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1(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04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单元突破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明初统治者大力倡导臣民阅读《汉书》,将《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上升到政治意义的经典;与此

同时,将《汉书》中最重要的主角汉高祖刘邦神圣化,使刘邦的地位仅居于三皇五帝和三王之后。这些做

法旨在()

A.规范史学编纂活动B.构建政府统治权威

C.重振理学正统地位D.提升臣民文化素质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明初统治者大力倡导臣民阅读《汉书》,将《汉书》

上升到政治意义的经典,将汉高祖刘邦神圣化,抬高汉朝和刘邦的地位,因为朱元璋与刘邦有相似的身世,

《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是为统治者政权服务的,抬高刘邦和汉朝的地位目的是为了抬高朱元璋和

明朝的地位,从而构建政府统治权威,B项正确;将《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上升到政治意义的经典,

将汉高祖刘邦神圣化,主观意图明显,不是规范史学编纂活动,排除A项;此时理学就是正统思想,排除

C项;这些做法带有较强的政治目的,不是提升臣民文化素质,排除D项。故选B项。

2.“封还执奏”是明朝中后期独具特色的一项政务运转流程(如下图),如成化年间“宁晋伯刘聚为伯父……

请封于……帝特赐额曰'褒功',命内阁拟封谥……(阁臣指出)是变祖宗之法自今日始,臣等不敢奉诏”,“依

贯封还诏书”,“乃寝”。据此可知,“封还执奏”()

①客观上有利于中央政府的理性决策②表明官僚体制能有效制约皇权

③折射出内阁决策权力趋向增强④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内阁通过“封还执奏”这一制度设

计能对君主政令提出异议或拒绝拟诏,或予以驳回,这反映出君主意志受到一定约束,起到了裨益时政的

作用,有助于保证中央层面上决策的理性,有助于增强皇权统治效能,因此①④正确,B项正确。内阁始终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且“有效制约皇权”说法过于

绝对,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明成祖初年,对日本来贡曾“厚礼之”。此后,因其多次朝贡逾制,明政府向日本重申“十年一贡,人

止二百,船止二艘”的规制并严格执行,日本即基本中断了与明廷的交往。与此情形类似,其他一些国家

也逐渐“朝贡不常二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对日贸易出现逆差B.日本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朝贡贸易缺乏动力支撑D.海禁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因其多次朝贡逾制,明政府向日本重申‘十年一贡,人止二百,船止二艘,的

旧制并严格执行,日本即基本中断了与明廷的交往。与此情形类似,其他一些国家也逐渐,朝贡不常,”,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对于其他国家来说限制较多且利益有限,所以当明朝严格执行规定后,朝贡

贸易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动力支撑,导致其他国家朝贡不常,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中国对日贸易的

具体情况,无法得出是否出现逆差,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日本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题干主要

强调的是朝贡贸易的情况,与海禁政策的成效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4.宣德六年,明宣宗令郑和敕谕暹罗国王:“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尔能恭视朝廷,屡遣使朝贡,朕用尔

嘉。比闻满剌加国王欲恭来朝,而阻于国王……王宜恪遵朕命,睦邻通好,省谕下人,勿肆侵侮,则见王

能敬天事大,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仁之心。”郑和在两国之间进行斡旋,说服暹罗国王,放弃了

侵略。这主要体现了()

A.郑和下西洋维护了区域和平B.明朝统治者的固守天朝观念

C.礼乐文明在东南亚地区传播D.以德服人的理念应用于外交

【答案】A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明宣宗令郑和敕谕暹罗国王,

郑和在两国之间进行斡旋,成功说服了暹罗国王放弃了对满剌加的侵略行为,这说明郑和下西洋起到了维

护区域和平的作用,A项正确;明宣宗敕谕中“朕主宰天下,一视同仁“、“保国安民,和睦邻境,以副朕同

仁之心”确实体现了明朝统治者的天朝观念牢固,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郑和在暹罗和满剌加之间进

行斡旋,最终成功说服暹罗国王放弃了侵略,这一行为确实体现了明朝在对外关系中坚持的“以德服人”的外

交理念,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礼乐文明是通过礼仪和音乐来教化人民,达到修身养性、体悟天道、

谦和有礼、威仪有序的目的,它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材料中未涉及到礼乐

文明,排除C项。故答案为:Ao

5.明代卫所根据各地防卫和战略需要而设置,有的设在未有正式行政区划的地域,有的则在府州县境内。

卫所军士分成守备和屯田两部分,按时轮流,屯田固定上交粮食,以供给守备军及卫所官。这表明,卫所

的设置()

A.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B.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体现了寓兵于农的思想D.给中央集权造成了隐患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

