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项复习: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9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各地区高考试卷来看,其考查特点有:

1.在考查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选择题,如2017年高考北京卷;二是主观题,如2018年高考课

标全国卷等。其中,以主观题为主。主观题又分两种考查形式,一是从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选出几个句子要

求翻译,二是另给一则文言短文要求翻译。其中,以前者为主。

2.在考查内容上,既涉及重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还涉及文言虚

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想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考生必须做到:(1)以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偏义复词有充分的理解,对常用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以

及文言固定句式、固定短语等都有准确把握。(2)首先,要严格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其

次,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翻译时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再次,要遵照原文的风格,切

忌断章取义。

预计2019年高考仍然会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考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翻译的过

程中,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切勿漏译、错译。

考向一关键实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宋】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

必穷极案治,而治其馀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七年,为开封府推官。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

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当是时,庞宰相为枢密使,荐宜侍讲禁中,方召,而公以谪去。久之,会明堂恩

召还,同判尚书刑部。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铃辖司奏

请不以南郊①赦除其罪,从之,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原者,

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②而当

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于是贵戚女使有奏澈®,上簿其罪,付公监决,目:

“此人平恕,可任也。

道士赵清贬出入庞宰相家,受脓®,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贬自为,庞不知也。清贬坐杖,配沙门

岛,行两日死。御史又劾府希宰相指,故杖清贬,杀之灭口,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

知太平州。

未几,仁宗即寤,罢者皆复,而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考课为天下第

一,所举多善士。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

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申以手书,又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原文有删改)

【注】①南郊:帝王祭天的大礼。②编敕:法典。③奏澈(yan):将案件审理情况向朝廷上报。④贼(qiu):

贿赂。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

(2)还,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

【答案】(1)戎州向吉等人拿着兵器经商贩卖,倚仗他们人多,不向经过的地方缴纳物税,州县(派人)

追捕,(他们)都四散逃跑了。

(2)(孙公)回来后,又任舒州知州,打开常平、广惠的粮仓(赈济流民),使陈、许、颍、蔡等地的流民

活了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D题中,“操”是"拿”的意思,与其相搭品的

宾语“兵”指的是“兵器、武善”:“恃”是“依赖、倚仗”的意思:"物”有”运榆、输送”的意思,比如

“一旦不能有,输来期间”,在此引由为“缴纳”;“走”是“送跪”的意思.第(2)题中,“知”是动词,

是“学詈、主持”的意思,“知舒州”可引申为“任舒州知州“:"发"是一个多义词,结合与其塔品的宾语

“仓”,利用代入法便可硝定其是“打开”的意思:“活”塔宛的宾语■是“流人”,“流人”是“活”的施事,

所以这里的“活”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名师点睛

文言语句的翻译,译出关键实词是重中之重。关键实词翻译正确了,其他内容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如何在众多的词语中迅速判定哪个是关键实词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实词的判定标准有如下3个:

1.带有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活用是比较常见的,也是考试中的得分点。活用现象一

般包括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如上题第(2)题中的“发

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颍、蔡流人”一句,其中的“活”是使动用法。

2.包含修辞手法。有的实词运用了比喻、借代或委婉等修辞手法,在翻译时要对修辞手法进行还原,

才能准确翻译。如《指南录后序》“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一句中,“口舌”是借代手法,代指“言语”;

《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一句中,“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是谦称自己的死。

3.存在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少有双音节词,有时两个单音节词连在一起,

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相同,但意义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时,切忌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的意

义等同于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的意义。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非常”是“意

外的变故”的意思,不能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现代汉语中的“非常”是个副词。

考向二重要虚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史公日: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理,

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

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

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

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①,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日:“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

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日:“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

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食茹而美,拔其园葵而弃之。见其家织布好,而疾出其家妇,燔其机,云“欲令农士工女安所蹄其

货乎”?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

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日:

“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目:“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

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日:“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

也。"李离日:“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

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目:“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

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太史公日:孙叔敖出一言,郢市复。子产病死,郑民号哭。公仪子见好布而家妇逐。石奢纵父而死,

楚昭名立。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

(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①尺籍:书写军令、军功等的簿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2)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答案】(1)法令是用来引导百姓向善的,刑罚是用来阻止坏人作恶的。

(2)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呀!老百姓将怎么办啊?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题,句匕两个判断句的翻译要体现出该句式的

特点,即一定要有判断动词:“所以”也是翻还本句的另一个关键点,不过考生要注意区分”……的原因”

“用来……的”两个义项哪个更适合本句,“法令”与“导民”之间,“刑罚”与“禁奸”之间,不存在因

果关系,所以这里应取第二个义项.第(2)题,句中的“去”意思是“离开”,翻译的关键点是“安归”,

“民将安归?”是一个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哪里”,所以“安归”是宾语前置,按照现代汉语语法

规危来表述,即“归安”,可直译成“回到哪里*意译为“怎么办,

名师点睛

虚词,在句子中看似不如实词重要,但如果对它巧妙地加以利用,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关词的词性。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根据其

所处的位置就能够推断出与其相关联的其他词的词性,从而为正确翻译打下基础。

2.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句间关系。从一个虚词出发,考生可以推及其所在的句子与其他句子

