镜下可观察不到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叶绿体,D错误。故选C。3.(2023·江苏宿迁·中考真题)小红同学在吃“豆芽粉丝”这道菜的时候,对黄豆种子的萌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放上黄豆种子,进行了如下实验。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装置条件结果甲光照23℃潮湿发芽乙光照23℃干燥不发芽丙黑暗23℃潮湿发芽丁黑暗23℃干燥不发芽A.实验目的:研究光照、温度、水分对黄豆种子萌发的影响B.材料选择:随机选取4粒黄豆种子进行实验C.对照实验:甲与丁构成对照,说明黄豆种子萌发需要光照和潮湿的条件D.实验结论:黄豆种子萌发受水分影响,与光照无关【答案】D【解析】A.本实验探究实验涉及的变量有光照和水分;四组实验的温度相同,温度不是变量。因此,实验目的是研究光照、水分对黄豆种子萌发的影响,A错误。B.随机选取4粒黄豆种子进行实验的话,实验材料太少,会存在偶然性,应适当多选黄豆种子,B错误。C.甲与丁有光照和水分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C错误。D.根据甲和乙的实验结果,说明黄豆种子萌发受水分影响;根据甲和丙的实验结果,说明黄豆种子萌发与光照无关,因此,D正确。故选D。4.(2023·湖南张家界·中考真题)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下列有关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一实验装置中,种子1和种子3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空气B.取图二中A、B叶片脱色漂洗后滴碘液,仅叶片A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图三所示实验说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D.向图四两试管中滴加碘液,①中液体不变蓝②中液体变蓝【答案】B【解析】A.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图一实验装置中,1和3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因为有两个变量:空气和水分,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A错误。B.图二中AB两叶片的单一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有无,A叶片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碘液染色后变蓝,B叶片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合成,碘液染色后不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B正确。C.图三实验中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瓶中的氧气,所以燃烧的蜡烛熄灭,说明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C错误。D.图四两试管的单一变量是唾液的有无,①号试管中由于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对淀粉无消化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②号试管中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D错误。故选B。5.(2023·云南·中考真题)为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某实验小组利用蚕豆种子设计了如图实验(除探究条件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只有甲组、丙组种子萌发,且萌发率相近。该实验表明蚕豆种子萌发需要()

A.适宜的光照 B.适宜的温度 C.适量的水分 D.充足的空气【答案】C【解析】甲乙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有适量水的甲中的种子萌发。丙丁也以水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有适量水的丙中的种子萌发。这两组对照实验说明蚕豆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故选C。6.(2023·山东滨州·中考真题)如图示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B.三个塑料袋内壁的水珠由多到少依次是C>B>AC.蒸腾作用越强,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速度越快D.将装置置于湿度小的环境中,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答案】A【解析】A.主要分布在叶片上的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因此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A正确。B.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通常叶片越多,蒸腾作用越旺盛,植物散失的水分越多。所以,可预测该实验该的结果是叶片最多的A袋壁内水珠最多;叶片较多的B袋壁内水珠较少;无叶片的C袋壁内水珠最少,B错误。C.蒸腾作用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但不能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C错误。D.该实验中,植物的枝叶分别套在A、B、C三个密闭的塑料袋中,因此将装置置于湿度小的环境中,不会使实验现象更明显,D错误。故选A。7.(2023·湖南常德·中考真题)下图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步骤①是为了耗尽叶片内的全部有机物 B.步骤③是酒精脱色排除干扰C.步骤⑤是滴加碘液检测淀粉 D.步骤⑥显示遮光部分不变蓝【答案】A【解析】A.为了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前要将实验装置放在暗处一昼夜即步骤①,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A错误。B.