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01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突破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大汶口文化晚期,安徽淮河流域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人口规模较早中期明显扩大,有的聚落已达400多

人;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遗址数量增加到110余处,遗址规模和人口数量进一步扩大。由此可推知,当时

()

A.原始农业逐步发展起来B.王权辐射的范围不断扩展

C.早期国家形态日益明显D.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都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整个淮河流域聚集点的规模和人口不断扩大增多,聚集点的数量也在增多,这显示不可能通过渔猎和采集

而存活,需要依靠原始农业,由此可推知,当时原始农业逐步发展起来,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晚期尚未

进入国家阶段,谈不上王权的辐射,排除B项;仅凭遗址的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不能推断国家形态的发展,

排除C项;材料都在讲述淮河流域的情况,看不出多元,也看不出一体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二里头遗址,发掘出的核心区是呈“井”字形城市干道勾勒出的都邑空间格局、大量夯土建筑基址所形成

的官殿区建筑布局,具有围垣的手工业作坊区,甚至有类似“里坊”的设施,还有镶嵌绿松石的玉制“中国龙”

和其他复杂的礼仪器物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二里头遗址()

A.代表了黄河流域文明的最高水平B.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当时居民经济生活以手工业为主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二里头遗址考古核心区的城市干道、宫殿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

的王权表征)、手工业作坊区、“里坊”、复杂的礼仪器物,这些都是早期国家的特征,D项正确;材料中不

能体现二里头遗址代表了黄河流域文明的最高水平,排除A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是指中华文明的每一

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特性,但同时又是一休的,有很好的整合性,而材料只涉及二里头遗址,排除B项;

材料中虽然涉及手工业作坊区,但是不能说明当时经济生活以手工业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

3.下图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商代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太阳神鸟金饰。图中圆形图案象征太阳,中

心向外辐射的十二条旋转的金色光芒线以及最外围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鸟”象征十二个月周而复始和四季轮

回。这体现了()

A.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B.商代先民对图腾和太阳的崇拜情节

C.先秦时期发达的天文学和手工技艺D.古人已具备朴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商代晚期(中国)。据材料“圆形图案象征太阳,中心向外辐射的十二条旋转的金色光芒线以及最外

围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鸟’象征十二个月周而复始和四季轮回”可知,文明与自然存在联系,体现朴素的宇宙

观和世界观,D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是多元的,不能简单说成都平原是主要起源地,排除A项;虽

然提到了崇拜情节,但表述不全面,没有概括出其蕴含的宇宙观等内容,排除B项;选项“发达”一词过于

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

4.西周盟誓的种类,包括建周过程中的战争动员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册命盟誓和西周中晚期的诉讼判决

盟誓等。此外,西周盟誓还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逐渐系统化、制度化。由此可见,西周的盟誓

()

A.促进了宗法分封的形成B.利于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C.确保了政治秩序的稳定D.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西周(中国)。从材料信息可知,盟誓起源较早,且种类繁多,还形成了一套严格而复杂的程序,

逐渐系统化、制度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加强了受封诸侯与王室之间的政治联系,巩固了周王朝的统

治基础,B项正确;盟誓与宗法分封的形成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C项表述中,“确保”之说过于绝

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5.春秋时期的大国,大多崛起于边地(如下表)。这说明()

晋国“晋居深山之中,戎狄与之邻,狄之民实环之”“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四海,以属诸夏”

秦国“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A.民族交融推动了疆土拓展B.政治危机冲击了分封制度

C.王室衰微导致了大国崛起D.华夏认同巩固了统一格局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题干中晋国、楚国、秦国的相关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大国与周边

少数民族相邻,在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过程中,推动了自身疆土的拓展,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

民族交融与疆土拓展的关系,而非政治危机对分封制度的冲击,排除B项;题干未突出王室衰微与大国崛

起的直接联系,排除C项;春秋时期尚未形成统一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6.黄河含沙量高达40%以上,黄河泛滥之患与河沙肥沃之福相伴,由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大规模的防洪系