明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代卫所的设置体现了卫所守兵具有守备防卫职责,又有屯田生产的职责,卫

所体现了寓兵于农的思想,C项正确;卫所不全是在边疆,还有在内地设置,排除A项;材料反映卫所的

功能,未涉及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卫设置有利于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明朝嘉湖地区的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通行于天下”;娄塘镇“所产

木棉布匹,倍于他镇”。该地区着力发展丝绵行业,甚至出现了改良田种桑的现象。由此可知,明朝嘉湖地

区()

A.市镇经济比较发达B.侧重发展长途贩运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自然经济业已破产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嘉湖地区)。根据材料可知,嘉湖地区市镇的人们纷纷种桑织绢,商贸发达,一些特色

产品更是全国畅销,反映出市镇经济比较发达,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嘉湖地区市镇经济发达,未体现

出该地区侧重发展长途贩运业,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雇佣劳动,无法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D

项与史实不符,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此时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7.明代大儒王阳明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

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这体现了王阳明思想()

A.具有一定的平等色彩B.否定传统的伦理道德

C.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D.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

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可知,在王阳明看来,四民的差别仅仅只是

职业的不同,四民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体现了王阳明“士农工商同道”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平等色彩,

A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还是主张传统的伦理道德,排除B项;王阳明的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排除C项;

据材料“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可知,强调“四民异业而同道”,士农工商各安其

业,而其最终的目的则是殊途同归,皆是为了“有益于生人之道”的致良知,没有提出社会阶层流动的主张,

排除D项。故选A项。

8.如表为明代财政收入(摘自《明实录》),据如表可知,明代()

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

1430397920.594.17388.932.9

1552265913.332.02414.4243.3

1621278012.920.68.1755.2

A.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白银逐渐成为流通货币D.政府对市场控制加强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据题干材料,明代财政收入结构中,白银数量大幅度增加,可知白银逐渐成为流

通货币,C项正确;题干表格数据显示,米麦、布、绢(实物地租)虽呈下降趋势,但依然是明代财政收入

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项;据题干材料和史实可知,明代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排除B项;题干数据显示,明代财政收入结构中,宝钞数量大幅度下降,主要是因为宝钞由政府强制发行,

且滥发无度,从而导致民间不愿用宝钞,反映出政府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逐渐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9.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年过六旬的康熙帝在谈话中抱怨说“诸臣视朕如驾车之马,纵至背疮足痛,不

能拽载,仍加鞭策,以为尔即踣毙,必有更换者。惟从旁笑视,竟无一人怜恤,俾其更换休息者。”下列史

料与康熙观点一致的是()

A.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B.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

C.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D.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171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康熙抱怨国家大事都由他一个人去承担,而没有大臣帮忙分忧,

使得他没有休息,这根本上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发展所导致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乾纲独断,

乃本朝家法……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强调皇帝大权独断,与材料观点一致,D项正确;“有县令,有

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是宋代苏洵在《嘉祐集》中的描述,强调的是宋代的中

央集权,排除A项;“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是汉族大臣许衡给元世祖上书说的话,排除B

项;“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是《晋书•段灼传》记载的话,排除C项。故选D项。

10.平定准喝尔部叛乱后,清廷随即在近边地区划定蒙古诸部的游牧区域。此后,蒙古诸部逐渐由“游牧”

变为“定牧”,改变了上千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状态。这一变化()

A.开启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B.确保了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

C.有利于推动农耕文明的扩展D.反映了清廷主权意识的萌芽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

可知准确时空: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平定准喝尔部叛乱后,清廷随即在近边地区划定蒙古诸部的游牧区

域。此后,蒙古诸部逐渐由,游牧,变为,定牧',改变了上千年来逐水草而居的状态”及所学可知,康熙皇帝平

定准嘎尔部叛乱后,清廷将蒙古各部由“游牧”变为“定牧”,这使得清王朝的西北疆域大大扩展,反映出清廷

在边疆危机下的领土收复与拓疆扩土、定疆守土,同时清朝也开始了由边疆的王朝向现代国家的转型,作

为主权国家的思想萌芽也开始出现,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清廷开始在蒙古地区实行“定牧”,并没有说

明其与内地的管理实行一体化,排除A项;“确保了”一词说法绝对,有些夸大其实,排除B项;材料只是

反映了清廷开始在蒙古地区实行“定牧”,并没有说明在这些地区要发展农业耕作,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下表关于“流求”空间指向的演变(节选)