酒精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因此,步骤③是酒精脱色排除干扰,B正确。C.碘液滴到叶片上,如果呈现蓝色,则有淀粉存在;反之没有。因此,步骤⑤是滴加碘液检测淀粉,C正确。D.步骤⑥不遮光部分产生了淀粉,滴加碘液显示变蓝;而遮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滴加碘液显示不变蓝,D正确。故选A。8.(2023·山东青岛·中考真题)生物兴趣小组对植物的某些生理活动进行探究,先将整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选取大小一致的两个叶片分别套上透明塑料袋和黑色塑料袋、标为A、B(如图所示),光照段时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A收集到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变高 B.B中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A和B可用来验证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A和B内壁上的水珠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答案】C【解析】A.A罩上的是透明塑料袋,叶片见光能进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故收集到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变高,A正确。B.B罩上的是透明塑料袋,叶片不见光,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故B中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正确。C.A和B的变量是光,可用来验证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C错误。D.蒸腾作用有光无光均可进行,只不过无关条件下较弱,A和B内壁上的水珠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D正确。故选C。9.(2023·湖北·中考真题)如图为探究植物生活的装置,塑料袋内叶片大小相同,关闭阀门①和②,置于充足的光下4小时后,打开阀门①和②,观察现象。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I袋内叶片只能进行光合作用 B.II袋内叶片只能进行呼吸作用C.甲、乙试管中均会观察到变浑浊现象 D.I、II袋内水珠主要是蒸腾作用散失的【答案】D【解析】A.I袋内叶片既能进行光合作用也能进行蒸腾作用和呼吸作用,A错误。B.II袋内叶片既能进行呼吸作用也能进行蒸腾作用,B错误。C.甲中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氧气不能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乙试管中叶片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会观察到变浑浊现象,C错误。D.蒸腾作用散失水分,I、II袋内水珠主要是蒸腾作用散失的,D正确。故选D。10.(2023·北京·中考真题)同学们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B.试管中的液体需要充分混合均匀C.水浴温度为37℃,模拟了人体体温 D.2号试管溶液的蓝色比1号试管的深【答案】D【解析】A.本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清水、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因此,这俩个试管能够形成以唾液为变量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A正确。B.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以便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该实验中的唯一变量是唾液,其他条件应该相同且适宜,因此试管中的液体需要充分混合均匀,B正确。C.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而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实验过程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水中进行水浴加热。这是模拟人体的口腔温度,为了保证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如此实验才能成功,C正确。D.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清水,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实验中,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D错误。故选D。11.(2023·四川遂宁·中考真题)为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设计了表格中的方案(滴加1%BTB溶液后,若二氧化碳少,则溶液呈蓝色,若二氧化碳多,则溶液呈黄色。碳酸氢钠的作用是提供二氧化碳。)。请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组别处理方法不加碳酸氢钠加入碳酸氢钠加入碳酸氢钠排出瓶内空气光照光照遮光放于适宜温度下取瓶中少量液体,滴加1%BTB溶液,观察颜色变化实验前蓝色黄色黄色实验后蓝色①黄色产生气体情况无有无(1)甲组与乙组进行对照,可探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乙中产生的气体,会出现现象。表中①处的颜色为。(2)甲与丙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原因是。(3)试验后丙组颜色未发生变化,其原因是。(4)要使表中装置构成一个生态瓶,除换掉蒸馏水外,还需添加的成分是________。A.金鱼 B.泥沙 C.金鱼、泥沙 D.氧气【答案】(1)二氧化碳复燃蓝色(2)变量不唯一(3)丙组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4)C【解析】(1)碳酸氢钠可以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甲组不加碳酸氢钠,乙组加入碳酸氢钠,这就形成了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所以甲组与乙组进行对照,可探究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氧气有助燃的作用。