统和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的结合,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据此可知,古代中

国()

A.政治经济结构有其合理性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C.自然环境决定了制度选择D.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黄河含沙

量大,容易发生泛滥,因此需要中央集权的国家承担防洪治水的任务。同时小农家庭通过挖掘水井等方式

满足自家农田的灌溉需求,为小农经济的稳定提供了条件。可见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以及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其合理性,A项正确;“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

大规模防洪系统”说明国家组织能力强大,但只是材料的一个方面,材料还提及“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

统”,排除B项;自然环境影响而非决定了制度选择,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在讲“治理黄河”,落脚点在

“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也即黄河治理与中国政治经济模式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

A项。

7.子产、老子和孔子先后倡导人道要遵循天道和顺应自然的“顺天说”,子思和孟子相继阐明了人类要参与

并帮助自然演化的“助天说”,荀子则提出人类要依据自然规律驾驭自然的“制天说”。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征服自然成为共识B.成熟宇宙观形成

C.敬天保民思想发展D.社会生产力提升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提出的思想是从顺应自然发展到参与并帮

助自然演化再到驾驭自然,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由此表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提升,

如此才是当时的思想家在自然观上不断变化,排除D项;荀子之前的思想家并没有提出要征服自然,排除

A项;这些思想家提出的是与自然有关的思想,并不能体现成熟宇宙观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内容反映

的是自然观,没有体现保民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8.在一种层层对上负责的官僚制度中,“法”尽管仍是约束臣僚的制度规范,但并不具备审查权力合法性的

功能,所以当出现篡权时,法律不但不会对篡位者获取权力的方式进行否定性评价,反而会在其掌握权力

后成为维护制度运行的工具。以上说法可以从侧面用来解释“百家争鸣”时代()

A.儒学德治思想适应时代需要B.道家无为思想可以稳定政局

C.法家施政思想内涵十分丰富D.墨家兼爱思想有利社会和谐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法家强调的“法治”和“权

术”思想相契合,体现了法家施政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方面的作用,其内涵之所以丰富,是因为它在

维护现有秩序、防止篡权以及强化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具体而系统的方案,C项正确;儒学德治思想并不适

应春秋战国争霸和兼并的时代需要,排除A项;道家无为思想可以在新王朝建立初期起到稳定政局的作用,

但在春秋战国的乱世无法起到这样的作用,排除B项;“百家争鸣”时代,墨家的思想并不受统治者待见,

且材料中侧重反映的是法家思想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9.秦汉时期的民族边疆治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仁德”,倡导感化;二是推广农耕,改造或改

变当地生产方式;三是移风易俗,大力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措施()

A.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B.体现了羁縻政策因俗而治特点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维护了宗藩关系的长期稳定性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

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在思

想上感化少数民族、在生产方式上推广农耕、在社会风俗上对其进行华夏礼乐和习俗教育,这些都对少数

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少

数民族政权,排除A项;羁縻政策主要是指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首领赋予特殊权利等方式进行统治,材料

并没有体现这一政策,排除B项;宗藩关系指的是宗主国与各藩国之间的关系,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排除

D项。故选C项。

10.岳麓秦简《行书律》中规定:传行书,署急辄(立即)行,不辄行,宽(以财物赎罪)二甲。不急者,

日蹙(完毕)。留三日,费一盾;四日以上,宽一甲。二千石官书不急者,毋以邮行。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

当时()

A.法律制度的细密严酷B.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道路交通体系覆盖全国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简《行书律》规定是秦代关于文书传递的法律规定,要求及时高

效的传递国家行政文书,反映出国家行政体制的规范有序运作,B项正确;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

制运行规范有序,但没有反映法律制度的严酷,排除A项;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

序,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这一法律条文反映出当时国家体制运行规范有序,D项材料未体现,

排除D项。故选B项。

11.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

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

段话意在强调()