之间的复杂关系,了解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翻译也才能更准确。如《屈原列传》中的“怀王以不知忠臣

之分,故内惑于郑袖”一句,“故”意为“所以”,由此可知这一句与前面一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这样一来,

前一句中的“以”便不难理解了,应解释为“因为”。弄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正确翻译全句便不再是问

题了。

3.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句式。如上题中的“法令所以导民也”一句,当考生确定“所以”是“用

来……的”的意思后,再来审视该句,“法令用来引导民众的”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中间少了动词,

由此断定这是一个判断句,应译为“法令是用来引导民众的“。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孙丑问日:“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

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日:'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日:'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

贤?'曾西㈱然不悦,目:'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

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目:“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日:“管仲以其君霸,晏子

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目:“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

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日:“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

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

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

起,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镒基,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

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

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

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

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公孙丑问日:“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

我四十不动心。”目:“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目:“是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目:“不动心有道乎?”

日:“有。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

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养勇也,目:'视不胜犹胜

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

似子夏。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日:'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

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

守约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3)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刘殷宇长盛,新兴人也。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曾祖母王氏,食不饱者一旬

矣。殷时年九岁,乃于泽中恸哭。于是忽若有人云:“止,止声。”殷收泪视地,便有堇生焉。又尝夜梦

人谓之日:“西篱下有粟。”寤而掘之,得粟十五钟。铭目:“七年粟百石,以赐孝子刘殷。”自是食之,

七载方尽。时人嘉其至性通感,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介,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

称之。郡命主簿,州辟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

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日:“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橇椽耳,

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王母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便不得就养。”宣子曰:“如子所言,岂

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其妻怒目:“我女年始

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

至孝冥感,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

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骏于是表之,优诏遂其高志,听终色养,敕所在供其衣食,

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赵王伦篡位,孙秀夙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及齐王

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珞祭酒。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

日:“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旌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

(《晋书•刘殷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2)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

一、【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H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涣生龚子广汉郢人也久顺安定太守涣之野佳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教筛堂刁《尚节》读律今

略举太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率有。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和帝问日:“在郡何以为理?”

宠多声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锋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序才,除温令。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

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后坐考妖言不实论。岁余,

征拜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

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谪数发摘奸伏。事呼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

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致,致奠酿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

路。吏问其故,成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

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

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

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

文理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字稚子/广汉部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

B.王涣字稚子/广汉郭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

C.王涣字稚子/广汉部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

D.王涣字稚子/广汉郭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略举大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

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

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南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

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

任俊,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二、【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白频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警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蕨。梁吴兴守柳辉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蕨”,0

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

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小游息焉。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埋台圮。后又数十载,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

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漠,跨长汀者,谓之白频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密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举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逆至迎风

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县蓬开水查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之期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目:此不知

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闾,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费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猊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

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

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康冬由,革弊兴

利,着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物,三

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

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

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猊缕:逐条陈述。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硬的一项是()

A.羿清涟者,谓之碧波亭狎:亲近

B.万象厚入迭:重叠

C.杨君缄书教图赍:送

D.成胜僻概:景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用以为名也君国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之由,革弊兴利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荐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议论、抒情和描写。“记”的种类很多,本文是一

篇游记。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脖”,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

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且/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咏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记叙白频洲五亭的由来,描写白演洲胜景,赞美杨汉公“乐山水”“有善政”,叙议结合,言简

意赅。

B.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白频洲五亭的优美风光,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江南山水的热爱。

C.作者将谢、柳、龚、黄四人与杨汉公加以对比,对他们四人没有良好的政绩有批评之意。

D.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闯关检测

1.(1)管仲(那样的人),是曾西(都)不愿跟他相比的人,而你以为我会愿意跟他相比吗?

(2)土地不必再开辟了,百姓不必再招聚了,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

(3)所以事情(只要做)古人的一半,功效一定(是)古人的一倍,(这)只有现在(才能)办到啊。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静答第(D题时,注意“...也”是判断句;还

要注意反问句,解答部(2)题时,注意“王”是名词用作动询,套为“称王”: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

宾语前置,“莫之能脚也“走宾语前置句.解答第(3)题时,注意“故事”是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两

个词,意为“所以事情,

2.(1)等到王氏去世时,刘殷夫妇因悲哀损伤身体,几乎丧命。

(2)先王虚心征召你,你不来。现在我征召你,你何故能屈就呢?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关键字,如(1)中的“及”“毁瘠”“灭性”、(2)

中的“召”“孤”“辟”“屈”。

高考链接

1.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

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前四个断句相同,四个选项的第一个区别在“涣

少好侠”,翻译为“王涣年少时喜好游侠”更为通顺,排除C、Do根据对仗的原则,“敦儒学/习《尚书》

/读律令”形成动宾结构,故选B。

2.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于文化常识,应该熟记,注意容易设错点。

“师”单用,不可指国都,一般指老师、军队。

3.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D项,原文说“元兴元年,病卒”,未点明是“死于洛阳

令任上”。

4.(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重点关注文中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逐一译出重点词语,

然后调整句式和结枸.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根据上下文珑定词句意义.采分点:(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