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文言文阅读
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
I,•=n
知识梳理J
5.1《论语十二章》:
一、挖空训练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擘()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用
()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子日:“人而不仁,个致俘()?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僧》)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子曰:“君子时()于义,小入喻于利。”(《论语•里仁》)
5.子曰:“见冲()思而()焉,见不贤而巾()自省也。”(《论语•里仁》)
6.子曰:“用()胫()X()则号(),文胜质则*()。文质衫
衫(),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平藜(),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J
(),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8.子曰:“譬如乃中(),未成一苦(),止,吾止也。譬如十些(),虽覆
一簧,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9.子曰:“舛()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皂()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入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举(),请事()斯语矣。”(《论语•颜
渊》)
11.子贡问日:“有一官()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军'()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论语•卫灵公》)
12.子曰:“少于()何莫学夫《诗》?《诗》可以举(),可以理(),
可以簟(),可以考()。道()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论语•阳货》)
二、知识梳理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掣者不惑(“知”同“智”)
一词多义
兴
《诗》可以举,可以观(动词,激发入的感情)
从者病,莫能举(动词,起身)
政通入和,百废具米(动词,兴办,举办)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
敏
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
回虽不敏(形容词,聪慧)
天之应入,毁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
居
盾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
佛印盾左,鲁直居右(动词,坐)
盾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
昂其直,盾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
欲盾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
盾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而半山盾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
胜
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
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
百战百胜(动词,胜利)
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
正
就有道而亚焉(动词,匡正)
名不出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
其冠不正(形容词,不偏,不斜)
心术不亚(形容词,正直)
亚中下怀(副词,恰好)
为亚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
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
克
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
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
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
而
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
入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顺承,就)
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
其
请问基目(代词,它的)
募“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古今异义
X原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形容入文雅有礼貌。)
譬如干地,(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
小干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入(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期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质胜文则野(名词作形容词,粗野、鄙俗)
(2)形容词的活用
见贝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入)
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
句式积累
(1)倒装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终身行之之言乎”)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君子喻于义,小入喻于利(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于义喻,小入于利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入(状语后置句,应为“已所不欲,勿于入施”)
(2)判断句
止,吾止也(“也”表判断)
进,吾往也(“也”表判断)
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
二、常识积累
文学常识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
一仁,社会政治范畴一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一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孔子
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入接物的规范,
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5.2《大学之道》:
一、挖空训练
《大学之道》/《礼记》
大学之道,在学()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上()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o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天()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舛()。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入,拿港1()皆
以修身为本()。
二、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关于《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
圣所编,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
天道观、宇宙观、入生观)、教育思想(如个入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
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是“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五经”(《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之一,“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
《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之一。东汉郑玄作“注”位居“三礼”之首。
关于《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
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
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入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其他知识:①天子指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称。②庶入指平民百姓。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入”的学问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二)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
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
(三)一词多义
1.明
(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
2.道
(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
(2)不足为外入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3.修
(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
(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四)状语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5.3《入皆有不忍入之心》:
一、挖空训练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孟子日:“入皆有不忍入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乎()有不忍入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停()之掌上。郎斗()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考
():今入午()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性救()㈣隆()之心——非学«
()内耒()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孝()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停()
其声而苍()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港当()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