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

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

空是秦末到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

智慧才华的场所”可知,作者认为历史发展不是哪一个阶级、阶层而是众人合力的结果,因此,历史发展是

合力的结果的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本题主要时空涉及秦末到汉武帝时期,人民群众革命性作用主要

体现在秦末起义,题干时间截至到汉武帝,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在汉武帝时期就不符合,排除A项;材

料主要不是强调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而是强调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汉武帝单

独放在一个突出位置强调他的过人之处,排除C项。故选D项。

12.汉文帝二年,朝廷对功臣集团进行分化,下令凡不在朝中任职的功臣列侯,未得到文帝特许,必须前

往封地“就国治民”。文帝四年以后分封的侯国都不在王国境内,而位于汉郡,以避免列侯与诸侯王交往。

由此可知,汉文帝意在()

A.加强郡县治理B.扩大政府赋税来源

C.巩固皇权统治D.削减功臣列侯封地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汉文帝不允许列侯与地方诸侯王进行交往是为了避免

地方势力坐大,导致威胁皇权,所以汉文帝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统治,C项正确;汉文帝的目的是为了加

强皇权,而非加强郡县治理和扩大政府赋税来源,排除AB项;虽然汉文帝不允许列侯与地方诸侯王交往,

但并没有削减功臣列侯的封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3.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司隶校尉是汉武帝时期中央监察系统的三大支柱。御史系统地位最尊,丞相司

直协助丞相检举不法,亦可督察诸州刺史,司隶校尉则负责纠察京师及重要郡国的官员,三者不相统属。

据此推知,当时的监察系统()

A.职能各异阻碍了地方行政B.监察分权削弱了中央集权

C.组织严密有利于整肃吏治D.以卑临尊降低了工作效率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御史系统地位最尊,丞相司直协助丞相检举不法,亦可督察诸州刺史,司

隶校尉则负责纠察京师及重要郡国的官员,三者不相统属。”可知,当时监察系统组织严密有利于整肃吏治,

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监察系统分工明确,职能各不相同,有利于整顿吏治,排除A项;监察分权加强了

中央集权,排除B项;中央监察系统的三大支柱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排除D项。故选C项。

14.据下表可知,汉朝()

资料资料出处

敦煌郡设有主水史,下辖东都水官、西都水官,置都水长、丞,率都水卒、徒、

悬泉汉简

官奴,整治水利

《汉书•沟泣

“自是以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志》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正月,朝廷从淮阳郡征调1500名戍田卒为居

居延汉简

延(属张掖郡)驿马屯田地区开凿水渠

[唐]《晋书•地

“汉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后又置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

理志》

A.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B.河西农业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C.在西北地区进行长期屯田活动D.丝绸之路受到政府重点保护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朝(中国)。无论是汉简还是史书记载都显示西汉在河西地区修水利这一事实,可见当时河西农

业生产环境得到一定改善,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汉政府在河西地区的协调性经济活动,排除A项;表

中仅居延汉简有屯田记载,无法说明当地长期屯田,排除C项;西汉设置河西五郡及在此修水利旨在巩固

其统治,不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15.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六月,光武帝刘秀颁发“度田令”,检查耕田与户口实数,即对原有户籍上的

户口、年纪进行核实,对垦田进行实地丈量。“度田令”是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根据豪强地主拥有私有

土地多少征收赋税。此举意在()

A.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B.保障土地合法买卖

C.减轻自耕农经济负担D.笼络豪强地主势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丈量土地、核实户口,可以为政府征收赋税和摊派劳役提供依

据。根据豪强地主拥有的私有土地数量进行征税,这有利于增加政府赋税收入,A项正确;该政策没有涉

及土地买卖,排除B项;中国古代自耕农的负担主要来自赋税和地租,材料没有向农民征收赋税、地租的

信息,排除C项;该政策对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漏税行为是一种限制和打击,排除D项。故选A项。