因此,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乙中产生的气体,会出现复燃现象。装置乙中,金鱼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实验后装置内溶液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BTB溶液的颜色也就由原来的黄色变成蓝色。(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分析题干表格,甲组和丙组有二氧化碳和光照两个变量,不符合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故不能形成对照实验。(3)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光,而丙组处于遮光环境中,金鱼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含量也就没有明显变化,BTB染液的颜色也就未发生变化。(4)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因此,要使表中装置构成一个生态瓶,除换掉蒸馏水外,还需添加的成分是作为消费者的动物(如金鱼等)、作为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如泥沙等),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2.(2023·山东日照·中考真题)“半叶法”是经典的测量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方法,即将植物对称叶片的一部分遮光,另一部分充足光照(如图),过一段时间后,在这两部分叶片的对应部位取同等面积,分别烘干称重,然后再计算出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回答问题。

(1)为了确保实验过程中,选定的叶片不能有有机物输入和输出,实验前需对叶柄做环割处理,目的是破坏输导组织中的。烘干后,叶片干重除极少部分物质为外,绝大部分是有机物。有机物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物质,如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2)在同一植物体上选取叶龄、叶色、大小、位置等相同的叶片按上图所示处理,选取多片叶而不是1片叶的目的是,提高可信度;计算时取平均值的目的是。(3)如图所示处理3个小时后,取下叶片,将叶片A、B两部分按对应部位叠在一起,用打孔器切出两个等大的方形叶片,烘干称重分别记为WA、WB。①实验结果表明:WA<WB原因是。②3小时内每个方形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可表示为(用WA、WB表示)。【答案】(1)筛管无机盐纤维素和果胶(2)避免实验出现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可靠减小实验误差(3)A部分遮光后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B部分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WB—WA【解析】(1)据题意可知,实验需测定一定时间后A、B的对应部位同等面积的干物质量,因此为了确保选定叶片的有机物无法外运,也不能运入,但又不影响水分和无机盐的供应,必须采用环割等方法处理叶柄的输导组织,即采用环割等破坏叶柄的韧皮部从而破坏筛管,但又不能伤及木质部中的导管。烘干后,叶片干重除极少部分物质为无机盐外,绝大部分是有机物。有机物是组成细胞结构的重要物质,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2)设置重复实验,是减少偶然性、使实验数据更准确、实验结论更可信的重要方法;因此,选取多片叶而不是1片叶的目的是设置重复实验,避免实验出现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可靠。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3)①光合作用只在光下进行,叶片用黑纸片遮光部分不进行光合作用,无法制造有机物,并且通过呼吸作用,会消耗有机物;叶片见光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实验结果为WA<WB。②假设处理前每个方形叶片的干重是W0,3小时内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是W0-WA,3小时内叶片积累的有机物是为WB-W0,因此3小时内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积累的有机物=W0-WA+WB-W0=WB-WA。13.(2023·四川绵阳·中考真题)蚯蚓穴居在土壤中,能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某生物兴趣小组计划利用蚯蚓来分解果皮、菜叶等生活垃圾,净化环境。在确定处理方案时,该小组决定首先探究适合蚯蚓生活的土壤湿度(以土壤含水量表示)。实验方案如下:材料用具蚯蚓若干条,土壤,无盖的纸盒等。方法步骤I.采集同种花园土壤,随机均分为5份,并使其土壤含水量依次递增,分别为30%、40%、50%、60%、70%。II.将不同湿度的土壤分别平铺放入5个纸盒中,并对其编号。III.将蚯蚓随机均分5组,分别放入5个纸盒土壤中的同一深度。置于阴暗环境中,其余的条件相同且适宜。IV.观察记录蚯蚓在不同湿度土壤中停留的时间。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的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属于动物。蚯蚓能用来处理生活垃圾,是因为蚯蚓的食物来源是土壤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2)该实验的变量是。实验中各组土壤的种类、多少等都应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3)理论上,在该实验中,蚯蚓停留的时间,说明该土壤湿度越适合蚯蚓生活。若土壤含水量过高,蚯蚓很快会从土壤里钻出来,这是因为蚯蚓需要的不足,蚯蚓钻出土壤进行呼吸。(4)实验中,每个组用多条蚯蚓而不用1条的原因是。【答案】(1)环节有机物(2)土壤湿度/土壤含水量保证单一变量/排除无关因素的对实验结果的干扰(3)越长氧气(4)蚯蚓的数量仅1条,容易出现偶然性【解析】(1)蚯蚓身体细长,约由100多个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属于环节动物。