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
他者,知皆扩而不()之矣,若火之始落(),泉之始通()O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入,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入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
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孟子认为入性本善,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
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
2、《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写而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
政、王霸之辩、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
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
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
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二)古今异义
1.自贼者多
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入
(三)一词多义
1.所以
(1)所以谓入皆有不忍入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是
(1)入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止匕)
(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入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
事,常于2()成而败之。便()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入欲不欲,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X()众入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二'知识梳理
一、文化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入,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
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入和主要代表入物,与庄子
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
文化名入,世界百位历史名入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
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
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
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
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二、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日余食赘行(通“形”,形体)
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
3.起于累土(通“萦”,土筐)
(二)一词多义
1.用
(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
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入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丰富,结构变化多端,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情致旷达,具有浓厚
的浪漫主义色彩,给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集庄子的哲学、政治、伦理、文艺理论及思维方式于一体,名篇
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二、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宋入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同“破”,皮肤冻裂)
2.世世以济僻统为事(同“纺”,丝绵絮)
3.客得之,以说吴王(同“悦”,取悦)
(二)词类活用
1.他树之成而实五石(名作动,种植;名动,结实)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作名,大的东西)
3.吴王使之将(名动,领兵)
4.其坚不能自举也(形作名,坚固程度)
5.能不龟手一也(一样)
(三)一词多义
1.固:
(1)夫子固拙于用大矣(本来)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
(4)君子固穷(安于)
(5)蔺相如固止之(一再)
(四)句型
1.省略句
(1)以(之)盛水浆
(2)请买其方(以)百金
2.定语后置
(1)宋入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9.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
A.修饰B.修养C.修理D.整理
10.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根本原则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点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欲修其身者,先无其心D.欲正其心者,先螂其意
1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物有本本,事有终始
C.致知在格物D.自天子以至于度入
13.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一样的一项是()
例:见货思齐焉
A.朝闻道,夕死可矣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C.在止于至萼D.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师不必贤于弟子B.在止于至善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良曰:"长于臣。"
15.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之:结构助词,的
B.在止于至善在:介词,在于
C.定而后能静而:连词,表顺承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连词,来,表目的
16.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道:宗旨、原则
B.知止而后有定定:志向坚定不移
2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②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B.①剖之以为瓢②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C.①他树之成而实五石②渔父莞尔而笑
D.①宋入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3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与越入水战
B.义不赂秦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左右欲刃相如
3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或不免于济潞统
C.魏王贻他大瓠之种
D.君子生非异也
3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坚不能自学也举:拿起
B.吾为其无用而隼之括:击破
C.宋人有善为不单手之药者龟:同“皱",皮肤冻裂
D.客得之,以说吴王说:说服
33.下列对句子的句式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判断句)
B.不可以不劝爱入者,此也。(定语后置句)
C.皆起不相爱。(省略句)
D.当察乱何自起?(宾语前置句)
34.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当察乱何自起B.知入者智,自知者明
C.故盗贼有亡D.余食赘行
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六章文言文阅读
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
||■『
知识梳理
5.1《论语十二章》:
一、挖空训练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再
()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子日:“人而不仁,力叫1号()?入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僧》)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4.子曰:“君子畲()于义,小入喻于利。”(《论语•里仁》)
5.子曰:“见步()思不()焉,见不贤而百()自省也。”(《论语•里仁》)
6.子曰:“项()心()*()则里"),文胜质则来()。文质衫
衫(),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巧藜(),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J
(),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8.子曰:“譬如为中(),未成一董(),止,吾止也。譬如十个(),虽覆
一簧,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9.子曰:“丝()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皂()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入乎哉?”颜渊日:“请问其可()。”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擘(),请事()斯语矣。”(《论语•颜
渊》)
11.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军'()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论语•卫灵公》)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裁(),可以早()。挚()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论语•阳货》)
【答案】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跳(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指有才艺或有
道德的入)而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2.子曰:“入而不仁,如礼日(怎样对待礼呢。“如……何”意为"把……怎么样”)?
入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僧》)
3.子曰:“朝闻道(道:道理,真理。指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可矣。"(《论
语•里仁》)
4.子曰:“君子师(知晓,明白)于义,小入喻于利。”(《论语•里仁》)
5.子曰:“见货(贤:有贤德、有才华的入)思齐(齐: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内:
在心里)自省也。”(《论语•里仁》)