16.关于汉代是否存在夜间出行,《后汉书・廉范传》记载“旧制禁民夜作”,但《东方朔传》中记载了汉武帝

年轻时常夜行游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写丞相田蚣至魏其侯家赴宴“卒饮至夜”;东汉《舞赋》描绘了

宴饮结束,时当夜半,众宾乘马散去的情形。据此可知()

A.官方史书的记载最为完整可信B.历史叙述具有主观随意性

C.确认历史事实要综合多种叙述D.文学作品可证实史书真伪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

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关于汉代是否存在夜间出行,《后汉书・廉范传》的记载是禁

止,《东方朔传》、《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舞赋》的记载是允许,据此可知,确认历史事实要综合多种叙

述,C项正确;“最为完整可信”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的史料记述有的描述了当时的史实,

不是主观随意,排除B项;文学作品含有创作内容,本身也需要证实真伪,不一定能证实史书真伪,排除

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4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青1963年出土,内底钟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

铜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

器书》中《洛语》《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

1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何尊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铭文前段颂

青方称斗珑¥的南女a弱就朝砥茁K德SIU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功绩,

号今v林羹交*市+令每序番工工唐普古

铜厚等十带用长即年十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

合世冬禽瑜平良也戏福聚11丹》崂工

青询回任孤曲洋工袤矍弟长帮募抽,?金

器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

泊翻备诃剽零%(1弱件净料不丛§

;傣害*京荏泮/i圣分工向也巧汴■由

2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

科潮分蹿尸而耒,井电就为

।;且僦米和蕤印2司圈部,用普国冷

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I岛代记[谓额畲笺不很再自工量呢”

管笠△里豳笈钟#妙瞬像到根王片

围*为鬻筲耕笠拜4X"南修树曾?修楣

*愈?^然年?串耳当与1独尊杼,帝佑

上$不会?*取累判

也1弄三无:用货至三公

警鼐IN翻触

高y4为齐蒯a,阿

史墙盘及其铭文

材料二中国虽有长达千年的金石学传统,但是建立在田野考察与发掘分析基础上的考古学是19世纪

末、20世纪初由一批外国传教士或科学家首先介绍进来的。20世纪20年代末,李济、梁思永等从海外学

成归国,带回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考古理论方法的同时也开拓了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历程。……1949年以后

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展开,考古发掘逐渐多起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

上,建立起中国大部分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之后中国考古进入“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技

术国际化”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中国考古学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

——张昌伸《文物与考古篓础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并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过程。并结合所学,指出各阶段的原因。(7分)

【答案】(1)史料价值: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史墙盘记载西周

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族家族是重要史料补充。(任2点4分)

特点:制作工艺精湛,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任2点2

分)

(2)过程:民国时期(20世纪20年代)现代考古学起步(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现代考古学发展;改革开

放新时期,现代考古学进入新时代。(3点3分)

原因:近代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归国留学生的探索和推动;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基本建设的展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针,为考古学发展带来契机;新的考古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

(2点4分)

【详解】(1)本题为影响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周朝时期的中国。史料价值:由材料一中“其中提

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可知,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由“即咤兹中国,”可知,提供了“中国”

一词的实物见证;由“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功绩”、“史墙盘……关于

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可知,史墙盘记载西周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族家族是

重要史料补充。特点:由材料一中的青铜器图片可知,制作工艺精湛,突出美观性;由“内底钟有铭文12

行122字”、“器内有铭文18行284字”及所学可知,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由“内底钟有铭文12行

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七代周王的

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可知,铭文内容丰富,

史料价值高。

(2)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现代中国。过程:由材料二中“20世纪20年代末,李济、

梁思永等从海外学成归国,带回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考古理论方法的同时也开拓了中国考古学本土化的历程”

可知,民国时期现代考古学起步;由“1949年以后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展开,考古发掘逐渐多起来”可

知,新中国成立后,现代考古学发展;由“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大量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建立起