蚯蚓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消化后排出的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所以,可以用蚯蚓来处理生活垃圾,将垃圾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盐。(2)从题中实验步骤可知,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适合蚯蚓生活的土壤湿度,所以实验的变量是:土壤湿度。实验中唯一的变量是土壤湿度,故各组土壤的种类、多少等都应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3)根据题中实验,蚯蚓停留在土壤中的时间越长,说明该土壤湿度越适合蚯蚓生活。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若土壤含水量过高,会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需要的氧气不足,会钻出土壤进行呼吸。(4)如果仅用1条蚯蚓进行实验,会使实验结果容易出现偶然性。故每个组用多条蚯蚓而不用1条的原因是:避免出现偶然性,影响实验结果。14.(2023·湖南湘潭·中考真题)豚鼠属于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豚鼠下丘脑(下丘脑位于脑干上端)是否与体温调节有关,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第1步:取两只成年豚鼠,分别标记为甲、乙;第2步:在实验条件下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乙鼠不做处理;第3步:将甲、乙两鼠置于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5℃,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实验初测量起始体温,之后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请分析作答:(1)该实验的变量是。(2)若甲鼠体温(填“恒定”或“不恒定”),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则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3)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有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分别是:①;②。【答案】(1)下丘脑(2)不恒定恒定(3)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实验是探究豚鼠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实验变量是下丘脑,破坏甲鼠的下丘脑作为实验组,乙鼠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2)若甲鼠体温明显降低(或不恒定),乙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有关;若甲、乙两鼠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说明下丘脑与体温调节无关。(3)实验设计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非实验因素对探究的干扰,使探究具有可信度,保证探究的严谨有效;通过重复实验,或扩大样本,排除其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实验步骤中还存在两点缺陷,这两点缺陷是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鼠的体温,以便与实验后的体温数据进行对比;要有重复实验,仅用两只小白鼠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15.(2023·山东菏泽·中考真题)研究发现,淀粉可被嗜淀粉乳杆菌分解为乳酸,乳酸可降解塑料,为探究“嗜淀粉乳杆菌对厨余垃圾中淀粉的分解作用”,科研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步骤一:将厨余垃圾制成培养基,取300mL平均分成三组,再分别采用以下三种发酵方法进行处理:组别处理方式A不灭菌,直接接种0.2g嗜淀粉乳杆菌B不灭菌,不接种嗜淀粉乳杆菌C高温灭菌30分钟,冷却后,再接种0.2g嗜淀粉乳杆菌步骤二:将处理后的三组培养基都放置于无氧、35℃环境下发酵,每隔24h取样并分析乳酸浓度。所得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如图所示。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该研究形成两组对照实验,分别是(用字母表示)。(2)步骤一表格内C组处理方式中的“冷却”,目的是;步骤二对A、B、C三组的处理均相同,目的是。(3)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分解厨余垃圾中淀粉的微生物有。(4)为得到分解淀粉能力更强的嗜淀粉乳杆菌。该小组又对原有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得到三种突变菌株甲、乙、丙,再将淀粉分成等量的四组,分别加入等量的原有菌株、菌株甲、菌株乙、菌株丙,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菌株分解淀粉能力最强。将这种分解淀粉能力最强的菌株应用于厨余垃圾的处理,取得较好效果。该菌株这种对人类有利的变异,属于。