6.子曰:“质(质朴、朴实)胜(胜:胜过,超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
胜质则卑(虚饰、浮夸)。文质衫衫(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论语•雍
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弓(已:停止),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8.子曰:“譬如为山(为山:堆积土山),未成一蒙(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譬如干
战(填平洼地),虽覆一簧,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9.子曰:“知(同“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克制)己复(复:实践,实行)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入乎哉?”颜渊曰:“请问其耳(条目、细则)。”子曰:“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跳(敏:聪明,机智),请事(实
践、从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11.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型’(恕:推己及人)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入。”(《论语•卫灵公》)
12.子曰:“小于(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指激发入的感
情),可以理(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群(指提高入际交往能力),可以缪(指
讽刺时政)。卷(近)之事(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二、知识梳理
一、文言知识
通假字
州者不惑(“知”同“智”)
一词多义
兴
《诗》可以米,可以观(动词,激发入的感情)
从者病,莫能举(动词,起身)
政通入和,百废具米(动词,兴办,举办)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动词,发生,产生)
敏
敏于事而慎于言(形容词,勤勉)
回虽不做(形容词,聪慧)
天之应入,敏于景响(形容词,快,疾速)
居
盾无求安(名词,居住的环境)
佛印盾左,鲁直居右(动词,坐)
盾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动词,处于)
昂其直,盾为奇货(动词,囤积,储存)
欲盾之以为利(动词,占,占有)
盾有顷,倚柱弹其剑(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
而半山盾雾若带然(动词,停留,止息)
胜
质胜文则野(动词,超过)
驴不胜怒,蹄之(动词,经得住,能承受)
百战百胜(动词,胜利)
予观夫巴陵胜状(形容词,优美的)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尽,完)
正
就有道而正焉(动词,匡正)
名不亚,则言不顺(形容词,正当,合适)
其冠不亚(形容词,不偏,不斜)
心术不IE(形容词,正直)
正中下怀(副词,恰好)
为正副二本(形容词,正式的,为主的,和“副”相对)
日月正相望(副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进行和持续,正在)
克
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
然操遂能克绍(动词,战胜,攻破)
何功不克(动词,完成,成功)
如其充谐,天下可定也(助动词,能够)
而
敏于事而慎于言(连词,表并列)
入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如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顺承,就)
死而后已(连词,表顺承,才)
其
请问基目(代词,它的)
募“恕”乎(副词,表推测,大概,也许)
古今异义
X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形容入文雅有礼貌。)
譬如半堆,(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土地。)
小干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入(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期闻道,夕死可矣(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词作状语,在内心)
质胜文则野(名词作形容词,粗野、鄙俗)
(2)形容词的活用
见阿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入)
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动词,向……看齐)
句式积累
(1)倒装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定语后置句,即“有一可以终身行之之言乎”)
敏于事而慎于言(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君子喻于义,小入喻于利(状语后置句,应为“君子于义喻,小入于利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入(状语后置句,应为“己所不欲,勿于入施”)
(2)判断句
止,吾止也(“也”表判断)
进,吾往也(“也”表判断)
克己复礼为仁(“为"表判断)
二、常识积累
文学常识
《论语》: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
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其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
一仁,社会政治范畴一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一中庸。“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孔子
确立了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入接物的规范,
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5.2《大学之道》:
一、挖空训练
《大学之道》/《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上()
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号(),静而后能生();安而后能名(),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勺()o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入,拿港1()皆
以修身为本()。
【答案】
《大学之道》(《礼记》)
大学之道,在明(形作动,弘扬)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
安而后能虑(思虑精深),虑而后能得(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获得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入,壹是(一
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二、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关于《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
圣所编,是中国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
天道观、宇宙观、入生观)、教育思想(如个入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
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是“三礼”(《仪礼》《周礼》《礼记》)之一、“五经”(《诗经》《尚书》
《礼记》《周易》《春秋》)之一,“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
《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之一。东汉郑玄作“注”位居“三礼”之首。
关于《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
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
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入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其他知识:①天子指古代臣民对帝王的尊称。②庶入指平民百姓。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大学之道
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入”的学问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二)词类活用
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
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
(三)一词多义
1.明
(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
(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
2.道
(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
(2)不足为外入道也(动词,说)
(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
(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3.修
(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
(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
(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四)状语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5.3《入皆有不忍入之心》:
一、挖空训练
《入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孟子曰:“入皆有不忍入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西()有不忍入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入之政,治天下可年()之掌上。中个()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考
():今入下()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性救()即哆()之心——非可•«
()内耒()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孝()誉于乡党朋友也,非停()
其声而苍()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入也;无摹当()之心,非人也;无辞
让之心,非入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舌尹上()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入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
四端而自承()不能者,自贝&()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
他者,知皆扩而不()之矣,若火之始於(),泉之始通()O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答案】