中国大部分地区史前文化的时空框架。……进入21世纪,中国考古学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可知,改革开放

新时期,现代考古学进入新时代。原因:由材料二中“但是建立在田野考察与发掘分析基础上的考古学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一批外国传教士或科学家首先介绍进来的“可知,近代西方考古学思想的传入;由“20

世纪20年代末,李济、梁思永等从海外学成归国,带回了当时较为先进的考古理论方法的同时也开拓了中

国考古学本土化的历程”可知,归国留学生的探索和推动;由“之后中国考古进入,理论多元化,方法系统化,

技术国际化'的新时代”可知,新的考古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

基本建设的展开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针都为考古学发展带来契机。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文化认同

史料出处

周王战胜商王后,为稳定政局,曾大封亲戚,在夷人地区(今山东)建立鲁、齐等国,以

《礼记》

资镇守,并封建传说中的华夏古国夏人后裔于杞(邻近河南),其后杞移徙到山东境内。

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纪末)以来,长期与鲁国联姻的杞国,因行礼不敬,而常与鲁国发

《春秋》

生磨擦。春秋中期,鲁国甚至因杞国行夷人之俗,不愿视杞为政治同盟。

春秋晚期(公元前六世纪下半),华夏盟主晋国(今山西)国君要求列国派人协助修葺母

《左传》

家杞国的城墙,但遭列国以杞是夏人后裔却行夷礼为由,反唇相讥。

根据材料,指出杞国和各诸侯国关系的变化,并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变化:杞国受周王分封,由春秋初期和中期受诸侯国排斥,到春秋后期受到晋国重视。

解释:西周初期,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分封夏人后裔于杞,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统一、同一

文化观念的形成。春秋初期,鲁国与杞联姻,有利于两地文化的交往,但由于文化差异,战争摩擦不断,

中原诸侯国与周边各民族(或各族群)的冲突增多,客观上促使他们的联系和往来日益频繁,彼此间的认知不

断加深,相对先进的华夏文化持续向周边传播。到春秋晚期,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晋国等中原诸侯国接受

杞国,并不断重视,因此会派人协助修葺母家杞国的城墙。

总之,春秋时期,杞国和各诸侯国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形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现象阐释题。时空为春秋时期的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建传说中的华夏古国

夏人后裔于杞(邻近河南),其后杞移徙到山东境内”“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纪末)以来,长期与鲁国联姻

的杞国,因行礼不敬,而常与鲁国发生磨擦。春秋中期,鲁国甚至因杞国行夷人之俗,不愿视杞为政治同

盟”“华夏盟主晋国(今山西)国君要求列国派人协助修葺母家杞国的城墙”可知杞国受周王分封,由春秋初

期和中期受诸侯国排斥,到春秋后期受到晋国重视。

解释:结合分封制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可知西周初期,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分封夏人后裔于杞,促进了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有利于统一、同一文化观念的形成。春秋初期,鲁国与杞联姻,有利于两地文化的交

往,但由于文化差异,战争摩擦不断,中原诸侯国与周边各民族(或各族群)的冲突增多,客观上促使他们的

联系和往来日益频繁,彼此间的认知不断加深,相对先进的华夏文化持续向周边传播。到春秋晚期,华夏

认同观念形成,晋国等中原诸侯国接受杞国,并不断重视,因此会派人协助修葺母家杞国的城墙。

最后得出结论:总之,春秋时期,杞国和各诸侯国关系的变化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形成。

19.中国古代对地方管理,无论从制度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都体现抑制地方分离因素、加强中央集权之核

心精神。(10分)

材料一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饥

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各大国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

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

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

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一》中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

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

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1)根据材料一、提取信息,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4分)

(2)阅读材料二、你是否同意王夫之“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的

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理由。(6分)

【答案】(1)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能够发生确切的功效;动员

和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来加强国防。(任2点4分)

(2)答案一:态度:同意观点:郡县制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其核心是抑制地方分离因素,加强中央集权,