【答案】(1)A组和B组、A组和C组(2)防止高温将菌种杀死为了控制单一变量(3)嗜淀粉乳杆菌(4)丙可遗传的变异【解析】(1)该实验中有两组对照实验,其中A组和B组是以嗜淀粉乳杆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A组和C组是以高温杀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2)步骤一表格内C组处理方式中的“冷却”,目的是防止高温将菌种杀死;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为了控制单一变量,A、B、C三组的处理方式要相同。(3)通过以上实验可知,结合题干折线图,分解厨余垃圾中淀粉的微生物有嗜淀粉乳杆菌。(4)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分析菌株丙产生的乳酸最多,因此,它分解淀粉能力最强。将这种分解淀粉能力最强的菌株应用于厨余垃圾的处理,取得较好效果。该菌株这种对人类有利的变异,是可以遗传下去的,属于可遗传变异。16.(2023·贵州贵阳·中考真题)为了研究运动与心率的关系,小华在跳绳前和跳绳后(1分钟内)两个节点分别测量自己的心率。在开始跳绳锻炼前、跳绳锻炼1个月后、2个月后三个时间段测量,每个时间段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记录在下表中。回答下列问题。测量项目、次数测量节点心率(次/分钟)跳绳锻炼前1个月后2个月后A797472B135134131(1)表中(填“A”或“B”)的数据是跳绳后(1分钟内)的测量结果。(2)跳绳时,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刺激而收缩,牵动骨绕活动。(3)跳绳过程中呼吸频率加快,这样可使外界空气更快地经过呼吸道处理进入肺,在肺泡处与血液进行,更多的通过血液循环送到组织细胞,满足机体需要。同时,细胞产生的(列出两项即可)等通过呼气、排汗被及时排出体外。(4)坚持锻炼2个月后,小华的心率比锻炼前慢了一点,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答案】(1)B(2)关节(3)气体交换氧气二氧化碳、尿素、多于的水分(4)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加强身体机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舒张的能力【解析】(1)B的数据明显比A的数据大,运动时心率要快,所以B是跳绳后测量的数据。(2)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3)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组织细胞通过生命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通过呼气、排汗被及时排出体外。(4)坚持锻炼2个月后,小华的心率比锻炼前慢了一点,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加强身体机能,增强心脏的收缩舒张的能力。17.(2023·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为探究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同学们利用灭菌后的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请结合实验回答问题:组别甲乙丙装置

步骤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3-5分钟,自然冷却置于4℃环境中置于室温条件下置于室温条件下连续观察3天结果3天内未见浑浊3天内明显浑浊第3天未见浑浊(1)如果以温度为变量,应选择甲组和组进行对照,该对照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2)乙、丙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导致肉汤腐败的细菌和真菌主要来自。(3)食品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引起的,其中细菌通过的方式进行繁殖。(4)该实验启示我们,延长食品保存时间可以采用的措施有:(写出一条即可)。【答案】(1)乙控制单一变量(2)空气(3)分裂(4)低温保存【解析】(1)甲组和乙组进行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乙组和丙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细菌和真菌。如果以温度为变量,应选择甲组和乙组进行对照,该对照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2)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乙组和丙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细菌和真菌,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导致肉汤腐败的细菌和真菌主要来自空气。(3)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繁殖,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不到半小时就会分裂一次。(4)该实验启示我们,延长食品保存时间可以采用的措施有低温保存、真空保存。18.(2023·广西·中考真题)马铃薯是由地下匍匐茎膨大形成的。马铃薯芽眼萌发会产生毒素,致使马铃薯不宜食用。为了更好地储藏马铃薯,减少浪费,广西某中学研究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某种食用马铃薯储藏期的影响,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组别马铃薯数量(个)实验处理芽眼开始萌发所需时间(天)A2025℃(常温)12B204℃(低温)22(1)【提出问题】温度对马铃薯储藏期有影响吗?【作出假设】。(2)【制定并实施计划】本实验的变量是。选取马铃薯时,A、B两组数量、大小、品质、芽眼数相同:其它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观察记录每个马铃薯上的第一个芽眼开始萌发所需时间,统计并计算各组的,得出实验结果,如上表所示。(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条件下马铃薯的储藏期更长,从呼吸作用角度分析,该条件下马铃薯储藏期更长的原因是。(4)【进一步探究】除温度外,影响马铃薯储藏期的因素可能还有(答一点即可)。【答案】(1)假设温度对马铃薯储藏期有影响(2)温度平均值(3)低温低温条件下细胞呼吸作用弱,有机物消耗的少(4)湿度或光照等【解析】(1)作出假设指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作出假设:假设温度对马铃薯储藏期有影响。(2)根据实验处理可见,A组温度为25℃、B组温度为4℃,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实验要统计并计算各组的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3)根据实验结果,B组要22天芽眼才开始萌发,可见,低温条件下马铃薯的储藏期更长。从呼吸作用角度分析,该条件下马铃薯储藏期更长的原因是低温条件下细胞呼吸作用弱,有机物消耗的少。(4)除温度外,影响马铃薯储藏期的因素可能还有湿度或光照等。19.(2023·甘肃金昌·中考真题)科研人员发现一片向日葵田收获的花盘种子小、空壳多,经检测得知土壤中硼元素含量较低。