朝代内容

元朝1349年汪大渊撰《岛夷志略》:“琉球”位置记为“自彭湖望之甚近”,与泉州地方文献相同。

明朝嘉靖年间,时任工部尚书的雷礼诗作:“水环赤(尾)屿尽闽疆”。

康熙五十七年,中琉双方共同认定的《琉球三十六岛图》《琉球地图》等东海舆图明确记载了钓鱼

清朝

诸岛属中国疆域,“姑米山’’(今称久米岛)为中琉界山。

该表是当代中国某学者为研究“元明清东海疆域的形成”搜集的相关史料。由此可知,该学者()

A.围绕着官修正史开展研究B.重视文献与口述史料的互证

C.坚持以诗证史的研究方法D.立足治史情怀确定研究主题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

根据材料,学者根据古代著作、诗词、地图等来研究元明清的东海疆域形成,可知学者立足治史情怀确定

主题,D项正确;《岛夷志略》不是官修正史,排除A项;材料没涉及文献与口述的互证,排除B项;以诗

证史只能用来解释明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2.《警世通言》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金因一表人才、手脚勤快被商人刘有才招为女婿,后宋金一病

不起被刘有才抛弃荒野。宋金后来偶然发财,成为家资万贯的富商,又化身钱员外向刘家求婚,刘有才求

之不得,宋金终于与妻子团圆。这反映了()

A.文学世俗化日益明显B.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婚姻观念

C.社会价值观念的颠覆D.市民阶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明朝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资本主

义萌芽,影响了当时婚姻观念,说明婚姻观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当时人们婚姻观念

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但作为个例不能体现文学世俗化日益明显,排除A项;这一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并

没有被颠覆,且材料并不能体现社会价值观念的颠覆,排除C项;市民阶层在这一时期崛起但并没有摆脱

封建礼教束缚,且材料并不能体现市民阶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排除D项。故选B项。

13.明清时期,欧洲人东来,葡萄牙和英国对朝贡体制的挑战,表现在他们向中国政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

要求:居留地问题、行政管辖权问题等。葡萄牙最终采取了屈从的姿态,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给予一定

妥协,但最终掌握了控制权。英国则拒绝臣服,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这反映出1840年前朝贡

体制实践的走向是()

A.保持自主特性B.继续怀柔外夷

C.维持宗藩关系D.延续羁縻政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葡萄牙最终采取了屈从的姿态,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给予一定妥协,

但最终掌握了控制权。英国则拒绝臣服,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可知,当时中国政府在朝贡体

制实践中保持比较强硬态度,A项正确;“怀柔外夷”与材料“中国政府因此对其要求一应拒绝"不符,排除B

项;当时葡萄牙和英国与中国并非宗藩关系,排除C项;“羁縻政策”与材料“朝贡体制”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14.徐光启指出,对待西学“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但又认为“会通西学”“岂非礼失

而求之野乎”。康熙是“西学东源”说的滥觞者,其逻辑起点是“中学优胜论”,这成为中国士人观察西学的基

本立场和态度。上述对西学的认识()

A.为中体西用埋下了伏笔B.开阔了士人群体的视野

C.增强了民族自尊与自信D.加快了传统文化的瓦解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岂非礼失而求之野乎”、“中学优胜论”和所学可知,坚持中国传统伦理

纲常思想为根本,甚至认为西学来源于中国,这种对西学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不能正确全面了解世界潮流,

顽固地相信中国是“天朝上国”,为中体西用埋下了伏笔,A项正确。上述对西学的片面认识未开阔了士人群

体的视野,排除B项;这样的“自尊与自信”是盲目自大和错误的,排除C项;当时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鸦

片战争后统文化开始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1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

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

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报送需要严格的程序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可知奏折制度机密

高效,对重大事件的掌握,进一步凸显皇权的强大,C项正确;康熙时期已有奏折,排除A项;奏折制度

是服务于皇权发展的,排除B项;奏折报送需要严格的程序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6.有学者对《明史・儒林传》与《清史稿•儒林传》进行对比,指出前者多收录“敦品立行”之贤,后者则多

收录专重考据之辈。两书“儒林传”收录对象的变化反映出()

A.选官制度发生显著变化B.官方思想出现新变动

C.西学东渐丰富儒学内涵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儒林传”收录对象从“敦品立行”之贤到专重考据之辈,说明清

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实行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被迫转向研究考据之学,D项正确;明

清选官制度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仍然是科举制,排除A项;官方思想都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收录对象

变化和西学东渐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宰职任天下之重,群心所归,惟须贤佐,以成圣化。愿君侯大开萧相国求贤之路,1选举

之门。既得其人,接以周公之士之意。”:……丞相要负责''辅国政,领计簿,知郡实正国界”;……对地

方郡国长官,“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丞相田鲂上书:“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

请案之。”上口:“此丞相事,何请?”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上下)》

材料二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

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

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

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

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丞相的职权,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丞相权力变化的趋势。(4分)