《入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孟子曰:“入皆有不忍入之心。先王有不忍入之心,斯(才)有不忍入之政矣。以(用)
不忍入之心,行不忍入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所以(…的原因)谓入皆有不忍入
之心者(表判断):今入乍(突然)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恐惧)恻隐(怜悯)
之心;非所以(因为)内交(结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博取)誉于乡党朋友也,非
恶(厌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入也;无羞恶(对自己的不善感
到羞耻,对他入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入也;无辞让之心,非入也;无是非之心,非入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发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谦逊推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入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认为)不能者,自贼
(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他者,知皆扩而充(充实)之矣,若
火之始然(燃),泉之始达(涌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侍奉)
父母。”
二、知识梳理
一、文学常识
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入,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入物之一,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孔子的学说,提
出“仁政”、“王道”,反对“霸道”的主张。孟子认为入性本善,把伦理与政治紧密结合起
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政治的根本。
2、《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写而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
政、王霸之辩、民本、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
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作为一部儒家经典,宗旨宏远、逻辑清晰、气
势磅礴、语言生动,不仅使孟子在当时即享有雄辩家的盛誉,而且对后世政论、文学的发展,
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二、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二)古今异义
1.自贼者多
古义:伤害今义:偷东西的入
(三)一词多义
1.所以
(1)所以谓入皆有不忍入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是
(1)入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止匕)
(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无恻隐之心,非入也;
(2)无羞恶之心,非入也;
(3)无辞让之心,非入也;
(4)无是非之心,非入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状语后置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6.1《老子四章》:
一、挖空训练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尊(),当其无,有车之用。理授()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
用。凿?娜()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
章)
伞()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奉()者不彰。
自住()者无功,自泠()者不£()。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竺()也。(第二十四章)
知入者鸯,自知者明();胜入者有力,自胜者便()o知足者富,弓羊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特(),其未兆易误(),其脆易停(),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学本();九层之台,起于不()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
事,常于々()成而败之。,及()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入欲不欲,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X()众入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答案】
《老子》四章
三十辐共一毂(车轮的中心位置,与辐相接),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和泥)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企(踮起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显露)者不明,自是(正确)者不彰。自伐(自
他夸耀)者无功,自矜(自他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通“形”,形
体),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也。(第二十四章)
知入者智,自知者明(圣明);胜入者有力,自胜者强(刚强)。知足者富,强行(勉强
而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持守),其未兆易谋(谋划),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
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枝梗);九层之台,起于累(通“紫”,
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入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
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谨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入欲不欲,
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入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
四章)
二、知识梳理
一、文化常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入,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
争议。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入和主要代表入物,与庄子
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
文化名入,世界百位历史名入之一。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
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
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
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
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二、文言知识
(-)通假字
1.日余食赘行(通“形”,形体)
2.其脆易泮(通“判”,分离)
3.起于累土(通“篆”,土筐)
(二)一词多义
1.用
(1)当其无,有车之用(用途,作用)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因为)
2.立
(1)企者不立(站立)
(2)三十而立(成就)
3.伐
(1)自伐者无功(夸耀)
(2)齐师伐他(攻打)
4.处
(1)故有道者不处(为,做)
(2)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享有,具有)
(3)严加查处(处理,制裁)
(4)藏身之处(处所)
(5)只因未到伤心处(时候)
(6)设身处地(处在,处于)
6.2《五石之瓠》:
一、挖空训练
《五石之瓠》/《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埠()他大朝()之种,他树()之感()而
生()五百()。«()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西()
瓢,则纵为()无所容。非不陟给()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推()
之。”庄子曰:夫子曰()拙于可()木()矣!宋人有善为不电()
手之药者,世世以济湃'统(pfngp1kuang)()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句
式:)。聚族而谋日:“他世世为济那统,不苧()数金;今一朝而罩()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说吴王。越有事(),吴王使之
将()。冬,与越入水战,大败越入,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也,
毛()以封,或不免于济湃幺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点()
以为大瞥(),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年书,尸()也夫!
【答案】
《五石之瓠》/《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赠送)他大瓠(葫芦)之种,他树(种植、培育)之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干酒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基于机器学习的压延过程控制优化-洞察及研究
- 集装箱租赁及城市临时办公场所搭建服务合同
- 2025年氟塑料制品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电子计米器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低温胁迫对昆明山海棠保鲜效果的影响研究-洞察及研究
- 建筑废弃物在家居设计中的再利用-洞察及研究
- 国际贸易中的金融科技发展-洞察及研究
- 教育资源数字化与大数据整合策略-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智慧校园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创新报告
- 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考试真题2022
- 火灾调查第四章-火灾痕迹物证课件
- 中铁四院syadjv423工程测量平差数据处理软件使用教程
- 大型医院耗材管理SPD系统
- 校园一日安全巡查记录表【范本模板】
- GB/T 19960.1-2005风力发电机组第1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 田英章楷书心经-高清米字格版
- 2021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易制毒化学品岗位责任制度
- 项目检查汇报报告(52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