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千年没有改变史实:秦推行郡县制之后,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郡与县长期存在,西汉

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但仍以郡县为主,且汉武帝推恩令后封国基本不复存在,元朝时期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但郡县体制得以延续,直至明清。

结论:从上述史实看,作为地方行政体制的郡县制不仅长期存在不变,重要的是其精神核心抑制地方分离

因素,加强中央集权越来越强烈,因此,王夫之观点正确。

答案二:态度:不同意观点:郡县制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二千年没有改变的说法

不准确。

史实:秦推行郡县制之后,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郡与县长期存在,但也多次发生改变。西汉初推行郡国并

行制,封国势力不断壮大,出现了七国之乱,但是,西汉初仍以郡县为主,且汉武帝推恩令后封国基本不

复存在,元朝时期地方推行行省制度,从此,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直至今日。

结论:从上述史实看,作为地方行政体制的郡县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受到地方分离因素的冲击,制度本

身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王夫之的说法不准确。

答案三:态度:要辩证分析观点:郡县制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是,其抑制地方

分离因素,加强中央集权的核心精神不变。

史实:秦推行郡县制之后,尽管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郡与县长期存在,但,多次发生改变。西汉初推行郡

国并行制,封国势力不断壮大,出现了七国之乱,元朝时期地方推行行省制度,郡县体制得以延续,直至

明清从此,但是,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直至今日。

结论:从上述史实看,作为地方行政体制的郡县制二千年来有变和不变的方面,变化的是名称,管辖的地

域等,不变的是抑制地方分离因素,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核心精神。因此,要辩证看王夫之的说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秦(中国)。根据材料“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

集权……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可得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治理水患;根据

材料“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各大国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

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可得出中枢力量所控制的资源在赈灾时能够发生确切的

功效;根据材料“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

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可得出动员和集中全国人力、物

力来加强国防。

(2)本题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示例一:态度:根据材料可选择观点同

意。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郡县制实行的历程和作用进行分析,如:郡县制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制度,

其核心是抑制地方分离因素,加强中央集权,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千年没有改变史实:秦推行郡县制之后,

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郡与县长期存在,西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但仍以郡县为主,且汉武帝推恩令后封国

基本不复存在,元朝时期地方推行行省制度,但郡县体制得以延续,直至明清。

最后,简单总结整理,得出结论,从上述史实看,作为地方行政体制的郡县制不仅长期存在不变,重要的

是其精神核心抑制地方分离因素,加强中央集权越来越强烈,因此,王夫之观点正确。

示例二:态度:根据材料可选择不同意。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角度分析,如:

郡县制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二千年没有改变的说法不准确。秦推行郡县制之后,

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郡与县长期存在,但也多次发生改变。西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势力不断壮大,

出现了七国之乱,但是,西汉初仍以郡县为主,且汉武帝推恩令后封国基本不复存在,元朝时期地方推行

行省制度,从此,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直至今日。最后,简单归纳,得出结论,从上

述史实看,作为地方行政体制的郡县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受到地方分离因素的冲击,制度本身也在不断

变化之中,因此,王夫之的说法不准确。

示例三:态度:根据材料可选择要辩证分析的态度。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郡县制的演变历程和设置

目的结合分析,如:郡县制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是,其抑制地方分离因素,加

强中央集权的核心精神不变。秦推行郡县制之后,尽管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的郡与县长期存在,但,多次发

生改变。西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势力不断壮大,出现了七国之乱,元朝时期地方推行行省制度,郡

县体制得以延续,直至明清从此,但是,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直至今日。最后,简单

归纳整理,得出结论从上述史实看,作为地方行政体制的郡县制二千年来有变和不变的方面,变化的是名

称,管辖的地域等,不变的是抑制地方分离因素,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核心精神。因此,要辩证看王夫之的

说法。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蔑尔小邦。在成功解决内部矛盾后,它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

军队首先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