(2)根据材料二,判断黄宗羲对明朝废丞相的态度并说明其理由。结合所学,概括提出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出

现的新变化。(8分)

【答案】(1)职权: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考察全国官员和司法事务。(2分)趋势: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和

削弱,直至明初废除宰相。(2分)

(2)态度:黄宗羲反对废除宰相。(2分)理由:黄宗羲认为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明废除宰相后,

君主专制大大强化,加重了政治的腐败。(2分)

新变化:对传统儒学和君主专制进行批判;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新思想。(4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汉代丞相的职权:根据“辅国政,领计簿,知郡

实正国界”、“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言灌夫家在颍川,横甚,民苦之。请案之”等信息可知,

主要是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考察全国官员和司法事务。中国古代丞相权力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内容可

知,从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到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初年废除丞相制度,因此可得出趋势是宰相权力不

断被分散和削弱,直至明初废除宰相。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态度:根据“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

也”可知,黄宗羲对明朝废丞相是持反对态度。理由:根据“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

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和所学可知,

黄宗羲认为明初废除丞相制度后,无法对皇权形成制约,由此使得明代的君主专制大大强化,加重了腐败。

明朝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的新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对传统儒学和君主专制进行批判,提出工

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新思想。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

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

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

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

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

——摘编自赵明版《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

材料二下表为明代沿海地区主要海防卫所城池的数量统计。

地区辽东山东北直隶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

千户所城数量(个)9232220321958

(注:北直隶约为今京津冀地区;南直隶约为今苏、皖、沪地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明朝海防布局的因素。(6分)

【答案】(1)特征:以维护政权稳定为核心;维护君权与国家安全相统一;重视农业生产;以富国强兵为前

提;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崇尚和平是主流。(任4点,8分)

(2)内因:维护专制统治的现实安全需要;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相对发达;海禁政策的推行;自然经济的影响;

理学思想的禁锢。(任3点3分)

外因:新航路开辟;西方的殖民侵略:东南沿海倭寇和海盗的骚扰。(3点3分)(学生若从国防安全意识统

治者意志、经济利益、国家实力、小农经济国际环境等角度分析也可,参考内因外因标准赋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根据材料“古代

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得出以维护政权稳定为核心;维护君权

与国家安全相统一;根据材料“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

注重提升军事实力”得出重视农业生产,以富国强兵为前提;根据材料“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得出具有

强烈的忧患意识;根据材料“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

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得出崇尚和平是主流。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影响明朝海防布

局的因素从内部来说,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的现实安全需要,当时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相对发达,明朝政府

推行了海禁政策等,同时还和自然经济以及理学思想的禁锢有关。从外部来说,主要和新航路开辟、西方

殖民侵略以及东南沿海倭寇和海盗的骚扰有关。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西周形势图秦朝形势图

明朝形势图(1433年)清朝前期形势图(1820年)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划分中国古代疆域变化的历史阶段,并概括每个阶段疆域变化的主要特征。(6

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推动疆域扩张的因素,并选择其中一种因素展开说明。(要求:

写明展开说明的因素,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

【答案】(1)史前时期至夏商西周:从黄河中下游地区凝聚为一体,到国家掌控范围延伸至长江流域,完成

农耕区核心地区的政治、文化与疆域整合。(2分)

秦朝至明朝:疆域向周边拓展,主要离合纷争发生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中原王朝强盛时,疆域跨越农牧交

错带,反之则坚守农牧交错带)。(2分)

清朝前期:突破农牧交错带,将蒙古、西域、青藏高原置于版图内,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2分)

(2)因素:政治、军事需求;人口增殖;资源获取;民族融合;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任3点3分)

生产方式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原政权缘起于农耕民族,其生产方式决定它会首先弥合与延伸的范围是

自己熟悉的农耕环境,然后才会将疆土拓展到非农业地带。因此,夏商西周疆域首先是向长江流域扩展,

秦汉以后才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与少数民族反复争夺。(5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题干中不同朝代形势图,可得出史前时期

至夏商西周,国家掌控范围从黄河流域延伸至长江流域,秦朝至明朝,疆域向周边拓展,主要离合纷争发

生在北方农牧交错带。清朝前期,将蒙古、西域、青藏高原置于版图内,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因素: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疆域扩张包括政治、经济(包

括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对资源的需求)、军事等方面的原因;此外古代中国经济以农业为基础,地理环境上不

适合农业生产、生产方式上不同于农业经济的地区,往往是较晚才完成疆域扩张的地区,表明地理环境、

生产方式影响疆域变化;结合所学,民族融合为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中国版图提供了条件,表明民族融合

影响疆域变化。择其中一种因素展开说明:比如选择生产方式。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其生产方式决

定它会首先弥合与延伸的范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