因此推测,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为此,科研人员做了如下探究实验:①取两只大小相同的花盆,编号为A、B。②A盆装入硼含量为0.1毫克/公斤的土壤,B盆装入硼含量为0.7毫克/公斤的等量土壤。③在A盆、B盆中各栽种一株同一品种、生长状态相同的向日葵幼苗。④将两株向日葵放在相同环境中培养,给予相同的光照、水分等条件。⑤待开花结果后,统计两株向日葵花盘中的空壳籽粒的数量。请据此分析回答问题。(1)该探究实验提出的问题是。(2)该实验中的变量是。(3)你认为该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是。(4)统计结果显示,A盆向日葵空壳籽粒多于B盆,则实验结论为:。【答案】(1)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吗?(合理即可)(2)硼元素含量的多少(合理即可)(3)每盆只种植一株向日葵,数量太少(合理即可)(4)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合理即可)【解析】(1)科研人员推测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进而进行探究实验,故探究实验的问题是:“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吗?”(2)科研人员的探究实验中A、B两只花盆,除了土壤中硼含量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故该实验中的变量是硼元素含量的多少。(3)该实验中A盆、B盆中各栽种一株同一品种、生长状态相同的向日葵幼苗,在该实验中向日葵的数量过少,这样实验会存在偶然性。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应该增加向日葵数目。(4)A盆的土壤含钾量大于B盆,A盆向日葵空壳籽粒多于B盆,A盆比B盆成熟,故说明缺硼会影响向日葵种子的成熟。20.(2023·湖南株洲·中考真题)为了探究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能否改善高脂饮食对血糖的影响,现提供某品系小鼠若干只、高脂饲料、普通饲料、血糖测定需要的仪器或材料,进行相关实验。金花同学的实验过程为:将20只生理状态基本相同的雄性小鼠分成两组,按照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最后测定甲、乙两组小鼠的空腹血糖,计算相对含量,结果如图2。

(1)分泌的胆汁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脂肪在中最终分解为。(2)图1甲、乙两组中,对照组为组。依据图2,可得出结论为:。(3)金花同学的实验没有正常情况下小鼠空腹血糖作为对照,不能确定高脂饮食是否引起血糖升高。于是易川同学增加了一组实验,过程为;选取10只生理状态与甲、乙两组基本相同的雄性小鼠,,而后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计算出相对含量为1.0。(4)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血糖正常水平,请你根据上述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提出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措施:(答出两点)。【答案】(1)肝脏小肠甘油和脂肪酸/脂肪酸和甘油(2)甲有氧运动能改善高脂饮食对血糖的影响(3)正常饮食喂养(4)减少高脂饮食摄入;多参加有氧运动【解析】(1)肝脏分泌的胆汁能储藏在胆囊中,在需要消化食物的时候,胆汁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但它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起到促进脂肪分解的作用。脂肪最终在小肠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2)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该实验是要探究有氧运动能否改善高脂饮食对血糖的影响?故变量是有氧运动,故图1甲、乙两组中,对照组为甲组。高脂饮食组的小鼠,空腹血糖含量高,有氧运动且高脂饮食组的小鼠,空腹血糖含量低,由此得出有氧运动能改善高脂饮食对血糖的影响。(3)金花同学的实验没有正常情况下小鼠空腹血糖作为对照,不能确定高脂饮食是否引起血糖升高。于是以高脂饮食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选取10只生理状态与甲、乙两组基本相同的雄性小鼠,正常饮食12周,而后测定小鼠的空腹血糖,计算出相对含量为1.0。(4)由实验结果可知,正常饮食组的小鼠血糖水平较高脂饮食组的小鼠低,而有氧运动组的小鼠能改善高脂饮食的高血糖,由此,可推测低脂饮食结合适量有氧运动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持血糖水平正常。21.(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广大中小学生有了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会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吗?某科研团队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建立模拟人类睡眠不足状态的模型,并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选取生长发育状况一致的健康小鼠20只,随机均分为A、B两组。②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限制B组小鼠的每日睡眠时长,使其睡眠时长为每日3.5小时,持续21天。A组小鼠不限制睡眠时长,其他实验条件相同且适宜。③在实验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分别对两组中的每只小鼠走出同一迷宫的时间进行四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1)在本实验中,A组和B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组是。(2)每组小鼠选取多只、多次测量且实验数据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3)小鼠能顺利的走出迷宫,主要靠的是系统的调节作用。(4)分析题图可知,随着实验时间的增加,两组小鼠学习能力更强的是组。(5)对比两组小鼠走出迷宫的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